书城历史帝国兴衰史:楚汉风云
5729600000002

第2章 接见官员

那些待见的官员按照品级的大小自动的排好队伍,等待皇帝吃完早饭后的接见。而皇帝认真着吃起了早饭。一碗粥糜,一碟咸菜,一碟青菜,几个鹌鹑蛋和几个馒头。李斯和赵高都在远远的地方仔细的观察着皇帝,他们都想知道皇帝今天是否高兴,并且都想把今天第一次谒见皇帝的尊荣“让给”对方。

谁也不知道皇帝想些什么,谁不知道今天皇帝是否高兴,谁也不知道皇帝准备做什么想听到什么。皇帝就像一潭暗黑碧青的池水,不见一丝波澜,深沉而不可捉摸。最终在李斯与赵高的互相谦让中,李斯终于获得了首先谒见皇帝的“光荣”,他捧着笏板默不作声得站在队伍的最前排,小心翼翼的站着,只有偶尔偷看上那么一两眼。

始皇帝面无表情的低头吃着饭,但他心里其实知道,李斯正在偷窥他。始皇帝一面按照正常的速度吃饭,一面心里隐隐有了火气。因为御膳房为了拍皇帝的马屁,将鸡蛋改为鹌鹑蛋,将馒头也做的小了很多。这样会让皇帝有一种错觉,就是觉得自己的饭量还可以,没有减少。

皇帝用朝三暮四的手段糊弄着黔首与百官,而百官与黔首也用同样的方法糊弄着皇帝。皇帝一边吃,一边想:这恐怕就是儒家所谓的,以文伤质吧!想到此处,皇帝回想起自从十一年前统一六国后帝国内的一系列变化,到如今全国上下都弥漫着咬文嚼字、假大空泛的官僚习气,那个他从父亲秦庄襄王手里接过来的厚重少文的国家早已经不复存在了。

可是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皇帝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初衷与现在的现实相差甚远,曾几何时他幻想着建立一个古朴、厚重、尚武的国家。而现在的现实是:不仅国家终于坠入到滑繁文缛节的官僚体制的深渊中,而且就连他本人,也开始怀疑立国之本,商鞅、韩非子的法家学说。

信仰有些动摇的皇帝默不作声面无表情地吃着早饭,正如一潭暗黑青郁的池水,不见波澜,不见涟漪,深沉而不可捉摸。李斯正在偷窥皇帝,皇帝知道他在偷窥自己,但作出毫无知觉的样子继续的按照以往的速度吃着早饭。

其实这个戏码已经演了十几年了,只是李斯不知道而已。皇帝其实也不担心李斯,李斯虽然有才干,但是,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是个技术官僚。李斯没有正义感,李斯没有国家观念,李斯只想要荣华富贵——做官。所以李斯不具备政治上的号召力,因此皇帝对他也是放心的,他只是正如他自己所谓一只仓鼠罢了。对付李斯只需要一个廷尉和三五个狱吏就足够了,但他确实有才干,因此皇帝将他置于这个高位。

胡亥并没有什么事,只是来请安而已,但像所有的被严厉的父亲管教得透不过来气的孩子只是在队伍里战战兢兢地垂手肃立,而不敢稍有活动,偶尔抬头看父亲一眼也是浑身瑟缩的赶紧低下头去。实际上他的大脑也是一片空白,如果说有念头的话,就是在计算时间过去了多久,他还有多长时间才可以回到自己的官邸。

皇帝终于吃完了饭,几个宦官和答应拿来了漱口水、洗手以及洗面的玫瑰水。皇帝慢腾腾地做完所有的一切,然后端坐下来,高高地在那里俯视着前来觐见的群臣。

首先上来是李斯,他汇报的是关于陇西临洮的军事态势,还有公子扶苏的的奏章。现在皇帝恢弘的战略逐渐地凸显出效果,即以天水、山丹为转进基地构筑长城连接河西走廊乃至沙漠上的水源并逐步向西北侵略。再加上可以连续激发、无坚不摧的弩机,使匈奴勇悍的骑兵无法产生作用。

总之,蒙恬所向披靡。

只是,皇帝并不十分喜欢扶苏。整个帝国上上下下,扶苏是惟一的敢和皇帝争吵的男人。可是尽管皇帝不高兴,但还是宽恕了他。

国有谏臣,家有长子……

最令皇帝讨厌的事,是扶苏有不少门客都是儒生,而且将军们和扶苏来往密切。但是皇帝只能容忍,因为作为帝国第一顺位继承人,扶苏有权利,也有必要和将军们建立密切的关系。

所以,尽管皇帝不快,也只能装糊涂。此时皇帝还没有做好死的准备,但是他下意识地觉得到了将帝国交到公子扶苏,或者胡亥的手里的时候。而且实实在在地开始了培养他们,于是他把扶苏和军队派出去,而带着胡亥到处出巡。因为扶苏缺乏地是杀伐的果断,而胡亥不善于和人打交道。

有时候皇帝会用一种恶作剧的心态去想,一旦自己死后,谁会成为二世皇帝?扶苏?胡亥?他们又会怎样的互相利用,或者只是简单的杀掉对方。

因此皇帝在二世皇帝的人选上倾向于扶苏。首先扶苏比胡亥在军队中拥有更大的声望,其次他在在野的清流中,扶苏甚至比自己更加得力优势,他豢养了许多儒生门客,他的即位也许能补救自己从前在焚书坑儒上所犯的错误,重新掌握在地方舆论中的导向。最后一点也很重要,皇帝有些伤感地想道:也许扶苏即位,胡亥就有可能活下来。扶苏是傲慢的孩子,傲慢到允许自己的敌人耻辱卑微的挣扎在这艰难的人间里。

五十岁的皇帝心不在焉地听着李斯的报告,又看着跃跃欲试的赵高,心里无所谓地想道:他准备说想自己说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