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着船桨:“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看到打鱼郎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呀?”打鱼郎回答说:“您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父亲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您呀。”伍子胥一听:“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打鱼的先生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
打鱼郎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打鱼的人通通被叫来这里。我们的国君郑定公说:‘只要谁能够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父亲曾经救过您的份上,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
伍子胥带着感激的语气说:“因为你父亲救了我,我才能活着当上大将军,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一说完,马上把吴国的士兵通通带回去了。
宪问篇第十四 不怨天,不尤人
【原文】
子曰:“莫我知【莫我知:即“莫知我”的倒装。没有人了解我。】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尤:责怪,归咎,怨恨。】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
孔子感慨道:“没有人能了解我啊!”子贡问:“为什么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不责备人,下学人事,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师说】
孔子出身穷苦,他的一生是“学而时习之”的一生,他从学习天文、地理和人事中充实和提高自己,从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中锻炼和磨砺自己。生活中的人情事理、严霜烈日、风雨晦暝、坎坷坦途,孔子都经历过。孔子没有宗教信仰的支撑,也没有老庄的退隐山林的观念,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体会到人生哲理,成就智慧的功业,升华上达,超越世俗,因此对人世间也不要求别人的了解,存心自有天知。
“不怨天,不尤人”,是我们今天经常说的话,但这样区区六个字容易做到吗?现实,总是在人不经意间猝不及防地予以一击,把我们伤得好深好痛。一个人不去抱怨,就意味着他硬生生地把很多可以宣泄出去的怨气压在了自己的心里,不再向他人推卸,就意味着给自己少了很多开脱的理由。这多么难啊!于是,我们要学着改变自己的心态,学着以一种全新的心态去面对我们的人生。
【知识卡片】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人事,听天命。
——人生箴言
我将于茫茫人海之中,访我唯一灵魂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是而已。
——徐志摩
【故事链接】
心态决定成功
美国加州有一位农民,花了许多钱买下一块土地,但是这块土地非常贫瘠,种不了任何农作物。这位农民无计可施,他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沮丧。有一天,他发现在矮灌木丛中竟然藏着许多响尾蛇。于是他灵机一动,决定在这块恶劣的土地上大量饲养响尾蛇,生产响尾蛇肉罐头,又可以将蛇的毒液提出来作为血清销售。果然不出所料,他的生意好极了。后来他又把自己的农场开发成专供探险和观光的旅游地,引来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农夫的生活也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夫所购买的土地,贫瘠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农夫自己。人生在世,风云变幻,什么样的事情不可能发生呢?当我们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实现自己曾经的梦想时,你不妨尝试着改变自己,调整一下奋斗的目标,校正一下前进的方向,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投入新的生活,或许此时的你已经踏上了通往成功的新的阶梯。
有一个女孩子,她在一次芭蕾舞的训练中不幸颈部受伤,脖子此后就歪了,再练芭蕾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在若干年以后的同学聚会中,大家惊奇地发现,她已经成为某著名乐团里的首席小提琴手。以歪脖的姿势拉小提琴,竟然不再是缺陷。问起她成功的秘诀,她说:“正因为颈部受过伤,感受这样的姿势正好适合自己,练琴时也就没有其他人的不适感,练琴的时间也就比别人更长、更用心。久而久之,就成了团里的台柱子。”
卫灵公篇第十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原文】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工:工匠。】欲善【善:使动用法,使……好,办好,弄好。】其事,必先利其器。居【居:居住,身处。】是【是:指示代词,此,这个。】邦也,事【事:事奉,尊敬。】其大夫之贤者,友【友:结交。这里用作动词。】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工匠要想把自己的活儿做好,做完美,就必须将工具准备好。我们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贤能人,结交士人当中的仁德者。”
【师说】
从表面看,品德修养与工匠做工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但实质上却有相通的道理。对此,汉代经学家孔安国有两句十分经典的解释:“工以利器为用,人以贤为有助。”意思是说,工匠有了利器就等于掌握了成功的法宝,做人有了贤友就等于找到了成人的捷径,这正如常言所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匠只有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品德修养也是一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进行交往,与他们做朋友,受他们的影响熏陶,潜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就会在无形中得到迅速提高。
谈到榜样对自己道德学问的影响,荀子在《劝学篇》里是这样说的:“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意思是说,学习没有比接近榜样更方便的了;学习的路径没有比热爱榜样、向榜样看齐更迅捷的了。荀子号召我们“近其人”“好其人”,就是要求我们以德才兼备的人为朋友,为榜样,尊敬他们,靠近他们,因为这是养成道德、学习知识的快捷方式。其实,这也正是曾子所说的君子“以友辅仁”的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确,选择贤友、寻求榜样是促使我们迅速成才的必备条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名言以其深邃的哲理和铿锵的韵律活跃在现代汉语中。
【知识卡片】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刘向(汉代文学家)
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
——普希金(俄罗斯诗人)
卫灵公篇第十五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原文】
子曰:“人无远【远:将来,长远。】虑【虑:思考,谋划。】,必有近【近:近期,眼前。】忧【忧:忧患,灾难。】。”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师说】
“远虑”,即“忧患意识”。孔子根据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领悟和自身的观察体验,提出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一永恒的真理,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喜用的格言。
孔子比较有远见,认为人如果没有忧患意识,就会沉溺在目前的生活状态中不能前进。如果不能高瞻远瞩、为未来打算,眼前就会有一堆急于解决的小问题。孔子告诫后人,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放眼未来,从宏观上做长远打算。
国家的治理需要“远虑”,个人的人生道路也少不得“远虑”。一个人如果缺乏长远的人生目标,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等待他的将是追悔莫及的“空悲切”。
【知识卡片】
得宠思辱,居安虑危。
——《增广贤文》
不知道明天该做什么的人是不幸的。
——高尔基(苏联作家)
【故事链接】
居安思危
春秋时期,晋国和郑国是同姓国家,本是同盟,但是后来郑国投靠了燕国。晋悼公非常恼怒,于是就联合其他诸侯国攻打郑国。郑国国君非常害怕,又向晋国求和,并且送了很多金银财宝和美女。晋悼公得了贡品,非常高兴,自己留下了一些,剩下的就准备赏赐给一直辅佐自己的魏绛。魏绛知道了这件事情,非常担忧,他对晋悼公说:“我们不能因为现在一时的胜算就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郑国现在投降了我们,将来说不定还会联合楚国来攻打我们!您要记住‘居安思危’这句话,才可以永享快乐!”晋悼公点头称是。
卫灵公篇第十五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原文】
子曰:“君子求【求:要求,责备。】诸【诸(zhū):“之于”的合音。】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总是责求自己,小人总是责求他人。”
【师说】
独立做出一道难题是否很有成就感?遇到困难了要先学会自己解决,不要一味期望他人的帮忙,我们需要学会独立思考。
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遇到任何问题,总能严格要求自己,从自身找原因,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从不要求别人如何。而缺乏道德修养的人则相反,总要苛求别人,甚至责备别人。
【知识卡片】
人们之所以常常感到烦恼,就是因为他们总在寻求自我。力求成为自我,在任何时候都忠于自我。力求达到内心的和谐。
——高尔基(苏联作家)
如果你指挥不了自己,也就不能指挥别人。
——美国谚语
卫灵公篇第十五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以:因为。】言举【举:荐举,推崇。】人,不以人废【废:废弃。】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某人的话说得好就推举他,也不因为某人不好就否定他的一切言论。”
【师说】
骑在白马上的未必都是王子,当众羞辱你的未必都是敌人。
言辞动听的人,不见得就有好德行,所以考察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德行上有某种缺失的人,不见得他的所有言论都是错误的,有好的建议,仍可采纳。孔子在用人与纳言上实事求是的态度,至今没有过时。
【知识卡片】
实事求是。
——毛泽东
在你有权利有名望的时候,卑鄙的人是不敢抬起嫉妒的眼睛看你一眼的;然而,到了你一落千丈的时候,显示最大毒辣的就是他们。
——克雷洛夫(俄国寓言家)
【故事链接】
忠言逆耳
楚襄王手下有个奸臣叫靳(jìn)尚,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常常上蒙下骗。要是楚襄王做了一件对老百姓有利的事,他便把胸脯一拍厚颜无耻地说道:“是我坚决要大王这样做的。”有时候老百姓因为生活太苦,免不了对朝廷有些怨言,靳尚就装出一副同情的姿态对他们说:“我已经竭尽全力劝说大王,要他体谅百姓的疾苦,可他不听,我也没有办法呀!”对于楚襄王,靳尚也玩这一套把戏。有时候百姓闹事,他又夸口说,只要他一开口,老百姓就会老老实实的了,还说要没有他在里面想办法安抚老百姓,百姓早就要起来反对襄王了。日子一久,老百姓都说楚襄王不好,而对靳尚有好感。襄王也把靳尚当做唯一的心腹,一天也离不开他;要是几天不见靳尚就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屈原知道靳尚的为人,就对楚襄王说:“靳尚利用您给他的职权自抬身价,不要看他表面上对您很恭顺,实际上却替您招来不少冤仇。您为什么还这样重用他呢?”楚襄王非常不爱听屈原说的这些话,不但不考虑他的意见,反而把他驱逐出京了。
卫灵公篇第十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一言:这里指一个字。此处的“言”相当于“洋洋万言”“七言律诗”等词语中的“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行之:照此去办。】者乎?”子曰:“其【其:表示猜度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恕’【恕:宽恕,原谅。】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人。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于此。】。”
【译文】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遵守并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师说】
这句话所揭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原则,相当于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将心比心”“理解万岁”。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切勿以自我为中心,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人人为了私利而将自己的“不欲”强“施于人”,整个人类的生存秩序将会混乱得不可收拾。那些杀人放火的强盗,那些谋财害命的歹徒,那些掺杂使假的奸商……有几个得到好下场的?相反,倘若人人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处理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原则,我们生活的地球就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美好大家庭。
在德国首都柏林,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得月园,其入口处耸立着孔子的塑像,塑像基座上就刻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名言。这说明:孔子倡导的这一伟大的人际交往原则为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崇奉。
【知识卡片】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冯梦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容。
——马克·吐温(美国文学家)
【故事链接】
宰相肚里能撑船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不善言辞。蒋琬和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这种情形,就在蒋琬面前嘀咕:“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各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了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就称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