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灵公篇第十五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原文】
子曰:“过【过:犯错误。用做动词。】而不改,是【是:这。】谓【谓:叫做。】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过错而不加以改正,这才叫做真正的过错。”
【师说】
在这里,孔子给“错误”作了两个层次的理解,第一个层次是:与正确相反的事物——错误;第二个层次是:有过错不加以改正,这才叫做真正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问题在于,有了过错怎么办?首先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另外,要像孔子在《学而》篇和《子罕》篇里反复说过的那样:“过则勿惮改”,即不要害怕改正错误。但一般人恰恰就是不能勇于承认错误,也不能勇于改正错误。究其心理,一方面是难过面子关,受虚荣心的支配而文过饰非。另一方面是心存侥幸,以为人家不会发现自己的错误,结果是欲盖弥彰,在错误的泥坑中越陷越深。
【知识卡片】
有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
——吕坤(明代学者)
最大的过失,便是有错不知错。
——卡莱尔(英国作家)
卫灵公篇第十五 当仁,不让于师
【原文】
子曰:“当【当:面对。】仁,不让【让:谦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对合于仁德的事,即使是老师,也不能谦让。”
【师说】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德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指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君子好让不争,仅限于名和利;如果是面对利国利民的大事,则不仅不能让,还要争。
【知识卡片】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故事链接】
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因为有功被赵王封为上卿,官职在老将廉颇之上。“有攻城野战之大功”的廉颇很不服气,就想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却尽量避让廉颇,别人都以为他害怕廉颇,可是蔺相如却说,他自己连秦王都不害怕,又怎么会害怕廉将军!我这样避让廉将军,不过是因为自己和廉将军都是赵国的栋梁,如果赵国的栋梁都成了仇人,赵国就危险了。廉颇听到这番话,被蔺相如的远见卓识和宽容大度深深地感动,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便袒露上身,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的家门去请罪,两人于是结为“刎(wěn)颈之交”。廉颇“攻城野战”的勇敢值得赞赏,然而他在大庭广众之中认错改错、负荆请罪的勇敢更是难能可贵!
的确,如何对待错误,这是对一个人胆识的测试、胸怀的丈量和人格的考验。
卫灵公篇第十五 小不忍,则乱大谋
【原文】
子曰:“巧言【巧言:花言巧语。】乱德【乱德:败坏道德。】。小不忍【忍:忍让。】,则乱大谋【谋:谋划。】。”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情上不能忍耐就会损害大的谋略。”
【师说】
这句话的核心就是一个“忍”字。“忍”是一个形声兼会意的字,“刃”既表示读音,又表示“刀刃”的意思,“忍”字的下部是“心”,表示即使像刀刃在心口也能若无其事,视之等闲,正如中国一句俗话所说:“忍字好,忍字高,忍字头上一把刀。”这里的“忍”,不是牺牲原则的退让、胆小怕事的苟全,而是包含着不露锋芒、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深邃处世哲理。因此,在必须“忍”的时候能忍,这比起不讲韬晦的匹夫之勇,本身就是一种大智大勇的表现。
的确,只有忍小忿才能成就大谋,只有忍小害才能图取大业,只有忍小损才能建立大功。花言巧语,具有欺骗性质,败坏了社会道德,这是一种恶行。忍让却是一种美德。办大事必有大谋划,必有一个实现的过程。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出了一点小问题而不能忍让,则必乱了大谋,办不了大事。
【知识卡片】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增广贤文》
容易发怒,是品格上最显著的弱点。
——但丁(意大利诗人)
卫灵公篇第十五 道不同,不相为谋
【原文】
子曰:“道【道:指思想、主张。】不同,不相为谋【谋:谋划,商讨。】。”
【译文】
孔子说:“主张、意见不相同,就不要在一起商议谋划。”
【师说】
孔子认为商讨、谋划要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才能有结果;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是难以达成共识的,也就不必勉强了。
但是,今天时代变了,不只是渐变,而且是跃变。处当今之世,对孔子这句名言,要有辩证的理解。只要大方向相同,目标一致,在路线问题上可以有多种选择。即使方向不同,目标两样,也要找到两全其美的共同点。
【知识卡片】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易·系辞上》
兄弟不一定是朋友,但朋友往往是兄弟。
——富兰克林(美国学者)
朋友是另一个自己。
——西塞罗(古希腊作家)
【故事链接】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东汉时,有一对好朋友叫管宁和华歆。有一天,两人都在园中锄草,忽然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见了,就像没有看到一样,继续锄草,华歆则把金子捡了起来才扔掉。还有一次,两个人正在一起读书,有达官贵人坐着车路过,管宁仍旧看自己的书,不受任何影响。但是,华歆却忍不住好奇,跑出去观看,并且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很多地方都跟自己不一样,觉得他们没有共同的理想,不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于是便和他划清了界限,从此以后,再也不跟他做朋友了。
季氏篇第十六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原文】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谅:胸怀宽广。】,友多闻,益矣。友便辟【便辟(pián pì):邪恶不正,习惯于装模作样,内心并无真诚。】,友善柔【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友便佞【便佞(pián nìng):善于花言巧语。】,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以正直的人为朋友,以豁达的人为朋友,以见多识广的人为朋友,这是有益的。以搞歪门邪道的人为朋友,以阿谀奉承的人为朋友,以花言巧语的人为朋友,这是有害的。”
【师说】
在人际交往中,择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交了好朋友,无论是品德修养,还是学业上,都有很大的帮助;若是交了坏朋友将会受害无穷。孔子在这里具体地指明了三种人应该交、三种人不能交,后人受益匪浅,也值得现代人遵循。
【知识卡片】
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
——苏浚(明代学者)
真正的朋友,在你获得成功的时候,为你高兴,而不捧场;在你遇到不幸和悲伤的时候,会给你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在你有缺点可能犯错误的时候,会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
——高尔基(苏联作家)
季氏篇第十六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原文】
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节礼乐:乐于用礼乐(yuè)节制、规范自己的言行。】,乐道人之善【道人之善:称道、赞美别人的优点。】,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佚游:“佚”通“逸”。安逸享乐,游手好闲。】,乐宴乐【宴乐:大吃大喝,奢华纵欲。】,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得到礼乐的调节陶冶为快乐,以称道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拥有很多德行高尚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以骄纵为快乐,以懒惰游荡为快乐,以大吃大喝为快乐,这是有害的。”
【师说】
快乐,是人人都希望得到的。但孔子告诉我们:快乐有两大类,一类是有益的快乐,一类是有害的快乐。从某种角度讲,有害的快乐对意志薄弱的人更具有诱惑力。所以,我们在追求快乐的时候,需要有高尚的情操,通达的理智与坚强的毅力,千万不能让有害的快乐把我们带入人生的陷阱。
在追求快乐的时候如何做到趋利避害呢?孔子告诉我们的重要方法就是多交贤友。贤友之间,互相砥砺,互相学习,互相警醒,互相帮助,大家就能做到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先生的一副名联所说的那样:“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这样,真正有意义的快乐就能与人生永远相伴。
【知识卡片】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中国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所喜获得新交的朋友,是比哀悼已故的亲人更为有益的。
——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家)
【故事链接】
肖邦和李斯特
1831年,流亡至巴黎的波兰作曲家肖邦偶然结识了鼎鼎大名的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两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李斯特同情肖邦的处境,决心助他一臂之力。
一天,巴黎街头的广告登出了钢琴大师李斯特将举行个人演奏会的消息,剧场门口立刻人头攒动,门票正如预料中的那样抢手。
紫红色的帷幕徐徐拉开。灯光下,风度翩翩的李斯特身着典雅的燕尾服朝观众致意,台下掌声雷动。李斯特朝观众行礼后,便转身坐在钢琴前,摆好演奏的姿势。
灯熄了,剧场内一片寂静,人们屏息静气地闭上眼睛,准备享受这场美好的音乐盛宴。琴声响了:冬冬的琴声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如夜莺啼鸣;时而低沉,时而欢快……观众完全被那美妙的音乐征服了。可灯一亮,大家都惊呆了。原来,李斯特利用剧场熄灯的瞬间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