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千年传承:舞龙舞狮(文化之美)
5764300000010

第10章 舞狮传承发展

民间称狮子为“瑞狮”、“醒狮”,认为狮子是祥瑞的象征。在我国各地都有舞狮的习俗,每逢喜庆的日子,人们都会舞起吉祥的狮子。

舞狮是喜气洋洋的流露,是好年景好生活的诠释,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喜爱。

舞狮运动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自古以来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且历代相传,形成了极其灿烂的舞狮文化。

(一)舞青狮文化独特

青狮有史以来就寄托着人们驱魔避邪、纳福迎祥的美好愿望。

在佛教的典籍中,青狮就是文殊菩萨的坐骑,与普贤菩萨的坐骑白象齐名,为佛教的两大神兽。故在潮汕民间只要是国家庆典、神诞祭典、欢庆春节、住宅奠基、迎神赛会等各种活动,都有舞青狮的习俗,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万事如意。

青狮作为传统潮汕狮,其体形硕大,外表狰狞威猛,目如铜铃,口似血盆,与其它狮种有着明显的区别。特别是一抹洁白的眉毛分外的醒目,自古民间就有“青狮白目眉”和“狮王”的美誉。

青狮与醒狮相比,无论从外形还是从重量上,都要超出一倍以上。醒狮轻巧灵活,一般人稍加培训就能作简单的表演。而青狮狮头硕大沉重,最重的有10多千克,动作幅度大,一般人舞动几下就气喘吁吁。所以,青狮的舞狮队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需较高的武术造诣才具备舞青狮的基础。

据潮汕民间典籍记载:潮汕的狮子一般分为青红黑三种颜色,代表三国桃园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三雄。其中,又以青狮为最大。旧时,舞青狮代表舞狮中的最高级别,没有实力的狮队都选择舞红狮和黑狮,不敢舞青狮。如果几支狮队在路上相遇,其它狮队都应该避让,让青狮队先行。

据普宁《客家风俗志》记载,当地所舞的狮分青狮、红狮、猫狮三种。主要根据狮班本身的功夫高低深浅而定。青狮白眉,为武功最强者,一般多不敢滥称;红狮代表武功中等的,最为普遍;猫狮为少年儿童所舞,功夫较浅。

青狮的影响还遍及福建和台湾南部。据福建《漳州府志》记载,漳州和泉州狮根据武艺的高低不同,分为“青狮白目眉”、“青狮”和“乌狮”三个等级,以青色狮兼画白眉毛的狮队武艺为最高强。

泉州流传着一句俗话:“青狮白目眉,有本事任你来”。漳州白湫坑就曾有青狮白目眉口咬利剑样式的泉州狮。德化赤水《许氏家谱》、西敦《林氏家谱》等记载,舞狮按武艺高低分等级,其中以号称青狮白目眉的武艺为最高强,一般的狮队都不敢舞青狮。

由此可见,青狮一直以来在我国的舞狮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青狮白目眉在各种狮队中都是公认的狮王。

林城的青狮在20世纪初,由客居长兴的河南人传入本地。

据说,古代有一头“青狮”,英勇善战。为了保卫国家,它忠贞不屈,死守皇宅,平反了奸贼内乱。皇帝为了奖励它,特赐予王位,钦笔“狮王镇宅”也由此而来。

后经过流传演变,人们扎狮舞狮,狮舞也由此而来。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林城青狮活动较频繁,表演范围也较广,除在本县演出外,还到安徽、江苏等地表演。

林城青狮一般由“急急风”锣鼓入场,“青狮”浑身为青绿色,狮头较小,每头狮子由两人合扮,前者双手握住狮头道具戴在头上,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的腰带,身披着用麻、羊毛编织加工而成的狮皮。

锣鼓一响,一对雌雄狮子欢跃起舞,表演非常灵活,其动作有蹦跳、欢跳、狮子直立、双狮对吻、搔痒、狮子攀桌、狮下桌前跳、狮下桌侧跳、狮子打滚等,舞狮者的动作难度较大,要经过不断地艰苦操练方能胜任。

除了正月“拜门子”外,林城青狮还有“打地场”表演,即每逢喜庆佳节在农村村头作集体表演,并由领班人员表演“喊彩”,即一边让狮子舞动一边说唱一些大吉大利的话,俗称“讨吉利”,但没有正规的曲调。

领头的狮子则要表演“含彩”,即主人将红包系在一根木棒上,在狮子举高,狮子用嘴巴去接红包,跳得越高则红包给的钱越多,俗称“接彩头”。

在“打地场”中,有一项表演动作当地人称之为“背包”。舞青狮者会在原来表演动作的基础上,融合部分武打和杂技动作,技巧更加高,场面也更加精彩。

在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中,舞狮作为一种代表性文化,起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和友谊的重要桥梁作用。青狮文化可以说是中华舞狮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田阳壮族舞狮

广西田阳壮族的舞狮,有高难、惊险、奇美的特点,体现浓郁的民族特色。

有史料记载以来,舞狮已经流传了450多年,并逐渐由建国初期以拜年、庆典、助兴为主的地面舞狮,发展到拥有“狮子上金山”、“狮子过天桥”、“刀尖狮技”、“高桩飞狮”、“金狮雄风”等一系列绝技的高空表演,并频频涉足体坛,誉满全国及海外。

田阳壮族舞狮套路多,节目丰富,技术精湛,融武术、舞蹈、杂技于一体。从性质上,舞狮可分为地狮和高空狮两种:地面舞狮属文派舞狮,以活泼可爱的顽皮形象为特点,主要在地面表演闪、扑、挪、腾、滚或滑稽动作逗引人们。

狮子由戴着顽皮马骝和满脸笑容的大头佛面具的队员一前一后带路引逗,在爆竹声和锣鼓打击乐的配合下表演。一般用于节日庆祝、拜年、祝贺、集会、婚庆、参军等活动中。

高空舞狮属武派舞狮,主要特点是把武术、杂技、舞蹈动作融进舞狮中,以高台表演为主,一般由一名手持狮珠的引狮者带路、逗引狮子表演各种扣人心弦的造型动作,可攀上20多张高凳叠起的金山上施展雄姿。舞狮者可在半空高悬的钢索绳子上翻滚跳跃,如履平地,可在刀尖上表演顶肚旋转等。

关于壮族舞狮,民间还流传一个传说:相传远古时候,人们生活在丘陵和深山密林地带,野兽出没,壮族先民们常受其骚扰,农作物被破坏。

为了赶走野兽,确保人畜安全、粮食丰收,壮族先民们想出了以兽赶兽的办法,仿制兽中之王狮子,鸣锣擂鼓,舞动狮子,夜间还燃起火把,以驱赶群兽。

于是,狮子就成为了壮族先民眼中的功臣和吉祥象征,逢年过节都舞起狮子庆贺祝愿。

(三)福建福清舞狮

福建福清舞狮有着悠久的历史,每当“爆竹一声除旧岁”时,在福清的城镇和乡村,传统的舞狮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乐的锣鼓,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

在南少林的发祥地福清,非常流行南派舞狮,它与传统武术联系紧密,舞狮由习武者演练,种种复杂的动作也只有会武功的人才能完成。

福清狮子舞较为特色的有龙田、海口等乡镇的麒麟狮,在狮子的外形分类有大头狮、鸡公狮、鸭嘴狮等。

狮皮是由麻丝之类等所制,麒麟狮外壳是竹篦结构,纱纸粘贴、箔绸作里、狮头涂上五彩缤纷的颜色,活像一头威武雄壮的狮子。前额还装上一面镜子等,头上吊起4只绣花球,眼睛安上玻璃球,更加显得闪闪发光,光彩夺目。

舞狮,一般都是通过睡狮、出洞、采青、吃青、醉青、醒狮等步骤,狮子由一人扮成的小狮和两个配合的大狮,大狮内一人托狮头,另一人双手抓住前者的腰部俯身向前。舞狮时,持彩球者在前面引狮出场,有一球一狮,也有两球两狮,或一球两狮加一小狮等。

有闭目睁眼、摇头摆尾、抓痒、打滚、跳跃、舔球、戏球、滚大球、双狮争球、跳桌、过跳板、过高桩等高难度动作。舞狮还不离踤步、马步、弓步、虚步、仆步、插步、麒麟步、内外转身摆脚等。

舞狮的动作生动活泼,令人喜爱,造型套路甚多,喜则欢而碎步,怒则气冲牛斗,哀则闭眼稳步,乐则跃而跨步。舞狮时配以打击乐,放鞭炮焰火等。

据文献记载,舞狮属于杂技一种,到了清代舞狮就与武术开始联系起来,习武练艺,成为一种提倡尚武精神的风气。

(四)广西漓江舞狮

每逢新春佳节,广西漓江沿河的水上人家,包括船民和渔民,都有舞狮的习俗。水上舞狮与其它地方不同,多是舞瑞狮。在旧时,老一辈舞狮武艺高超,多数是能爬上木帆船的桅杆或上4层人梯。

所谓人梯,是用人来搭上,第一层为12个人围成做底层,第二层用6个人踩在第一层的人肩上,第三层是用两个人踩在第二层的人肩上,最后一层是一个人,那就是瑞狮踩在第三层两人肩上。4层人梯足有八九米高。

瑞狮从第一层上到第三层后进行“取青”。所谓取青,就是红包、水果、食品之类的东西。瑞狮在取青时,还要在人梯上表演一番,动作十分惊险。

取青到手后,然后从八九米高的人梯上翻跟斗下来。紧跟着瑞狮在沙洲上“踩堂”一场,摆在沙洲中的八仙桌,那就是舞狮的拿手好戏。

瑞狮随着锣鼓的节凑声跃上八仙桌面,从八仙桌的第一个角开始,每一个角都要舔过,表示向大家拜年致意,舞姿动作十分精彩逗人。同时还有笑脸罗汉伴舞,瑞狮舞罢,各种武术表演出场,从猴拳、单棍、双棍,到双刀、三杈、板凳、大刀等器械武术表演,使人难以忘却,不愿离去。一趟踩下来需要个把小时,场面极为热烈,情趣盎然。

瑞狮头儿也忙得七上八下,首先在舞狮之前,每家都要发出贴子,意思是瑞狮要到你家拜年,各家各户做好准备,迎接瑞狮,迎接新年瑞气,给你带来吉祥如意和安康。

瑞狮到各家各户拜完年后,由头儿再发“谢贴”表示感谢,同时祝愿你新年瑞气盈门、四季平安。

(五)贵州新化舞狮

贵州新化舞狮系北派舞狮系列,是新化传承久远的民间文化活动。

新化舞狮的造型为圆大的狮头,黑亮有神的眼睛,前伸而突出的鼻子,开合夸张的阔嘴,微微颤动的双耳,五官起伏有致。头顶用彩绸,扎成的彩球映衬,显得狮子威猛雄壮,憨态可掬。头顶彩球红色为雄,绿色为雌。狮脖有响铃,摇头晃脑则“叮当”作响,煞是惹人喜爱。

新化舞狮的表演动作,主要有飞行旋角、雄狮敬礼、双狮抢宝、狮子拜案、抢登高楼、群狮嬉炮、腾空直立、旋背、舔毛、抖擞、采青等。

其中,以抢登高楼尤为精彩,8只狮子分从对面,一面4只,往高处抢登,至顶层狭路相让后,团身四拜,再口吐对联致以祝福,整个过程真可谓惊心动魄,摄人心魂。

每表演到此节时,四面的观众无不屏住呼吸,胆小的竟不敢再看。技艺娴熟,武艺高超,配合默契的舞狮者可抢登6层高台。6层高台由21张八仙桌叠。即第一层将6张桌子列成“一”字形,第二层5张,第三层4张,依此递减,第六层一张。从第一至第六层按“品”字结构摆放整齐、稳实。

舞狮时,狮子分别从两端逐层由下往上抢登,每抢登一层都会作出舔毛、抖擞、摇头、休憩、抻身、踢腿等动作。直至顶层,双狮狭路相让通行后,又在上面作直立、拱腰、腾跃、打逗、抢宝等各种高难度动作,然后衔吐对联,以示祝福或祈祷吉祥。完毕后,再从顶层依次跳跃而下,继而满场奔舞。

新化舞狮历久不衰,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明永乐十一年,明成祖朱棣有感于黔中蛮夷之地民风强悍,不闻圣听,不服教化。于是便下诏书,在湘黔桂三省交界的荆蛮之地,兴建起了一座名为新化的府城,它隶属思州宣抚司以寓教化,惠泽苗侗之民。

1434年,新化府因地狭人稀,遂撤府立建新化千户所,并入黎平府。为巩卫府城,镇抚当地苗侗人民,明朝廷先后在不同时期,从江西、山东等中原省份调集军民于此戍守。大量军民涌入这一蛮荒之地,军粮补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于是明成祖再下诏:“临边险要之地,守多于屯;地僻处及输粮艰者,屯多于守。”戍守将士便开始屯田自给,战时为军闲时为农。时间一长,贵州高原一种特有的民居现象屯堡蔚然而成。

新化的军屯士兵都是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他们在中原地区农耕休闲时还有很多的娱乐活动。来到如此荒野之地后,除了打仗就是种田,然后是无休止地训练,生活显得十分单调而乏味。

困则生变,在烦闷之余,他们想起以前在家乡那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不禁梦牵魂绕。于是,曾经只在中原地区流行的耍龙、舞狮、唱戏等文化娱乐方式,渐渐在军屯中悄然兴起。

因军人的阳刚之气,新化所屯堡军人对粗犷勇武,刚毅骠悍,腾挪飞旋的北派舞狮格外情有独钟。此种娱乐健身方式在劳动之余,闲暇之时组织几个人就能舞出一片精彩。尤其在军事训练当中最有效,既能强身健体,又可训练协同作战攻城,还可娱情怡志。因而,当时的新化军户凡男丁皆能舞狮。

随之历史的发展,军屯渐渐泯灭了,但新化舞狮作为屯堡尚武文化的遗存,却从此扎根于这块不再荒蛮的土地。凡喜庆之时,如添丁、嫁娶,以及各种节日等,新化的百姓都相互以舞狮共庆贺。

特别是每年的春节期间,从正月初一开始至正月十五,新化城东南西北四门的居民都会组织自己的舞狮队进行表演、庆贺。舞狮俨然成为新化的地方形象,传承至今。

在20世纪50年代,新化舞狮曾多次参加县、区大型庆典活动演出,深受观众欢迎。

2006年,新化参加黔东南州建州50周年庆典演出,精彩绝伦的表演,让与会的数万观众瞠目结舌,为之倾倒。从此,新化舞狮声名鹊起。

2007年,新化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舞狮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

(六)河北徐水舞狮

舞狮是一项古朴的民间技艺。河北徐水舞狮经过几代人不懈地努力,被誉为“北狮之宗”。

徐水舞狮从扮演形式上,有双人狮和单人狮之分。双人狮是两个人合扮一头狮子,在舞狮中为多。前者双手握着狮头道具戴在头上,后者俯身用双手紧抓住前者的腰带,身披用麻、羊毛纺织加工而成的狮皮,两人紧密配合完成各种动作。

单人扮演的小狮子,也叫“少狮”,狮皮与四肢是连在一起的整体装束。引逗狮子的角色称狮童或引狮郎由武士装扮,手拿绣球引狮起舞,动作以翻、腾、亮相为主。舞狮表演中以打击乐器伴奏,为哄托气氛。

徐水舞狮在表演形式上有“文狮”和“武狮”之分。文狮重在表现狮子的活泼神态和温顺嬉戏的性格,通过演员的肢体活动,表现狮子搔痒、打滚、抖毛、舔毛、弯弓、嘴爪、掏耳朵和打舒展等习惯性动作,感情细腻,憨态可掬。

武狮则是技艺叫绝,通过“狮子出洞”、“翻山越涧”、“登山直立”、“踩球过桥”和跳、转、腾、扑等动作,把狮子凶猛的各类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尤其是在“梅花桩上空翻”和“多狮踩球过桥”的表演,更是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

徐水舞狮艺技主要表现在凳、桌、桩、板4门功课上,有托举、打滚、甩尾、翻、跳、多狮过桥等50多个难度较大的动作作为北狮的艺术形式,显示了它的魅力。尤其是“四狮踩球过桥”和梅花桩上“单腿旋转360度”的绝活,使人观而生畏,惊而喝彩。

2006年5月20日,经文化部确定,国务院批准公布徐水舞狮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舞狮文化发展

舞狮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项内容,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唐代以后,狮子舞在民间广为流传,并遍及全国各地,后经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展,早已褪尽了西域色彩,变成人们极为喜爱的一项现代体育运动,并成为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舞狮具有民族性、表演性、娱乐性、审美性、健身性及教育性等功能,因而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和喜爱。伴随着舞狮运动的不断发展,舞狮艺术也日臻完善,舞狮运动作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

随着1995年1月“国际龙狮总会”及1995年7月“中国龙狮协会”的相继成立,我国传统的舞狮运动发展迅猛。如今,舞狮运动早已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和竞赛,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世界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舞狮运动的继承和开展,它已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象征。

通过不断挖掘整理和举办各种舞狮比赛,昔日传统的民间舞狮表演习俗,已发展成为寓身体锻炼于精彩表演之中的群众体育活动。

随着高校对舞狮运动了解的不断深入,现在已越来越多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已将舞狮运动作为教学内容,使得舞狮运动得到进一步规范。

通过高校教学及举办舞狮比赛,不仅推动国际间舞狮运动的交流与开展,而且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舞狮运动的普及与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舞狮运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且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舞狮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且有利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古老文化进一步地得以弘扬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