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坚如磐石:明清城墙(文化之美)
5765100000005

第5章 南京城墙的现状与保护

南京城墙继承了我国古代城墙建筑的传统,吸取了历史上我国城墙建筑技术的成就,集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技术之大成,堪称我国城墙建筑史之典范。

城墙现仍存25公里,其墙气度恢弘、结构牢固、设施完善、不仅是我国,也是当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城墙。但由于时间长久,加之风雨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保护和开发已成为现在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1988年南京城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作为“我国明清城墙”组合申报项目列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南京城墙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南京城墙的现状

南京城墙的最大特点在于打破了城墙建造历史上方形矩形的规制,而改用利用山川地貌“据岗陇之脊,控江湖之势”,成为非方非圆的不规则多边形。而这一特点,正是南京城墙能在近现代得以保存的关键原因。

1595年传教士利玛窦来到南京,称赞南京是全世界最美丽、最伟大的城市,比他所见过的所有欧洲城市都好。万历二十八年他又去了北京,认为北京的城市规模、房屋设计以及官厅、要塞的建筑,均不如南京城。

据有关资料记载:古都北京的城墙城周为32.9公里外郭,世界闻名的法国巴黎城周近30公里,明代南京仅京城的城墙就达35.267公里,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城墙。

随着六百余年来战火的摧毁,自然的风化,人为的拆除,在20世纪80年代初有关部门调查中发现:明南京都城的13座城门,保存了聚宝门也称中华门,石城门也称汉西门,神策门也称和平门及清凉门。

就现存的南京城墙长度而言,也因北京、巴黎等著名城墙的消失,而尤显珍贵。因此,南京城墙现存规模仍然称得上是世界第一的历史都城城墙。

目前,南京明城墙被分割为七段。即中华门—东水关3.2公里;后标营南—太平门5.6公里;九华门—台城1.7公里;解放门—神策门4公里;中央门西—定淮门5.4公里;石头城—汉西门1.7公里;西水关—中山南路2.1公里。

清代、太平天国和民国时期,都对南京明城墙多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维修。

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的南京明城墙四圈城墙仅留下京城城墙,险情和隐患十分严重。

根据当前实地调查,南京明城墙现存城墙本体的受损情况有以下几种:部分坍塌;立面出现膨胀、开裂、剥落、沉降、侧移等。

坍塌指城墙表皮连同部分内芯倒塌,根据坍塌面积有大面积坍塌和局部坍塌两种,是城墙破坏最严重的后果。

膨胀指城墙表面局部凸起,但尚未出现城砖脱落的现象,这是城墙墙体外侧城砖与内侧城砖失去拉结的结果,继续发展下去可导制表皮城砖剥落甚至导制局部坍塌。

开裂指墙体出现深浅不一、长短不等的裂缝,南京城墙的墙体开裂有纵向开裂和横向开裂两种,纵向开裂指裂缝和城墙走向呈垂直方向,横向开裂指裂缝与城墙走向成水平方向,其中横向裂缝对城墙危害更严重。

剥落指墙体表面出现城砖松动,脱离墙体的现象,一般出现在臌胀、开裂以后,也有因城墙表皮与墙芯在砌筑中未能相互咬合所致。

沉降是指城墙墙体由于内部出现空洞,强度降低,导致上层城墙砌体下沉,分整体沉降和局部沉降两种。

侧移又称侧滑,指临近地表的城墙墙体向一侧滑动,致使该段城墙出现整体倾斜、开裂、甚至坍塌的现象,多见于包山墙段。

造成城墙损伤的原因主要是:顶面防水层的破坏、树根的影响、内侧山体的影响和人为建设活动的影响。

1954年的夏季,南京经历了两个多月的暴雨,长江水位居高不下,城内大范围积水,许多地段城墙长时间浸泡在水中,连续发生坍塌事故,居民死伤31人。

有鉴于此,1954年9月13日,南京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南京古城墙除了有历史文物价值的有助于防空、防洪以及点缀风景的部分应予保留外,其余一律拆除”,以利城市交通和发展经济。

1956年至1958年,南京拆除了十余公里的城墙和城门。后来城墙又遭多处损坏,开挖防空洞、违章搭建居住棚,南京城墙已不堪重负。

但无论拆城也好,开挖也罢,南京城墙毕竟未被全部拆除,究其历史原因与有识之士的呼唤、管理层的管理有关;又由于南京城墙多是依山沿湖而建,并未对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和交通带来大的阻碍,加之南京城墙体工作量巨大,完全拆除也需大量人力,故得以幸免。

改革开放,特别是1988年南京市城墙管理处成立以来,南京市政府投巨资,使南京明城墙的保护、维修、利用等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二)南京城墙的保护

从1982年颁布《关于保护城墙的通知》开始,南京市政府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关于保护城墙的法规、条例。1992年,南京市建委会同规划、园林、文化等多个部门组织编制了《南京明城墙保护规划》,这是明城墙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保护规划。

1996年江苏省人大颁布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城墙内外15米范围内为保护区,对距城墙内外50米控制区内的建筑也作了详细的规定。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为南京明城墙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执法依据,自此,南京明城墙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走上了法制化、有序的轨道。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及市政府决策,市规划、文物、园林等部门组织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从1997年6月开展编制《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工作,1998年3月完成。

明城墙风光带规划的全部构思基于保护、利用与保护体系三项为基本出发点,根据全体保护的原则,从城墙、城门、城河三个方面分别对城墙本体保护、环境保护、景观视野保护,以及明城墙风光带即城墙及城墙所依附的风景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编制了详细的规划。

1999年3月,南京市政府对《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进行了批复,同意规划对明城墙实行全方位保护的原则及规划确定的保护范围与保护方法,原则同意《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中各级景区的规划布局。该规划获2000年度江苏省级优秀规划一等奖,国家建设部优秀三等奖。

经过多年明城墙风光带的建设,城墙的面貌得到了恢复,城墙的周边环境得到了改善。

不但将城墙修缮好,还将城墙与护城河之间的违章建筑迁走,同步疏通了护城河,修砌了泊岸,建成了环城公园,显示出城墙的雄姿,得到了国内外文物专家、城市建设专家的好评,于2004年荣获建设部颁发的“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

1.南京城墙的保护原则 南京城墙依山傍水,结构、材质多样,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维修好南京城墙,当地政府针对不同地段、不同材质、不同险情的城墙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方法进行维修保护。他们制定的南京明城墙抢险维修的原则为:

第一,真实性原则:城墙的维修应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要求,保护原有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并尽可能采用原有的建筑材料、原有工艺。

第二,最小干扰原则:在保护城墙结构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少对城墙的扰动,少量修缮。对已毁坏的城墙在修复时应有充分根据,并经过文物专家慎重论证。

第三,修旧如旧原则:对城墙毁坏段的修复应坚持“修旧如旧”,恢复历史本来面貌,同时立碑说明。

第四,环境协调原则:除了对城墙本身进行抢救性维修外,对与城墙相关的护城河也一并进行整治,恢复城河一体的历史面貌,保护城墙的历史风貌。

第五,原材质原工艺原则:迄今为止,南京城墙抢险性维修均采用回收的明城砖砌筑墙体、雉堞、女儿墙,由于无法使用原有粘合剂,采用混合砂浆代替,而不采用水泥砂浆。对于条石墙体,选用相同色泽、相同材质的条石为补充材料,以保持原有的风格。

第六,保存历史信息原则:经过六百多年风雨,城墙很多地段出现局部开裂、剥落等破损,在施工中区别对待。如对局部破损、风化处进行挖补,对开裂处局部修复,尽可能避免大面积的拆除墙体,以保存古城墙的历史信息。尤其是历代修缮时留下的信息,更要加以保留,以反映完整的历史过程。

2.南京城墙的保修办法 经过上述这些保修原则,南京城墙发生了很大变化,本体的维修长度约二十一公里,超过现存城墙的五分之四,投入资金超过亿元,这些具体的修理包括。

第一,遗址保存类修理:南京城墙的墙体很多地段已全部或大部被毁,对于此类城墙遗址,南京城墙保护部门没做大的修缮、扰动,而是力求保持遗址的历史原貌。

如东水关,在设计时考虑到其遗址的特殊性,对三层藏兵洞中已毁坏的上层藏兵洞不做修复,仅清理出建筑遗迹,保留遗址状态。

由于东水关是武定门北延的城墙断头,他们也就按照保留的历史现状,对城墙断头做防水处理,依断面的错落而设计登城步道,较好地保持了历史原貌。

再如前湖塌方处城墙的抢险维修。这段城墙高达18米,由于面临前湖,基础部分被湖水冲刷出若干空洞。

1991年夏连降大雨,导致该段城墙坍塌达六十余米,以后在清理塌方处城砖时,意外发现在塌方处内侧竟还有一段城墙,呈墙中墙的形式,经勘测考证,初步认定为1372年前修的城墙。

在2000年做该段城墙维修设计时,我国文物专家提出了遗址保护的设想,即保留内侧的明初城墙墙体,对外侧后修的墙体塌方处,仅对两侧断头做防水加固处理,并处理好沿湖的基础,以展示两个不同时段的城墙,保持城墙的历史原貌。

第二,历史信息类修理: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南京城墙并不是纯粹的明代城墙,而是历朝历代都留下印迹的城墙。如何对待这些历史印记,是城墙保护维修的课题之一。

神策门城墙为明南京城的北门,也是南京城墙最后完成的段落,即后湖城,在2004年,经过现场调查发现,这里是一段很特别的城墙。

城墙墙体有明代城砖,有清代晚期城砖,甚至还有块石墙体。城楼早已不是明代结构,而是一座清代晚期样式的府城城楼,结构、模式都与明式建筑相去甚远,加上城楼基础不均匀沉降,局部倾斜,本结构朽烂,已成险房。

如何对待这种现象,当时也有人提出拆除清代城楼,按明代城楼重建,以展示明南京城的宏伟;后经古建筑专家提出意见,确定保留现有城楼进行不落架大修的方案,专家们指出“即使现有的城楼建的不好,但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信息,应该予以保留”。

石头城的城墙,是南京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城墙。早在东吴时期,孙权就在此依山建石头城作为水军大本营;明初修南京城时,将六朝石头城纳入其中,形成砖石混合墙体,其中突出的一段岩石由于貌似鬼脸而被称为“鬼脸城。”

此段城墙维修,基本保持了原有砖石结合的墙体结构,只在具体险段做拆除重砌,对于突出墙体外的山岩,用压力注浆方法加固,其中两处山岩有坍塌的危险,则另树钢架支撑,以示区别。

由于这段城墙顶面标高已无法确定,因此顶部除重做防水层外,不修雉堞,仅做残墙处理。经过修缮的石头城段城墙,也同样较好地保存了历史的信息。

南京城墙在解放后有很多地段被拆除,留下的城墙也有多处被拆出缺口,以方便交通。在对这些地段进行维修时,考虑到几十年来这些缺口已成为市民交通的需求,在施工中处理成为通道,即保证了城墙的连贯、沟通,又满足了市民出行交通的需要。如西干长巷、琵琶洲等地段。

第三,景观展示类修理:部分地段的城墙位于风景名胜区,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这些地段的城墙维修,南京城墙保护部门注意查找历史依据,结合景区规划,力求复原、恢复城墙的历史风貌。

东、西干长巷段城墙位于中华门两侧,是南京城墙中最壮观、最坚固的地段。这段城墙外侧为宽阔的外秦淮河,内侧为人文荟萃的内秦淮河,城墙最高处达二十余米,全部采用条石砌筑,只有顶面用城砖砌雉堞、女儿墙、海幔。

结合南京市外秦淮河综合整治规划,南京城墙保护部门对此段城墙做复原修缮,全线约两公里长城墙的缺口用框架修补,顶面用城砖恢复雉堞、海幔。修缮后的城墙与外秦淮河、环城绿地形成反映南京古都风貌的最佳景点,受到专家及市民的好评。

狮子山、小桃园一线城墙为南京城北大江风貌区的重要景观,这段城墙全部为包山墙,内侧为狮子山、红土山、八字山、丁山等一系列山冈。在维修这段城墙时,南京城墙保护部门按照城墙原貌进行恢复,疏浚护城河,建成了以城墙为主体的一系列公园:狮子山公园、绣球公园、小桃园公园等。

九华山至玄武门段城墙处于钟山风景区边沿,也是按照原样恢复城墙的景观。维修后的这段城墙成为南京山水城林最佳观景点,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登城观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第四,原状保存类的修理:南京城墙有很多地段受到了较大的破坏,而又缺少足够的历史资料,或者本身具有特别的价值,不宜做大的修缮,对于此类城墙,南京城墙保护部门一般做原状局部小修。

新民门为南京城墙从狮子山转向金川门的重要节点,为民国时期修建。现门两侧的城墙都已被拆除,门本身为现代形式,砖混结构。

近年来,有不少人提出此门非明代原物,建议拆除,专家认为,新民门虽然是民国时期新开,结构、外观也非明代风格,但这毕竟是南京历史上一个时期的代表,同时它还是明城墙走向的一个重要标志,应予以保留。

汉西门瓮城原来被占用成为库房,仅保留两道城门,瓮城内部的城墙已拆除,在维修时,南京城墙保护部门保留了两座城门和原有城墙,不恢复已拆除的城墙,改成汉中门遗址公园,原汁原味地展示已经留下历史遗憾的瓮城。

对太平门至中山门段城墙维修,同样采取这个原则。对城墙的破损、开裂、臌胀处进行修补、加固,重点解决城墙的防水、排水问题,对顶部的雉堞、女儿墙不做恢复,保持文化信息现状,保留历史沧桑感。

第五,现代工艺加固类修理:在南京城墙抢险维修中,南京城墙保护部门没有完全拘泥于“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于一些受到严重破坏的地段,在保持城墙原貌的前提下,利用现代工艺、现代材料对城墙做结构加固和补强,以维持城墙的结构安全和景观。

中山门是民国时期为运送孙中山先生灵柩于1929年在明朝阳门基础上重建的。

由于中山门顶部城楼未建,加之抗战时又受到日军炮火轰击坍塌,汪伪时期仅对其进行了简单修缮,导致这座城门存在严重险情,20世纪90年代修公路隧道又加剧了中山门墙体外倾、沉降,耳室变形,直接威胁到南京城东市民的交通和文物安全。

2003年,南京城墙保护部门在制订中山门维修方案时,在保证城门墙体、拱券安全的前提下,制订了卸载、加固城门的方案,即卸除城门拱券顶部上千吨回填土,代之于混凝土框架,对拱券裂缝压力注浆,对局部墙体重砌。这样做,既解决了中山门的险情,也使文物的外观未受影响,以至许多市民看后竟不相信已经修过。

在九华山至解放门城墙施工时,针对城墙上六七处因为拆城取砖形成的大缺口,南京城墙保护部门采取了内部设混凝土框架,外贴城砖的方法,既解决了没有足够的城砖回填的现状,又为这段城墙解决了展览、服务、休息的空闲,形成了临湖、九华、台城等几个展厅。

这种方法在2000年召开的“中国古城墙保护研讨会”上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肯定。以后在集庆门和东、西干长巷城墙施工中也有采用。

对于城墙抢险维修中常见的墙体开裂、臌胀现象,南京城墙保护部门采用水泥浆压力注浆的方法,在不破坏原有墙体的前提下,加固了内部结构。

明代建造城墙时,顶面防水是采用多层城砖加粘合剂交替砌筑的方法,形成坚固的海幔,当前南京城墙绝大多数顶部的海幔都已毁坏,无法起到防水作用,雨水由顶面渗入墙体导致芯墙填土臌胀挤压砖墙体,产生裂缝、臌胀。针对在城墙施工中无法采用明代粘合剂的现状,为加强城墙顶部防水,南京城墙保护部门采用钢性、柔性防水层共用的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

钢性防水层是指在施工时,用钢筋混凝土现浇一层防水层,柔性防水层即是在刚性防水层之上铺设PVC材质的防水卷材,再在其上用城砖铺设海幔。通过这种方法,再没有出现过顶面渗水的现象。

总之,通过对古城墙的保护、维修,人们既可以近距离的与城墙以及城墙的历史“对话”,又可以在城墙上揽观古都南京今日的风采,还可以了解到南京城千百年的历史沧桑巨变和明代都城南京昔日的辉煌。

随着对南京明城墙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城墙本体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会不断扩大,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会不断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