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唐皇城算起,西安城墙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从明初扩建府城算,雄伟西安城墙也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作为一座完整严密的古代城市军事防御体系,西安城墙是世界上历史最久远、形制最壮观、保存最完整的城墙。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西安古城墙上的每一块城砖,既不失防御设施的坚固厚实,又具有我国古代建筑的典雅华贵,构造之精,设计之巧,代表了当时建筑的最高水平,它与城内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融为一体,相映生辉,使这座古城堡显得更加充实和富有活力。
(一)西安城墙的特色
西安城墙是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建造的,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除此之外,它的建筑特色与其它明城墙的不同之处还表现在它的四个角楼中,因为它的西南角的角楼是圆形的,而其它三个城角则是方形的。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明初距今几百余年,史书方志对此又毫无记载,致使后人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西南城角处于地震带上,只要角台被人修成方形的,就会出现问题,最后没办法只能保留圆形。
另一种说法是,朱元璋自从接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扫灭群雄统一全国之后,深感“非深沟高垒,内储外备不能为安”。于是令谋臣刘基、姚广孝主持设计城池的图样,以颁示天下如图修造。
刘、姚两人领命后,反复商讨,多次修改,最后按照传统形式画成矩形图案,不料朱元璋看罢觉得不妥,便说:“自古筑城虽有一定规矩,但根据我的经验,凡事切莫墨守成规,《礼记》云:‘规矩试设,不可欺以方圆’。我看还是改动一下为好。”说罢,便提起笔,将矩形图案一角抹去。于是,由皇帝御笔改动的城池图式诏示天下,据说明代所建之城大都遵照此式。
还有一个传说是,在明代城墙修建之前,西安有位王姓老太太,遭受儿子和儿媳折磨,最终饿死在街头。当地父母官得知此事后,在西安城墙西南角台附近,将老太太的儿子和儿媳问斩。大家认为两人无德不孝,方形代表着堂堂正正做人,因此未将此角楼改变形状。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当初规划西安城墙时,四个角均呈直角,但后来处理墙基时,于西南角意外地发现了古唐城遗址,遗址呈半圆形,为了省时省工,于是便利用了原地基。
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据考古工作者以小雁塔等唐代建筑物为座标,结合唐长安城坊大小,街道宽窄,推算出现在的西安城与唐长安城的位置毫无关系。
还有一种说法,我国传统建筑受八卦和风水要求的影响,建筑物之间不能过于对称。如衙门、庙宇、居民住宅,前门不得与后门对称,前后门垂直中轴线必须错开一定的距离。
如西安的四条大街,南北大街之间,东西大街之间都有错位。这一点只要看一看西安城区图,便不难发现。正是这种“不对称性”对建筑物的要求,决定了西安城墙的四个角必须有一个不是直角。
进入20世纪,地质工作者又提出一种不同的看法:他们在研究西安地貌时发现,紧贴城墙西南角外侧,有一条地裂缝平行于城墙通过,此裂缝最后经过卫星照片分析进一步证实。为此,地质工作者认为初建城墙时原设计方案为矩形,施工过程中发现了这条裂缝,鉴于整个城墙已全面动工,无法修改全部图纸,但如按原方案继续施工,其牢固性很难保证,只好局部修改,躲过地裂缝修改为半圆形。
(二)西安城墙的价值
西安城墙历经数百年历史沧桑,见证过刀光剑影金戈铁马。在如今的太平盛世中,城墙已经失去了它防御入侵的价值,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加有时代性的价值。
1.城墙的文化价值 西安是我国的千年古都,城墙既是许多文人志士的一个重要情结,也是我国过去历史的缩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中国人的精神象征,思想精髓的体现。
西安城墙从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长安城至明城墙的出现,中间经历了隋朝的大兴城和盛唐的长安城,面积84.10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城市,历时一千五百多年,建筑构造逐渐走向完备周全。
西安城墙的建成,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它蕴含着哲学、建筑、规划、风水、地理、军事等方面丰富的知识。包含着过去岁月的信息留存,是古老历史的活的见证。
2.城墙的科研价值 城墙作为一座历史遗迹,同样有极强的科研价值。通过研究城墙,我们可以了解明代建筑的一些风格,这对于建筑史的价值不言而喻。作为全国乃至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保存相当完整的古城墙,西安城墙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一个及其理想的研究场所。
3.城墙的旅游价值 城墙还具有很强的旅游价值,无庸置疑,西安城墙已经成为了到西安旅游的宾客的几个必游之地之一,而城墙的种种修缮保护也有很大一部分对于旅游开发的考虑。
4.城墙的传媒价值 城墙还有着一定的传媒价值,西安城墙无疑是西安市的一张金字招牌,它是外人了解陕西、了解西安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城墙的影响力,可以带动许许多多与之有关的产业发展。西安城墙无疑是西安发展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