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虎踞梅岭:梅关(文化之美)
5766900000007

第7章 保护开发

每到年关,大余县梅关风景区就会呈现香雪海、一路行来十里香的繁茂景象。因为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健全,一拨又一拨的游客闻香而来,流连于梅岭寻芳赏梅。

“赏梅在大余,吃住在南雄”“江西人干活,广东人赚钱”的境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大余通过实施对接珠三角的战略,两个梅关进行了全方位的对接和良性互动,形成了大梅关的旅游格局。

(一)妆点梅关的山和水

以梅岭山顶关楼为界,大余梅关的梅树不仅多而且奇,三百多亩梅树组成了一个壮丽无比的阵营。比较而言,南雄梅关梅树偏少,品种单一,但是往年游客从大余上山赏梅的少,从南雄上山赏梅的多。

旅游资源不如大余的南雄梅关靠什么获得游客的青睐呢?大余县通过调查发现,珠三角地区到南雄梅关赏梅的旅游通道十分便利,比如从韶关市至南雄有汽车专线直达梅岭脚下,自驾游游客如果熟悉路线可直接驱车前往景点。

“治病还须下猛药”。大余县在借鉴南雄梅关风景区开发建设经验后,把解决大余梅关风景区的交通难题作为首要任务。

从2004年开始,大余县着手勾勒梅关风景区这幅山水画的两处“点睛之笔”。经专家规划论证,大余县修建了一条长达900米的公路,借助这条纽带,游客可从323国道乘车直抵梅关风景区。

同时,大余县在公路两侧广植梅树,使游客未到梅岭,先闻梅香。

纽带拉近了距离,而“游人中心”则让游客切身感受到舒适和方便。大余县投资兴建起占地11亩,可同时容纳10辆大巴、30辆小汽车的游人中心。在这里,游客可放心地停放汽车,选购物美价廉的梅岭特产及各种旅游用品。

(二)建设开发新村镇

梅岭脚下的梅山村历史遗迹丰富,居民由全国各地人群在古驿道迁徙过程中汇聚而成。

大余参照南雄成功开发珠玑巷的经验,着力开发这一宝贵财富,把新村镇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兴建了具有客家风格的骑楼,形成仿古一条街,并引导村民开发成饭店、旅馆、商店,达到“白天上山赏梅、晚上下山住楼”的别样效果。

新建直达梅关风景区的公路,不仅是交通的纽带,更是梅关精品景区的延伸。大余在该路两旁广植梅树,在古驿道和瑞香大世界之间规划建设八公里的花卉长廊,由花卉产业带和梅山梅花带组成,使梅岭成为全国梅树品种最齐全的赏梅基地。

争奇斗艳的梅花与暗香浮溢的瑞香汇成一片,将使每一位游客感到心旷神怡。

(三)四海唱响梅花歌

大余梅关风景区以梅为主的旅游资源琳琅满目,梅关和古驿道申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获得成功,但在打好“梅花牌”,发展精品旅游方面,南雄人明显抢占了先机。

每逢春节前后,各大媒体不断推出南雄梅关旅游火暴的报道,使“冬到南雄赏梅”成为一种新时尚,大余在这方面的助推、催化之势差距明显。

差距就是动力。大余依托梅关景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做好旅游宣传与促销活动,扩大该县的影响。

大余县首先加强了与广东旅行社的交流和合作,先后在韶关、广州、东莞等地举办了三期旅游图片展,把“梅国之旅”精品线路成功地融入了粤北旅游圈。

其次,大余利用世客会在赣州举办的机会,进行多方位的旅游推介,使大余梅关随客属远播海内外。同时,该县充分利用媒体,全方位地进行宣传,充分展示了大余梅关风景区的奇山异水、风土人情和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

2004年,央视《走遍中国》栏目摄制组围绕着梅关古驿道进行了一周的采风,伴随着《梅关古道》的播出,大余梅关风景区的知名度犹如岭上斗雪怒放的梅花,沁一缕馨香飘向了五湖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