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注定不一样的中国思路:原初
57811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幸存的不曾断绝的文明。未断绝未必全是因为坚强,更多的或许还是因为坚而且韧。韧——能屈能伸,因时制宜,这才有利于存亡继绝。而行为又是受思想支配的,中国思想就是支撑中华民族,历经风雨走到今天的精神力量。

中国思想真称得上与时俱进。思想的变迁自然是有原因的,概而言之无非是时代、地域两方面。时代多由主观因素构成,如性格、思想;地域多由客观因素构成,如:地域辽阔且与欧洲及其他文明之间有天然的地理阻隔等。

在原始的中国,与其他国家民族本无太大不同,皆因受制于自然而又崇拜自然,遂信神鬼,故而往圣先王以神道设教,不过是因势利导。远古伏羲氏取法自然,初创八卦;经文王更进一步推演遂成周易;周公因之制礼作乐,更有孔子赞以十翼极力阐扬承其一脉。于是,也就将自然规律渐渐转移到人事方面来,定下中华民族重道德伦理的思想基调。

到了东周,王纲解纽,礼崩乐坏,学术下移,士阶层兴起,知识公开,思想解放,出现了“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等家,各有各的理论主张,也各有各的道理,他们之间互相驳诘。

汉代董仲舒给汉武帝提了个建议,那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百家”之中选出一家,即儒家,给予独尊的地位,作为国家的官学。

其实,汉唐之间的这数百年,就是各家思想交汇融合与发展的过程,其中更有外来佛家思想的传入及其本土化。在理学兴盛之前,唐宋已经有了许多新思想。唐朝的大文豪韩愈《原道》一文中提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相传的“道”,成为后世理学“道统说”的滥觞。经过唐宋的酝酿,理学在南宋开始兴荣。这一方面,是由于唐末私立学校出现和刻书业的发达,推动了学术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理学也受到了佛家和道家的影响,借鉴吸收了他们的思想。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南宋时已产生影响,明朝中叶以前,思想界是程朱理学的天下。理学家们的共同长处是躬行实践,一丝不苟;短处是谨守古训,拘禁太过。对程朱理学改革最大的便是王守仁。程朱陆王之学虽门户不同,但其空谈心性、不务实际则一致,这是受到了佛学思想的影响。

不过,明末清初,随着少数民族不断地侵入中原,反空虚主义的新学派自然而然地兴起了。以顾炎武、黄宗羲等为代表的新学派及他们的后继者,其进步仅局限于学术上,思想上却显得很消沉。

晚清时期,对中国思想界影响最大的便是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手段来进行传教,客观上有利于中国人民心智的提高,眼界的扩大。中外思想的交流,无疑成为中国思想进步的新动力。

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国民深受刺激,渐渐认识到旧法不得不变,国事必须干涉。遂有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而枝节的改动还是行不通,革命的呼声日高,思想也较急激。中国思想的一个升华时期便是新文化运动。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也来到中国,并且开花结果。

中国思想原本就具有取法自然、兼收并蓄、涵容化成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