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姓氏的起源
无论古今,姓名成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姓,指的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则是个人独用的姓。姓氏的作用就在于把一氏族的人与另一氏族的人区分开来。姓与氏,在先秦时代是有区别的。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以母系为主,起“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氏是姓的延伸分支,到父系氏族社会,姓氏成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志。到了奴隶社会,“氏族以别贵贱”,只有贵族男子才能称氏。
一、姓的起源
《百家姓》、《三字经》与《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然而提到《百家姓》,我们不得不提到它的排序,“赵钱孙李”之所以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姓、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后世则大多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样的顺序来背诵百家姓。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姓都包含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每一种姓都有其代表人物,没有贫、富、贵、贱、高、低之分。
姓,按商务印书馆所编权威之《新华字典》解释为“表明家族系统的字”;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英词典》(Amodern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ry),用英文的解释为familyname;surname,clanname。“姓”是一个集合名词,是家族的标识,或表示与某个大家族的某一血缘关系更为亲近的部分。《左传》说“因生以赐姓”,意味着姓是个人血缘关系归属的标志,亦即其所属的血亲氏族的标志。汉字“姓”为左右结构,左从“女”右为“生”,从“女”而生。在母系社会,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母姓为后代惟一能确定的尊亲,正如《白虎通·三纲六纪》所云:“古元时,未有三纲六纪,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原始氏族既然是母系氏族,则姓作为氏族的标志,也就等于是母系或女性血缘关系的象征。
姓因母传,亦因女显,故“姓”从女从生,由于相同的缘由,一些古老的姓字也都含有“女”字偏旁,如传说黄帝姓姬,炎帝姓姜,少昊姓嬴,舜姓姚(又说姓妫),禹姓姒,周人姓姬,齐人姓姜,秦人姓嬴。由于姓因母传,因此,古代文献中记载了不少古老氏族或氏族因始祖母(女性始祖)感天生子而得姓的神话。如据说禹的母亲修己是有莘氏族的女子,她由于吞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禹,因此禹的氏族就以苡的同音字姒为姓。又据说商人始祖契的母亲有氏族的女儿简狄,她和妹妹在河边洗澡,拣起一只玄鸟(燕子)下的蛋吃了,从而怀孕生了下了契,故商人以子为姓,子就是蛋或卵的意思,现在人们仍俗称鸡蛋为鸡子。吃薏苡和吃鸟卵当然不会导致怀孕生子,这只是神话,但这些神话却反映了母系氏族时代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而姓因母传的历史真相。
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后,姓氏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逐渐习惯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传递给下一代。在汉族地区,普遍采取婚后从夫居婚姻制度,即妻子随丈夫居住在男方的家庭中,女人在婚后就自动丧失了其原有的娘家的姓,而改为从夫姓了,一位姓李的女子嫁给一位姓王的男子,人们不会称她李小姐,而是称为王夫人,在过去的农村,则会被称为王李氏。在血统因男系而传的社会中,女子亦有姓,只是姓并不因女性而显而已。
二、氏的起源
历来中国人先有“姓”后有“氏”。事实上,氏是“姓”的分支。我们已经知道,“姓”指的是某一群人(即氏族)共用的族号,全体氏族的成员都是以这个族号作为自己的姓。但后来子孙繁衍,人丁兴旺,这些氏族都分成许多支,逐渐散居各地,相互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了,所以每一个分支又给自己另外设定了一个名称,这就是“氏”。这样,每个分支的成员就既有一个姓,又有一个氏了。比如说商族人的姓是“子”,后来又分成了“殷”,“时”、“来”、“宋”、“空同”等氏,他们都是商族人,但居住在不同的地方。
那么,古人是怎样给自己起“氏”的呢?受当时历史文化条件的限制,许多部族在氏名选择上,大多以“图腾”而生。有的以植物作为自己的氏,有的以动物作为自己的氏,或以其它作为自己的氏族代号。因此为某个氏族所指的动物或植物,自然而成为这个氏族的“图腾”。同一图腾氏族的成员禁止通婚,图腾成为用以区别婚姻界的标志。较早的氏族有:狼氏、熊氏、龟氏、鹿氏、燧人氏、有巢氏、少昊乐、西陵氏、神农氏、蜀山氏……进入战国时代后,姓氏基本合而为一,大多数的人便只称姓而不称氏了,“氏”这个字也就失去了往日的意义。它往往跟在姓的后面,表示某一个姓这个姓的家族成员。如“张氏兄弟”,“王氏兄弟”,“刘氏兄弟”即指姓张的兄弟,姓王的兄弟,姓刘的兄弟……
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代姓氏有完整的制度。命氏之法,诸侯以所受封国为氏,卿大夫以所赐采邑为氏,或以职官为氏。诸侯之子称公子,孙称公孙,公孙之子以祖字为氏,此外还有以居地为氏的。春秋时,贵族男子不称姓,只称氏。由于贵族身份、封地常有变化,氏也随之变化。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混乱。到秦汉时期,姓氏合一,姓基本确定。随着民族之间的融合,不少兄弟民族改从汉姓,或自命汉姓,还有帝王赐姓、奴随主姓、妇随夫姓等复杂现象。
中国人习惯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传递给下一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姓名又被陆续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氏文化。
2.姓氏来源的类别
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口的繁衍增长,姓氏日益增多,且姓源也日益复杂甚至发展到“姓随人便”的程度。例如,在革命战争年代地下工作者改用化名,一些著名作家和艺术工作者取用艺名,独生子女成婚后兼用夫妻双方姓氏为后代取名等。另外涉外婚姻中兼用中外姓氏者的比比皆是。
凡此种种因素必然导致中国姓氏日益丰富多彩。即使中国的姓氏来源及其类别千头万绪、五花八门,但若从现代生活的角度和科学体系来看,即可归纳为四大特色。
第一、地域性,这是以人类出生居住生活的地方作为姓氏的来源。如以国为氏、以邑为氏等即属此类。
第二、纪念性,这是以先祖或部族的名字、徽号、谥号作为姓氏来源。如以字为氏、以名为氏、以族为氏、以谥为氏、以爵为氏等皆属此类。
第三、职业性,这是以先祖所从事的工作、官职、技艺等作为姓源。如以官为氏、以技艺为氏、以事为氏、以职为氏等皆属此类。
第四、历史性,这是以先祖或部族的图腾崇拜或与生活、生存发展紧密相关的古老的姓氏及少数民族的姓氏大多属于此类。
3.郡望与堂号
一、郡望的源由与涵义
郡,古代行政区建置名称,即我国古代自春秋至隋唐时地方行政区划名,然而其辖境历代不同:秦以前,郡辖于县;秦朝时,县辖于郡,汉因之;魏晋以后,郡上设州,郡辖于州而辖县;隋唐后,州、郡互称;宋元时,设州府;明代则废郡;清沿明制,郡或为府之别名。
郡号则为各姓氏早期祖宗发祥之地,即系族根源的标记。北魏孝文帝以鲜卑族入主中原,施行汉化,令胡人改汉姓,奖励汉胡通婚,中原士族,撰谱录,记所承以自贵,标郡号,明所出以别异族。冠郡号于姓氏之上,谓之郡姓,实乃永志世系,以示不忘本源之至意,如:江夏黄、汝南廖、太原王、颖川陈等。
秦始皇废封建设郡县,虽然摧毁传统封建制度,但并不意味着秦以后就不存在等级制度,反而,新的社会等级制度的符号应运而生,“郡望”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标志社会地位、家族血缘以区分贵贱的手段。
秦汉之后,虽已无世袭贵族,姓氏合一且普及化、平民化,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些家族由于世代居住某地,人才辈出,或由于功勋而加官封爵,荫及后世,从而积累了巨大的经济财富和文化威望,成为一方的豪门大族,这种家族由于在当地为人所仰慕嘱望,故称为“郡望”。顾名思义,郡望就是一郡之望族的意思。因此,郡望是显姓世族的标志,它将同一姓氏中的豪门与寒门、世族与庶族区分开来。
二、堂号的源由与涵义
堂号和郡望同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堂号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祠堂又称为家庙,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灵和举办宗族事务的公共场所。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会设置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和功绩。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各姓的堂号虽然很多,但也并非随便乱取的。各一个家族的堂号,往往都有其非常深刻的含义。根据取名的依据和其用意不同,堂号又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以地名作堂号:地望也称之为郡望。魏晋之后,门阀世族的威风不再,但是历史上豪门大族的后裔,仍然喜欢以某位杰出的同姓祖先的地望来命名堂号。例如:李氏“陇西堂”、王氏“太原堂”、杨氏“弘农堂”等。
以宗族典故作堂号:这类取堂号的方法,在各姓中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意思。一个堂名,就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必须与本姓祖先有关,而不是讲他姓人物。如王姓的“三槐堂”、刘姓的“藜照堂”、吴姓的“三让堂”。这些故事,往往都极富教育意义,能使族人缅怀先祖,激励斗志,奋发图强。
以祖先名号、事迹命名作堂号:这种堂号在各姓中很常见,但相对要少于前几种。其方法是将某一祖先的具有特殊含义的称号或者居住地,作为本族的祠堂,如东汉名将冯异,辅佐光武帝平定天下,被世人称作“大树将军”,冯氏便有了“大树堂”;东汉东莱太守杨震,夜拒贿金,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羞退来人,杨氏后代则为先祖美德自豪,所以便有了“四知堂”;晋代著名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在其居所前植柳五株,自号“五柳先生”,陶姓后代一支,就以“五柳堂”为堂号。
以道德伦理作堂号:这种取堂名的方法,是将一些教育族人劝善惩的词语作为祠堂名称。这类堂号在各姓氏中较为普遍,而且往往各姓共用。如“敦厚堂”、“敦睦堂”、“敬本堂”,几乎各姓都有。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加剧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纷纷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日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早日实现统一大业,堂号都必将产生其巨大的促进作用。
4.姓氏与人口迁徙
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自己的姓氏,在没有非常特殊的原因的情况下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因为这是后人祭奠和传承祖先文化的方式。如今,从中国的姓氏和人口分布的关系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人口少的姓氏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只存在于某些地区,甚至只有一个地方才有。但人口多的姓却遍布各地,人口最多的几个姓甚至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以及海外等地区。
姓氏在初步形成时,一般只限于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之间,且分布的范围并不太广。如今,每个姓氏几乎遍布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各地,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迁徙导致的。另一方面,汉族及其祖先华夏诸族有慎终追远的传统,只要有可能,都会记载本家族的起源和迁移过程。如今的家(族)谱中几乎都有本族的世系表(图),追溯到本族的“始祖”和“始迁祖”。相较之下,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乏,加上附会的成分,“始祖”和从他开始的世系往往模糊不清,而从“始迁祖”开始的世系和迁移路线、年代却大多确切可考。可见一姓一氏人口的范围无不与迁移有关,如今的姓氏分布是历代人口迁移的结果。
人口迁移的方式很多,而对不同姓氏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下面列举最重要的六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