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解放长春
5787300000006

第6章 硝烟四处(3)

二、60军地下党同志翘首盼亲人,几番寻觅,刘浩突然出现在杨重面前,老战友东北相逢,共挑重担。会见卢浚泉,刘浩送交朱老总亲笔信,陈述厉害,卢浚泉老谋深算,推托敷衍。党中央批准,转移对滇军工作重点,刘浩智潜60军,打开工作新局面。

刘浩在93军18师3团一住10多天,张士明详细汇报了滇军以及军长卢浚泉进入东北以后的情况。刘浩急于同60军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张土明派团部副官、地下党员黄致平,护送刘浩去抚顺第60军军部找副官处长杨重。

第60军军部移防抚顺矿务局南台町,军部靠拢了暂21师,可指挥权还是握在杜聿明手中。曾泽生自认;这是冤家路窄,杜聿明有意架空他,让他当“空”军军长。于是,心中不快,睑上见不到一丝笑容。

副官处长杨重心急如焚,国共两党军队在东北激烈交战,面对新地区、新形势,如何开展工作,心里没谱,急需上级党组织指明方向,给予指导。可眼下来东北一个多月了,还没有同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作为60军中共地下党组织负责人的杨重能不着急吗?

地下党员孙公达、陆飞和杨重一起思谋,最后决定,不能等,主动找。

孙公达是军部谍报组长,行动方便,杨重派他和陆飞立即出动。

不论晴天阴天,还是风天雨天。在暂21师部队接近东北民主联军的阵地上,侦察几天过后,一无所获。他们又转入城内,跑集市、商店,去酒楼、泡茶馆,为联系方便,他们每人手里拿一本《水浒全传》,这是离开云南时地下党同志现定的联络信号。连续几天一无所获,几个人更是焦急不安。忽然,孙公达提供一个信息,“军调部”派往抚顺的执行小组中有中共代表,几个人一商量,决定去试一试。

陆飞急不可待地说:“说不定军调部的中共代表就是党派来的联络员呢,要去就快去。”

杨重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决定由孙公达去“军调组”接触中共代表。

“军调组”暂住抚顺执行小组包住抚顺望花区兴隆旅馆,暂21师派1个班警卫。

一天晚上,班长带班上岗,他警惕地看着昏黑的马路和来往行人,嘱咐两个哨兵:“留心点,谁也不能放进来,这里面住的可都是国共两党上面派的官,要是出点什么差错,我们兄弟吃不了兜着走,就别想回云南老家啦。”

“那我可不可以进呐?”说这话的是—位大摇大摆走近旅馆的中校军官。

“长官,”班长急忙解释:“上司有令,谁也不能进去。”“你们的上司是谁呀,是陇师长,还是王团长?”说着亮出了谍报官的蓝卡。

班长—看是军部的谍报官,来头不小,急忙说;“长官您请。”

中校军官笑了笑说:“劳你个差,带我到中共代表住的房间,我要了解重要情报。”

中校军官跟班长来到二搂中间一个会客室。

一位身着美式军装的少校军官,接待孙公达,初次见面,客套寒暄,双方互相审视片刻。

孙公达看出对方一脸的严肃表情,无疑。他是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不管怎样,既然来了,总得试试看。孙公达心里打定了主意。当警卫班长倒上水走出之后,孙公达立即凑近说;“同志,我是60军地下党组织派来的,想同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60军来东北这么长时间,我们地下党组织非常盼望上级党组织的指示。”

孙公达还要往下说,只见对方霍地站起来。少校的眼睛由警惕而转为敌视,正色道:“不要在两军调停之机玩什么鬼把戏!我们军调部执行小组就是监督执行停战协定的。请贵军自重!”说完愤然离去。

孙公达、杨重一碰头。都感到这次行动太莽撞。可是,眼见我党我军大队人马。却同上级党组织联系不上,各个心急火燎。

6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天,抚顺天空晴朗,万里无云,强烈的阳光洒向大地,这几天无战事,忙了军务很久的杨重清晨起来,精神飒爽,约定和孙公达游元帅林。当年被满族人称为龙盛之地的抚顺,也被少帅张学良看好,选为安葬父亲张作霖大帅的宝地,可惜施工未完,日本侵略东北,遵照蒋介石不予抵抗命令,东北军退军关内,遂成为终身遗憾。而当年的元帅林已是树林森森,郁郁葱葱,引来不少游人。

“该出发了!”老远奔来的公孙达,呼唤杨重,车已停在门口。

二人出门,正要登车出游。忽听有人喊:“杨处长!来客人啦!”

巡声望去,西边走来两名军官。

杨重一眼认出走在右面的黄致平,他是93军弥士明团部的副官。

“杨副官!什么风把你吹来啦?”

走近,四人互相握手。

黄致平介绍说:“这是云南来的老乡。”

杨重握着来人的手,上下打量。高个、瓜子面,大眼睛,一双眸子炯炯有神,一身笔挺军装,风度翩翩。他似乎面熟,又一下说不出来。

来人直呼其名:“杨重啊杨重,分别几年,认不出我啦?”

一听这熟悉乡音,愣了—会的杨重,高兴地一拍对方的肩膀,连声说:“啊呀!刘健,刘健,是你呀,可把你盼来啦!”

“彼此,彼此呀,我也盼望见到你们哪!”刘健爽朗地笑着说。

杨重十分高兴地说:“喜鹊头上叫,喜事就来到,正迎了老百姓的俗浯,今天我一出门就看见两只喜鹊报喜来啦。”他说完,几个人哈哈大笑,一起回到屋里。

刘浩接过孙公达递过来的水杯,喝了一口水,指着孙公达笑着说:“你不是《昆明日报》社的小记者吗,也当兵啦?”

孙公达自豪地说:“我也是地下工作者呐!”

杨重介绍说:“孙公达原来是西南联大的学生,我们党为了增强滇军地下党的力量,从西南联大选了一批进步学生入伍从军,小孙表现很好,巳具备了党员条件。”

对这段历史,刘浩也清楚,而且对孙公达有深刻的印象。那是抗战时期,刘浩以中央社采访部副主任的身份,多次到西南联大采访,报道学生的爱国运动。在—次采访会上,一个稚气未消的《昆明日报》记者坐在最前排,提的问题最多,这就是不满20岁的孙公达。

杨重非常兴奋地说:“我们云南战友,又在东北喜相逢!”

孙公达有事先走一步。

话转正题,刘浩说,“你们于4月下旬从越南海防来到东北。4月26日中央领导就向我交待任务,来东北找你们,为工作方便,我改名叫刘浩,先到冀热辽边区,后转到93军找到张士明,现在又找到你们,两个军的地下党组织都联系上了,可喜可贺。先谈谈你们的情况。”

杨重清清嗓子,开始汇报6o军地下党组织工作情况:

“在海防踏上美军‘自由’轮离开越南的时候,60军只有我和王立中两个党员,经过了解培养而又信得过的,有孙公达、陆飞,赵雄和俞建昌以及詹玉佩、詹玉填等,都具备了党员条件,一经上级允许,即可分别发展入党。”

“到东北后根据需要,我通过人事科合法手续,把他们安排到要害部门。把孙公达安排到军部情报科当谍报组长。陆飞安排在人事课当课员,以便了解并掌握全军团以上军官的升迁调补和派系关系,后调到补充团团部,在我身边工作。赵雄安排在军部机要室当译电员。王立中从184师调来后,安排到军务处当课员,以便了解和掌握全军编制、人马、武器装备实力。其他人仍留在特务营当排、连级军官。”

刘浩仔仔细细地听着。杨重接着汇报说:

“我除掌握全面情况外,还要负责密切同军参谋处长李佐等的交友关系,及时了解整个作战汁划和兵力部署,并与通信营长孙璞搞好关系,了解有关无线有线通信情况。加紧对赵国璋、朱光云等中高级军官的交友工作。”

听了杨重的汇报,刘浩很高兴,很满意。他根据中央首长的指示和60军的情况,提出:在内外形势有利的条件下,要继续稳妥、细致、谨慎而又大胆地开展工作,对今后工作做出八项决定:

一、有条件的党员,争取掌握带兵实权。

二、在中、下级军官中,培养和发展党员。

三、广泛交友,团结进步军官。

四、利用军官中的不满情绪、失败情绪,采取泄气、煽火、搭桥的方式进行工作。

五、注意搜集重要军事情报,配合我军作战需要。

六、建立与解放区上级交通联系,内外配合工作。

七、把滇军中的党组织,分开为两个独立活动的党组织,60军中由杨重负责。93军由张士明、杨守沫负责。

八、从滇军内部策动和组织起义。

刘浩还强调说:“这八项工作中,前七项工作,都是为了实现第八项任务,策动和组织滇军起义。”

杨重听了刘浩的谈话,顿感心里亮堂堂,方向明确了。他表示坚决完成任务。

为慎重起见,刘浩将以上八条电报中共中央和东北局,***很快复电:照此办理。

交谈之后,杨重分别引见了王立中、陆飞、赵雄、俞建昌等,刘浩与这些同志进行了亲切的艾谈,介绍了我党我军在东北的发展情况:

我党挺进东北10万大军,2万干部,半年多时间分兵发动群众,开展剿匪行动。至1946年3月,我军歼匪7万余人,收取土匪占据的城镇118座,为开辟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6年1月14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任副总司令,肖劲光任副总司令兼第一参谋长,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还成立了东满、南满、西满、北满4个大军区。部队发展很快,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解放区形势一片大好。

大家都想多了解解放区的情况,不住地问,你一言,我一语,群情激奋。

这时,李静悟过来,右手遮掩嘴巴,轻声说;“你们还是小声点吧。”几个人相视一笑。大家深受鼓舞,一个个信心百倍,摩拳擦掌。

多年在敌军内工作的同志,听到我军这些新情况,倍感新鲜,各个聚精会神,生怕漏掉什么。

夜深人静,室内吊灯罩上布帘。墙上挂着一面鲜红的党旗,杨重,孙公达、陆飞一字横排肃立,面对党旗3个人庄严地举起右手,宣誓: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彻底消灭蒋匪军、推翻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而英勇战斗,不怕流血牺牲,用我的毕生精力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

三人宣誓的声音不大,然而却字字千斤。

这誓言,是革命者对伟大的党忠诚与热爱的迸发,是对崇高事业追求与献身的盟志,是对人灵魂的净化与升华。

宣誓完毕,在外间放哨的李静悟也走进来,夫妻双双祝贺孙公达、陆飞获得新的政治生命。两个钢铁汉子,早已激动得热泪盈眶。

解除了多年不发展党员的“禁令”,又发展两名新党员,60军地下党组织增加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按照中央的指示和方针,杨重带领地下党同志,谨慎而积极地开展工作。

几天之后,刘浩重返锦州,他要集中一段时间做93军军长卢浚泉的工作。

锦州,93军军长卢浚泉官邸,会客厅宽敞明亮,正面墙壁上挂一幅中堂,关云长身着绿色战袍,手执偃月大刀,两边对联非常醒目。上联:“读史朔春秋直并文宣归圣域。”下联是:“扶刘凭节义先昭武穆列天曹。”客厅中心是一组古色古香的黑木桌椅,右边是一组沙发茶几,上面放着几盘水果,两只考究的茶杯冒着浓浓的茶香。主人与客人谈笑风生。

“我代表妻子禄时英向军座表示亲切问候。”谦恭致意的青年军官,就是来访客人刘浩。

主人就是93军军长卢浚泉。卢是彝族人,是滇军中老资格将领,又是继主滇政的卢汉么叔,因而他在滇军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这次接待刘浩的来访,他是很热情的。卢着美式军服,佩中将军衔,瘦高个,长眼睛,头发略显稀疏,几十年军旅生涯和政治风雨,已在他的脸上缕刻出一道道纹路,这些更显得他深遂,成熟、老辣。

“时英和你老岳父禄司令都好吗?”他以长辈的亲切口吻和长官的姿态同刘浩交谈着。

气氛和谐,感情融洽。

刘浩同卢浚泉唠一通家常后,不失时机地转入正题。说:

“我们朱德总司令对滇军十分关切,也寄以极大期望,希望能发扬护国光荣传统,为祖国实现和平贡献力量。这是朱总司令带给您的亲笔信。”说着,双手将信递到卢浚泉面前。

卢浚泉一听此话,愣了一下,脸上松弛的肌肉立刻紧绷起来。他接过信,开封阅览。

早在云南讲武堂时,他就认识朱德,也熟悉朱德的笔迹,他快速地看完最后一行字,“希望兄能率先垂范,发扬滇军光荣传统,为制止内战作出贡献。”看完信,卢浚泉紧张的面部上又堆起了微笑。他右手摸摸下颌,脑里飞速地转思着。原来眼前这个青年人,原国民党中央社的采访部副主任、昆明警备司令禄国藩的姑爷,早就已经是共产党的人了,共产党真厉害。看他年纪轻轻,却胆大心细,谈吐得体,潇洒自如,后生可畏。卢浚泉思谋,在这国共两党前途未卜的形势下,还是不偏不倚为宜。转瞬之间,他平和微笑着说;“承蒙朱总司令信赖,请阁下一定代为转达卢某对朱总司令的谢意和问候。”

卢浚泉呷一口茶,不快不慢地接着说:“请转告朱总司令,我93军不与共军打仗。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嘛。即使蒋介石命令我们,我也会通知贵军。”

卢浚泉态度还算明朗,刘浩感到不虚此行,他要立即向北平“军调部”和中共中央报告。于是,起身告辞。

刘浩很快回到北平,向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兼“军调部”中共代表团团长叶剑英作了详细汇报。同时,他起草了专题报告,向朱总司令和***同志汇报了抵达东北深入滇军的工作情况。

叶剑英明确指示,抓紧对滇军的争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