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四川文学(2016年第3期)
5810000000052

第52章 沈从文:怀春史(1)

赵瑜

赵瑜,1976年生,河南人。中国作协会员。现供职于天涯杂志,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作品有《小闲事》《小忧伤》等。

之一:情商原始股

父亲这个词语,在沈从文的印象里比较模糊。他的教育,也多是母亲授予的。在自传里,沈从文确也是这样写的:“我母亲极小就认字读书,懂医方,会照相。舅父是个有新头脑的人物,本县第一个照相馆是那舅父办的,第一个邮政局也是舅父办的。我等兄弟姊妹的初步教育,便全是在这个瘦小、机警、富于胆气与常识的母亲担负的。”

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是个有故事的人。大概是家庭氛围的缘故。他常有做一个英雄的冲动。又或者,在旧年月里,中国传统的意识,多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在沈从文的记忆里,父亲负责制造英雄的故事给他。然而那故事却是一个悲剧的结尾,父亲终究并未成功。

沈宗嗣并非沈从文祖父的亲生儿子,而是沈从文叔祖与一个苗族年轻妹子的私生子。因为祖父沈宏富没有子嗣,沈宗嗣被过继给沈宏富。沈从文的苗族血统便是由此而来。

十多岁便开始习武的父亲,很快从了军,并做了守卫天津卫的裨将。庚子年(即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天津大沽的时候,提督自尽,而作禆将的沈宗嗣逃回家乡。

这样也好,若不是此次战争的失利,沈宗嗣便不会从军队返回湘西,自然,沈从文便也不会出生。

然而,回到家乡之后的沈宗嗣依旧入戏地扮演着革命党角色,辛亥革命之后,曾有一度,他是凤凰县民选的最高首长。这位不甘寂寞的军人,过不久,又和同县的一个姓吴的人一起竞选去长沙的会议代表,竞选失败。他很生气,摔了家里的几件细物之后,又一次跑到了北京闯荡。

这次闯荡,几乎成为一个永远难以猜出谜底的绝唱。沈宗嗣到了北京以后,便和几个乡党一起组织了一个铁血团。他们要刺杀袁世凯。又谈何容易呢,还没有动手,便被侦探们发现了。和父亲一起到北京的阙祝明当场被枪杀,而沈从文的父亲因为有熟人通知,逃到了热河避难。然而,这一避便是七八年的时间。沈从文的大哥沈云麓为了寻父亲,跑到了北京以及东北各省,钱花完了就在街头为人画像谋生,攒一些钱,便又开始到处打探。寻了很多年,才在赤峰找到了沈宗嗣。

这样描述实在太简略了,但已经足够惊心动魄。我相信,多年以后,在部队里订阅了报纸的沈从文,突然有一天决定去北京看看。其实,也得益于父亲的这种英雄梦般的启蒙。是啊,漂泊,去外面闯荡一番,这种基因式的性格是父亲给予沈从文的。

也正是父亲不在家里的缘故,沈从文的童年极为松弛,没有人管束他的上学,他开始逃课。《我读一本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这便是他逃课所遇到的景致,一个对世界有好奇心的孩子,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他留心,便是最好的学习。还有这篇《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放不下啊,所以,只好继续逃课,去野外玩耍。

偷人家的船只去划,主人家越是骂就越是不还;下水游泳,又会被大哥打一顿;到集会上看别人卖牛时讨价发誓的样子;又或者是去赌场去看别人赌博,担心一个老实人会一下子输光身上的钱;这样小的年纪,情商完全没有建立,不过,仍然还是留意到苗族女人那高高耸起的奶头,沈从文这样写她们:“我们间或还可在敞坪中看苗人决斗,用扁担或双刀互相拼命。小河边到了场期,照例来了无数小船和竹筏,竹筏上且常常有长眉秀目脸儿极白奶头高肿的青年苗族女人,用绣花大衣袖掩着口笑,使人看来十分舒服。”

十四岁那年,沈从文离开了家,去沅陵当兵。去当兵,自然要杀人的,沈从文跟着所在的部队去清乡,清乡就是去剿土匪。为了激励士兵们的斗志,每一个人都发一块大洋。沈从文用这一块大洋买了三双草鞋,一条面巾,一把名叫黄鳝尾的小刀。在清乡的路上,沈从文的战友死了三个,却跑到怀化镇杀了那里上千人。在距离洪江和沅陵不远的一个小镇上,沈从文的部队住了四个月。这四个月里,对沈从文的人生造成影响的事情有一件,是一个商会会长家的女儿,夭折了,埋了以后,竟然被当地一个卖豆腐的年轻男人从坟墓里挖出来,背到了山洞里又睡了三天。之后,这男人又将女孩的尸体送回到墓地里。这事还是被发现,这个男人被就地枪决。在枪决前,沈从文不解地问他,你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那人自言自语地说一句:美得很,美得很。

这事情打开了沈从文对世事理解的宽度,虽然此事于当时的伦理道德不合,却让沈从文很早便知,一个痴情的男人,丧心病狂起来,什么样的事情都做得出来,并且临死了还觉得“美得很”。

感情的事情,有时候就是让人想不通。

不久,沈从文的部队便到了怀化镇驻扎。在怀化镇,沈从文发现一个烟馆的老板娘很有风情,可是呢,这女人的风情却并不对所有的男人绽放。譬如他每一次过那妇女的眼前时,就会发现,那女人看到他时把脸会别向里面,不看外面的行人,装出一副端庄正派的贞静模样。可是如果部队里的军官穿着长长的风衣过来,那女人便会很巧妙地做一个眼风,把嘴角略动,故意拿着嗓子,娇滴滴地喊屋里的男人帮她做些小事。

沈从文年纪虽小,却已经知道女人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好的,他这样写道:“这点富于人性的姿态,我当时就很能欣赏。”

是啊,年轻小小的,沈从文已经有了过来人的感触,这早熟得益于他早年便在山野村寨和集市上到处乱跑,他的感官一直是打开的,他没有被僵硬的生活给束缚住。

之二:伤心史

沈从文幼年时的多动顽皮,大概与他身体里有着苗人的血液相关。而,沈从文多情且敏感的性格侧面,则大抵缘起于母亲的教育。

沈从文的母亲姓黄,叫做什么,却从未在文章里写过。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个叫金介甫的美国人,要给沈从文写传记,沈从文才在书信里告诉他,母亲的名字叫作:黄素英。母亲是沈从文的启蒙老师。黄姓在凤凰也算是书香传家。沈从文的外祖父黄河清,考取过贡生,在清末的时候,曾编撰过十六卷本的《凤凰厅续志》。沈从文的舅舅黄镜铭是一个进步人士,在凤凰创办了第一家邮政局,并开设了第一家照相馆。而黄镜铭就是黄永玉的祖父。

十三岁那年,父亲刺杀袁世凯失败,在关外失踪。第二年袁世凯逝世,才开始写信到老家。于是,沈从文的大哥沈云麓,千里去寻父亲。母亲带着几个孩子,顾不了沈从文,所以想着让沈从文去当预备兵,省得沈从文老是逃课。第二年预备兵结束后,回到家里,沈从文发现,二姐死了。这是沈从文的一件伤心事,在自传里,沈从文这样写二姐:“她比我大两岁,美丽,骄傲,聪明,大胆,在一行九个兄弟姐妹中,这姐姐比任何一个都强过一等。她的死也就死在那分要好使强的性格上。我特别伤心,埋葬时,悄悄带了一株山桃插在了坟前土坎上。”

一九一八年八月,本来要上初中的,但是家境已经中落,沈从文顽皮,不好管教。母亲决定让他到本地一个杨姓亲戚的部队去当兵,这样或者可以继承他父亲的衣钵。下旬,沈从文便跟着部队到了沅陵。

在沅陵当兵的日子倒也惬意。先是做班长,后来做了司书。认识了一个司令官的秘书,学了不少的字,甚至还与人合伙订了一份《申报》。

部队后来入川作战,因为沈从文年纪太小,就将他和几个伤员留在了后方。

留在沅陵的沈从文渐渐寂寞起来,没有人聊天,就只好到河边看人家洗衣服,看都会中学的学生们玩球。

在街上遇到一群花枝招展的女孩子时,会被她们看,并指着他小声地说:“有兵有兵”,每每这个时候,沈从文都由衷地觉得害羞,在他自己的感觉里,在那些粗陋的当兵的人面前,他已经是一个读书人了。他甚至还订了一份报纸呢,可是,这些隐秘的生活,外人怎么能知道呢。

这种总想证明自己是读书人的虚荣心,在这个时候,已经萌了芽苗,在他的内心里扎了根。

遗憾的是,入川增援的部队被对方全部杀死。沈从文和另外的留守人员大难不死,逃了一劫,领了一笔遣散费用,就离开了部队。

凤凰的家里没有什么事,沈从文又投奔在沅州(现在的芷江县)的一个舅舅黄巨川,舅舅做了当地的警察所长,他就在那里做一个警察所的办事员。

警察所除了办理各种罪案,还将地方屠宰税也兼收了过来。于是,沈从文又多了一个差事,便是去各个杀猪的场所查看,这些人到底交没交税赋。那个时候,当地的税赋是这样子的:每只猪抽收六百四十文的税捐,牛收两千文。而沈从文的月工资收入呢,大抵每月可以领到十二千文。

在沅州,沈从文还有一个姨父,是个有钱人,叫作熊捷三,是熊希龄的弟弟。沈从文这样写他:“另外还有个亲戚,我的姨父,在本地算是一个大拇指人物,有钱,有势,从知事起任何人物任何军队都对他十分尊敬,从不敢稍稍得罪他。”

这位姨父,很欣赏沈从文。这位姨父喜欢作诗,沈从文呢,就用小楷替他抄好,因此还得以有机会在亲戚家里读书。

在这里,他用两个月的时间看了三部书,是翻译的狄更斯小说《冰雪因缘》、《滑稽外史》与《贼史》,沈从文觉得这些打开了他的视野。

不久,凤凰的家因为债务也卖掉了,母亲和妹妹没有住处,又觉得在本县里租房丢脸,便投奔了沈从文。

因为沅州的亲戚多是有势力的人,沈从文以为生活从此会安定下来。他甚至在梦里梦到过自己的将来,大抵是这样的:“假若命运不给我一些折磨,允许我那么把岁月送走,我想象这时节我应当在那地方做一个小绅士,我的太太一定是个略有财产商人的女儿,我一定做了两任知事,还一定做了四个以上孩子的父亲;而且必然还会了吸鸦片烟。”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因为,姨父熊捷三看上了沈从文,想让他做上门女婿。那个时节,表兄妹或姨兄妹是可以成亲的。

意外的是,舅父不久染了肺病,死了。收税的工作由原来的警察所移交给团防局接管,沈从文年纪小,做事勤快,得了“不疏忽”的评价,收税员的岗位保留了下来,继续做。还好吧,工资还多出了四千文,由原来的十二千文涨至十六千文。

沈从文自己呢,也学会了刻印章,写草书,甚至还和着这些乡绅的雅兴,做起了律诗。

团防局的一个后生仔,叫马泽淮,和沈从文相处得较好,一来二去的,邀请沈从文到他的家中做客,而他的姐姐马泽蕙呢,是一个细腰嫩白的女人,说是对沈从文颇为喜欢。

这样单纯的年纪,这样寂寞的人生,沈从文哪还有理智判断的能力,感动还来不及,迎着喜欢就欢喜起来。

很快,这消息便传到了沈从文寄居的姨父家里,姨父自然是生气的,将沈从文喊了去,当着沈从文母亲的面,又将自己的女儿喊过来,陈列在沈从文的面前,意思是,让沈从文挑一个喜欢的,就可以定下亲事。

幸福过于集中到来,让沈从文一时间难以仔细体味,他只觉得轻飘,有虚构感。他年纪还小,并不懂得世事艰辛,只是觉得,就在这让他选择的这一刻,他突然有了一些莫名的虚荣。

这虚荣模糊,甜蜜,甚至陌生极了。这虚荣像一味药,将他的认知打碎,他只觉得,先向他表达好感的马泽淮的姐姐,大概是他这一生第一个情感启蒙的人,他要珍惜她。

打定了这样的主意,沈从文说:“那不成,我不作你的女婿,也不作店老板的女婿。我有计划,得照我自己的计划作去。”

计划是什么呢?是沈从文给那个细腰嫩白的女孩写了无数首旧体诗,而那些诗送至女孩手中后,得到后生仔的回复是姐姐的欢喜。

这恋爱谈得战火连天,是的,恰好是这期间,有土匪攻打沅州城,守军与土匪激战数日,直到外军救援,才结束了战斗。

而这些枪炮声没有一声进入沈从文的耳朵里,他的内心里眼睛里耳朵里,全是那女孩的笑声,还有好看的眼睛,挺直的胸,以及杨柳般的腰。

是的,生活教给沈从文的第一课是这样的:那些并不知情的甜蜜里,可能被放了毒药。

马泽淮的姐姐喜欢沈从文,马泽淮自然也算是沈从文的亲戚了。这后生仔开始向沈从文借钱。今天借了三百,明天就还了回来。后天呢,又来借五百,过两天再还回来。直到有一天,一下借走了一千块大洋,却失踪了。

是的,沈从文的诗都写好了,却找不到人看了。姐弟两个人消失了。家里变卖房子的一点存款,就这样,被沈从文的初恋骗走了。

真是沮丧又气馁。沈从文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我有点明白,我这乡下人吃了亏。我为那一笔巨大数目十分着骇,每天不拘作什么事都无心情。每天都想办法处置,却想不出比逃走更好的办法。”

前年才在姐姐的坟边上种了一株桃树,没想到却成了自己的预言,沈从文不得不逃离沅州,逃离亲人们关切又担忧的目光。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终究成了母亲的眼泪。母亲并不是哭他被骗去的那些钱,而是哭沈从文身上流露出的这种天真、痴傻的气质,以及担忧沈从文将来会因为这气质而继续被骗的命运。

还好,这位很傻很天真的乡下人,多年以后,在口渴的时候,遇到一个邀请他喝口甜酒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