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最好的男孩教育在西点
5834100000003

第3章 情绪课——放下抱怨,打好手中的烂牌(2)

有时候粗鲁的巴顿并不是强硬的命令者。他从不满足于运筹帷幄和发号施令,他经常深入基层和前线考察;听取部属意见,而且身先士卒,让部队感受到统帅就在他们中间,从而愿意听从他的命令,愿意服从他的指挥。

军人的纪律是不允许违反的,如果你不能遵守这些严格得甚至有些讨分的纪律,那就只能选择离开。

约翰·史密斯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美国商人,谈起他成功的原因,他总要谈及叔叔对他的影响和教育。

他的叔叔汤姆在铁路上工作了一辈子,那是一个不大的车站,坐落在一个名叫洛顿·克劳斯的小地方,一天大约只有几列火车在这个小站进进出出,叔叔是站长,是售票员和信号员,事实上,站里的一切都归他管。论恪尽职守,在偌大的英国绝对挑不出第二个人来。

小车站管理得井然有序,得益于汤姆叔叔对规章制度的一丝不苟地执行。他对诸如旅客应被允许做什么,不许做什么,哪里可以吸烟、哪里不能吸烟等规定是再清楚不过了。如果哪个旅客胆敢做出违反规章制度的事,那他在洛顿·克劳斯就会吃不了兜着走。

汤姆叔叔在那个小车站工作了几十年。后来,他该退休了。毫无疑问,他的工作是非常出色的,几十年中连一天都没有懈怠过。对此,铁路公司认为应该予以肯定,于是便安排了一个小小的告别仪式,并委派约瑟夫爵士亲临小站主持仪式。

汤姆叔叔对那张作为礼物赠送的支票表示感谢,他十分高兴。但是,他却对约瑟夫爵士说:“我并不需要钱,我的意思是说,我能不能得到一件可以使我常能回忆起小车站快乐时光的东西?”

那么,汤姆叔叔心目中的那个可以唤起他记忆的东西是什么呢?

“我要一节旧车厢,一节就够。多旧多破都没有关系。我要把旧车厢放在我家后花园里,每天去里面坐一坐,那能会使我想起在洛顿·克劳斯度过的美好时光。”

约瑟夫爵士心想,老头的脑子一定是出了毛病。不过,旧车厢有的是,反正也只能回炉了。于是便对汤姆叔叔说:“好吧,霍伯戴尔先生,如果这就是你想要的东西,那么你可以得到它。”没过多久,一节旧火车车厢被安放在汤姆叔叔家的后花园里。汤姆叔叔还像在车站上班一样,辛勤地工作,将那节旧车厢收拾焕然一新。

一天,汤姆叔叔生病了。约翰·史密斯的另一个叔叔阿尔伯特对他说“走,我们一起去看看老汤姆吧,我很长时间没见到他了。”

那天天气不好。他们刚下火车就下起大雨,到汤姆叔叔家时雨越下越大。阿尔伯特叔叔敲门,无人应声。门并未上锁,他们便推门进去,但是却没有看到汤姆叔叔的人影。阿尔伯特叔叔说:“他一定在那节旧车厢里,我们到后花园去找他吧。”不出所料,汤姆叔叔果然在后花园,但不在车厢里,而是坐在车厢外面的阶梯上,嘴里叼着一只烟斗。

他的头上顶着一件雨衣,雨顺着他的后背往下流淌。“你好,汤姆。”阿尔伯特叔叔说,“你怎么不坐在车厢里呢?”“你难道没有看见吗?”汤姆叔叔说,“铁路公司给我的这节车厢是一节禁止吸烟的车厢。”

每提及叔叔恪尽职守,约翰·史密斯总不忘说一句:“叔叔这种自觉自律的行为,就是我努力工作的动力。”

纪律是要求每个人来遵守的。但是如果能够自觉地遵守纪律,而不是在别人的监视下才不得不去遵守的话,那么就能够避免很多意外发生,就会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顺,就会使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与动力。其实,从汤姆叔叔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西点军人信奉的纪律观念。

巴巴拉是来自美国加州,现在中国南京读书的女孩,在学校里她与家住南京又是同学的中国女孩林娜非常要好。一年的中秋节,林娜与父母说好要请巴巴拉到家中做客。过节那一天,巴巴拉准时赴约。林娜的父母做了一桌非常丰盛的饭菜,并通过林娜得知巴巴拉非常喜欢吃鲟鱼,特意做了条红烧鲟鱼。吃饭时,他们发现巴巴拉只是用筷子触动了一下鲟鱼,此后就再也没动一下,就连林娜为她斟满的一杯红酒,她也未沾一口。看到这种情形,林娜的母亲禁不住问了一句:“鱼烧得不好吃吗?”巴巴拉忙起身答道:“不是的,味道闻起来非常的香,但有一点,我们所在的州的法律规定:怀了‘子’的鲟鱼是不许吃的。”

林娜又接着问:“那么酒呢?你为什么不喝?”巴巴拉回答道:“在我们美国不满19岁的女孩子是不许喝酒的。”此时,林娜的父亲忍不住说了一句:“不要紧的,这是在我们中国,美国人是不会知道的。”可巴巴拉回答说:“作为一个美国公民,即使不在本国,法律也是要遵守的,这是我们国家对我们的要求,我必须自觉地遵守。”

巴巴拉在没有人监视的情况下,依然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规定。她,实在是很多人都应该学习的典范。自觉地遵守纪律,使一切都处在秩序中,久而久之自然会获得人生的成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西点学子认为,纪律作为一种约束的手段是必需的。任何地方都没有绝对的自由。在任何地方,规章制度作为约束和评判标准是必须的。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有义务自觉遵守“纪律”,而不是在别人的监视下才被迫履行。

控制自己的情绪,千万别让情绪左右了自己

西点军校有句名言是:“冲动,绝不是真正英雄的性格。”在西点的军事教育发展方针中,西点明确提出培养学员“理性的勇敢”。“理性的勇敢”不是那种不评估环境情况,轻率冲动的路见不平、就拔刀相助的勇敢,不是那种有所不屑就出手相搏的勇敢,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血气之勇,不是三分钟热血的冲动。“理性的勇敢”更多表现为控制情绪、冷静分析、临危不惧的原则。

1943年8月3日,在西西里指挥第7集团军的巴顿,视察了第15后方医院。当他正在伤员中巡视时,他突然看见一个未负伤的士兵,一个从印第安那州米沙瓦加来的26岁的二等兵。这时,巴顿已经视察了许多医院,这些医院中伤员的伤情是令人恐怖的。在一个医院中,他看到一名伤员的头顶被掀掉了一半,在其他的医院中,他看到有的伤员的四肢被炸掉了。于是,他询问这个二等兵在这些真正因战斗负伤了的人们中间做什么。二等兵回答说:“我感到很恐怖,我再也受不了了。”巴顿听了,忍不住心中的怒火吼道:“你是个十足的胆小鬼。”他把他臭骂了一顿之后,命令他出去。可是,二等兵一点反应都没有,巴顿气愤之极就用手套扇了他一记耳光,一把扯住他的衣领把他拎了起来,接着把他踢出了收容伤兵的帐篷。

8月10日,一个星期之后,又发生了另一事件,这次是在第93后方医院。接见了6个伤势明显的伤员之后,巴顿不加解释地把另一个因发高烧而住院的病人给打发走了。然后,他的目光落在一个缩成一团、不住发抖的二等兵身上。

“你怎么了?”

“我感到害怕。”这个人抽泣道。

巴顿大声喊道:“你说什么?”

“我害怕,我再也受不了炮轰了。”

根据两天之后负责官员的报告,巴顿怒斥道:“你害怕了?见鬼!你他妈的不过是个胆小鬼,你这个狗娘养的。”他扇了那个人一耳光。“不许他妈的再嚎了。我不想让这些负了伤的勇士看着你这个狗杂种在这里哭喊。”

他冲这人的头部狠击一拳。一个护士不禁抽噎起来,她马上被带走了。巴顿对医院里接待他的官员大叫道:“是你收留这个黄毛杂种的吧?他在装病,我不允许这些没有勇气上战场的狗杂种把医院塞满。”

一大群护士和伤员从病房出来聚在外面,弄不清楚巴顿为什么在这里大吼大叫。巴顿又转向这个二等兵,尽管他的身体抖个不停,他还是尽量立正站好。巴顿说:“回到前线去,你也许会阵亡,但你必须到前线打仗去。如果你不去,我就让你靠墙站着,命令执法队把你枪毙。”他一边伸手掏他那枪柄上嵌着珍珠的左轮手枪,一边补充说:“我本该亲手打死你,你这个该死的、哭鼻子的胆小鬼!”

艾森豪威尔决定保守秘密,然而他又大为恼怒,他派遣一位军团司令约翰·卢卡斯去警告巴顿,如果他不停止佩戴他那把枪桶上嵌了珍珠的左轮,仍像一个疯子一般行动的话,他就要受到处罚。

巴顿是历史上著名的将军,冲动让他失去了很多东西。作为一个有理智的人,应该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千万别让情绪左右了自己,甚至误了自己的人生大业。倘若这样的话,就实在是得不偿失了。

与巴顿将军相比,华盛顿就显得高明多了。

1974年,已经成为一名上校的华盛顿驻防在亚历山大市,当时弗吉尼亚州议会正在进行议员选举,有一个名叫威廉·佩恩的人与华盛顿政见不同因此支持的议员人选也不同。于是两人展开了一场唇枪舌剑的辩论,辩论进行到激烈之处时,华盛顿一时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说了几句非常难听的话。脾气暴躁的佩恩盛怒之下挥起手杖将华盛顿打倒在地。华盛顿的部下闻讯赶来,愤怒地试图为他们的长官报仇,华盛顿却劝阻大家平静地返回营地,他一定会处理好所有的问题。

第二天上午,华盛顿约佩恩到一家当地的酒店碰面。按照当时许多贵族的习俗,佩恩以为华盛顿会要求他道歉并且会和他决斗,他无法拒绝,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去赴宴。可是,令他想不到的是,到了酒店后他才发现等待自己的不是盛怒的华盛顿,而是笑容可掬手持酒杯的华盛顿。华盛顿说:“佩恩先生,请你原谅我昨天的鲁莽冲动,如果你觉得我们已经互相抵消,不如就让我们握手言和做个朋友,如何?”

就这样华盛顿收获了一个朋友而不是敌人,从此之后,佩恩成为华盛顿坚定的支持者。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华盛顿选择继续鲁莽冲动行事,事情将会如何发展呢?或许当天愤怒的军官会猛揍一顿佩恩,于是他们可能会受到军纪的惩罚葬送前程。或许第二天华盛顿要求和佩恩决斗,那么华盛顿自己可能会有生命危险,甚至还有可能危害无辜者的性命。但华盛顿化敌为友的选择,却让他遵守了纪律,得到了尊重,赢得了朋友。

一些人认为冲动是血性的体现,会很有英雄气概。但是,又有谁怀疑华盛顿不是一个盖世英雄呢?美国首都以华盛顿命名,但是鲁莽对他的政治生涯显然并无好处,冲动更加不是英雄的性格。宽容待人的风度和一笑泯恩仇的气度才是为人处世的法宝。

总而言之,西点学子都懂得冲动对事业与人生带来的危害,都应该尽力克制自己的情绪。他们始终相信意气用事绝不是英雄所为,只有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够赢得战争的胜利。

放下抱怨,打好手中的烂牌

当今世界,很多人都在抱怨,抱怨命运的不公,抱怨出身的寒微,抱怨人际关系难处。抱怨自己赚钱少,怨天怨地、怨社会,抱怨冷,抱怨热,怨刮风,怨下雨。怨……

抱怨,是“太糟了”心态的集中表现,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顽疾,更是现代“文明”人的通病。

生活中人与人的争吵常常来自抱怨。“都怪你,这么晚才起床,让我上班都迟到了!我怎么有你这么个懒儿子!”妈妈冲儿子吼着。

“都怪你,把我的铅笔盒摔掉在地上,我怎么有你这么个笨手笨脚的同桌!”儿子冲同桌大吼着。

“都怪你,怎么没把我的铅笔盒放在书包里!我们家怎么找了你这么一个傻保姆!”儿子朝保姆大吼着。

“都怪你,把我刚扫干净的地面弄脏了,我怎么遇上了你这么一只倒霉的猫!”保姆冲家猫大吼着……

抱怨,就像瘟疫,传染着,蔓延着,让所有的人心情都很糟很糟。

其实,我们应该放下抱怨,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来面对自己的处境。抱怨是成功的障碍,摒除它就能为自己的人生赢得一个新局面。

19世纪中叶,一个年轻人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豪家庭。他长相英俊,聪明伶俐,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从来没有经历过一点挫折,在家族力量的庇护下,他无忧无虑地成长着。

然而,有一天不幸还是降临到了他的身上。在1833年他们的家族因政治迫害全部逃到瑞士。生活的改变,使他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碰到不顺心的事他就会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他把这一切都归咎于那次该死的政治迫害。整天闷闷不乐的他,时常到乡下散心,他有时会把石块狠狠地扔到河里,也会用石块去驱赶悠然吃草的羊群,以此来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有一天,他来到一个农场。这里刚刚经过一次洪水的侵袭,长势良好的庄稼被毁坏得惨不忍睹。他的心情坏到了极点,又开始抱怨这令人讨厌的洪水。这时,远处一个正在劳作的农民闯入了他的视线。走近后,他发现那个农民正在补种庄稼,他干得非常卖力气,大滴的汗珠落在地上。在他的身后,是补种好的庄稼,一行行整整齐齐,就像是充满韵律的诗歌。

“你好!欢迎来到这里。”农民热情地和他打招呼,看不出他有什么不高兴。他好奇地问道:“庄稼被毁掉了,您怎么一点也不生气呢?”“这位年轻的先生,一味地生气抱怨有什么用呢?那样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糕。这都是上帝的安排,表面上看洪水虽毁坏了我的庄稼,但是却带来了丰富的养料,我敢保证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说完,农民哈哈大笑起来。

听完农民的话,他不由陷入了深思。是啊,抱怨有什么用呢?抱怨不能改变任何东西,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糕。他对农民深深地鞠了一躬,觉得心中的郁闷与不快都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