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3月9日傍晚,一大批记者闻讯赶来,守候在日本筑波的农林畜产实验场外,焦急地等待着一个特殊生命的降临。
18时10分,世界上第一只“试管山羊”在日本诞生,整个世界为之轰动。
虽然“试管山羊”诞生于日本,但因它而频现各大媒体的却是一个中国人——旭日干,人们都称他为“试管山羊之父”。
在四百多次实验后,旭日干终于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了山羊体外受精的神秘时刻。
1982年,42岁的旭日干作为政府选派的12名留学生之一来到日本。在此之前,他只是内蒙古大学生物系的一名普通讲师。
到达日本后不久,日方为了帮助这些留日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特意安排了一次七日游。东京、大阪、横滨、名古屋,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便捷的交通工具以及高效的服务设施随处可见。现代化的城市给了留日学生们巨大的压力,也让他们意识到了肩头沉重的责任。同学们之间悄悄议论着这样一个话题:我们什么时候能赶上人家呢?是50年,还是100年?
七日游结束后不久,心情复杂的旭日干赶往距东京约60公里的日本科学城——筑波。在那里,聚集了一批掌控着全日本最顶尖技术的科研机构,旭日干的目的地——日本农林畜产实验场正是其中之一。身居其中,他看到了真正一流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更强烈意识到:与日本的科技水平相比,中国已经相差甚远。
根据安排,接下来的两年,旭日干将在这里师从体外受精技术的权威专家花田章教授进行“试管山羊”的培育研究。两年时间实在太短,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似乎是不现实的。于是日方研究人员这样安慰旭日干说:“时间不够,不要紧,你能够做一些阶段性工作,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也是不错的。”
然而,旭日干自己偷偷算了一本“时间账”:日本人一星期工作四五天,此外还有很多假期;而自己如果把所有的时间都利用起来,每周工作七天,这样虽然只有两年的时间,却一定可以做出四年的成果来!争分夺秒,就这样,旭日干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做出了别人四五年才能完成的成果。
旭日干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体外受精。这是一种在体外人工控制的环境中,让哺乳动物的精子和卵子完成受精,再将获得的胚胎移植到母体内的技术。生物学把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动物个体叫做试管动物。
这项技术始于19世纪70年代,不过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有所突破。1959年,一位名叫张明觉的美籍华人成功地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只试管动物——“试管兔”。“试管兔”的出现令原本不为人知的受精过程完全呈现在显微镜下,从此,人们开始尝试精选哺乳动物的优良品种进行省时、批量的培育。20世纪70年代,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家畜繁殖领域。可惜由于技术原因,进展一直十分缓慢。
1982年,美国人Brackett培育了一头“试管牛”。他在体外条件下取得胚胎,并把胚胎移植到母体后,得到了一头牛。这是体外受精技术在家畜培育方面取得的第一个成功。虽然已有成功的先例,但Brackett的“牛”与旭日干的“山羊”不同。适用于牛的受精配方,无法照搬用于山羊受精,因为不同动物间的受精条件千差万别,除了摸索出山羊体外受精的自身规律,根本没有其他办法。
1983年10月,在四百多次实验后,旭日干终于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了山羊体外受精的神秘时刻。七天后,囊胚胚胎形成,旭日干又小心翼翼地将它植入母体,忐忑不安地等待着。五个月妊娠期过去了,1984年3月9日傍晚,旭日干终于亲手迎来了世界上第一只“试管山羊”。在极度兴奋中,他和花田章教授为这个小家伙取了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名字——“日中”。
为了改变中国畜牧业现状,旭日干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培育中国的“试管绵羊”和“试管牛”。
就在“试管山羊”出生的当月,旭日干获得了日本兽医畜产大学博士学位。几乎与此同时,他却婉拒了日方的邀请,返回曾经执教的内蒙古大学。
当时的内蒙古大学环境十分简陋,刚刚回国的旭日干没有实验室,没有实验设备,甚至连办公室都没有。学校正在恢复过程中,实验室条件仅仅停留在19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水平,别说这种高水平、高难度的科研,就连一般的学生实验都很难承担。原本满怀希望,打算立即将体外受精技术应用于国内的旭日干,在此刻却不得不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
重建实验室,首先要做的便是筹备各种设施与器材,这也耗费了旭日干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正当旭日干在国内四处奔走的时候,日本的花田章教授在“试管山羊”的基础上,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85年,日本第一只“试管绵羊”诞生;1987年,日本第一头“试管牛”诞生。这些科研成果在第一时间造福于日本畜牧业。
面对来自国际同行的挑战,旭日干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而是投入了更大的热情和努力。两年后,他的实验室终于投入使用。同年3月,国家“863计划”出台,这一举措给刚起步的旭日干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遇。
仅在数月前,资金匮乏还是困扰着他的一个大问题。但要是能够进入“863计划”就完全不同了,因为获选的高新技术都将得到国家的资金支持。如何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旭日干苦苦思索着,寻找突破口。
与当时中国的养猪业相比,牛和羊的饲养还是十分落后的。为了尽快改变中国畜牧业现状,旭日干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培育中国的“试管绵羊”和“试管牛”。但旭日干没有想到的是:当时早已有其他单位的同类课题位列“863计划”之中。得知这一消息的旭日干在不安中没有放弃,依旧默默努力着。1987年年底,准备充分的旭日干以极具魅力的阐述打动了863专家组,培育“试管牛”被列入国家重大研究项目。
有了国家的支持,旭日干更是快马加鞭。1989年的3月和8月,中国第一批“试管绵羊”和“试管牛”相继诞生。这项填补国家空白的科研成果被评为1989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学校领导上班时间不能喝酒,尤其是开会,谁要喝酒就不要参加会议。”
即便如此,中国畜牧业当时的状况仍十分不尽如人意。与西方和日本完全良种化的肉牛相比,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每十头肉牛中只有不到两头的良种肉牛。回国六年后,旭日干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在国内推广“试管牛”的时机到了。可是,现实却再次限制了他的设想。
当时我国的畜牧业主要是个体经营。在粗放型生产条件下,旭日干的那些高新技术很难得到应用。无论是体内受精胚胎还是体外受精胚胎,都只能个别应用于少数;而且牧民们收入不高,也很难承担相关费用。
先进技术研发出来了,却无法得到广泛使用,这实在令旭日干头疼。他也曾想到亲自组建公司,但很快又意识到根本行不通。因为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产权研结合这一概念,此外注册资金的来源也是一大难题。这时的旭日干陷入了僵局。1993年,正当旭日干的事业迟迟没有进展时,转机又悄然而至。
当时,国家提出了“211工程”,也就是为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国家拿出一部分资金重点建设100所大学和一部分重点学科。“211”的“21”是面向21世纪,后面一个“1”则是100所大学,这对每所高等学校来说都是个非常难得的机遇。
内蒙古自治区为了争取这一机遇,由政府出面,大力邀请在内蒙古科学界声名显赫的旭日干出任内蒙古大学校长。
1993年8月,旭日干正式出任内蒙古大学校长,开始了此后长达四年的大胆改革。改革初期,原有的习惯势力与旭日干的管理要求产生了明显的冲突。比如,旭日干出任校长后,首先提出的要求竟然是“学校领导上班时间不能喝酒,尤其是开会,谁要喝酒就不要参加会议”。有一次,一个处长喝了酒来上班,旭日干就让他离开会场回去休息。为此,他严厉的工作作风引起了一些人的不适,一位同事甚至嘲讽道:来了个日本人当校长。
然而,正是在这种严格的管理下,改革的成效很快就显现出来了。整个校园无论是校舍环境,还是师生的精神面貌,全都焕然一新,再也不是旭日干刚回国时看到的那番景象了。
1997年6月,经国家计委批准正式立项,内蒙古大学“211工程”开工建设。这年深秋,学校又迎来了40周年校庆,此时的内蒙古大学已经位居全国百强大学之列。
在一次接受记者的采访中,旭日干回顾了自己的科研之路,同时感慨道:“我这辈子和羊结下了不解之缘。出生在草原上,从小就喜欢跟着大人放羊;上内蒙古大学后学的是畜牧专业,有关羊的专业知识是我学习的重点;工作以后一直致力于用生物技术进行牛、羊良种繁育研究。现在我身体还好,还要为科技养羊奋斗不息。”
(倪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