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5日,一架从西北飞来的中国民航客机在北京机场即将着陆时突然失事,中国核武器事业的重要科学家郭永怀先生不幸遇难。
当人们找到他的时候,发现他和警卫员紧紧拥抱着,胸前是保护得完好无损的氢弹绝密资料。
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
康奈尔大学航空系的五位创始人之一。
早在1933年,倾心于物理学专业的郭永怀就在顾静薇教授推荐下,跟随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光学专家饶毓泰教授深造,考入北大物理系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永怀于1938年南下昆明,在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半工半读。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和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使他认识到,一个没有先进科技和强大军事力量的国家将永远会落后挨打,因此他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光学专业,改学航空工程。在此期间,他在周培源教授的指导下学习流体力学。1938年夏,中英庚子赔款基金会留学委员会举行了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等人一起被录取,成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第一批中国留学生。
1941年,在多伦多大学以优异成绩和出色论文获得应用数学硕士学位的郭永怀又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力学大师冯·卡门,对当时最具挑战性的课题——跨声速流动进行博士阶段的学习研究。当初在确定研究课题时,面对跨声速流动这一困难重重的问题,很多人都不愿意涉足,但郭永怀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性格,却令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个难题。
天道酬勤,四年的刻苦钻研与拼搏,使他在这个领域的成就获得举世公认,为人类突破声障难题起到关键作用。1946年秋,冯·卡门的大弟子威廉·西尔斯教授在康奈尔大学航空科学部的基础上创办了航空工程研究生院,邀请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郭永怀到校任教。从此,郭永怀成为康奈尔大学航空系的五位创始人之一,并在这里工作了十年。
当时在康奈尔大学的中国人并不多,多是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学校出去的留学生,闲暇之余大家便经常在一起聚会。在这里,郭永怀遇见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李佩。从一见面起,郭永怀高高瘦瘦的外表和沉默寡言的个性就给李佩留下了深刻印象。
胡适说:“像郭永怀这样的人都要回国了,真是人心所向啊!”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海外学子产生了强烈的归国念头,但美国当时执行的反华政策却让这些思乡的爱国学子有家难回。也正是在这时候,同处美国的科学家钱学森在被美国政府拘留长达五年之久后,在郭永怀等多位科学家和爱国人士共同出资营救下获得保释,并在1955年终于踏上了重返祖国的归程。钱学森在美国的遭遇给郭永怀带来了极大的震动,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思念,他毅然决定在自己所承担的一个研究项目完成后也立即返回新中国。与钱学森临别时,郭永怀与他相约一年后在祖国相会。
1956年,在作回国前的准备工作时,由于受钱学森被美国政府拘留事件的影响,郭永怀在整理自己的文章稿件和讲义时,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烧掉自己所有的科学手稿。作为妻子的李佩表示不解,他就对妻子解释说:“反正东西都在我的脑子里。”
在随后一次参加由航空研究院院长威廉·西尔斯教授举办的野餐会上,趁着野餐用的炉子里炭火未尽,郭永怀怀着复杂的心情,亲手一页一页焚烧了自己的手稿。因为按照美国的法律规定,经过出版的科学论文自己可以带走,但是如果把尚未出版的科学手稿带出国境,则会受到法律的处分。
一时间,常常有人出面劝说郭永怀不要回到中国大陆,一位从台湾教育部去的先生甚至专程登门拜访,劝说郭永怀即使不去台湾,也不要离开美国……但郭永怀回国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据说胡适曾经感叹道:“像郭永怀这样的人都要回国了,真是人心所向啊!”
1956年9月底,郭永怀一家带着友人的祝福踏上了归国的旅途。
“今天是足踏祖国土地的第一天,也就是快乐生活的头一天。”
在广东罗湖口岸,郭永怀夫妇刚刚踏上祖国的土地,就从前来迎接他们的中国科学院的何祚庥等人手中,接到了老友钱学森写给自己的信,信中写道:“……今天是足踏祖国土地的第一天,也就是快乐生活的头一天。”
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科技界热烈欢迎的郭永怀回到祖国以后,马上就和钱学森、钱伟长等人一起投身于刚组建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工作中。1956年年底,成立仅几个月的力学研究所就迅速发展为全国力学研究中心,不久,郭永怀受命出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当时正值力学所发展扩大、任务艰巨的关键时期,作为副所长的郭永怀肩负了相当繁重的工作任务。喜爱音乐的他,从国外带回来的大批唱片,也仅仅在周六的下午稍事休息时偶尔听过两次,以后就再也没有时间欣赏了……
1960年是中国核武器研究工作最艰难的一年。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政府,单方面决定撤走在华的核工业系统的全部专家,随后又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这给刚刚起步的中国核工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在此困境下,中国政府决定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负责核武器研制项目的钱三强决定抽调中国第一流的科学家参与中国的核计划,于是从全国调集了一支由105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特殊攻关队伍。在钱学森的推荐下,郭永怀这位以跨声速流动与应用数学驰名世界的力学家,加入了铸造核盾牌的行列,与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组成了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在这支攻关队伍中,郭永怀受命担任九院副院长。为了便于科技攻关,九院还成立了四个尖端技术委员会,郭永怀亲自领导场外试验委员会,负责进行核武器研制的实验和武器化研究。
为了加快我国核武器的研制步伐,1963年,党中央决定将集中在北京的专业科研队伍陆续迁往青海新建的核武器研制基地。作为原子弹场外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郭永怀多次深入爆轰试验现场,指导科研人员反复进行物理引线、引爆方式、环境试验和炸药爆轰波理论计算及安全论证等研究。在零下25摄氏度的大戈壁上,他与年轻队员们一起为原子弹的成功研制忘我地工作着。
在西北生活还是挺艰苦的,有时候就想烧杯热茶喝。
位于青海省海拔3800米以上的戈壁试验场,气候环境十分恶劣。在这里从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科研人员们,由于高原作业的缘故,因为缺氧造成了头晕、胸闷、心悸、厌食等诸多身体不适,再加上要抢时间争速度,营养又跟不上,导致不少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浮肿反应。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郭永怀每年有几个月必须来回奔波于北京和青海之间指导工作,这样就越发加重了高原反应发作的频率。当时年龄刚刚五十多岁的郭永怀由于身体健康状况不好,看上去显得很老,但他一直在坚持工作。他与年轻的科研人员们一起,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经常就在试验现场风餐露宿,实在支撑不下去了,才钻进帐篷,躺在一张小铁床上恢复一下体力。有好几次郭永怀都差点儿晕倒,但稍事休息后,又硬挺着和试验人员一起作业,一道攻关。
即便这样,作为妻子的李佩,也只是偶尔才听到丈夫提起,在西北生活还是挺艰苦的,有时候就想烧杯热茶喝。于是李佩就给他准备了一只小电炉和一口小锅带去西北。而至于在那里的其他情况,李佩则再也没有听郭永怀提到过。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是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时刻——在西北浩瀚的沙漠戈壁上,一声巨响,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炸响了!当蘑菇状的烟云扶摇升腾时,人们无不欢呼雀跃。这一刻,郭永怀却因过度疲惫突然瘫软在地……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采用降落伞使氢弹缓慢降落的方式,正是郭永怀率领科研人员反复试验后被采纳的。在郭永怀致力于我国核武器研究发展的八年多时间里,从原子弹到氢弹装置再到核航弹、导弹核武器,每一步都凝聚着他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在中科院组织的星际航行座谈会上,郭永怀提出了我国要发展航天事业,并就运载工具、推进技术等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不久,他当选为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1965年,我国将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郭永怀负责人造地球卫星设计院的领导工作。1965年9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再次启动,郭永怀受命参与“东方红”卫星本体及返回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然而,郭永怀在生前谈及这些成绩时,经常挂在嘴边上的却是这样一句话:“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中国强大了,在世界事务中就会发挥更大作用……”
人们为怀念郭永怀,在高山上修建了一座小亭子,张爱萍将军亲书“永怀亭”。
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待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急忙安排赶回北京。当他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时,在换乘飞机的间隙里,还认真地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夜幕降临的时候,郭永怀才拖着疲惫的身体登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5日凌晨,飞机在机场上空开始徐徐降落,可是,就在离地面四百多米的时候,意外发生了,机身突然失去了平衡,偏离降落跑道,向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一头扎了下去,只听“轰”的一声,飞机前舱碎裂,紧接着火焰冲天腾起……前来迎接郭永怀的人们从惊骇中清醒过来后,急忙向出事现场飞奔过去。当大家从飞机残骸中辨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他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夹克已烧焦了大半。令人不解的是,他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这才发现,郭永怀的那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护在他们的胸前。
在郭永怀牺牲后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这是对英雄未了心愿的最好实现。1968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1999年9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决定,对23位“两弹一星”元勋予以表彰,追授郭永怀“两弹一星”金质奖章。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饱含激情地说:“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
后来,李佩把郭永怀和警卫员小牟的骨灰一起从八宝山迁到了中科院力学所,安葬在办公楼前的汉白玉的郭永怀雕像底下,让他们永远守望着自己热爱并为之付出生命的事业。
在四川绵阳的实验基地,人们为了怀念郭永怀,在高山上修建了一座小亭子,曾任国防部部长的张爱萍将军亲书“永怀亭”。如今,人们常常来到这里,怀念郭永怀和他崇高的精神风范。
(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