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感动中国孩子心灵的60个杰出人物
5852300000003

第3章 焦裕禄:干部的好榜样

焦裕禄这个名字,是和河南兰考这个地方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尽管焦裕禄在兰考只工作了一年零五个月。

有一本《焦裕禄在兰考的475天》,记下了他从1962年12月5日到兰考报到,直到1964年3月23日告别兰考车站去开封治病的475天中,每天都在做些什么。这是一个为兰考人民忘我工作、拼命战斗的日程表。在这个日程表上,你根本找不出哪是星期天节假日,也分不出焦裕禄在一天当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工作的,什么时间能够休息。这是一个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人的战斗日程,也是他与早已侵入肌体的癌细胞和剧烈疼痛时刻搏斗的真实记录。

他不曾生于兰考,却死于斯、葬于斯。去世前,他曾断断续续地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有实现兰考人民的要求,心里感到很难过。我死了不要多花钱,省下钱来支援灾区建设。我只有一个要求,请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他是一个常常被兰考人民含着热泪提起的人。

党组织在与他谈话时坦言:兰考是一个最穷的县,一个最困难的县,要在思想上有接受最严峻考验的准备。

1962年冬,在兰考最艰难的岁月里,焦裕禄担任了县委书记。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全县的水利工程基本被毁坏,农村经济更加凋敝。春天,风沙打死214339亩麦子;秋天,阴雨连绵淹死203769亩庄稼;再加上10万亩禾苗遭受碱害,全县年产粮食仅500万斤,甚至比新中国成立前还低。

兰考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去逃难,绝望的人流挤满了火车站。县里设有一个颇具当地特色的“劝阻办公室”,但干部们快腿快脚还是堵不住外出逃荒的灾民。

在焦裕禄接受调令之前,党组织在与他谈话时坦言:兰考是一个最穷的县,一个最困难的县,要在思想上有接受最严峻考验的准备。面对党组织提出的三个“最”,焦裕禄坚定地说:“越是困难越能锻炼人。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要知道,他曾是一个有着同样逃难经历的穷苦农家孩子,看着兰考人受穷,心比刀剜还难受。焦裕禄下了决心,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把兰考的“三害”(风沙、盐碱、内涝)治住。

焦裕禄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畏惧,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他常说:“蹲下去才能看到蚂蚁,深入下去才能解决问题。”为了治理涝、沙、碱三害,焦裕禄组织一百多名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了“三害”调查队,亲自去追洪水、查风口、挖深沙。尽管患有严重的肝病,但无论是在肆虐的风沙中,还是在如注的大雨中,他总是不停地奔波在最前面。一次,大雨下了三天三夜,全县变成一片汪洋。他硬是打着那把油布伞,站在激流中画了一张又一张洪水流向图。日复一日,他跋涉五千余里,在风雨中、沙窝里度过一月又一月,最终统计出全县有大小风口84个,大小沙丘1600个,并把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洞全绘成图、编了号。许多同志考虑焦裕禄的病情,都劝他不要参加野外调查了。他却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1962年12月12日,焦裕禄在韩岭公社开了一天座谈会,晚上又来到饲养员萧位芬的牛棚里,请他帮着出出治理兰考的主意。萧位芬不安地说:“我是大老粗,能拿啥主意。”焦裕禄说:“您年龄大,经验多,我是真心来学习请教的。”萧位芬想了想,一拍脑袋说,沙土窝里种泡桐树,挡风、压沙,好处多。谁也没想到,兰考大种泡桐的蓝图就诞生在这座牛棚里。焦裕禄还同新分到林业局的两位大学生交朋友,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鼓励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泡桐治沙研究。他在群众中学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碱的办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群众的智慧,使焦裕禄受到了极大的支持,也更坚定了他战胜灾害的信心。

就这样,焦裕禄深入生产第一线,把群众的革命干劲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结合起来,并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摸索自然条件和客观规律,从而找到了战胜自然灾害的正确途径。

“兰考是个重灾县,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很困难,我们应该首先想到他们。”

作为县委书记,无论工作多忙,焦裕禄总是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朴素本色。他经常开襟解怀,卷起裤腿和群众一起干活儿。群众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他还经常要求下乡的干部自带劳动工具和行李,自己更是身先士卒,经常和群众一起翻地、封沙丘、种泡桐、挖河渠……就在县委决定安排他住院治疗的前几天,他还挥舞铁锨在红庙公社葡萄架大队和群众一起劳动呢。

焦裕禄长期有病,家里人口又多,生活比较困难,可是他始终拒绝接受救济。他说:“兰考是个重灾县,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很困难,我们应该首先想到他们。要把这些钱用到改变兰考面貌的伟大事业上去,用到改善兰考人民的生活上去。”

焦裕禄使用的办公桌、文件柜都是老县委初建时买的,有不少地方已经破损。有人提议换个新的,他没有采纳,而是修了修,照样使用。看到他铺盖的被子上有42个补丁,褥子上有36个补丁,同志们都劝他换床新的。他却说:“这比我要饭时披着麻包片,住在房檐底下避雪强多啦!”焦裕禄的衣、帽、鞋、袜也都是拆洗很多次,补了又补,缝了又缝的,虽然破旧得很厉害,但是他总是舍不得换掉。

有一次,焦裕禄听说大儿子去看戏,马上追问道:“戏票哪来的?”孩子说:“收票叔叔向我查票,我说没有。叔叔又问我是谁?我说您是我爸爸。收票叔叔没有收票就让我进去了。”焦裕禄听了非常生气,当即把一家人叫到一起,开了一次家庭教育现场会,最后要求孩子立即把票钱如数送到戏院。后来,他又专门起草了一个《干部十不准》的文件,规定任何干部不准搞特殊化。

1963年1月24日,正值除夕。为了查看群众能不能过好年,他一早就到几个村巡视。对许贡庄他最不放心,因为这个村的人有志气,国家几次给救济粮都不要。他一家一户地看,直到中午吃饭时来到军属贾富申家,看到锅里放着10个馍,这才放心地离开。

4月13日,他到汴寨生产队检查。中午队里把他安排到一名干部家吃饭,到了一看,那家的桌子上摆着鸡蛋、肉、粉条等菜。他于是问:“群众生活都这样吗?”那干部说:“今天我有个老战友来家,多年没见面了,咱们一块吃吧。”焦裕禄婉言谢绝了主人的挽留,自个儿在厨房拿了一个馍和一块咸菜,留下钱和粮票又走访去了。

10月20日,焦裕禄来到固阳公社牛场供销社,见一个叫孔令焕的人拿着两毛钱买红糖,可供销社的糖按照计划不能零售,只能一斤一包的整买。他问了问情况,原来孔令焕的妻子刚生了孩子,急需红糖;可家里实在没钱,买不起整包的红糖。他当即掏钱买了5尺布、2斤红糖,让随行的公社干部送到孔家,并专门安排公社领导给孔令焕送去几十元救济款。

早在他任尉氏县委副书记时,就经常下乡帮工,而且专找有困难的人家。一天,他帮姓陆的一家种麦时,那家的小孩问爹:“这是哪来的人,帮咱干活儿?”爹说,是县委书记,是好人。小孩就说:“那我长大了也当县委书记,也当好人。”

无论职位如何变化,焦裕禄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总是诚恳待人,和群众打成一片。他时时记挂着百姓的温饱疾苦,心里装满了劳苦大众,唯独没有他自己。

“回去对县委的同志们说,叫他们把我没有写完的那篇文章写完。还有,把秦寨盐碱地上的麦穗拿一把来,让我看看。”

就在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不断取得胜利的时候,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严重了。下乡时,他疼得竟然会从自行车上摔下来,冬天还浑身冒虚汗。可是为了工作,他自己找到了好多止痛的“土”法子,譬如用一只脚踩在凳子上顶住肝部,或者坐在办公的藤椅上时,就用办公室里刷衣服的刷子、钢笔、茶杯盖等顶着肝部减轻疼痛。时间长了,藤椅的扶手上竟然被顶出一个大洞。疼痛过后,他还和周围同志开玩笑说:“我肚子里长了个疙瘩,像老鳖的头,一按就缩回去了。”

有一次,焦裕禄和县委办公室的一位同志去三义寨公社检查工作。走到半路,他的肝病再次发作,疼得厉害,两个人只好推着自行车慢慢地走到公社。大家看他脸色不好,都劝他休息一会儿。他却摆摆手笑笑说:“谈你们的情况吧,我不是来休息的。”焦裕禄一边听着汇报,一边按紧肝部记笔记。剧烈的疼痛使他手指发抖,钢笔几次从手中掉下来,但是他仍然坚持工作着……

即便是病情恶化住进了医院,焦裕禄还是凭借着钢铁般的意志,同疾病作顽强的斗争。无论肝疼得多么厉害,他从来都不让护士过多照顾自己。护士噙着眼泪提出给他注射止疼针,由于感到自己的病已无法治疗,焦裕禄更是摇摇手说:“我不需要了。省下来留给别的阶级兄弟吧!”遇到县里的同志和兰考的群众代表前来看望,他从不谈自己的病情,而是认真询问县里的工作、生产情况怎么样?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秦寨盐碱地上的麦子长得咋样?老韩岭的泡桐树栽了多少?……后来的一次探视中,他还这样嘱咐同志们:“回去对县委的同志们说,叫他们把我没有写完的那篇文章写完。还有,把秦寨盐碱地上的麦穗拿一把来,让我看看。”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同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这位普通的领导干部、优秀的共产党员、县委书记的榜样、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走完了自己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光辉灿烂的一生,与世长辞!终年42岁。

1964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向焦裕禄学习。1966年2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以及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高度赞扬了焦裕禄彻底的革命精神。

焦裕禄同志逝世后,兰考人民为了缅怀他,专门为他建立了兰考焦裕禄纪念园,以供人们前来凭吊。

(陈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