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感动中国孩子心灵的60个杰出人物
5852300000007

第7章 王进喜:大庆铁人

在大庆油田,至今有一个名字始终被众人牢记。他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钻井工人,但是在千千万万个大庆人的心目中,他代表着大庆精神。

他,就是铁人王进喜。他的故事和他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庆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就是中国石油工人心中的丰碑。

“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王进喜出生在甘肃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6岁讨饭,10岁给地主放牛,15岁到玉门油矿做苦工,直到1949年9月25日玉门解放。1950年春,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钻井工人。

作为一个从旧社会走过来的钻井工人,王进喜特别珍惜新中国给他的一切。在老君庙钻探大队当钻工的三年中,他不怕苦,不怕累,脏活儿累活儿抢着干。他经常对工友们说,党把我们看成国家的主人,那我们做主人的,就不能像长工那样磨磨蹭蹭、被动地干活儿。1956年4月29日,王进喜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里程碑。入党后不久,王进喜担任了贝乌5队队长。上任后,他为全队成员提出了“月上千,年上万,祁连山上立标杆”的口号,带领大家在石油工业部组织的以“优质快速钻井”为中心的劳动竞赛中,创出了月进尺5009.3米的全国钻井最高纪录。在新疆克拉玛依的石油工业部现场会上,他接过了一面题有“钻井卫星”的红旗。会上,贝乌5队被命名为“钢铁钻井队”,王进喜更被誉为“钻井闯将”。

1959年9月,王进喜在进京参观首都“十大建筑”的过程中,看到街上行驶的公共汽车,因为缺少汽油,车顶上还背着黑糊糊、笨重的“煤气包”,了解到国家缺油的现实,感到非常痛心,更将这个现实看成是一个石油工人的耻辱。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在祖国的大地上开采出石油,甩掉“贫油国”的帽子。

1960年春,一个好消息传来,在黑龙江省大庆发现了存储量丰富的大油田。全国的石油系统立刻沸腾了,随即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石油大会战。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从西北的玉门油田迅速赶来参战。

在浩瀚的草原牧场深处,既没有公路,也没有足够的车辆。可这,也并没有挡住王进喜尽快进驻井场开钻的决心。王进喜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当钻井设备运到车站后,因为没有足够的吊车协助卸载,他就带领着全队工人,用滚木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硬是把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设备运到钻井现场并安装起来。

看到王进喜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房东赵大娘心疼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从此,“铁人”这个名号就在井队中传开了。

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这也难不倒王进喜。天寒地冻,水泡子里都结上了厚厚的冰。王进喜就领着工友们用镐敲碎冰面,拿来脸盆、水桶,从水泡子里取水。就这样,王进喜和他的工友们一趟又一趟地往返井场和水泡子之间,足足干了5天5夜,用这样的方式积蓄了五十多吨水,终于成功地打出了第一口油井。这口井叫做“萨55井”,至今仍在产油。

王进喜常对人念叨:“只要拿下大油田,哪怕下午倒在钻台上也值得!”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60年5月,打第二口井时,王进喜的腿受伤了。可他仍经常拖着受伤的病腿,从医院拄着拐杖偷偷跑回井队,跟大家一起干活儿。

一天,钻机打到700米深时,因为地层压力过大,突然出现了井喷。由于现场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王进喜当机立断,决定用水泥代替重晶石粉。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可是又因为没有搅拌水泥的机器,眼看着水泥就要凝固。王进喜一把甩掉拐杖,大喊一声“跳”,便率先跃进齐腰深的泥浆池中,旁边的七八个工人也跟着跳了进去,硬是把自己当做了搅拌机。经过他们齐心协力奋战了三个多小时,终于制止了井喷。

看到王进喜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房东赵大娘心疼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从此,“铁人”这个名号就在井队中传开了。

王进喜在工作中是吃苦耐劳的实干家,在学习科学文化时,也充分发挥了他的铁人精神。在他被任命为钻井指挥部生产二大队大队长、负责管理分布在大荒原上的12个钻井队之后,他就经常身背干粮袋,骑着摩托车或步行,走访一个又一个井场,进行实地调研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不利于开展工作,于是更抓紧一切机会学文化。他说:“我认识一个字,就像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岭去见毛主席。”经过两年多的刻苦学习,铁人已经可以独立地看报、读文件、学“毛选”了,甚至还可以列出简单的发言提纲。

与此同时,王进喜还善于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他和工人一道改造游动滑车,改进泥浆泵,又和科研人员一起研制了控制井斜的“填满式钻井法”。这一系列的改革和改造,不但提高了钻井速度和质量,也攻克了高压易喷井的难题。在多年的钻井工作中,他还摸索出一套高超的“钻井绝技”,甚至能根据井下声音判断出钻头磨损的情况。为此,他被油田党委授予“工人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他以“识字搬山”的坚强意志克服了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带领工人们以创造性的劳动,创出了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

铁人在工作上从来都没有放松过自己,他经常向工人们强调:“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查。”1961年春,油田上出现了只重数量、忽视质量的苗头,铁人曾经带过的1205钻井队也打出了一口斜井。这让铁人非常心痛。他带头背起水泥,把超过规定斜度的油井填掉了。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工人们说:“我们要让后人知道,我们填掉的不光是一口井,还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坏作风。”

临终前,他用颤抖的手取出一个小纸包。纸包里,是他住院以后组织给他的补助款和一张记账单,他一分钱都没有动过。

十年动乱中,大庆油田的生产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遭到打击和压制的铁人,仍屡次向中央反映,争取中央的重视,希望及早恢复生产。当社会形势略微好转,油田生产被动局面逐步得到扭转以后,铁人又立刻带领着工人群众,成立了废旧物资回收队,把散落在草原上的物资器材回收起来,为重新开展生产作好准备。他风里来雨里去,执著地为国家找寻着每一件散失的物资。

1970年国庆节刚过,铁人的胃癌病情急剧恶化。临终前,他用颤抖的手取出一个小纸包。纸包里,是他住院以后组织给他的补助款和一张记账单,他一分钱都没有动过。王进喜说:“这笔钱,请把它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不困难。”临终前,弟弟王进邦守候在病榻边,王进喜拿出积攒的300元钱交给他,强忍着剧痛断断续续地说:“看情况,我可能看不到咱妈了……妈这一辈子很苦,你就多替我尽孝道吧。”

铁人身上,虽然带有强烈的时代特点,但王进喜对祖国的赤诚、对工作的热爱、对理想的执著,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值得人们敬佩。铁人,代表了一代充满理想、为国奋斗的普通人;铁人精神,是永不过时的革命精神!

(袁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