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保密了二十多年的中国原子弹试验工作终于揭秘。邓稼先,这位曾经“消失了多年”、以生命为中国核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重新出现在公众眼前。
但是,当人们以感激的心情来颂扬这位功臣,当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后仅仅两个月,他却平静地辞世而去……
“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邓稼先于1924年6月25日出生在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邓以蛰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1925年,母亲带他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邓稼先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同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他从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科技强国的夙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的兴亡紧密相连。
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他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16岁的邓稼先随大姐去了大后方,在四川江津读完高中,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跟随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学习。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积极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第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习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并在第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由于此时他只有26岁,被人戏称为“娃娃博士”。
令人吃惊的是,1950年8月,这位“娃娃博士”刚刚取得学位9天后,就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国。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中国要放一个大爆竹,要你来做这个大爆竹。”
1958年,时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召见邓稼先,对他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爆竹,要你来做这个大爆竹。”
这个夜晚,邓稼先回去后几乎通宵未眠。最后,他告诉夫人说自己要去干一件工作:“从今以后我的生命就交给了这个工作。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我是不能管了。”
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问他:“会调哪儿工作?”
邓稼先说自己不能说,而且做什么工作也不能说。夫人看问不出什么结果来,只好说:“那你给我一个信箱的号码,我好跟你通信。”
没想到邓稼先却说:“恐怕回信的地址也不能给你。”
过了一会儿,邓稼先突然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听到这话,许鹿希哭了,说:“你要干吗去?要去做什么样的事情,得下这样的决心?”
但是,为了保密,邓稼先始终没有透露自己将要去做的工作。许鹿希明白,丈夫一定是要去从事一件对国家来说非常重要的工作。尽管自己不知道那是什么,但她最终坚定地对邓稼先说:“我支持你。”
那一年,邓稼先刚刚34岁,而许鹿希也才刚刚30岁。
30年后,许鹿希与钱三强通电话时,问及当年为何选邓稼先去研制原子弹。钱三强说,当时对人选有如下要求:一要专业对口,核物理专业,有相当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但名气又不能太大,以便和苏联专家相处;二要曾经出国留学,了解海外情况,会与洋人打交道,懂英文,也要懂俄文;三要政治条件好,觉悟高,组织纪律性强。
而邓稼先,正是符合这些条件的最佳人选。
“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1959年6月,苏联政府单方面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一面自己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儿粮票的支援,却都被他用来买饼干之类的食品,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深入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亲临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有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不开伞的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得知丈夫“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后,在邓稼先返回北京时强拉他去医院检查。结果,真的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然而,邓稼先根本不顾身体的安危,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准备核爆炸试验时,他坚持自己去装起爆的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邓稼先最后签字确定的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很快,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我国的科研人员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时8年、美国用时7年、苏联用时10年的情况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研制速度。
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医生强迫他住院并告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时任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安慰,却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国家尽了一切力量,最终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还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但他也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象征性地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
邓稼先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为他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