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60个重大事件
5852400000007

第7章 20世纪50年代(6)

为了尽快掌握新机制造技术,工厂发出了号召,要求全体干部职工立即投入当时全国兴起的向科学技术进军的热潮中去,努力学习科技知识。工厂技术熟练工人的人数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到基本生产工人总人数的80%,也培养出相当数量的技术人员。

1955年12月5日,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和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小平到112厂视察,观看了用苏制散装件装配的第一架米格-17Ф飞机的试飞。***同志说:“当我们有了自己优秀的战斗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就更有把握了。”邓小平同志也说:“为了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我们就要有自己的航空工业,而且是现代化的航空工业。”

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给112厂职工以极大的鼓舞,难关一个个被突破,试制工作迅速取得进展。

1956年7月13日,国产第一架“歼-5”飞机“中0101”号,经过全厂广大干部职工的日夜奋战,终于完成了总装任务。

1956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5”飞机“中0101”号出现在沈阳于洪机场,并成功地飞上了祖国的万里蓝天。

试验证明:“中0101”号歼击机在最大速度和最大高度时,特种设备、发动机等各项性能、数据全部达到试飞大纲的要求。9月8日,国家验收委员会在厂里举行了验收签字仪式,并命名该机为“56式机”(以后按系列命名为歼-5)。国家验收委员会主任王秉璋宣布验收结论:“112厂已经试制成功‘56式机’,并可以进行成批生产,交付空军及海军航空部队使用。”

同年9月10日,中央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元帅在司法部部长史良、二机部部长赵尔陆陪同下亲赴沈阳,参加了国产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庆祝大会,并为新机剪彩,观看了飞行表演。当主任试飞员吴克明向聂帅报告“国产歼击机性能一切良好,请元帅指示”后,聂荣臻元帅连声说:“很好,很好!”当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来贺电,祝贺“歼-5”飞机试制成功。

1956年10月1日,我国新生产的第一批四架“歼-5”型歼击机,光荣地参加了国庆受阅,不仅显示了国威和军威,而且极大地鼓舞了全中国人民的斗志。当四架崭新的国产“歼-5”型歼击机编队呼啸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时,整个广场上的人民群众都沸腾了。

这时,正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的毛泽东主席,指着这些飞机对外国朋友说:“我们自己的飞机飞过去了。”后来,他把这种感受写进了《论十大关系》,其中提道:“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我们不晓得造飞机、造汽车,现在开始都能造了。”

(燕娟)

武汉长江大桥落成:天堑变通途

武汉长江大桥是我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建于1955年9月,1957年10月建成通车。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内,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全桥总长1670米,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80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18米,设4车道;车行道两侧的人行道各2.25米。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终年巨轮航行无阻。若从底层坐电动升降梯可直接上到大桥公路桥面参观。眺望四周,整个武汉三镇连成一体,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毛泽东的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对武汉长江大桥宏伟气势和重要作用的真实写照。

大桥就像一道飞架的彩虹,在长江天堑上铺成了一条坦途。

在武汉修建一座长江大桥是多少代人的梦想。清朝政府就曾有过设想,在孙中山先生的《治国方略》中也有规划,但限于当时国力薄弱,均未能实施。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背景下,铁路运输的重要性凸现,建造大桥跨越长江天堑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将武汉长江大桥列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项目。

1950年年初,中央人民政府指示铁道部着手筹备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工作,并成立了“武汉大桥测量钻探队”。这个工程召集了当时全国最优秀的专家,调动了当时全国最先进的设备,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修建武汉长江大桥。

在“集全国优秀人才,建长江第一大桥”的动员令下,各地的优秀桥梁专家、技术人员汇聚武汉。他们有的来自铁道部北京桥梁事务所,有的来自茅以升先生的中国桥梁公司,有的来自南方的广州铁路局,有的来自东北的哈尔滨铁路局……1955年2月,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正式成立,主任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委员包括罗英、陶述曾、李国豪、张维、梁思成等。

一切准备就绪,1955年9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动工。大桥的建设得到了当时苏联政府的帮助,苏联专家为大桥的设计与建造也提供了很多的指导。但是工程的初步设计方案是中国桥梁专家设计的。建桥材料也大部分由国内的工厂制造。大桥的设计风格也古朴典雅,具有十足的中国味。

1957年10月大桥建成通车,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大桥就像一道飞架的彩虹,在长江天堑上铺成了一条坦途。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由此实现了连接(两线也因此改称为京广线),南北交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大促进了武汉市的铁路枢纽建设进程,使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市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大桥通车后,社会经济效益巨大:仅通车的头五年,承运量就达八千多万吨,缩短火车运输时间约2400万小时,节约的货运费超过了整个工程的造价。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桥的承运量还在不断增加,直接间接的经济效益更难以计数,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到2002年8月至9月间,武汉长江大桥进行了首次大修。根据中科院专家测评,该桥的寿命至少在100年以上。

武汉长江大桥不仅是长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在江城人民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筑设计,极富中国民族建筑的特征:在桥面两侧,是雕有各种飞禽走兽的齐胸栏杆;大桥的两侧建有对称的花板,内容多取材于我国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有“孔雀开屏”“鲤鱼戏莲”“喜鹊闹梅”“玉兔金桂”等,极具民族气息;在大桥两端是高约35米的桥头堡,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七层,顶亭为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红珠圆顶。而且,桥头堡内有电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大厅之中有建桥英雄群像大型泥塑展列其中,供游人观看、欣赏,追忆逝去的岁月,感触英雄的博大气概。

与武汉长江大桥一并落成的有武汉长江大桥纪念碑和观景平台,它们与武汉长江大桥相互依偎。纪念碑高六米,重二十余吨,南面镌有毛泽东同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句;观景平台则是游人赏长江、看大桥的最佳位置之一。

八个巨型桥墩矗立在大江之中,35米高的桥台耸立在大江两岸,给大桥增添了雄伟气势。大桥从晴川阁、龟山、莲花湖、龟山电视塔、古琴台到蛇山、黄鹤楼、首义园、彭刘杨路,绵亘连接,相得益彰,组成了一片宏大连绵、美丽动人的景点群。

武汉长江大桥不仅是长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在江城人民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2007年,大桥50岁的生日,著名桥梁专家实地考察了大桥的现状,充满信心地预言,只要保护得当,大桥完全可以使用百年以上。

由于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南北交通,提升了中国桥梁的建设水平;同时,对全国人民正满怀豪情地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建设新中国的高潮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因此,武汉长江大桥的图案被选入了1958年开始设计、1962年4月开始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作为反映当时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第三套人民币贰角券上,人们可以看到武汉长江大桥雄伟的身姿。

这是武汉长江大桥的光荣,也是对那一段历史和岁月的铭记。今天,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自主创造的世界上最先进的管柱钻孔施工方法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仍然拥有结实的桥墩,雄伟的身姿,50年来大桥的桥墩没有变位下沉,钢梁没有弯曲变形,甚至铆钉也没有松动。它每年接待游人无数,仅特意前来参观的外国国家元首就有一百五十多位。到今天,大桥每天的汽车通行量已由建成初期的数千辆上升到近10万辆;每天的列车通过量也已增加到148对。据统计,大桥上平均每分钟有六十多辆汽车驶过,每6分钟就有一列火车通过。

武汉长江大桥经受了无数次洪水、大风的洗礼,更承受了七十多次碰撞事故的考验,至今依然雄风不减,傲立于滔滔江水之上。

2007年,大桥50岁的生日,一些著名桥梁专家实地考察了大桥的现状,充满信心地预言,只要保护得当,大桥完全可以使用百年以上。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50年前,充满浪漫豪情的毛泽东主席,用了短短11个字,铭记了这座大桥的伟岸。今天,这座大桥横跨的风华,依然美妙绝伦。可以说,没有一座桥,有武汉长江大桥如此厚重,承载了如此多的光荣与梦想。

(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