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这一现象与兽类产后吃掉胎盘一事并无直接联系,但是这位教授却从中受到启发:兽类吃掉胎盘,是不是因为胎盘中也含有动物本身所需要的营养呢?他对狗和山羊的胎儿附属物进行了化验和分析,终于发现,其中含有大量的铁。锰、铜、钙的化合物含量和具有止血作用的钙离子、磷酸、麦角甾醇等物质的含量也超过生理需要的水平。
可见,动物胎盘的营养价值特别高,兽类吃掉胎盘,正说明它体内特别需要胎盘中所含的营养物。
为什么动物吃泥土
众所周知,猪是最大的泥土“嗜好者”。此外,非洲象、印度象、野猪、河马、犀以及某些鸟类等野生动物都有吃泥土的习惯。
日本的松滨动物园饲养的两头大象,每天要吃掉3~6公斤红土。这两头象不仅吃土,还常用泥土“洗澡”或躺在泥土上。
人工饲养的动物为什么喜欢吃泥土?要知道,人工圈养的动物,长期与自然土壤和野生环境隔绝,因此常患有消化不良、营养障碍、胆囊异常、肠内有害细菌多、癌症等疾病,它们吃泥土可以消除这些后天不足的生理疾患。
动物饲养专家对土壤进行了化验和分析:土壤中含有石灰、碳酸钠、磷酸、硫酸、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锰、钾、矾土、硅酸等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都是些可逆性胶质物,能吸收气体和水分。这种胶质物能对土壤的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的活动产生很大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分泌各种酶,在土壤中发生加水分解、合成、氧化、还原等生物化学反应。微生物对改善动物胃的消化功能也起着重要作用。细菌类、藻类、放线菌类和原虫类均属于微生物,它们多半都能分解蛋白质、纤维素及其他碳水化合物。可见,动物喜欢吃泥土是因为泥土中含有它们体内所需要的各种微生物和矿物质。
海豚营救溺水者
有一次,“谭布马斯-2”号渔船行驶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海域时,突然台风四起,恶浪滔天,船上3名儿童不慎落水,一时又无其他船只救援。在这危急关头,一群海豚突然出现在船舷周围,并迅速向3名溺水儿童游去。海豚用自己的脊背把溺水者托出水面,然后向附近的一个小岛游去,将他们放到岛上,便不辞而别。3名儿童得救了,可是他们的救命“恩人”谁也不肯留下“名姓”。
恐龙家庭生活的奥秘
前不久,美国考古学家在蒙大拿州的一个郊外,发掘出15具恐龙幼体的遗骸。这是自研究恐龙以来最有价值的发现,因为过去发现的都是成熟恐龙的遗骨或化石,而这次却首次发现年龄为一两个月的幼小恐龙。
这些幼小恐龙的骨骸,是在一个窝形凹坑的巢穴里发现的,巢穴的直径约2米,深1米。幼小恐龙的身高约0.9米,而成年恐龙的身高则为9米。
这一恐龙巢穴的发现,终于使科学家们揭开了恐龙家族生活方式的奥秘,它们是以家庭的方式群生的。幼小恐龙都是离开它们的巢穴去寻找食物,然后又返回原处,并由其“父母”在巢穴四周监护着。在远古时候,恐龙家族就是过着这种家庭生活。
冰冻90年后复苏的动物
不久前,苏联科学考察工作者,在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带中,发现一只被冰冻90年的两栖动物,并成功地使其复苏。
这只有尾巴的两栖动物属于小鲵科,是在与世隔绝的西伯利亚科雷马地区发现的。科学考察工作者发现它时,它被冰封冻在永久冻土带地下一根11米长的树干里。考察队员将它带回大本营放在水盆里,这只动物却奇迹般地慢慢苏醒过来。
白血鱼
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知道:所有的脊椎动物,包括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禽类和鱼类等等,其血液中都含有血红素,所以它们的血液是红色的。血红素是一种向体内各组织供氧的有机化合物。
但是,前不久发现:在南极海中生活着一种奇特的鱼类,它们的血液是无色的。它们的血液中既没有血红素,也没有其他什么供氧的物质,甚至连血球也没有!
在鱼的血液中,一般含有5%~9%的氧,而在这种白血鱼的血液中,只含有0.7%的氧。实际上,鱼的机体是不可能从这种贫乏的血液中吸取什么营养的。然而,这种“缺氧鱼”又是怎样生存的呢?
原来,冷水中所含的氧要比温水中的多,例如,当水温为0℃时,水中的含氧量要比在30℃时多一倍。况且在低温条件下,机体的耗氧量很小。所以,在冰冷的南极海水中,这种白血鱼是自觉舒适欢快的。但是,一旦水温升高,它们就会自然死亡。
白血鱼的血液中缺少血红素,丝毫不说明它们原始低级。这只是对环境条件的一种特殊的适应罢了。
性变鱼
在印度洋,有一种鱼类与海葵共生存。这种鱼群常常以一条体大的雌鱼为首领,率领许多小的雄鱼和更多的幼鱼,回游于热带海域。这条身体魁梧、资格最老的雌鱼还率领那些小雄鱼不断攻击幼鱼,破坏它们的性发育,阻止它们的性成熟。有趣的是,一旦这个鱼群中的“女皇”遭至不幸,雄鱼中的最大一条,便在两个月之内变成雌鱼来继承“女皇”的王位。
在太平洋中有一种身兼雄雌两性的鳝鱼,它在一生中经历雌雄两种性别的发育过程:从幼鳝到成鳝,属于雌性的黄鳝。成鳝可产卵。但是产卵后,就变成雄鳝了。
用口育儿的鱼
在热带海洋中,生活着一种生育方式别具一格的罗非鱼。雌性罗非鱼产卵后,便把鱼卵含在嘴里孵化,既不吃东西也不游动,只是悄悄地躲在海底,嘴一张一合,让卵在口中慢慢滚动。6~7天后,小鱼苗就问世了!当小罗非鱼初学游泳时,它们的“母亲”便在一旁看护着,一遇险情,母鱼就张开嘴巴,让小罗非鱼游回“母亲”的嘴里避难。10多天后,小罗非鱼才能离开“母亲”,到大海中去独立生活。
奇特的翻车鱼
日本海生活着一种可与熊猫齐名的翻车鱼。这种鱼长得象一颗大炮弹,又象少了后半个身子的河豚,身体后部对称长着两对巨大的鱼鳍,有一双微微突出的眼睛和一张小嘴,体形奇特可爱。
翻车鱼不仅形体别具一格,它的生活习性也十分奇特:白天在海面上漂流酣睡,让充足的日光晒着它的一侧。过往的海鸥有时把它当作小岛,站到它身上歇息片刻,海燕也时而飞来啄弄几下它的身躯同它玩耍一番。可它却从不理睬这一切。不可思议的是,它虽然没长鳔,却能安然浮在水面。
翻车鱼形奇性特,名称五花八门。在日本,有人称它“浮木鱼”。在美国,它被称作“头鱼”,因为它看上去好象只长一个头。又因为它爱漂在水面晒太阳,人们又称它“太阳鱼”。
翻车鱼不仅肉美味鲜,还可用作药材,对治疗刀伤和肠胃疾病疗效显著。
火焰鱼
有一次,一位叫法雅脱·求纳登的秘鲁渔夫在河边钓鱼,猛然发现鱼钩竟“燃”起火焰,仔细一看,原来不是火,却是一条火焰鱼。
这种鱼非同一般,长着一个扁圆形头,全身无鳞,却长了一身长短不一的“S”形绒毛。它只要一离开水,绒毛上的水便一脱而净。由于它的绒毛是火红色的,在微风的吹拂下飘飘舞动,宛如一团火焰,所以人们称它“火焰鱼”。
长犄角的鱼
埃及渔业公司在埃及沿海发现一种头上长犄角的怪鱼。这种鱼的犄角象牛和羊的犄角一样,又尖又硬,长约10厘米。这种鱼的嘴也又长又硬,表皮呈黄色。
这种长犄角的鱼嗅觉十分灵敏,在几公里以外就能嗅到食物的气味。即使被大鱼吞入腹内,它也无所畏惧,只要发挥两只犄角的威力,它便可以将大鱼的腹部穿透、逃之夭夭。
会放电的鱼
会放电的鱼种类较多,目前已发现象鼻鱼、电鲶鱼、电鳗鱼、电鲟鱼、电鳐鱼、胆量鱼会放电。
它们放电的电压高低各异。电鳗鱼放电的电压可高达855伏,象鼻鱼则为4~5伏。有一次,科学家们在电鳗鱼的身上安装了数十只霓虹灯,当电鳗放电时,被接通的灯泡立刻齐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