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园林是一种特殊的园林形态,它与寺院结合在一起,既表现出园林的形态,又反映出宗教的特征。明清时期的寺庙园林很多,有的寺庙中有园,有的是寺庙即园,这两者都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宗教更走向“自然”和“世俗”。无论是扬州的大明寺、苏州的寒山寺、宁波的天童寺、天台的国清寺、长沙的麓山寺、杭州的黄龙洞都有这种特征,而当今的这些寺庙及其园林,多为明清时期所重修的。在此举一些实例。
苏州西园。即苏州戒幢律寺的西园。后来因园比寺更为人所知,人们就称寺为西园寺。关于这座寺,前面第五章已说过,在此不再重复。西园以放生池为主,此池形若“蝌蚪”其“头”在南,“尾”在北,并折向东南。池内鱼鳖之类甚多,多为佛教信徒所放生。其中五色鲤鱼可与杭州玉泉媲美。池中有大鼋,为稀有动物,是明代所养的老鼋所生的后代,其寿命已达三百余年。据说天气炎热时回浮出水面,也只是短时间。此时游人争相投放糕饼,引鼋就食,以饱眼福。据说一口能吞下一个大馒头,可见此鼋之大了。
西园放生池四周,环绕亭台厅馆,曲桥回廊,又有林木假山掩映,形成一派秀丽开敞的园景。其中“苏台春满”四面厅为主要建筑,厅前临池盘曲紫藤,形如游龙,春天开花,芬芳瑰丽。池中有六角亭,重檐攒尖屋顶,翼然而立,形成西园主景。由曲桥贯通两岸。游人如织。另外,由于有了这个亭,使池四周景观增加了层次感,亭背后之景虚虚实实,含蓄中见情趣,这也是一般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手法。此园之艺术价值,不亚于其他江南园林,有诗云:“九曲红桥花影浮,西园池水碧如油。劝郎且莫投香饵,好看神鼋自在游。”可见此园是世人游赏、积善积德相结合的好去处。
杭州虎跑。是杭州西湖的一处名胜,如今“虎跑梦泉”在“新西湖十景”中也是一景。虎跑一处,有寺有园,但多为自然风景性质。所谓“龙井茶叶虎跑泉”,故此地以泉得名。但虎跑一处的寺院也很有特色。这里其实有两座寺院,即虎跑寺和定慧寺。
何谓“虎跑”?这与泉有关。相传唐宪宗元和年间,性空和尚云游至此,见这里青山灵秀,环境幽雅,便欲在此结庵居之,只是此地无水源,有些为难。正在此时,和尚梦见一神人向他指点道:“南岳有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次日,果然来了两只虎,在山间“跑地作穴”,于是就有一股清泉从石缝中涌出,和尚欣然,于是便在此住了下来。此泉遂名为“虎跑泉”了。所以这里的寺院命名为虎跑寺。宋时,此寺又易名为法云祖塔院。如此说来,这里本来是一个寺,但后来分建为两寺。一寺在南即虎跑寺,另一在北即定慧寺。如今看到在月池前有两条轴线,一条往西,一条往北,经过两个转折再向北,即定惹寺。
虎跑景观,须从虎跑路的入口说起。进门之后,有一条石板步行道一直向西伸展。路边有山林、小溪,流水淙淙。这条路略带弯曲,清净深幽。这“深幽”的感觉,正是从弯弯地见不到尽头的形态中产生。路两边有山林,越向前行,环境越见深幽、葱郁。路边偶有岩石露出,流泉便萦绕在这些石头之间。行进在这样的环境中,似有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可谓人在画中游。宋代画家郭熙说:“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
路尽山门见,从前是“头山门”,今虽寺已改作他用,但山门建筑尚在,作为凉亭,供游人歇息。进门后即放生池,中间一条路,似桥。过了池就有两条路,一条是台级路向上走,通向定慧寺;另一条则沿着前面的月池弯曲而行,到天王殿,入虎跑寺。此寺利用山势,逐层向上,很有气势。
定慧寺进寺路线曲折多变,更有园林情趣。上台级正面墙上有“虎跑泉”三字照壁,然后向左沿墙行去,不知不觉,不用指引,就转到定慧寺的中轴线上了。定慧寺前东侧是钟楼,西侧是罗汉堂,两边虽不对称,但感觉上是均衡的。定慧寺建筑为四合院形式,园内有水池,清澈见底,上有小桥。前为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东西两边廊庑,布局紧凑。
定慧寺西侧一组空间最佳,可以称得上是园林空间之上品。这里的空间很有层次性,东边靠定慧寺处是一个院子,院子中央是一水池,池中有假山;其西还有一口小池,即“虎跑泉”。在院子以南为五百罗汉堂,其北有滴翠轩,院北拾级而上又有一个院子,其北仍是滴翠轩,其西和南被空廊包围,院子中植桂花树,故此处叫“桂花厅”。在廊的西边还有一个空间,即“虎穴”。西端就是滴翠崖。当我们站在这个院子里往西观看,就有好几层空间,有形状、大小、明暗之变化。
成都杜甫草堂。是纪念我国“诗圣”杜甫的纪念性建筑(有工部祠),又是寺庙(有草堂寺),这一处的总体性质应属寺庙园林,如今游人如织,变成公园。
草堂坐落在成都市西门外浣花溪畔,是杜甫的蜀中故居。相传当年(759~765)杜甫在西边的一块大荒地上的古柏下盖起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便在此旧址上加以修葺,建成纪念馆性质的胜地。明代弘治和清代嘉庆年间均加以重建扩建,才形成今日之规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气质,这种豪情,能在杜甫草堂中显现出来。
草堂大门正对浣花溪,入门跨荷池建有三重厅堂。前面是“大廨”,左右月门外各有回廊,与“诗史堂”相接。“诗史堂”被梅花簇拥,为草堂主厅,建筑轩昂,又朴实无华,反映出诗人性格。西陈列室旁边是水槛,经水槛绕小丘便是“工部祠”。祠前“柴门”与前面的“诗史堂”相接。工部祠西首有“草堂书屋”、“怡受航轩”;东首有“水竹居”、“碑亭”等。祠西北为荷花池,池一直向南,经水槛、“露稍风月轩”至“大廨”前向东流去,溪流一直流到草堂寺东。此园林景观,多与杜甫诗意有关,并且也是比较典型的四川园林风格。
草堂以东,相隔一片草地,即为草堂寺。这是一组独立的建筑群,有自己的南北向中轴线,自南至北,分别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此寺始建甚早,相传建于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后来屡有圮建。今之建筑为晚清之制,已为现代重修过,格局仍如旧。草堂寺本身也有园林特色。从总体看来,草堂寺、杜甫草堂以及梅园、荷花池、花径等,其性质应属寺庙园林,不仅有寺,而且也有祠,以这两组建筑和两条中轴线为基轴来构园,形成理想的园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