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地,除了汉族,少数民族聚居,有白族、彝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拉祜族、景颇族、德昂族、佤族等,称得上是民族大家庭了。在此,我们择选具有代表性的民居来分析。
其实云南这么多少数民族,也许要数白族最为汉化了。从他们的住宅形式上来看,就能了解到这种现象。白族民居的形式,可以归纳为两句话:“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一句说的是三合院加一块照壁,组成一个完整的宅舍;后一句说的是四合院式的建筑,共有大小五个天井。这两种类型的民居,其大门基本上都设在宅的东南角上,一看就知道是模仿了北京四合院住宅。
白族文化很讲究色彩,他们的服饰,总是色彩鲜艳而又和谐,常用蓝、白、红、黑诸色组合,而且组合得和谐得体。这种色组在建筑上也反映出来,白墙、黑瓦、红柱、蓝边,构成鲜艳而又十分和谐的建筑色调。白族居住在云南大理一带,这里风景极佳,有洱海、点苍山。“洱海四景”为:“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即“风花雪月”是也。那碧蓝的洱海,远处是终年白雪皑皑的点苍山,近处鲜花盛开,红艳遍地。这几种色彩成了他们喜爱的色彩组合,所以在穿的、住的形态上,便潜移默化地追求着。
白族民居的照壁很有讲究。他们喜欢在正房的对面设一围墙,做成照壁,照壁分独脚照壁和三叠水照壁两种。独脚照壁又称一字平照璧,壁面等高,不分段,屋顶为庑殿式,这种照壁须有一定官品的人家才能用。三叠水照壁直分三段,中间较高,两边较低而且较狭。
彝族位于云南的昆明、楚雄一带。他们的典型住宅形式是土掌房,这种建筑,屋顶用木楞(放得比较密),上铺柴草,再在上面抹泥巴。屋顶近乎平顶。下部的墙壁用木构,其外再用砖墙,泥灰粉刷。内部空间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大门进去,两侧有厢房,其东一般为厨房,西为杂屋,中阅是过厅,其上有采光孔。后部为正屋,一般三开间,中间是堂屋,两边卧室,还有楼层,楼上多放粮食或其他宜干燥之物,在楼上可以外出至前部一层楼的屋顶,这里是用来晒物的。彝族民居中比嫩考究的也是瓦房,但其形式与土掌房差不多。
云南一地,民居形式中要算傣族民居最有特色了。傣族聚居在云南的西南部,其中以西双版纳地区最为集中。这一带气候炎热而潮湿(属亚热带气候),仅有两季:雨季和旱季。雨季大约出现在每年的5到10月,这段时间几乎天天下雨,因此他们的房子既要防雨又要防潮。
傣族民居由于其自然条件如此,所以一般都做尖尖的屋顶,而且把房子架高成楼(防潮湿),多数的傣族民居在楼上多做有外廊或平台。这种建筑一般是用竹子做的,所以就称傣族竹楼,学名称“干阑式”。据考古学家研究,浙江诸地发掘出来的史前时代的建筑(遗址、遗物),也是这种形式。本书第一章已说到这种建筑形式。
景颇族多集中在云南西部瑞丽一带,这种住宅采用架高的形式,但屋顶的做法与傣族竹楼不同,多用草顶。这些地区虽然也是一年两季(雨季和旱季),但由于这里地处高原(平均海拔1500至2000米),所以气候没有西双版纳一带来得炎热。有时天很冷,建筑物需要保温。当然,由于这里的生产力和经济条件都比较落后,所以建筑物都比较简陋,就地取材,多少年来也没有很大的进步,尚接近于史前形态。
佤族分布在云南的西南边境怒江、澜沧江一带,这里属横断山脉,交通十分不便,高山密林,与外界联系很少,仍过着靠山吃山的原始农业型的社会生活。这里的住宅,更有史前之味。从总的来看,其形式也是竹楼式的,但材料更原始,室内多数只是一个大空间,称“大房子”,屋顶上有一个男子雕像和燕子的雕像。男子雕像是他们的祖神,燕子是他们崇拜的鸟,有吉祥之意。
云南一地诸民族的民居,称得上是民居的“大观园”。如今有些地方以这种民居建成一处旅游参观场所,游人如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