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潮。它探讨宇宙的本原,提出了“有无”、“体用”、“本末”、“一多”、“动静”、“象意”、“名教自然”等哲学范畴,有较强的思辩性。
王弼的“贵无论”
王弼(226~249),字辅嗣,汉末士族后代。中国三国时期哲学家,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王弼的一生虽然很短,但他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第一个将本末、体用、动静、象意等作为哲学范畴加以研究。
他的贵无论风靡魏晋论坛。其主要理论是以无为本,把无当作一切事物产生的原因。认为静才是事物的本质。在认识论上主张“得意忘象”,“象”是传达“意”的媒介。世界的本体依“象”来表达,发现本体忘却媒介之“象”,才能真正得“意”,即对事物得到认识。
王弼构造的玄学理论,使中国的理论思辩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魏晋玄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开始是何晏、王弼开创玄风。接着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这种随意自然使士族贵族子弟放纵不羁,终日以酒色为乐,于是出现了乐广、裴頠的纠偏之论,提出“自然不离名教”的思想。这是玄学的第二阶段。郭象发展了裴颁“崇有”的思想,统一了名教和自然的矛盾,是为玄学的第三阶段。
郭象(252~312),字子玄,中国魏晋时期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庄子思想的研究,著有《庄子注》。在书中郭象总结了玄学思潮发展中的各种争论,把“贵无”和“崇有”合一,“自然”和“名教”合一,从而把玄学理论推向一个高峰。他同时还提出自己的“独化”、“玄冥”等哲学主张。他认为自然万物是自然产生,没有主宰,它们独自生存灭亡,人们认识它是徒劳无益的。但他又提出了“玄冥之境”,所有的事物在玄冥之境中得到统一。自郭象后,玄学的发展就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