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多使用鼓励性语言。
多用鼓励性语言,比如,可以鼓励孩子说:“宝宝,你真棒!”“宝宝,你最勇敢了。”孩子因为处于模仿期,自然会不断重复父母的这些话,并且将这些话牢牢记在心里,长此以往会对孩子一生都形成良性的影响。
第三,有意识地教导孩子重复。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有意识地教导,训练孩子语言表达的能力。刚开始时,父母可以教导孩子说一些短句子,例如妈妈在做饭、爸爸刚下班、奶奶在看电视、老师再见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可以教导孩子一些长句子,例如,宝宝今天学会了用勺子,妈妈今天做了好吃的香蕉蛋糕,爸爸给宝宝买了新玩具等。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之中,父母会发现,孩子是那样的高兴,甚至是手舞足蹈。当然,遇到宝宝说不清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多重复几遍。此外,带有象声词的句子是孩子比较喜欢的,父母可以多说一点。
寓教小方法
笨蛋司机
训练目的:提高孩子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与表现力。
训练方法:
1.妈妈或者爸爸扮演司机,嘴里说:“我是一名小司机,开着xx车真神奇,得儿驾。”
2.让宝宝指出其中的错误,并且模仿正确的声音。
3.究竟开的什么车,最后发出什么样的声音,爸爸或者妈妈可以随时更改。
4.模仿车的时候,最好是孩子熟悉的警车、救护车、消防车、自行车等。
细节五:喜欢骂人——验证语言的力量
细节小故事
妈妈正在给3岁的小欣欣穿鞋子,鞋子是新买的,可能有点小,在系鞋带的时候,欣欣突然来了一句:“坏妈妈,欣欣脚疼。”妈妈看了看欣欣,笑了笑,将鞋带给松了一下,然后拍拍她的小脑袋说:“去和小朋友玩吧!”欣欣似乎有点不大高兴,用更大的声音说:“妈妈,欣欣踢死你!”这个时候,奶奶走了过来,说:“欣欣,你怎么能够这么跟妈妈说话呢?”欣欣似乎更来劲了说:“老太婆,我踢死你!”奶奶非常困惑,要知道以前,欣欣不高兴的时候最多是用哭来表示自己的抗议。可是最近,这个小家伙嘴里动不动就蹦出一些骂人的词来,有些还非常难听。这不,一家人坐在沙发上看着欣欣跟着电视机翩翩起舞,可是欣欣跳着跳着却突然停了下来,说:“我要把你们都踢出去,踢到对面的楼顶上!”一家人面对欣欣突然的粗口,顿时有些不知所措。
敏感期解读
宝宝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能力会逐渐提高,渐渐地他们就会不仅仅满足于重复与模仿他人了,会开始探索语言的其他秘密。而诅咒性的语言因为具有非一般的力量,会引起宝宝们很强的兴趣。
对于处于诅咒语言敏感期的宝宝来说,如果家长强行阻止或者大发雷霆都会让宝宝更加深刻地感觉到诅咒语言的强大威力。这不仅不会让他们放弃,反而会激起他们更大的兴趣,他们会继续乐此不疲地说一些同类的话。
育儿小课堂
面对诅咒性语言敏感期的宝宝,纠正、制止、发怒、哀求等都不是科学合理的方法。家长们最好的方法就是淡化处理,在应对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明确知道孩子骂人并不是在学坏。
孩子之所以会一直重复诅咒性的话,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想要宣示自己的存在,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并不理解这些词句的真实含义。所以父母绝对不要把孩子说诅咒性语言认为是在学坏而做过激的打骂阻止行为。
第二,冷处理,不要反应过激。
父母反应越激烈,孩子就越加喜欢去说诅咒性的话,父母应该做的就是冷处理。所谓的冷处理就是父母对于孩子说诅咒性的话的行为,不予理睬,不予回应,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孩子在遇到父母的冷处理之后,慢慢地就会失去兴趣,转而寻找其他可以吸引父母注意力的方法。自然也就不会再说脏话了。
第三,追根溯源,寻找孩子说脏话的源头。
孩子说的诅咒的话肯定是有其根源的,这个根源应该从孩子生活的环境,从自身,从家人出发去寻找。并且要以身作则,拒绝说诅咒的话,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寓教小方法
管中窥豹
训练目的:提高宝宝语言表达能力与物品识别能力。
训练方法:
1.准备一张白纸,一定要是白纸,不要选择含铅的报纸或者带有其他可能分散孩子注意力的纸张。在白纸上开一个小洞,能够露出某个五官。
2.爸爸或者妈妈将脸藏在白纸后面,露出其中一个五官,让宝宝说出名字。比如说露出眼睛,在孩子回答完之后,可以问“眼睛是不是用来吃饭的?”或者“眼睛是用来做什么的?”通过让宝宝找错或者回答来激发孩子对游戏的兴趣,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3.父母还可以将孩子熟悉的玩具或者其他物品从洞里露出一部分,让孩子来猜一猜物品的名称。
细节六:自我言语——宝宝正在自我调整
细节小故事
薇薇是一个特别爱说话的小宝宝,不分场合、不分地点,想起什么就说什么,甚至就是在玩玩具的时候也不忘念叨。这不,她正比划着手里的玩具小熊,嘴里念叨着:“小熊小熊快快跑啊,快快跑,薇薇在后面追,小熊小熊跑啊跑,薇薇追啊追,小熊跑得快,薇薇追不上……”在一旁看着的妈妈心里想着,这幸亏是在家里,要是在外面得多尴尬啊!妈妈计划着改掉薇薇这个毛病,可是爸爸却不允许,还鼓励薇薇自言自语。他带着薇薇到公园去,薇薇看到一棵大树:“大树好高啊,薇薇也能长高,不知道能不能长得跟大树一样高呢?”看到小花,薇薇就嘀咕:“小花小花真漂亮,和薇薇一样漂亮。”接着她又四处转头寻找着,嘴里念叨着:“为什么没有小蜜蜂呢?小蜜蜂,快出来,小花想你们了,薇薇也想你们。”
敏感期解读
蒙台梭利指出,宝宝的自我言语指的是宝宝一边进行其他的活动,一边自言自语,实际上这些话不是说给任何人听的,也不是说给自己听的。而是宝宝情不自禁的一种行为,他们在将自己内心所想和现在所做的活动在第一时间用语言表达出来。
研究结果表明,3~4岁的宝宝说的话比那些喜欢唠叨个没完的人还要多。因为在正常教育的情况下,这个时期的宝宝已经基本掌握了母语的语法系统,已经具备了完整的语言交流能力,同时语言理解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个时期的宝宝一直在做的就是强化自己的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于是,身边的人和事,故事书里的情景,甚至是玩具都可能会成为他永不厌烦的话题。
育儿小课堂
自我言语阶段大约在3岁的时候达到高峰,在8~9岁的时候彻底消失,但是这并不排除以后会再次偶尔出现,只不过再次出现的时候心智已经成熟,自言自语代表着思考。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在深入思考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嘀咕。所以,作为父母,应该理解善待孩子种种貌似异常的举动。
第一,正确看待孩子的自言自语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自我言语阶段是人类一生之中最需要进行语言交流的阶段,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过渡,是宝宝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转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因为担心而干扰孩子的正常发展。孩子自言自语的行为,本质上算是一种孩子独创的说话游戏,他们往往会把自己想像成某个角色,然后按照这个角色的行为说话。故事中的薇薇就把自己想像成追小熊的人和童话故事中能够和植物对话的人。孩子的自言自语可能来自爸爸妈妈平时说过的话,也可能来自自己听过或者看过的故事,还可能是自己独创的一些语言。
第二,孩子的自言自语行为是社会性积累的表现。
孩子自言自语现象在3~5岁的时候最为常见,到了6~7岁的时候大部分的孩子就能够像成人一样沉默思考了。国外的研究者发现,社会性越强的孩子越喜欢自言自语,也就是说上了幼儿园或者经常和同龄孩子玩耍的孩子,自言自语的现象比没上幼儿园或者总是自己玩耍的孩子要多得多。此外,聪明的孩子在独立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比较早地出现自言自语的现象。
第三,利用自言自语阶段锻炼孩子。
孩子自言自语其实是在思考,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在这个阶段,父母可以经常和孩子多说说话,在谈话之中加入一些常识,并且提出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尝试思考并且做出解答。此外,讲故事能够很好地锻炼孩子的思维连贯性和逻辑性,父母可以在故事讲到一半的时候让孩子自己设计不同的结尾,也可以在整个故事讲完之后让孩子说一下读后感。
第四,支持孩子的自言自语行为。
孩子自言自语的情况比较多说明他们喜欢动脑,通过观察孩子的自言自语,父母能够发现孩子思考的内容和方向,这也是孩子进一步发展智力的重要基础。因此,当孩子自言自语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随意打断,应该去思考孩子的话,要随时解决他们的困惑,或者是给予一定的指引和启发。尤其当孩子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予鼓励。
第五,认清孩子自言自语行为是否合理。
大多数孩子的自言自语都是非常正常的情况,但是某些宝宝在自言自语的时候喜欢讲有暴力倾向的词语,这个时候父母就需要注意了,要思考一下孩子是不是平时接触的暴力或者带有攻击性的故事太多。还有如果孩子每天只是自言自语,从不跟周围人说话,沉浸在自己虚构的世界中无法自拔,那么父母就需要带孩子到专业的机构进行检查了。
寓教小方法
小小作者
训练目的:锻炼孩子的逻辑性和想象力。
训练方法:
1.挑选几本孩子平时喜欢读的故事书和几本没有读过的故事书。
2.把经常读的故事,起一个开头,让孩子用自己的话叙述,并且纠正不合理或者颠倒的地方。
3.在孩子讲述完故事之后,鼓励孩子说一下读后感,锻炼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力。
4.拿几本孩子没有读过的故事书,将故事讲到一半后让孩子来编结局。
细节七:哭泣——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者想法
细节小故事
菲菲今年已经快要5岁了,妈妈发现她最近特别爱哭。跟着妈妈一起逛商场的时候,看到橱窗中的新玩具,非常想要,于是一直都不愿意走。妈妈看了看价格,权衡再三,还是决定带菲菲回家。可是菲菲就是不走,哭闹着、挣扎着,妈妈哄不住,也抱不走。最后只好同意给她买下来,菲菲这才破涕为笑,顺从地跟着妈妈回了家。
敏感期解读
常言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对孩子来说,哭泣也是一种语言,可能是对于自己感受的表达,也可能是对于自己愿望的表达。作为父母应该读懂孩子的这种特殊语言,并引导孩子用语言的方式去将自己的感受或者愿望表达出来。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会因为诸多原因被孩子的哭声烦得要死,也不管什么理由就对孩子进行呵斥。这样做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阴影,他们可能会变得非常内向,不再敢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者想法了。
育儿小课堂
我们已经知道,孩子哭泣其实是他们独有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在成人看来似乎有点无理取闹,但是,这却是孩子不可否认的正常的、经常的表达方式,那么父母在面对孩子哭泣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不要将所有的责任都归结到无辜事物或他人的身上。
在生活中,孩子如果因为某种情况而哭泣,父母不要为了安慰孩子将责任推到无辜的人和物身上。比如说孩子摔倒了,如果是别的孩子推的,父母就会假装打一下对方,安慰孩子说:“妈妈打他,宝宝不哭。”如果是台阶绊倒了,父母就会说:“宝宝乖,妈妈打台阶。”这样说只会引导孩子将错误推到他人身上,而不是从根本上让孩子意识到是自己的问题。父母可以对孩子进行抚慰之后,再解释他跌倒的原因,提醒他以后多注意。
第二,引导孩子用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哭泣。
父母可以暂时不理睬孩子的哭泣,而是引导他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且鼓励他,只要说出了真实的想法,就满足他的愿望。这种引导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训练,因为长时间的训练能够让孩子形成用语言而不是哭泣表达自己思维的习惯。孩子以后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不会选择哭泣,而会选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向父母求助。
寓教小方法
边唱边跳
训练目的:通过儿歌来发展孩子语言表达、倾听专注力、记忆力、注意力以及表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