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捕捉儿童敏感期的100个细节
5887400000007

第7章 2~4岁的秩序敏感期:智力发展的根本期(1)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宝宝来说,一个稳定有序的环境直接关系到他的智力的发展,因为他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自己认识事物。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没有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宝宝就“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如果有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宝宝便会在环境之中逐步建立内在的秩序,然后才会建构自己的智力。换言之,秩序敏感期对于宝宝来说就是发展智力的根本期。当熟悉的环境消失,秩序遭到破坏,他们就会非常不适应。蒙台梭利指出宝宝们会因为秩序遭到破坏而害怕、哭泣甚至会大发脾气。宝宝们对于秩序的敏感性主要表现在顺序性、所有权和生活习惯的要求之上。他们对于秩序的要求会呈现出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会因为秩序被破坏而哭闹不停,直至秩序恢复;第二个阶段是自我意识的出现,他们会为了维护自己认定的秩序而坚决说不;第三个阶段就是让人头疼的执拗,他们会因为自己的秩序遭到破坏而要求重新来过。

细节十一:认生——外在秩序形成的开端

细节小故事

宝宝和贝贝是一对双胞胎,两家人对于这对新出生的宝宝非常上心,为了让妈妈能够好好坐月子,愣是不让妈妈出卧室门,整整一个月都是妈妈陪着宝宝和贝贝在卧室里待着。满月当天,家人决定宴请亲朋好友,好好地庆祝一番。一大早,妈妈就把宝宝和贝贝打扮好,两个小家伙在爸爸妈妈的怀里瞪着明亮的小眼睛,小嘴带着笑,妈妈心想这两个小家伙肯定不会怕陌生人的,看上去状态很不错。谁想刚刚把两个小家伙抱出门,看到外面那么多的人,两个小家伙睁着惶恐的眼睛,突然大哭起来。在场的亲朋想尽办法也没有安抚住两个小家伙。直到他们被重新送回卧室,他们才安静下来,妈妈不禁有些疑惑:难道孩子刚刚满月就认生吗?

敏感期解读

宝宝和贝贝两个小家伙因为从出生之后一个月的时间内都是和妈妈待在卧室,这一个月平静而有规律的生活已经让两个小家伙习惯了这样的秩序。当妈妈把小家伙们抱出来的时候,两个小家伙因为原本习惯有序的环境被打破而出现了非常的不适应,才会哭闹不停。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怎么安慰逗弄都是没有用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重新抱进卧室。宝宝和贝贝的认生表现,其实就是他们对于外在秩序变化的一个反应。秩序变化了,他们会不适应,会没有安全感,可是又不会说话,只能用哭来表示抗议了。

育儿小课堂

通常,一般的婴儿在6个月大的时候便开始认生,在8个月到一岁的时候达到高峰,有些严重的宝宝一看到陌生人就哭。认生是孩子秩序感被破坏的表现,父母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消除减弱孩子的拘谨或是惊慌。

第一,绝对不要呵斥孩子。

很多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认生总会抱怨:“这个孩子真没出息,怎么就这么见不得人。”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不会说话,理解力也不强,但他们懂得父母的情绪,父母的呵斥和抱怨会加重孩子的恐惧和紧张。对于2~3岁仍然认生的孩子,父母可以让他们与同龄的孩子玩耍,在玩耍中慢慢消除认生的缺点。

第二,多出门,多参加集体活动。

父母可以趁着孩子在秩序感还不是特别强的3~4个月的时候,多带宝宝到社区广场、公园绿地之类人多、小朋友也多的地方,接触更加广阔的世界,接触丰富多彩的刺激。尤其重要的是让孩子接触各式不同的人群,感受不同人的声音和模样。采用慢慢接近的方法,逐渐地让孩子和周围的人接触,慢慢引导孩子熟悉周围的环境和不同的人。当然,在选择环境的时候,父母应该避免很多陌生人同时向他打招呼或者争抢着要亲近孩子的情况,否则只会加剧孩子的认生程度。

第三,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孩子和陌生人接触。

在遇到陌生人的时候,父母不应该让对方立刻就亲近,这样会导致孩子秩序感瞬间丧失而哭闹。父母可以先和朋友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让孩子慢慢熟悉朋友,然后再让对方抱孩子或者亲孩子,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恐慌。此外,父母还可以有意识地锻炼孩子,邀请亲朋到家中来,并且让孩子喜欢的玩具或者零食和陌生人同时出现,让喜悦感冲淡看到陌生人的不安。随着这样的刺激多次出现,孩子对于陌生人的出现而导致秩序被破坏的恐惧感也会慢慢消失。

第四,让孩子与不认生的小朋友玩耍。

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寻找那些不认生的小朋友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同龄人的榜样作用要远远超过成人的指导劝说。当孩子在伙伴的带领下能够很自然地和陌生人打招呼的时候,父母应该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

第五,认生情况严重时,应该及时回到安全的有秩序的环境之中。

在孩子认生情况非常严重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强制孩子和陌生人接触,这样只会加重他们的认生感,他们会认为父母不要自己了而哭闹不止。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应该及时将孩子带回到安全的有秩序的环境中。比如说故事中的宝宝和贝贝,父母如果将他们送回卧室就会好很多。

寓教小方法

月子里的秩序

训练目的:帮助宝宝建立起良好的秩序

训练方法:

1.不要让陌生人随意进入婴儿房。

2.母亲必须要坐满一个月的月子,因为这一个月是孩子社会关系的基础。

3.绝对不能够随意搬动房间的家具和摆设。

4.为宝宝设定一个固定的活动区域,喂奶、睡觉、换尿片、玩游戏都要在这个区域内。

细节十二:拖鞋不能乱穿——秩序形成的最初阶段

细节小故事

妈妈带着2岁的明明回外婆家,原本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吃着饭,可是明明却突然对着外婆喊了起来。小手指着外婆的脚,嘴里念叨着:“鞋,妈妈的鞋,外婆穿了妈妈的鞋。”妈妈低头一看才发现原来外婆脚上穿的是自己的拖鞋,就安慰明明说:“明明乖,拖鞋是外婆的,不是妈妈的。”可是明明还是坚持着:“妈妈的,就是妈妈的。”妈妈有些哭笑不得:小小年纪,东西分得这么清楚,妈妈的给外婆穿又怎么样?外婆是妈妈的妈妈呀!外婆一看急忙说:“明明乖,外婆这就把拖鞋还给妈妈。”拖鞋换完了,明明也变得很配合,主动坐回桌子旁继续吃饭。

敏感期解读

孩子需要一个稳定的秩序来构建自己的世界,所以当秩序被破坏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抗议。维护秩序的最初表现就是给物品分配主人,或者说宝宝心里认定谁的东西就是谁的,别人不能乱动,更加不能乱用,比如说拖鞋、外套、枕头等。在成人看来,一家人互用物品根本不用放在心上,是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们的眼中,这是比天还大的事,他们会用言行来表示抗议,直到秩序恢复为止。

育儿小课堂

宝宝对世界的一切认知都是在秩序稳定的情况下,如果秩序遭到破坏,宝宝就会全心地去维护自己的秩序,根本就没有时间去了解世界、认知世界。作为尽职尽责的父母,应该在宝宝秩序敏感期之中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满足孩子维护秩序的要求。

故事中的明明在看到外婆穿了妈妈的拖鞋之后就以不吃饭的行为表示抗议,要求换回来,妈妈满足了他的要求,他立刻就恢复了常态。在生活中,父母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满足孩子的需求。因为孩子出现这种行为,不是任性调皮、不是无理取闹,而是秩序敏感期到了,是正常的情况。满足孩子的这种需求不是惯着孩子,而是尊重孩子。懂得合理地配合孩子,满足孩子正常的生理需要是父母应该做到的。

第二,借用秩序敏感期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孩子怎么也不穿给他新买的鞋子,认为那不是自己的。有些父母无论如何也会给孩子穿上,这样做只会破坏孩子的秩序感并影响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所以,父母绝对不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应该尽量去配合孩子。同时,父母也可以利用这个特殊的阶段来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告诉孩子,哪些东西是能拿的,哪些东西是不能拿的。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也不能用”的习惯,并且逐渐强化孩子的认知。

第三,要努力去保护孩子维护的秩序。

对于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的父母来说,应该保护孩子想要维护的秩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动用他人的物品,如果孩子提出抗议之后,马上还原,下次再也不犯同样的“错误”。

寓教小方法

玩具归位

训练目的:培养孩子的秩序感,让孩子养成玩完玩具要放回原处的好习惯。

训练方法:

1.在小卧室里为孩子选择一块专门的区域存放玩具,并且准备一个小箱子帮助孩子将不同的玩具分门别类的放好。

2.父母每次给孩子讲完故事,要引导孩子将故事书放在固定的小筐或者小盒子里。

3.在孩子玩完某个玩具或者皮球之后,要同样引导孩子将玩具或者皮球送回去。

4.在引导孩子将玩具或者皮球送回去的时候,父母一定要使用游戏的口吻。比如说:“现在我们该送小汽车或者小皮球回家睡觉咯!”

细节十三:穿衣服要按顺序——保护自己的秩序

细节小故事

丝丝快3岁了,最近小家伙变成了慢性子,尤其是在穿衣服的时候,总是必须先穿上衣,然后穿袜子,接着穿裤子,再是鞋子,最后才会下床,让妈妈在梳妆台前给自己梳小辫子。整个过程丝丝都一丝不苟,表情非常严肃认真。有一天,因为要回外婆家,妈妈担心赶不上车,就在丝丝自己穿上衣的时候,帮她穿上了裤子,裤子还没有提好,就给她套上了袜子。丝丝一下子挣扎起来,然后笨拙地脱下袜子和裤子,重新自己穿——穿上衣、穿袜子、穿裤子、穿鞋子、到梳妆台前梳小辫儿。虽然妈妈着急得在旁边一直催,可是丝丝根本就是充耳不闻,不紧不慢地按照自己的节奏和顺序行事。

敏感期解读

我们说过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三个阶段表现出来的就是执拗,是要求从头再来的执拗。这个阶段的孩子也是最让父母头疼的,会像丝丝一样,行为不可逆转。穿衣服的顺序错了,必须脱下来重新按照顺序穿。妈妈即使再怎么催,也改变不了她的秩序。

育儿小课堂

任何事情都不能出现错误,一旦错了就必须从头再来,这是一件令家人非常棘手的事。强制性制止会引起孩子极大的反弹,顺其自然又会影响事情的进度。面对进入执拗敏感期的孩子的时候,父母应该做到:

第一,尊重理解孩子。

虽然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是2~4岁,但是从出生开始,孩子就在逐渐建立自己的秩序感,并且逐渐有了秩序的喜好。当第一次穿衣服是什么顺序之后,他们以后穿衣服也会用同样的顺序。这样有秩序的环境才能够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否则孩子就会不舒服。父母应该清楚了解这一点,理解孩子是在通过维护外在的秩序来建立内在的秩序,应该尊重孩子这种维护秩序的行为。

第二,给予孩子维持秩序的自由。

孩子通过外在的秩序的维护来建立自己内在的秩序,然后内在秩序与外在秩序共同配合来将对外部世界感觉的认识上升到知觉的认识,这样就出现了智能,为了保护孩子智力的发展,让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维持秩序的自由,不要将成人的理由强加到孩子的身上,破坏其维护秩序的行为。就像故事中的丝丝一样,如果妈妈不让她重新穿衣服,她的秩序感就会被破坏,一整天,甚至好几天她可能都会非常不高兴。

第三,不要强行去破坏孩子的秩序。

孩子需要通过追求秩序来认识世界,来形成智能,来寻找安全感,所以父母一定不要强行去破坏孩子的秩序感。无论原因是什么,即使是要迟到了或者要耽误某件事了,也不能成为破坏孩子秩序的理由。因为相比孩子的健康顺利的发展,什么事情都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了。

寓教小方法

为宝宝提供井然有序的环境

训练目的: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

训练方法:

1.为孩子安排一个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2.给孩子提供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各种物品一定要摆放整齐,使用完之后一定要放回原位。

3.给孩子提供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要平等相处、长幼有序,满足孩子秩序敏感期爆发的需求。

细节十四:讨要承诺的礼物——无声提醒成人要遵守秩序

细节小故事

笑笑已经3.5岁了,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粉嫩的小脸蛋,谁见谁喜欢。上回遇到了妈妈单位的刘阿姨,看到笑笑忍不住抱了抱,还说:“笑笑,阿姨给你买糖吃好不好?”笑笑说:“好!”好多天没见到刘阿姨了,妈妈早就将这事忘在了脑后。直到这天,妈妈带着笑笑又遇到了刘阿姨。谁料想,笑笑看到刘阿姨的第一句话就是:“刘阿姨,你答应我的糖呢?”刘阿姨和妈妈当时就愣在了那里,两人尴尬不已。

敏感期解读

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除了会对自己有要求之外,对于大人们答应自己的事情也非常重视。虽然有时候大人只是随口一说,但是孩子们却会记在心里是必须做到的事情,是一种强制性的约定。因为他们正在构建精神的内在秩序,而这种秩序需要周围人的共同维护,这也是孩子以后进行社会交际的一个基础——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