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所谓特殊,是因地区、民族的差异产生不同的饮食风味、文化风格、爱好禁忌。它是关于饮食的生产与消费的科学,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的综合体。广府饮食文化,包括广府饮食观念、民情风俗、物产原料、烹调技术、饮食器具、饮食礼仪、食疗养生、人物轶闻、文献典籍、历史掌故等诸方面。
广府民系的饮食习俗
广府民系是指使用粤方言为语言特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及周边粤西、粤北地区的民系。广府饮食文化具有自身原生型的越族地域特色。汉族文化的融合使广府饮食文化发展为多重复合的文化结构,近代中西文化交融使广府饮食文化发生变异。
广府饮食种类丰富,饮食风格奇特,崇尚潮流,依时而变,具有丰富性、广泛性和奇特性,广府人爱吃、能吃、会吃、敢吃、不忌嘴,几乎无所不吃。花草蛇虫,皆为珍料;飞禽走兽,可成佳肴,形成了吃野成风和生食鲜活海(河)鲜的习俗。在食法上,习惯于即宰、即烹即食,不时不食。广府地区是中国饮食文化最活跃的地区,在广府的食习中,不仅具有热带情韵,还有浓郁的商贾饮食文化色彩。
广府菜系选料广博,用料精细,刀工精致,配料讲究,制作精巧,花色繁多,美观新颖,一丝不苟。集顺德、南海、东莞、番禺、中山等地方特色风味,兼京苏、扬杭等外村菜及西菜之所长,融为一体又自成一格。在烹饪技巧上形成了以蒸、煎、炒、爆、炖、烧、烩、油泡、焖、炸、煮、煲、腌、卤、腊为主的风格。其中烤、焗、煀、浸、焯为广府菜特有的技法。而烤法则是广府菜最擅长的烹技,如广式烤乳猪、广式烧腊等。
在饮食结构上,广府人每天必吃新鲜蔬菜,人均一斤左右,而且爱吃禽畜野味,淡水鱼和生猛海鲜,在食用量上也都位居全国前列。广府饮食的一大特点就是颇具田园风味。许多家常菜的制作取材于农产品,因利乘便,妙趣天然。广府地区不论寒暑,每天都有甘脆的蔬菜作佐料,许多名菜都由蔬菜作配而成。如菜远牛肉、八宝冬瓜盅等。广府也擅长按时令以水果、香花入菜,如子萝牛肉中的子姜、菠萝,风栗焖鸭中的风栗,椰子炖鸡中的椰子,酸梅鹅中的梅子等。
广府菜是清新食味的代表,追求清鲜嫩脆,讲究镬气,菜肴有香、酥、脆、肥、浓之别,五滋六味俱全。口味以爽口、开胃、利齿、畅神为佳。中国菜系千百个菜,千百种味都是以清鲜和浓香这两个基调调出来的,而广府菜则是清鲜的代表。所谓鲜,是指广府菜烹饪法多清蒸、白灼、清炒、堂灼,清鲜菜式所用的调味料也大多是单一的清酱料,如酱油、蚝油、茄汁、姜葱汁、蒜蓉、芜茜等。广府菜的口味概括来说就是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唯鲜求美,特别追求清新本源的鲜美之味。冬春讲浓郁,夏秋讲淡口,喜淡远咸,喜清弃浓,喜鲜弃陈。广府菜也讲究爽嫩滑的口感,爽就是要清爽,爽脆、爽甜、爽滑而有弹性;嫩讲究的是质感的细腻、细嫩,要焾而不柴,软而不糯;滑就是要柔滑、爽滑这种不粗糙、不扎口的口感。
广府饮食最具特色的形象,不仅表现在地域形象和菜品特色中,广府人的食风食相,更表现了广府人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体现出广府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讲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不能只讲地域风味,更要讲精神风尚和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代以来广府饮食文化一直处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开一代风气之先。餐饮业在全国许多城市里只是商业狂潮裹挟下的一个业种、一种营生。但它在广府代表的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广府地区,餐饮业长期实行五市经营模式(早茶、午饭、下午茶、晚饭、夜宵)。把早茶、下午茶和夜宵各当做“一市”来经营,这种做法在全国的酒楼里都是绝无仅有的。广府率先倡导的“打包”之风,代表的是一种简朴实惠的市民精神。特别是广府的早茶,它彰显出城市生活方式,领衔了大众饮食潮流和原生态的文化形象,开辟了人际交流和信息沟通的广阔平台,是一个繁衍现代商业气息的独特场所。
广州民系的饮食风俗有着鲜明的地域和历史印记。
广州背靠五岭、面临南海,地处珠三角,该地域气候温暖,是富庶的食料生产基地。山珍海味无所不有,蔬果时鲜四季不同,稀奇而丰富的生物品种为广州提供了丰沛的食材作为饮食的原料。
广州开城于公元前2世纪,春秋末年,三室分晋,汉阳姬族不胜楚人压迫,大举南迁,南宋末年,皇室南逃,也曾在沿海一带驻足,特别是明清以后,一批又一批的中原人落籍广府,加上清朝时各封疆大吏都配有专门的厨子,这就使岭南和岭北的饮食风俗得到很好的交流。广府菜吸收了鲁菜、淮扬菜和徽菜的特色,如京都骨、炸溜钳鱼,乃是吸取京菜口味而创制,铁板牛肉、鱼香鸡球则借鉴了川菜口味,五柳鱼、东坡肉则是浙菜口味,而闻名广府的太爷鸡则是徽菜口味。
广州是中国最古老的与国外通商的海港,商贸发达、财力雄厚、居民富足。广府地区饮食观念开放,易于接受八面来风,集各种美食为己有。广府白切鸡带血的骨髓与美、法带血的牛扒异曲同工。历代都有不少外国人定居广府,他们不仅带来南洋的蔬果种苗和稻米的种子,也带来了西餐的烹技和风味。有人把广府文化表述为“开放兼容、务实重商、求新善变。在思维模式上不拘一格,不定一尊,不守一隅;在人际关系上不卑不亢,不论出身、不分贵贱,在创业道路上不崇名家,不迷精英,不尚空谈”。广府饮食文化的特点,生动地体现了这种文化精神。广府人心态沉实,不温不火,表现在饮食上即为不奢侈、不盲从、不喧闹(不闹酒)的一种随和的哲学思想。广府一年四季炎热的气候环境对民众心理和性格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民众希望在舒适的环境中过“辛苦揾来自在叹”的生活,少食多餐,注重“汤”、“粥”,及时进补。广州茶楼作为最早的悠闲场所,自19世纪中叶创立以后,一直是市井“叹世界”的地方,民国以来渐成广府一绝。现今在珠三角地区,“星期美点”蜚声中外,老火靓汤亲情浓烈,各类粥品成广府名吃,原盅炖品遍布街头,“博到尽、食到够”的重饮食、重口味的文化风俗,已成为广府人精明务实,把握现时,适度享受的人生价值取向。
广府味道之“鲜”是味的灵魂
在粤菜的五滋六味中,“五滋”指甘、酥、软、肥、浓,“六味”指甜、酸、辣、苦、咸、鲜。五滋是讲菜点的质地,通过加热,可以显出的物理性味道,它们需通过口感去鉴别。而六味,是通过舌尖去感受的味道。对甜、酸、苦、辣、咸,我们朗朗上口,三岁儿童都可以对此五味作出判断,大多小孩喜甜忌苦,怕辣恐酸。如此,小孩们由于不懂品鲜,他们能品尝到食味的范围就很窄。可惜,在今天的餐饮市场上,面对众多美味佳肴,能懂品鲜的食客也并不多见。广府市民们比较常用“新鲜”这个词。蔬菜是迎着第一道霞光进城的,他们会说:“呵,好新鲜。”禽鸟是即宰即烹的,他们也感慨:“呵,真的好新鲜。”但新鲜只是鲜的一种表现,并不是鲜的内在的“质”,鲜是一种味,但它又具有和味的功能,它可以调正腥、膻、臊等异味(也可称为歪味)。所以,“鲜”可称得上为正味。“鲜”由于可口,具有令人享受的口感,所以它能生津,可诱发食欲。因此,“鲜”也是一种美味,“鲜”更是味道的最好载体。它能帮助出味、和味、入味、矫味,是名副其实的正味,真真正正具有改善口感的滋味。
广府菜的味道,就在于它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滋有味。广府菜味道的最大特点就是惟鲜美,求清新的鲜为先。广府菜把鲜味作为味道的灵魂,把调鲜作为调味的最高境界,把尝鲜作为品味的最高享受,追求自然本源的鲜味之美,这就是广府菜的精妙之处。
广府人挂在嘴边的“新鲜”,是指食材的一种状态,而广式的鲜味,它是一种很完美的食味。鲜也不一定指鲜活,如金华火腿,是用大泥缸腌的。腌一天,晒两天,藏一个星期才开缸,原材料是五六斤的猪大腿,用作腌制的泥缸用粗茶叶铺满作盖(金华火腿又称茶腿),猪大腿经过太阳和地气的造化,加上独特的腌制技术,就变成了金灿灿的火腿。如果你能吃上刚从缸里取出的包扎好的火腿,那就叫新鲜,这里的新鲜,就不是鲜活的含义,而是没有走味,保证是出缸时原味的正味。这是行内人士对食品新鲜的独家解释。这里的新鲜,当然也包含了广府人追求鲜味的内涵。为什么广东人也喜爱金华火腿,就因为金华火腿有广府人崇尚的鲜新,也有广府人喜好的爽脆、弹牙,这不就是广府味么,我们为何不爱?
广府味道之“清”是纯正之本
先秦诸子多有谈饮食之文,一律是反对厚味。老子说:“五味实口,使口爽伤。”《论语》载:“肉虽多,不使胜食气……不为酒困。”《吕氏春秋》总结之为四个字——“原味害性”,广府菜最鲜明的特色是淡味,广东人称为之清淡,按先辈们的讲法,那就是“薄味”,但这个薄味,是相对于原味来说的,我们谈论广府菜清淡之美,正是在于其淡而不薄。这个薄,是指单薄,是讲味需要舍弃的,被称为中华厨祖的伊尹在谈到至味的标准时精辟地指出,真正的好味,必须是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这种状态,今天的厨房大师也没有几个能做到。
为什么越清淡,味道就越纯正?美,其实源于饮食之味,它不在外观形态,而在于味道。本味者真,自然为美,淡味出真,鲜味为淡。所以粤菜之清淡,是粤味中最重要迷人的部分。
广府菜的吃法,最能体现清淡的地域特点。吃蟹,广式烹法最流行的是清蒸,而且提倡单味,这种单一的“蟹宴”将清淡进行到底,使蟹之鲜味不能为它物所夺,酒楼只供应姜醋不卖他味,客人不饱,可来一碟豉油皇炒面,可惜今日的酒楼食肆对粤味之清淡不予保护,一顿下来,五味杂陈,菜肴丰富,但饱食不知其味。
传统广式菜的鱼云羹,是清淡的代表,鲜鱼生宰起肉,剁烂成蓉,下到滚起的粥水中,稍经搅拌,再下葱花、芹菜粒,便成了清淡可人、鲜味十足的汤羹。清淡不是乏味,鱼云羹鱼肉的鲜香、粥水的米香和葱芹的清香混搭对舌尖没有刺激,但口感极其舒服,一碗落肚,肠胃也极其舒服。
广府菜的清淡的口味在粤西菜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粤西菜其实有两支,一为肇庆封开,自秦开掘灵渠,封开已是两广首府,早期中原文化由此而入,顺西江而下,故肇庆菜与广府菜一水同源,一脉相承。而台山、阳江、电白、湛江一带沿海则是靠海吃海,选取本地渔港新鲜海产,自养禽畜,用“白灼”的形式食用或用瓦煲煲熟即食,制作简朴无华,突出原味,极为清淡,最有名的要数电白的什鱼煲(又叫煲鱼汁)和白灼猪什。什鱼煲是选取新鲜小什海鱼,用清水下盐、姜片、蒜子直接煲熟,纯粹品尝鱼的鲜味,而白灼猪什则是洁白爽嫩,原汁原味,蘸上特香的花生香油,风味十分独特。粤西地区的白灼名菜还有白灼鸡什,以姜茸、蒜茸为佐料,这种保持食材原味的烹调法,不仅清淡,而且因其新鲜和凸显本原,显得特别芳香。
广府菜中的名菜——白云猪手——是清淡美食的典范。各类红烧肉、扣肉都标榜为肥而不腻,但我觉得作为红肉,经过熟技能做到不腻的,只有白云猪手才真正当之无愧。肥肉因其甘香使人不觉其腻,但一旦半斤下肚,仍然会坏了胃口,所以大吃、狂吃不爽。白云猪手却可以让一人一次咀嚼一斤都没有问题。白云猪手是粤菜的传统名菜,相传广州白云山上有一寺院,寺院后有一清泉,名为九龙泉,寺庙有个小和尚有一天弄来一只猪手想开荤,在山门外,小和尚用坛子将猪手煮至刚熟,不料长老突然回寺,小和尚一惊,慌忙中把猪手扔进九龙泉旁的溪水塘。数日后,师傅再次外出,小和尚捡回猪手,发现猪手没有变坏,便加盐、糖、醋食用,想不到那猪手皮脆肉爽,不肥不腻,甜酸可口。后来,此法在当地传开,因它源自白云山便称之为白云猪手。白云猪手最大的食味是清淡,它的甜酸均属正味,纯正的甜、纯正的酸,一口咬下,爽脆无比,干爽、干净。造就这种清淡的关键是九龙泉的泉水,九龙泉水质属矿泉,长涌不息,泉味极甘,烹之有金石味,一经泉水浸泡,热胀冷缩,猪手皮肉收紧,显得爽脆。由于九龙泉周边环境保护得好,九龙泉边青松碧轩,环境清幽,泉水清冽,用泉水做菜,除白云猪手外,白云豆腐、过桥白云山泉青斑都是粤菜中口味清淡的名菜。
近年来,广府人对清淡口味的追求越来越浓烈,而且与时俱进。像吃蔬菜,不再囿于往日的“小炒”,而是生捞和汤浸,今日所用的汤水,都为优质矿泉水。像依云泉水一登台,就自成系列,什么依云泉水浸蔬菜,依云上汤菜苗,优质水成为清淡的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