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我们几姐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有收获了!
妈妈说:“今晚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也请你们爹爹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如何?”我们都答应了。母亲把花生做成好几样的食品,还吩咐这节期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
那晚上的天色不太好,可是爹爹也到来,实在很难得!爹爹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都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气味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
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爹爹说:“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他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之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我们都说:“是的。”母亲也点点头。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阑才散,所有花生食品虽然没有了,然而父亲的话现在还印正我心版上。
【人物介绍】
许地山(1893—1941),现代著名作家、学者。出生于台湾,祖籍广东。曾用笔名落花生。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投身“五四”运动。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3年,赴英美留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1926年,回国途中短期逗留印度,研究梵文及佛学。1927年起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编委,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课。1935年,赴香港大学任教。许地山早期的文学作品取材独特,有着浪漫气息及浓郁的南国风味、异域情调。20年代末,逐渐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作品苍劲有力。主要作品:散文集《空山灵雨》,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小说、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度文学》、《道教史》(上)。
细品精读:花生与“有用的人”
《落花生》是一篇久为流传的散文,短小、精美,有着作者一贯的行文风格。
散文内容并不高深,讲的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帧生活片段。其主要特点是以物喻人。如父亲用花生的生长情况与桃子、石榴、苹果等果实作对比,说明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特点。接着引申、阐明做人的道理,“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长者的谆谆教导温馨柔绵,耐人咀嚼。
文字接着写“我”对父亲一席话的思考与理解,由花生想及他人,联想自己,不做“伟大、体面的人”,而做“有用的人”。父子几人的简短对话,正如落花生一样,朴实、真切。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父亲是位爱国官员,甲午战争中,曾率台湾民众孤守一隅。台湾被侵占后,携家眷迁至福建龙溪。在作者15岁时,其赴广东任职,公务异常繁忙,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共处。但是一旦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便专心教育自己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