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新知:理解孩子的坏脾气
6001200000002

第2章 做一个好脾气妈妈——从自己开始

1.让孩子不发脾气,首先就要改变自己

常见这样的父母:因为一句话不慎,和孩子赌气了,闹别扭了,把家庭搞得不愉快了,孩子也感到不满。

有一次,在大街上,看到一位母亲领着一位孩子,孩子看到商店里的一件玩具,被吸引住了,想要买,妈妈对他说:“还要什么,看你的成绩那么差,还怎么好意思要?”

或许这位母亲拒绝孩子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可是是否考虑过这样的方式能让孩子接受吗?

话要怎样说出口,才能够让孩子接受呢?

我相信,每个人,你和我,都体会过语言的力量,积极的语言能够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消极的语言则相反,不仅会伤害孩子,还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一句伤人的话足以让孩子失去信心。那么,怎样和孩子说话,才能够避免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呢?

建议你:少指责批评,多鼓励肯定。

据说,美国人总是很自信,很骄傲的,因为在生活中“我是最好的,一流的”是美国人家中下至3岁的孩子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都常说的一句口头禅。从小开始,父母就对孩子说:“你很好,你真的很优秀。”对孩子总是持一种肯定的态度,孩子受到父母的鼓励和肯定,就会变得有自信。

孩子是幼小的,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直接刺伤他们。当发现他们做得不当的时候,应该委婉地指出,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感到一种温暖,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去接受。

如果孩子一有什么问题了,就对他说:“你怎么这么笨,真是没用。”结果,孩子总是受到批评,也变得情绪不稳定,动不动就发脾气。

帮助孩子明白道理。

当发现孩子做得不当的时候,应该帮助孩子明白道理。

比如你发现孩子又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了,想批评他,这时怎么办?

不同的妈妈可能会有不同的做法。

一位妈妈这样说:“你真是没记性,说了多少次了,你还是不改。”

而另外一位妈妈是这样做的:她与孩子一起把玩具收拾好,然后对他说:“你看,不把玩具收拾好,会影响别人走路,也会让自己的房间不整洁啊。”

有了这样的引导,孩子就会学会面对事实,讲道理,心悦诚服地听你说话,不再和你闹情绪了。

把孩子当成一个“小大人”来看。

有一天我带着萌萌在小区里玩,萌萌带了一袋糖果,见到小朋友,他都会很开心地分给他们吃。一会儿遇到了隔壁的一位小妹妹,萌萌也高兴地拿出一颗糖果分给她,可是这个小妹妹的外婆不想让她吃糖,就告诉她不能要。小妹妹有些不情愿,但还是听外婆的话了,但实际上她是非常想要的。这时别的小朋友都去玩游戏区里的器械了,她不去玩儿,一直围着萌萌转悠,眼睛紧紧盯着萌萌手上的糖果,很明显还是想吃这颗糖果。外婆看到了,就对她说:

“那个糖很辣的,吃了会不舒服。”

小妹妹不高兴地说:“可是那是糖果呀,它是甜的。”

外婆:“不是的,那是一种很辣的糖,不能吃的。”

最终,这位外婆也终于没能抵挡住小女孩恳求的眼神,接过了萌萌手上的糖果给她吃。

可是,在小妹妹吃糖的时候,仍然能够看到她心里的犹豫。

是啊,一颗很甜的糖果,怎么会变成辣的呢?

所以,要认真对待孩子,不要觉得他们还是孩子,就可以敷衍。要认真和他们说话,这样才会让他们信任我们,愿意与我们在一起。

用欣赏的目光看孩子。

心理学家发现,一个经常能够听到“甜言蜜语”的孩子,往往自尊心强,有责任感,因为很少受到伤害,他们对别人也是宽容和体谅的,遇事能为别人着想,能够和别人相互理解和合作。他们往往会更受欢迎。相反,如果总是觉得孩子有问题,把他们当成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来看,那么孩子就会觉得我们是充满敌意的,不喜欢他们。不仅如此,孩子还会变得敏感和脆弱,性格变得不稳定,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

作为家长的我们,要用欣赏和赞美的眼光来看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把自己的目光放在孩子的优点和潜质上,让孩子感到你是始终鼓励他们的,与他们站在一起,这样他们就会感到温暖。

所以,用真诚的方式去关注我们的孩子吧,去关往他们,理解他们,这样他们才会变得有理解能力,有宽容心,他们的性格才会变得更好。

2.话要怎样说出口

一句鼓励的话胜过十句批评的话,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要想真的做好,却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做得到。

一位妈妈,因为孩子最近总是起床晚,上课迟到,还打瞌睡,生气之余,对孩子说:“你真没出息,以后我再也不喜欢你了。”

可是孩子呢,其实他也不想这样,只是因为最近他的睡眠质量不好,晚上睡不着,早上起床的时候就总是无精打采,影响到了上学和上课。妈妈的话让他真的感到十分难过。

所以尽管朝夕相处,对孩子说话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很多看似“没什么”的话,也不能随意地说出口。

试着发现孩子的优点吧。

有一个落魄的青年流浪到了巴黎,他找到父亲的朋友查尔斯叔叔,希望他能帮助自己找一份谋生的差事。

查尔斯看到这个年轻人,问:“你精通数学吗?”

青年羞涩地摇头。

“历史地理怎么样?”

青年还是不好意思地摇头。

“那法律怎么样?”

青年无奈地垂下头。

在查尔斯接连的发问下,青年都只能告诉对方——自己几乎没有任何长处,似乎一点优点都找不到。

面对这样一个羞涩的年轻人,查尔斯想了想,对他说:“那请你把自己的住址写下来,我有了想法以后再联系你。”

于是青年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住址,转身正要走,却被查尔斯一把拉住了。

查尔斯说:“你的名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

把名字写好也算一个优点?青年疑惑地看着对方,心里感到十分温暖。受到叔叔的鼓励,年青人的心态轻松起来,几年以后,他果然写出了享誉世界的作品。这个年轻人就是家喻户晓的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鼓励。越是发现孩子的优点,他们就会信心十足,相反,就可能使他们沮丧、灰心丧气。

多用积极的话语去肯定孩子。

著名学者希尔小时候因为太淘气,被周围的人认为是一个坏孩子。母牛走失了,别人以为是他弄丢的;树莫名其妙被砍倒了,大家也都认为是他捣的鬼。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他也觉得自己可能就是这样了——在母亲去世之后,他变得更孤僻了,和别人很少说话,性格也古怪了很多。

有一天,父亲决定为孩子们再娶一位继母,大家都担心,不知道新妈妈是什么样的。希尔打定主意,不把新妈妈放在眼里。终于这位陌生的妈妈走进家门,她到每个房间看望孩子,当她来到希尔面前时,希尔表现得很冷淡——双手交叉在胸前,毫不在意地看着她,一丝欢迎的意思也没有。

“这就是希尔,”父亲介绍说,“全家最坏的孩子。”

令希尔永生难忘的是继母当时所说的话。她把手放在希尔肩上,“最坏的孩子?”她说,“我可不这么认为,他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从他的眼睛里我就看得出来。”就这样,用一句话,这位新来的妈妈改变了希尔,她相信他是个好孩子。希尔受到鼓励,从此改变了自己,不再淘气,不再与家里人捣乱,长大以后终于成为一位有名的学者。

一句鼓励的话可能会让孩子终生受益,在你的鼓励之下,他们会从心底里改变自己,不再淘气,不再发脾气,变得积极、努力,容易合作,这样,对于他们的成长会很有好处。

话说出口之前要三思。

很多父母在与孩子说话之前,并没有认真考虑该用什么样的方式,结果,不经意之间就给孩子造成创伤。

例如,期末考试结束了,孩子一进门,把考卷往桌子上一扔,然后躲进自己的房间再也不出来了,父亲拿起来一看,又没考好……

这时该怎么做?

可能有的父母会脱口而出:“怎么又没考好?白为你付出这么多了。”

可是想想孩子希望自己没考好吗?其实在内心里,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取得好成绩,所以,这样的话还不如不说。

冷静的父母会这样说:

“没考好——可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题不会做,还是马虎造成的?”

或者鼓励的父母会这样说:

“这次没考好,下次我们好好努力,好吗?爸爸妈妈是相信你的。”

想想哪种方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又比如,周末了,孩子要去上书画班,可是已经快九点了,孩子却怎么也不起床,还把头一蒙,不耐烦地说:“妈妈,好不容易是一个礼拜天,让我再睡一会嘛!”

这时你会怎么办?

有的父母可能会控制不住自己,把被子一掀,严厉地对孩子说:“这么没出息,就知道睡懒觉,还想睡到什么时候?”

可是冷静的父母会说:

“再不起床,今天就看不到书画班的小朋友了,也不能像别人那样画好看的画了,是不是?”

用这种方式,孩子是不是更容易接受些?

减少责备,学会鼓励,你就会发现孩子在不经意之间就变得理解、懂事,更愿意向你说出他们的心里话,更愿意与你在一起,当然,他们也会改掉自己的坏脾气、坏习惯,会更健康快乐。

3.让孩子明白道理

让孩子明白道理很重要,孩子知道了一件事情为什么要这样做,才能够发生改变,不再一遇到什么事情都使小性子。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

一位父亲跟我说:“孩子上小学了,在成长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按理说,应该更懂事一些,可是觉得他还是没有进步,和以前差不多。回到家里就要爸爸陪着他玩,要妈妈抱,如果爸爸妈妈没时间,他就不高兴。吃饭的时候还是不能专心,边吃边玩,睡觉还要别人督促。要他写作业就更难了,每次都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够让他安静一会儿,但是写不了多一会儿,又跑去玩别的了。孩子长大了,该明白一些道理了,可是我儿子怎么就做不到呢?”

孩子在成长,会逐渐明白事理,知道一件事情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么做,不能够一遇到什么事情,就发脾气,要父母帮助解决,这样,他们才能够长大。

可是,怎样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大人要通过自己的行为让孩子明白道理。

大人的行动是对孩子最好的启示。

萌萌在很小的时候,特别不喜欢吃苦瓜,对其他的蔬菜也不太感兴趣,每次让他吃,他都要磨磨蹭蹭拖上好半天。有一次给他吃苦瓜炒蛋,他吃了一口就全吐出来了。起初我们以为是因为有籽,仔细翻找了半天,也没发现什么。再给他吃,他还吐。我不高兴了,正色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做,他听了,一脸不高兴,坐在那里不肯吃了。

该怎么办呢?我们都希望他多吃些蔬菜,这样他才能够健康成长,但是看到他那不高兴的样子,我们也不好勉强他。没办法,只好随他去,我们自己则低着头,把一盘苦瓜炒蛋吃了大半,然后在盘子里留了小小的一部分给他。我们决定谁也不说话,看他会怎么办。

没想到,看着我们吃得津津有味,他也感到好像苦瓜也不是那么难吃,一开始还是有点磨蹭,不过,过了一会儿,终于尝试着把剩下的苦瓜全吃了。

行动是对语言最好的解读。孩子往往不懂复杂的语言,而行动的示范能让他们理解很多用语言无法说明白的事情。所以,有时候我们教导孩子,可以我们自己先去做,即使他们不听也不要着急,当他们看到我们在做的时候,他们就会在无形之中模仿我们。这样,他们就会明白我们想要他们明白的道理。

让孩子自己去体会。

很多事情都是自己经历过才会有深刻的记忆。萌萌在三岁时,对家里的电饭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电饭锅煮饭时会冒出很多白汽,他觉得很好玩,老想伸手去够白汽。可是这怎么能行呢?如果烫到了手,会给他带来伤害。可是,任凭我们怎么说烫呀、危险呀,都无济于事,他还是想伸手去碰。没办法,我们只好把电饭锅放得高高的,不让他碰到,可是还是可以看得出,他是不甘心的。

让他停止这个危险的举动是在有一年冬天。天气冷了,房间里有暖气,暖气有时会很热。有一次,暖气管特别烫,他摸暖气管的时候被吓了一跳,跟我说:“热,热。”看到这种情形,我想起以前的事情,就告诉他:“如果你摸电饭锅冒出的白汽,是一样的,也会很烫的。”就这样,他就一下子就记住了。以后再煮饭,电饭锅冒出白汽的时候,他就在一旁看着,然后对我说:“热,热。”(实际上他想说的是烫)

有很多时候,如果孩子不是亲身经历过,他们是很难明白我们所教给他们的道理意味着什么,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不能对孩子过于保护,可以在不危险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当他们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后,他们就会明白我们告诉他们的道理有多么重要,就会更信任我们。

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理解问题。

孩子的性格还没有完全成熟,遇到问题往往不知道怎样处理,这时,他们就只能哭、闹,用这样的方式来寻求帮助。在这时,如果我们没有考虑到他们的情绪,只是指责他们,可能会让他们的脾气变得更坏。但是如果能用适当的办法告诉他们怎样去处理,就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有一次,我和萌萌一起到别人家里去做客,正巧主人家里也有一个小孩子,两个小孩子遇到一起,都很高兴。那个小朋友还拿出自己的玩具,要萌萌和他一起玩。可是没有多一会,就出现问题了。那个小朋友有一盒很好看的水彩笔,两个人就商量着一起画一幅画。萌萌很高兴地答应了,可是画了一会儿,两个人就产生了分歧。两人画到屋顶的时候,那位小朋友坚持说屋顶应该是蓝色的,因为他喜欢蓝色,可是萌萌却坚持认为屋顶应该是红色的,因为他在乡下外婆家里看到的很多屋顶都是红色的。可是屋顶只能有一个颜色啊。就这样,两个人因为这事发生了口角,争执起来,还闹得哭了。

其实,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他们只是不理解屋顶其实可以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在我和对方家长的调解下,他们达成了共识,屋顶画成黄色的,但是天空涂成蓝色的了。就这样,他们又高兴起来,又一起快乐地玩了起来。

所以,当孩子遇到问题、不知道该怎么解决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平静下来,及时帮助他们,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办,这样他们就不会再发脾气了。

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时候我们不要着急,要慢慢引导他们,让他们明白,这样,他们才会明白我们的苦心,成为一个通情达理的好孩子。

4.讲一个故事吧,故事能让我明白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怎么办?

不妨讲一个故事吧,讲故事可以让孩子更明白道理。

有一次,萌萌在玩玩具的时候,把刚买的玩具模型——机器人拆了,机器人的胳膊、腿东丢一个,西丢一个,我要他装好,他撅起了嘴,根本不想去做,后来勉强去做了,可是因为心里是不情愿的,装了一会儿,机器人只是装了一个头和半截身子,就扔在那里,跑到一边玩别的去了。我很生气,叫他回来继续装,可是他还是不想装,坐在那里,气鼓鼓地看着我。看着他生气的样子,我很着急,如果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这样做,马马虎虎,随意应付,将来可怎么办呢?

但是怎么才能够让他明白其中的道理呢?我想了想:还是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吧。

“从前有一个果园,里面有很多苹果树。”

听到果园和苹果树,他感兴趣了,因为他是很喜欢吃苹果的。

我继续讲:“苹果快要成熟的时候,有一只狐狸,每天晚上都要来到苹果树旁边,看着可爱的苹果。一连好几天,它都很耐心地坐在那里。”

苹果树看到它认真的样子,就问:“你在这儿等什么呢?”

狐狸回答:“我在等待树上的苹果掉下来。”

苹果树:“苹果怎么会轻易掉下来呢?你这样苦苦地等待有什么用呢?你是得不到苹果的。”

狐狸说:“苹果成熟了自然就会掉下来,所以我要一直耐心地等下去,只要我有耐心,就肯定会吃到苹果的。”

苹果树听了狐狸的话,觉得很好笑,因为它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不过,因为太高兴,它笑得全身都晃动起来,结果,树上一些熟透了的苹果就掉到了地上,这样,狐狸就吃到了可爱的苹果。

狐狸随后对苹果树说:“你瞧,我这样执著地等,现在不是如愿以偿了吗?”

萌萌很有兴趣地把故事听完了,我问:“为什么狐狸最后会吃到苹果呢?”

萌萌想了想:“因为他有耐心,坚持到了最后。”

我又说:“是啊,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这样才能够有结果,如果做事情半途而废,那怎么能行呢?”

萌萌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就这样,通过这样的例子,萌萌明白了我的想法。他又鼓起勇气,耐心地去把机器人装好了。而且,以后再做事情,也变得用心很多。

所以,给孩子讲一些故事吧。在故事中,孩子就会明白我们教给他们的知识,会更明白道理,更愿意去改变自己。

选一些好玩的故事

孩子天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只要我们善于发掘,找到一些好玩的故事,就会吸引他们的兴趣。比如有一次萌萌因为在学校里乱丢物品被老师批评了,他很难接受。回到家里,我给他讲了《邋遢的小熊》的故事,从这样的故事中,孩子明白了自己的物品是要放好的,不能到处乱扔。

多让孩子参与进来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可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适当鼓励他们一起参与进来。记得给孩子讲过一个《乌鸦喝水》的故事,一边讲一边让他去尝试,看看怎样才能够从瓶子中喝到水。结果孩子的热情非常高,反复几次之后他终于明白了乌鸦到底是怎样喝到了水。还学会了很多新的词句,比如:“着急的时候要想办法”、“飞到很远的地方把石子叼来”,高兴的时候还会说几句。讲故事的时候,可以由妈妈讲,由爸爸做演示,到孩子不理解的地方,要他们亲自动手尝试,这样他们就能够更好地参与进来。

与孩子一起探讨故事中的道理

讲故事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在孩子不明白的时候,要多与他们探讨。比如在给孩子讲《木偶奇遇记》的时候,我问孩子为什么匹诺曹的鼻子会变长,孩子告诉我:“因为他不诚实了。”就这样,孩子明白了在生活中不能随便撒谎的道理。可以在平时有意给孩子讲一些故事,通过故事让他们明白生活中的道理,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让孩子在这样的故事明白什么是好与坏;比如《铁棒磨成针》的故事,让孩子明白做事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比如《孔融让梨》、《熊哥哥和熊弟弟》,让孩子明白怎样与别人相处等等。

多用运用肢体语言等载体激活孩子的想象

孩子的抽象思维还不发达,有时对于故事中的内容还不能够完全理解,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多用一些肢体语言、动作激发他们的想象。讲故事时,语言还要富有节奏感,这样不仅听起来朗朗上口,也便于孩子记忆,会让孩子更投入。

总之,要多给孩子讲故事,这样不仅使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还能够让孩子在故事中明白道理,知道该怎样学习和生活,等到孩子听明白了,他们自然就会按照故事中的方式去做。这样,再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就知道该怎样解决,这对于他们的成长会很有好处。

5.不要与孩子“赌气”

有很多父母和孩子一样喜欢赌气,这样做很不理智。孩子赌气,你也赌气,孩子不知道怎么处理问题,大人也一样,一家大小,都成了“小孩”,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影响整个家庭的气氛,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和成长,对此我们一定要注意。

有一个周末,我正在家里看资料,突然外面传来一阵吵闹声。出去一看,原来是邻居家的小女孩和她妈妈在争吵,不知道为了什么事情,吵得很凶。过了一会才弄清事情的原委,原来是妈妈这一天上街,本来说好了给小女孩带一件礼物回来,可是不知道怎的途中变了卦,回到家里,小女孩问起自己的礼物,妈妈说忘记了。

小女孩不高兴了,把自己反锁在家里,谁都不让进来,妈妈在外面拼命地拍门,嘴里在喊:“开门,快开门。”小女孩在里面哭着说:“我就不开,我就是不开……”这位母亲可能是气极了,一边用力敲门,一边喊:“你再不给我开门,等一下我……”

小女孩更害怕了,只能重复着那句话。

就这样,母女两个僵持着。

搞得邻居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孩子还小,很多时候还不明白事理,可能会对我们发脾气,这时候该怎么办?是与孩子一起生气、争吵吗?

其实不然。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还不能懂得那么多。有问题发生的时候,他们看到的就是我们的情绪,我们的表情,我们越是与他们赌气,他们就越不能控制自己。而且,赌气对于处理家庭争端也没有帮助。孩子在气头上,你也在气头上,两边都是情绪高涨,谁的话也听不进去,只会把问题弄得越来越糟。

所以,当发现孩子不按我们的想法做的时候,不要急,要学会心平气和地去解决问题。我们就要首先变得有一副“好脾气”,不让情绪冲昏我们的头脑,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家里的矛盾,对于改变孩子也很有帮助。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有一个八岁的小男孩,放暑假的时候,因为贪玩,暑假作业没写完,被老师批评了,回到家里,爸爸很生气,对他说:“你再这样贪玩,以后就不要回来了。”

没想到倔强的小男孩,看到爸爸这个样子,也生气了,他想:“我不就是有一些作业没写完吗?为什么对我这么凶?不回来就不回来!”一赌气,孩子竟然离家出走了。走了很远,到了很晚也没回来,好在一位好心的阿姨看到了,问他为什么不回家,他回答说:“爸爸不要我了,我也不想要他了。”

在好心的阿姨的帮助下,孩子回家了,可是,毕竟,这样的处理方式还是不妥当。

所以,为了孩子,我们还是先做一个好脾气的家长,总是与孩子赌气,孩子的性格就可能变得固执、倔强,对我们的家庭幸福也会带来损害,这真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应该从我们自己开始改变。

具体地说,当发现自己与孩子无法达成一致时,首先一定要冷静下来。

发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切不可冲动。冲动、不负责任的话一说出口,就可能造成伤害。即使孩子表面上听从你,内心里也可能会有别的想法,他们可能会感到害怕,再有什么事情的时候不愿意和你说,还可能选择逃避、争吵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与孩子一起探讨问题

孩子有了错误,但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有什么不好。比如一位家长,有一天被幼儿园的老师“告状”了,原来,她的孩子,在上课的时候乱说乱动,不听讲。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她与孩子一起探讨,才知道,原来,孩子刚刚上学,还不懂得上课要保持安静,不能乱动的道理。当她把这个道理告诉给孩子之后,孩子很快就改变了。但是,如果没有耐心细致地探讨,会发现其中的原因吗,会帮助孩子改变吗?恐怕很难。

要理性地对待孩子

发现孩子有错误的时候,我们要心平气和,耐心细致,真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搞清楚问题的原因,不要操之过急,伤了孩子,也伤了我们自己。有这样一位家长,回到家里,看到家里的一个很漂亮的瓷瓶掉在地上打碎了,他非常生气,问也没问,上去就打了孩子,结果,打完之后才发现,瓷瓶是来家做客的邻居家的奶奶不小心碰到地上的。他很后悔,可是,伤害已经发生了,再想补救,也很难了。如果我们不能保持一种冷静的方式,客观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就可能会在冲动的时候伤到孩子。这一点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要检讨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

孩子毕竟还小,他们辨别问题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是有限的。对此,我们不能太着急。有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做得不好,达不到自己期望了,就很生气,训斥孩子,结果,面对爸爸妈妈的训斥,孩子反而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以后,也会用埋怨、争吵的方式解决问题。如果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学会用客观的方式去帮助孩子,帮助他们改变,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成长。

总而言之,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与孩子一起赌气不是改变孩子的好办法,如果想让孩子发生改变,我们就要从自己做起,做一个好脾气的妈妈,做一个好脾气的家长,用理智的方式面对问题,与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孩子才可能受到影响,变得通情达理,不再固执、倔强,才能够更好地成长。

6.冷静下来,想想问题的原因在哪里

有一次,一位母亲向我描述了她十二岁儿子的一些事情。

也许是进入青春期的缘故吧,孩子的脾气变得特别大,看上去总是“气哼哼”的,在家里总为一点小事和父母吵架。

有一个周末的早上,已经快九点了,孩子还没起床。在妈妈的催促下,好不容易起来。起床之后,又躲在自己房间里玩游戏。妈妈在门外边喊,要他去超市买些生活用品,说了两次,孩子都没动,说到第三次,孩子不耐烦了,大声说:“你自己去呗,总要我去做什么。”

平时也是这样,父母说一句,他顶两句。父亲在家的时候,看到这种情况,忍不住说两句,结果两个人的嗓门就开始一个赛一个的高了,把家里搞得一团糟。

可能这种事情很多家长都经历过,孩子不听话,父母忍不住要“吼”两句,然后孩子也觉得很委屈,与爸爸妈妈开始争执。可是这样的争执,真的能够解决问题吗?

当发现孩子与我们不一致时,一定要冷静下来,想想问题的原因在哪里。比如前面那位妈妈,发现孩子总与自己闹别扭之后,经过仔细回想,才发现,孩子正在长大,很多事情都不能像以前那样要求他了,而她还把孩子当成一个小孩子来看,这样,孩子与她的争执就多了起来。

所以,当发现孩子的表现不如自己所愿时,一定不要激动,要保持冷静。

当父母以怒制怒时,孩子就更有理由相信,他的愤怒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会想:“既然爸爸妈妈那么生气,我也没必要和颜悦色。”这样,孩子的情绪也会变得难以控制。

情绪具有感染力,当我们保持冷静时,这股情绪也会对孩子起到平抚作用,孩子看到你心态平和的样子,他们会不自觉地让自己的心态也平静下来。父母镇定的处理方式,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个好的提示,他们会明白:“原来问题还是可以这样解决的,不需要总是吵架。”这样,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也会学着换一种方式处理问题。

与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到周末了,孩子玩得太高兴,晚上到了很晚还不肯上床睡觉,可是再不睡觉,就会影响到第二天上学了。这时该怎么办?有的父母可能会控制不住自己,对孩子说:“怎么还不睡,你还想玩到几点?”“再不睡,爸爸妈妈不理你了。”这样,在你的强迫下孩子上床睡觉了,可是他们内心里还是一百个不愿意,躺在床上还想着怎样和你捉迷藏。这时,应该和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这样对孩子说:“为什么不睡呢?能和妈妈讲讲吗?”或者:“明天还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呢,不早点睡,明天就会没精神了。”用这样的方式去引导孩子,他们的情绪会慢慢安静下来,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才有好处。

用更好的方式去鼓励孩子

如果孩子不听话,应该用更好的方式去鼓励孩子。比如孩子把玩具丢得到处都是,可以对他们说:“玩具弄脏了,以后还怎么玩?把玩具放好了,爸爸妈妈才愿意送你新的玩具啊。”或者,早上已经很晚了,孩子还赖在床上,不肯起床,怎么说都不行,这时可以说:“我们不是说好要去看电影了吗?不遵守时间,以后就不是好孩子了。”有了这样的鼓励,孩子内心的抵触情绪就会改变,心甘情愿地从床上爬起来,高高兴兴地与你一起开始新的一天了。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的,当发现孩子有错误时,不要着急,更不要急于批评,应该平静下来,用一种平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寻找问题的原因,与孩子一起改变。这样孩子也会学会控制自己,不发脾气,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7.勇于承担责任

为了让孩子改变,爸爸妈妈有事情做得不对的时候,也要承认错误,敢于改变。

有一次,在游乐场里,一家人一起在玩旋转飞车,爸爸不小心把游乐场里的一个广告牌碰倒了,这时游戏场里的管理人员看到了,过来问是怎么回事,爸爸妈妈都说不知道。想想,孩子看到这样的情况,会怎样?

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逃避,而是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让坏心情变好心情。生活中爸爸妈妈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推托,孩子看到了,也会敢于面对生活,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爸爸妈妈做得不对的事情也要道歉

爸爸妈妈犯错以后,也要对孩子诚恳地道歉。例如,有一位母亲上街去买东西,临走之前,孩子央求她:“回来以后给我带一个小礼物好吗——一支新的画笔。”他觉得自己的画笔的颜色还不够,所以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妈妈答应了,可是上街之后,忙来忙去,就把这件事忘记了。回家的时候,买了很多东西,唯独没有孩子要的这件礼物。看到妈妈抱回来的一大堆物品,却偏偏没有自己的,孩子感到很受伤害。这时妈妈该怎么办?是假装没看到,继续做其他事情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对孩子影响可能就更大,他会觉得妈妈不仅忘了我的礼物,还有意地忽视我。所以正确的做法还是要对孩子解释,比如对孩子说:“今天妈妈上街买的东西太多,拿不过来了,就没帮你买,明天妈妈一定帮你补上,好吗?”有了这样的道歉,孩子就会破涕为笑,以后也不会再因为这件事与你闹情绪了。

当发现自己做的事情影响到孩子的时候,爸爸妈妈应该学会道歉,爸爸妈妈的道歉,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有了你的真诚,孩子就会感到你是认真对待他们的,以后再遇到问题,也能够理解你,不会再乱发脾气,埋怨别人。

赞赏孩子勇于承担责任的言行

生活中,孩子时常会表现出勇敢的一面,对他们这种行为,我们要赞赏,鼓励他们继续坚持下去。

比如孩子看到你在洗衣服,他们也很好奇,也要帮助你洗。有的父母可能就会说:“你能干什么,净给我添麻烦,一边玩去吧。”这是不对的。要对孩子说:“宝宝真乖,学会自己洗衣服了,让妈妈告诉你怎样洗才能洗干净,好吗?”

鼓励孩子面对问题

又比如有这样的父母,与孩子一起玩耍,孩子不小心碰到桌子,摔倒了,哭了起来,这时妈妈急忙走上去,扶起孩子,然后狠狠地“打”了桌子几下,说:“都是它不好,影响到我们的宝宝了。”

其实,这样的办法虽然能够一时安慰孩子,但是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心理:“一旦有了问题,都是别人造成的。”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

孩子也常有坚强的一面,当他们因为自己有过错时,应该鼓励他们自己承担,不怨天尤人,有了爸爸妈妈的鼓励,在面临更多错误时,也能勇敢地去面对。他们就会不再情绪化,变得坚强,懂事,更体贴,更能理解别人。

与孩子一起想办法

有的时候,孩子因为害怕承担责任,会逃避、推托,这时我们要和他们一起想办法。

例如,孩子跟着爸爸妈妈到亲戚家做客,不小心损坏了物品。这时应该让孩子知道,是由于自己的过错,才造成了这种后果,应当与孩子一起商量着怎么补救,比如道歉,适当的补偿等,这些对于孩子学会解决问题都是有好处的。

一旦学会了怎样解决问题,他们就不会再像以前那么爱哭、爱闹,只会用发脾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了,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无疑很有帮助。

8.改正错误,能让我们都快乐

某年国庆,带着萌萌到亲戚家玩,亲戚家的孩子跟萌萌差不多大,见到有新朋友来,他很开心,邀请萌萌一起玩起来,两个人又是玩火车,又是看动画片,玩得很高兴。

中间闲着的时候,我拿出手机,自己在那里玩游戏。萌萌玩累了,看到我在玩,也想玩,我就把手机交给他,到了下午,要回家了,我拿了手机放在口袋里。在回去的路上,孩子的外婆打电话给我们,听到声音的时候手机已经挂了,我想回拨,密码输了几遍都开不了机。

我问萌萌:“你把手机的密码改了吗?”

萌萌说:“没有,我就是玩上面的游戏了。”

我:“那怎么打不开了?”

萌萌:“我真的没有。”

可是我还是不太相信,因为他以前就把家里的电脑密码改得乱七八糟,让我花了好长时间才能用上电脑。

就这样,两个人都很不高兴地往回走。一路上看得出他觉得我冤枉他了,气鼓鼓的,不愿意和我说话。

回到家里,我跟孩子的外婆说起这事,外婆说:“你是不是记错密码了。”

我想了想:“没有啊,这个密码我设好以后就从来没有改过。”

外婆又说:“那是不是你大小写输错了呢?”

这个我还真没注意过,以前都是用小写输入的,会不会这次不小心按了大写的键呢?

我试了一下,果然,这次打开了。

这时,萌萌在一旁看着,有点幸灾乐祸的样子,我也感到自己刚才错怪他,有点不对。

我想了想,对他说:“刚才是我不好,错怪你了,可是,以前你也有过乱动电脑密码的情况。我错怪了你,我们两个都是有原因的,所以,我们以后一起改变好吗?”

听到我的话,萌萌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就这样,我们重归于好,生活又回归快乐了。

生活中就是这样,当我们发现自己和孩子都有问题的时候,要一起改变。最怕的就是那种“你觉得我有问题,我觉得自己没错”,两个人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错误,结果赌气越来越厉害,影响了心情不说,还让我们的亲子关系受到影响。

所以,要想让孩子守规矩,懂纪律,不乱发脾气,就从我们自己开始吧,我们放下身段,以商量的姿态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9.孩子,从心底里我是爱你的

很多时候,孩子对我们发脾气,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我们,不知道我们为他们的付出。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家庭里,父亲工作很忙,很少与孩子在一起,平时都是母亲照顾孩子,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父亲只是偶尔过问一下孩子的情况,然后又匆匆去做自己的事情去了。其实,父亲并不是不想亲近孩子,只是因为他在家的时间比较少,而且,即使是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与孩子的交谈也很少,时间久了,孩子感到与父亲越来越生疏了。

有一天,孩子病了,妈妈希望爸爸能去照顾孩子,爸爸也终于有了时间。可是,孩子却对妈妈说:“能不让爸爸来吗?我有点怕他!”

是啊,因为平时很少和孩子在一起,结果,即使是在孩子生病的时候,也不愿意见到爸爸了。

我们既然爱孩子,就要把对孩子的爱表达出来,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这样,他们才会感到我们是与他们在一起的,愿意与我们沟通,这样,与孩子的“争端”就会减少很多。

很多父母辛辛苦苦地为孩子付出,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相反,还可能因为不断“数落”孩子招致孩子的反感,这其中,往往就在于与孩子的沟通出现了问题。我们是爱孩子的,但是为什么孩子却没有感受到我们的爱呢?

所以,把对孩子的感情表达出来吧。

多与孩子在一起。

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越少,孩子就越爱发脾气。由于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太少,父母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当父母想管孩子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奇怪:“咦,平时对我不管不问的,怎么现在想起我来了?”对于父母的帮助,他们反而觉得这是对他们的一种约束,甚至对父母大喊大叫。多与孩子在一起交流,我们与孩子的感情就会加深,相互之间自然就会有一种默契,遇到事情就会相互谅解,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矛盾不断。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与孩子站在一起

很多父母不注意观察孩子,当孩子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此时孩子需要的是什么。这样,孩子就会觉得你不关心他们,就会感到委屈,对你“不满”。

比如孩子在学校里因为上课乱说乱动被老师批评了,其实他并不是有意的,只是因为一时没坐住,动了几下。从学校里回来,他对你说“老师今天批评了我”,其实他心里是很委屈的,希望你能够安慰他们一下,这时,有的父母可能就会说:“这不是你自己的原因吗?你要是好好坐着,老师还会说你?”这样,孩子就会觉得:“你和老师一样,根本不理解我,其实我根本不是有意的。”这样,孩子以后有什么事情再也不愿意对你说了。

如果不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只是想着去责备他们,就会让他们的委屈感更强。所以,多体会孩子的感受,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这样他们就会感到你是支持他们的,是与他们在一起的,一旦打开了与孩子内心沟通的大门,你就会发现与孩子的沟通变得非常容易,他们变得体贴懂事,不再乱发脾气了。

帮助孩子分析问题

生活中孩子会有种种苦恼,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要置之不理,而是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比如,孩子玩迷宫的时候,到了个别关口走不出去了,这时候有的父母可能会说:“你真笨,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到。”孩子会怎么想?他们可能会想:“净会说风凉话,一点都不关心我。”或者,孩子成绩下降了,有的父母可能会这样说孩子:“怎么成绩又下降了,我真拿你没办法。”可是,真正对孩子有益的并不是责备孩子,而是应该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然后寻找提高成绩的办法,一味地责备只会让孩子疏远你,这样今后再遇到问题,孩子也不会主动与你商量了。

不要吝于表达

有的父母不善于表达对孩子的感情。比如孩子在学校里参加运动会,得了一个小小的奖项,回到家里,高兴地对你说:“我今天在学校参加赛跑赢了!”,孩子非常想与你分享这种快乐的心情,如果你一时疏忽,只是毫不在意地说一句:“哦,是吗?我知道了。”这样孩子会怎么想?他们可能会觉得你根本就不在意他们,没有把他们的感受放在心里。这时可以对孩子说:“真好,又成功了,我真为你高兴。”生活中要把对孩子的爱表达出来,比如多夸夸孩子,多与孩子一起做游戏,有了这样的关心,孩子就会愿意与你在一起,不再与你发脾气、闹别扭了。

跟孩子一起做他喜欢的事情。

有很多事情都可以与孩子一起做,比如与孩子一起做家务,让孩子一起整理衣物、用品等等,既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整洁的习惯,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更了解你为家庭的付出。到了周末的时候,与孩子一起看动画片,一起到广场上与其他小朋友做游戏。与孩子一起探讨问题,比如月亮为什么是圆的?为什么到了晚上太阳就不见了?既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又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更喜欢与你在一起,不时地给孩子一个小惊喜也是不错的,尤其是在他表现不错的时候,一个小玩具,一块小糖果,让孩子挑选一两样自己喜欢的东西,都会让他们感到快乐。

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是无价的,把对孩子的爱表达出来,这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家庭互动,更是对孩子的亲密的体现。这样不仅能让我们的家庭变得幸福,使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更亲密,也会让孩子拥有好心情,让他们变得通情达理,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