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叶圣陶对教育最有影响的三个观点
养成好习惯必须实践,换一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该怎样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
——叶圣陶
(摘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一、关于养成“习惯”
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授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切要的,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也最切要。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他种学科是不负授与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认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
同学们一定要努力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只知道捧着课本死记硬背是没有用处的,至多只能应付考试。学会了自学的本领,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将来离开了学校,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自我充实,自我修养,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养成好习惯必须实践,换一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该怎样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向人家打听,听听人家的意见,当然是有益的,但是吸收的好习惯,还得在继续不断地阅读中养成,发表的好习惯还得在继续不断地写作中养成。废书不观,搁笔不写,尽在那里问什么阅读方法写作方法,以为一朝听到了方法,事情就解决了,那是决无之理。
(摘自《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二、关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阅读要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不可专等老师给讲解,也不可专等老师抄给字典辞典上的解释以及参考书上的文句。直到自己实在没法解决,才去请教老师或其他的人。因为阅读是自己的事,像这样专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好习惯,培养真能力。再说,我们总有离开可以请教的人的时候,这时候阅读些什么,非专靠自己的能力不可。
(摘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三、关于加强历练
要知道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够从无到有的,看看小孩子养成走路跟说话的能力多麻烦。阅读跟写作不会比走路跟说话容易,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说阅读跟写作的能力差,并不指没有阅读过,没有写作过,是指以往的阅读跟写作还不怎么得其道,因而经常的历练多半成了白费,不能够养成好习惯。现在要来补修,当然得竭力争得其道,跟着还得经常的历练,才可以收到实际的效果。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都重要,我看更要着重训练。什么叫训练呢?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自己的东西。譬如,学一个字,要他们认得,不忘记,用得适当,就要训练。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现在语文教学虽然注意练习,其实练得不太多,这就影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老师对学生要求要严格。严格不是指老师整天逼着学生练这个练那个,使学生气都透不过来,而是说凡是要学生练习的,不要练过一下就算,总要经常引导督促,直到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才罢手。
(摘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婧涵整理)
2.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无论教育和教学,都为的学生,要学生进步和成长。
——叶圣陶
(摘自《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叶圣陶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当了七十多年教师。他对教师这个职业十分熟悉,非常喜爱。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教育工作又是靠教师来实施的。“没有教师,教育无从实施;没有教师,受教育者无从向人去受教育。”所以,特别看重教育就不能不特别看重教师。在大力提倡全社会尊重教师的同时,叶老对教师也是有严格要求的。他认为教师“担负的既然是教育工作,就不能不就当前国家的形势,就受教育者的前途,考虑该怎样‘自处’”。在叶老关于教育的等身论著中,谈及这方面的文字相当多,言词深刻,论述精辟。总的来说,叶老希望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能以自己的“好模样”去教育学生。换言之,就是希望每位教师都能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呢?概括叶老有关人民教师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
一、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为学生服务,使学生受益,这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叶老教育思想的灵魂和核心。教师为什么要热爱学生?叶老认为,学生上学不是去读书,是去受教育。“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国家的够格的公民。”我们办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合格的公民,培养“四化”建设所需的各个方面的人才。他以接力跑作比,形象地说:“当今的青少年和儿童是滚滚洪流似的接力跑的后继者,他们将要从现在各条战线上奋力奔跑的人的手里接过火炬继续向前奔跑。”所以,教师要热爱和关心学生,认真地为学生服务。“无论教育和教学,都为的学生,要学生进步和成长。”叶老语重心长地说:“爱护后代就是爱护祖国的未来。”
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集中地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求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要认识学生,尤其要认识“学生目前处于什么样的社会,这个社会将过渡到什么样的社会,他们在这里头将起什么样的作用”。只有教师心中有了学生,对学生有深刻的认识,才能为学生服好务。二是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忠诚于教育事业,对教育工作认真负责。他说,“既然担任了教职,我以为做好教育工作最要紧”,“教学工作大有可为,专意为之,贡献至大,其乐无穷”。只有对教育工作认真负责的老师,才会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才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边教边省察,见到成效固然可喜可慰,见到错失就赶紧用心钻研,谋求改进,以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三是要求教师不怕劳累,不辞辛苦。他说,“今之任教者,共知为最勤劳最辛苦之役”,但“教师可云甘为学生服务,不惮其劳”。这种明知当教师“辛劳特甚”,仍“尽心竭力”,无怨无悔,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正是教师对学生爱的体现,也正是教师受到人们尊敬的原因。
二、以身作则,用自身的模范言行影响学生
叶老说:“‘以身作则’,这真是极端重要的守则,任何人都应当如此,教师尤其应当如此。教师如不能以身作则,天天念思想政治的经毫无用处。”为什么教师尤其应当以身作则呢?叶老认为,教师作为“全国各民族人民中的一分子,本该德才兼备,知能日新,一心为公,实事求是”,何况自己是教育工作者,是人类知识技能的传递者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理应成为社会的好成员,国家的好公民。他说教师既然担负的是教育工作,无论言教或是不言之教,总之要用自己的好模样去教人,才能收到训练和熏陶的实效。用自己的好模样去教人就是“为人师表”。
教师怎样用“自己的好模样”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呢?叶老认为,青少年是最容易受影响的,要使他们受到的影响全是好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教师以身作则,一言一行,全是好的。通常说教育工作分“言教”和“身教”,以“身教”为贵。就是说教师教学生不能光靠语言,还得以身作则,真正的教育作用在语言跟实际生活的一致上。一个教师如果只会说不会做,或是说一套做一套,那对学生的影响就不好,学生就会认为话是可以随便说的,是可以跟实际生活正反相背的,是可以不负责任的;如果教师的话跟他的实际生活完全一致,不但像通常说的“说得到做得到”,而且做得到才说,情形就大不相同,学生不仅会口服心服、心悦诚服,还会仿而效之,努力去做。叶老还说:“以身作则,这四个字可以说是教师终身的座右铭,要做到家并不容易;可是有志的教师总希望能做到家,而且做到几分,必然有几分明显的成效。”所以,他主张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三、教书育人,凡为教师教学教育必须兼任
叶老说,德育很要紧,该怎样做个中国人,该抱什么态度学习,学习好了又该怎样,这些都要靠教师随时启发指导,使学生真能领会并且实践。叶老又说,空无依傍的德育似乎是没有的,德育总跟智育或者体育结合在一起。这就是说德智体三育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教书育人”是句约定俗成的用语,教书和育人也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那种所谓“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是不存在的。叶老认为,知识方面的教学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本来就是紧密联系的,不要把两者机械地割裂开来;必须用这样的思想来设置课程,编选教材,设计训练方案,才可能把学生培育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格公民。
为了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叶老希望“各科教师均负熏陶之责,不以教某科为限。易言之,教习某科为教学工作,熏陶善诱为教育工作,凡为教师,固宜教学与教育兼任也”。他举例说,学生是从各项训练中,从各门功课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他们正确的世界观的。世界观的形成必得通过跟事物密切相关的智育和体育。所以,他希望“所有的老师都有改进教育和教学的责任,也都有改进教育和教学的条件,因为大家都在实践之中,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教学、教育兼任,这是对教师工作内涵的深刻揭示,也是对人民教师的严格要求。
四、强调自学,努力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叶老有句名言,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他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他在给孙女的信中解释说,老师给学生讲道理,传授知识技能,这就是“教”;学生明白了道理,自己能运用懂得的道理去应付事物了,就不用再教了。叶老认为:“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
如何才能进入这样的境界呢?叶老认为,一方面靠教师善教,即多方设法、相机诱导,让学生学会自学。他说,贤明的教师“特别致力于引导学生善于自学”,“唯有能这样做的教师才够得上称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另一方面靠自己学会自学。所谓自学,我们通常的理解就是没有教师指导,自己独立学习,即相对于教学而言的独立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活动。叶老认为,自学就是自己主动地从社会各方面去受教育。“这就是自我教育,简化地说就是‘自学’。”叶老在阐述“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要做到三个“真能”。他说:“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这三个‘真能’极为重要。学生果真能了,才是真正受到了教育。”只有这样,教师的“教”才真正转化成“不需要教”,学生才能进入“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
五、改进教法,博学众家之长形成独自风格
叶老认为,教和学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授给和接受的关系。什么“瓶子观点”“填鸭式教学”以及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枯坐听讲的做法,他都是很厌恶的。他说,教学如果不得其法,只照着课本宣讲,学生很可能什么也学不到。这样教等于鼓励学生自己不必花心思动脑筋,因而越学越蠢。这些教法被叶老斥之为“坏的教法”。叶老在呼吁“端正教育思想”的同时,也热情鼓励教师们“改进教学方法”。他说,现在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老师备课教课,随时督促,批改大量作业,负担也很重,彼此苦不堪言。要减轻双方的沉重负担,就需要改进现行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