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要学叶圣陶
6002900000004

第4章 吾学篇·教书与育人(2)

什么是好的教学方法?叶老认为,“能引导学生自己动脑筋,自己得到真理解,这是好的教法”。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即使能让学生得到实益、收到实效的方法,即使曾经受到某某赞赏的方法,都不宜“定于一”。善于运用好教法的教师,除了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比如“把学生看成有生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予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在教学中善于点拨和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花心思、动脑筋,“自求得之”;善于“在指导学习之中使学生受到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注重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外,应该还有各自的教学特点和风格。即在客观地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别人好的教法与经验,领略其要旨,吸纳其精华,并结合自己教学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总之,教法的改进是无止境的,是精益求精的,是与时俱进的,是带有教师的个性色彩和时代印记的。

六、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动脑筋的探究精神

在谈到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叶老还非常重视鼓励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动脑筋的探究精神。所谓兴趣,是指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对某种事物所抱有的积极态度和特殊倾向。兴趣和乐趣可以丰富青少年的知识,开发他们的智力,可以使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憧憬。叶老希望教师善于培养学生有“那种事事钻研,样样追究个为什么,样样能自己想出办法来实验的精神”。他认为,这种精神是创造发明的动力,“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谁都需要有这种精神”。

如何培养这种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的精神呢?叶老认为,第一,要认真改进课堂教学。课堂里教的是最基本、最主要的东西,教师要讲得生动活泼,善于启发诱导,让学生主动花心思、动脑筋,学生才能记住它、消化它、运用它。同时,还应想方设法,加强直观性教学,“随时顾到促进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得有兴趣,乐于学习,“自求得之”。第二,要善于指导学生阅读。学生通过阅读,不仅能学到很多知识,开拓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还有利于巩固课内所学知识,领略触类旁通的乐趣,使求知欲更加旺盛。教师对阅读的指导要及时、要精选,要让他们开卷有益、联系实际,读有所得、学有所用。第三,充分利用学校的动植矿标本室、理化生实验室、实习工厂、种植园地之类,让学生从直观中受到教育,培养他们的广泛兴趣和动手能力。第四,组织学生到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天文馆、地质馆、科技馆、图书馆以及展览馆等,参观学习。第五,组织学生进行工厂参观、农村访问、社会调查、假期旅行等,不仅可使学生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培养兴趣,而且能使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群众,接受教育和锻炼。

七、加强训练,养成社会所需要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养成社会所需要的良好习惯,也是叶老教育思想的一大亮点。什么是教育?叶老说:“所谓教育,无非是从各方面给学生好的影响,使学生在修养品德、锻炼思想、充实知识、提高能力、加强健康各方面养成好的习惯。”1980年8月,他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访谈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处世和工作的良好习惯;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在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并促进身体健康的良好习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

叶老认为,一个人的“良好习惯主要是在学校里养成”的。所以,教师对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负有主要责任。叶老说:“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诸如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礼貌诚笃的习惯,虚心自强的习惯,阅读书写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求实研索的习惯等等。”他还说,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都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为此,他向教师提出了以下几点希望:一是教师要有良好习惯。“教师要完成这个重大任务,自己就得继续不断地培养这些良好习惯”。二是教师要使学生具有好习惯,克服不良习惯。“养成了好习惯,不仅是个人的益处,对于社会生活和各项工作也大有益处”。三是要从幼儿时抓起。贤明的父母都注意从小训练孩子,等他们进了幼儿园,进了小学后,保育员和老师同样注意训练他们,让他们养成好习惯。四是要从小事情抓起。如开门关门、举止言谈等,都要为他人着想,尽量做到不妨碍他人。五是要加强训练,化为习惯。叶老说,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包括日常生活方面的,待人接物方面的,求知识方面的,干工作方面的,都要在实践中加强训练,化为习惯,如出于本能,随时随地表现出来,一辈子受用不尽。

八、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增强自身素质

叶老认为,教育工作者“担负的既然是教育工作,就不能不就当前国家的形势,就受教育者的前途,考虑该怎样‘自处’”。他说,在一切都要开创新局面的时期,在建设两个高度文明的时期,在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务必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期,谁也不能说学过了就够了,谁都必须随时随地力求长进,永不停止。在谈到社会主义新时期知识分子“何以自处”时,叶老殷切期望教师要坚持实事求是,顺应时代发展,加强学习和锻炼,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如何充实自己呢?叶老认为,一是要善于学习。世界上的事情是学不完的,无论是谁,都要学习一辈子。教师自然也要学习一辈子,一直学到老。不仅向书本学习,更要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还要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二是要躬行实践。要把所学的东西化为自身的东西(这就是“有诸己”),联系实际,并要运用于实践。三是要锻炼思维。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至关重要。四是要触类旁通。要求教师精通一门、旁及其他,即不仅能够精通自己教的那门功课,对其他各门功课也都有大致的了解,讲起课来就能触类旁通。五是要改革创新。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教师要想与时俱进,必须“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九、通力合作,充分发挥教育者的群体作用

叶老认为,学生不光在学校里受教育,在学校之外,如在家庭里,在社会上,也无时无刻不在受教育。所以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的人全都是教育者,全都担负着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和义务。可见,人的培养,不仅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很多人共同参与的集体劳动。但是,叶老强调说:“学校是教育青年、少年和儿童的主要场所。”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教育后代的责任和义务,学校里更是如此,不论领导还是教职员工,都应该通力合作,尽职尽责,形成合力,把教育学生、培养后代的责任担当起来。

为什么学校的教育者要通力合作呢?叶老认为,从教育的角度说,德智体几方面是无法截然分开的。教育是一个整体。学校为了教和学的方便,把教育内容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等几个方面,又规定各门课程分别教授,分别训练,但是教育仍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但不可分割,而且应该渗透在各种活动之中”。如果把某一种活动机械地规定为进行某一项教育,恐怕是不切合实际的,结果只会削弱这种活动的教育作用,此其一。二是从受教育者来说,每一个学生也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虽有分工,无论教语文、体育、史地、理化,都得考虑该怎么教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总目标。教的是某一门功课,为的是针对着总目标给学生必要的培养。三是从教育的效果来说,也需要教育者通力协作。叶老说,在一个学校里,由于老师通力协作的熏陶,他们对学生的指导和训练就容易产生好影响,收到好效果。所以,他希望“教师无论教什么,都得从整体着想,互相配合,步调一致,才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公民”。叶老还强调,要学生有好思想和品德,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上的各方各面真能通力协作,必然易于见效,因为每个学生都生活在这些群体里。

十、坚定信念,联系实际,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叶老对教育改革寄予厚望,决心很大。他说,咱们的教育非改革不可,不改革不能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就是改革的目的,绝不能是别的目的。他一向认为“在教育工作的领域里,习惯势力极其顽固,很不容易进行有效的改革,因此之故,不容易提高质量,不容易做出显著的成绩”。他说,现在是一切事业要求改革,开创新局面的时期;教育事业必须改革,有心人对此看法完全一致;教育事业怎样改革,许多实践者正在作种种调查研究和实践试验。总之,某些承袭了七八十年的所谓新式学校的老框框非丢掉不可了。

叶老在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几十年中,一直从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进行着教育教学的改革与探索,艰苦地寻觅和揭示教育的特点与规律。改革开放以来,他不顾年事已高,仍为教育改革呼吁呐喊。叶老对于教育改革的主张,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希望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究竟为何事。他认为,改革教育,根本扭转教育的不良风气,就需要各方面都来端正教育思想,明白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国家为什么要办教育,学生为什么要受教育,“大家都认清了教育究竟是何事,风气才会转变过来”。所以,他说:“端正教育思想是改革教育最紧要之点。”二是明确教育目的。叶老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他对应试教育非常反感,说这是“古来相传之风习深中人心,以为十年窗下,唯求应试入选。今年各省市中学皆提前准备,此是至可忧虑之事,可虑在不明普通教育之目的”。三是改革教学方法。去掉那些劳而少功的方法,采取那些不至于过劳而有实效的方法,提倡启发点拨,相机诱导,教会和鼓励学生自学,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逐渐进入老师从容不迫、学生身心双健的教学境界。四是鼓励改革试验。教育必须改革,叶老说:“改革当然不能随便来,必须进行试验,既然是试验,道路当然不止是一条。只要有根据,有办法,认定务须对学生有好处,尽不妨你试你的,我试我的,试它一年两年看效果究竟怎么样。”五是不断增强教师素质。叶老说,提高教育和教学的质量已经受到了普遍的重视。而要进一步提高教育和教学的质量,必须首先提高老师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他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遵循教育规律,发挥主导作用,在对学生熏陶、启发和训练上用心着力。他恳切希望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把教育看作一门科学,认真探索和试验,注重实践和成效,群策群力,密切合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贡献。

(湖北大学赵先寿)

3.让我们共同播下“习惯”的种子

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

(摘自《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不是一天两天能学透的,也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下面我主要从“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行为习惯这一角度谈谈自己的几点肤浅认识。

一、什么是习惯

叶老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说:“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按照现在教育心理学的说法,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实践,逐步养成的不需本人意志努力和旁人提示、监督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它是长时间反复实践养成的,它是自觉、自律的,用不着本人“故意费什么心”,也不需要他人提醒和纪律约束,达到“习以为常、自然而然”的地步。叶老所说的“养成好习惯”,其含义既包括语言、举止等个人的行为习惯,也泛指广义的社会习惯,涉及思想态度、道德风尚、情感修养乃至理想信念等层面。

二、为什么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思想,是叶老数十年潜心从事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结晶。早在1919年,叶圣陶在《小学教育的改造》一文中,便表达了“养成良习、陶冶性情”的观点。1941年他在《如果我当教师》中正式提出“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这一重要论断。1983年,他在《读书和受教育》一文中,更深刻地指出:“必得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身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这就把“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和“教育”画上了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