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老认为,做一个小学老师要“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哪怕是关门、开门这样的小小的细节。他说:“对于开门关窗那样细微的事,尚且不愿意扰动人家的心思,还肯作奸犯科,干那些扰动社会安宁的事吗?”对于这样的小小细节,我们的小学老师有多少人在关注呢?好的习惯还反映在教小朋友识字读书上,要“养成他们语言的好习惯”。叶老说:“教识字教读书只是手段,养成他们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才是终极的目的。”
对于顽皮的小孩子,叶老是不主张“体罚”的,因为“这一下不只是打了他们的身体,同时也打了他们的自尊心;身体上的痛或红肿,固然不久就会消失,而自尊心所受到的损伤,却是永远不会磨灭的”。我们身边的后进生是怎么产生的?我想,这与父母对孩子的打骂、老师对孩子的打骂是分不开的。打骂伤了孩子的自尊,孩子也就一日日地不当回事了,也就“后进”了。面对调皮的孩子,我们更需要心平气和。
叶老还谈到,小学老师还要“作小朋友家属的朋友,对他们的亲切和忠诚和对小朋友一般无二”。他说:“做家属的亲切忠诚的朋友,我想并不难;拿出真心来,从行为、语言、态度上表现我要小朋友好,也就是要他们的子女弟妹好。谁不爱自己的子女弟妹,谁还肯故意与我不一致?”如何与家长处好关系?一句话,就是要与家长成为朋友。
2.中学老师怎么做?
叶先生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阐述。
一是“决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犹如我决不将学生入学校的事情叫做‘读书’一个样”。叶老认为,说成“教书”,把当教师的意义抹杀了;说成“读书”,就把古人今人的经验消化成自身的经验抹杀了。怎么做?就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
二是“我不想把忠孝仁爱等等抽象德目向学生的头脑里死灌”。“为了使学生存心和表现切合着某种德目,而且切合得纯任自然,毫不勉强,我的办法是在一件一件事情上,使学生养成好习惯”,也就是从小事做起。叶老还特别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怎么做,教师首先要做到:“我认为自己是与学生同样的人,我所过的是与学生同样的生活,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劝诫学生不要去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德育不是简单的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的口号,而体现在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上、每一个细节中;德育也不是只强求学生去做,而教师可以违背,德育必须有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行。
三是“我不想教学生做有名无实的事情”。做事情,必须名副其实,设立的自治组织、图书馆、种植园等一定要有名有实,不然就不足以养成学生的好习惯。放眼我们的旁边,有多少花架子的事情——有了开头,却再也见不到下文的书写了。
四是“我不会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已经提了很久,但在我们的课堂上有多少老师在真正践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了考试,我们大多数老师看重的或者说剩下的就是求得一个高分数的解题的“方法”和“技能”了。
五是“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决不专做讲解工作”。叶先生反对“满堂灌”,好的做法是:“只是待他们自己尝试之后,领导他们共同讨论:他们如有错误,给他们纠正;他们如有遗漏,给他们补充;他们不能分析或综合,替他们分析和综合。”否则,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不好,因为“被动的事情做得太久了,便不免有受刑罚似的感觉”。叶老说:“我不怕多费学生的心力,我要他们试读,试讲,试作探讨,试作实习,做许多的工作,比仅仅听讲多得多,我要教他们处于主动的地位。……我只给他们纠正,给他们补充,替他们分析和综合。”自主、合作、探究应该成为课堂流程的必须,可是至今仍有老师持怀疑态度,认为离开了老师的讲,学生就会无所适从。其实,只要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就足矣:作为老师,你会随着学生一辈子吗?我们总得要学生自主去学习的,总得要学生自主地与他人合作的,总得要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自主去探索解决的。老师们,课堂上还是少讲一点为好。懂得放手,相信学生,这是一件多么功德无量的事。
3.大学老师怎么做?
叶老还是强调“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要“帮助学生为学”,也就是重在引导。要倾其所有,向学生传授知识,决不留一手。不用禁遏的方法,阻止学生的思想和阅读:“学生在研究之中锻炼他们的辨别力和判断力,从而得到结论,凡真是要不得的,他们必将会直指为要不得。这就不禁遏而自禁遏了;其效果比一味禁遏来得切实。”叶老主张“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与学生“称心而谈,绝无矜饰”。教学中,要不忘教育的总目标,要以身作则,获得学生的敬重。
叶老在这篇文章的开头说:“我现在不当教师。如果我当教师的话,在‘教师节’的今日,我想把以下的话告诉自己,策励自己,这无非‘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的意思。”叶老关于中小学、大学教师的种种论述,不只是在策励他自己,更是在策励今天仍在教育战线上前行的我们以及后来人。
(湖南省郴州市菁华园学校熊振鸿)
5.做学生良好习惯的引路人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
(摘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叶圣陶说:“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学习习惯无所不包,我认为兴趣和自信是最重要的学习习惯,是每个学生所必备的先决习惯。
诸多事实表明,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且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课前准备充分,多方面挖掘课堂教学的材料,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激发兴趣就是要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