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要学叶圣陶
6002900000007

第7章 吾学篇·教书与育人(5)

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光靠教师的“管”是行不通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内部诱因,也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发生质的转变,学生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就会有自觉学习的欲望,就会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是培养好习惯的最好时机。比如,故事具有亲和力,它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有时一两个故事的讲解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及时穿插有关历史小故事的讲解,必能大大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充满兴趣。

课堂上,教师教学的内容和气氛是不断变化的,为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须灵活采用各种教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点面结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使课堂保持吸引力,就要使出层出不穷的招数,想尽办法让学生参与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反应,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教法教学历史。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要善于创新,使教学永远保持新鲜和活力。教师只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知识,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们的言行举止、神情衣着的细微变化中敏锐地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阅读他们的内心话语,并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手段去暗示他们、启迪他们、关爱他们。如对上课不专心的学生加以婉言规劝,看到学生自己购买了课外书对其加以肯定和赞赏等,学生往往能在教师的关注中找到自信。

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自信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平时多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多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如“你一定能行,你肯定能做得不错”。因为孩子的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特别是那些“学困生”,有智力发展的先天不足,有家庭关爱的营养不良,有学校教育的知识断层,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勤表扬,多鼓励。表扬使学生产生自信,鼓励使学生战胜胆怯。记住,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多一份兴趣,就多一份收获;多一份自信,人生中就多一次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的生命里就多一种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成长的旅途上助他们一臂之力。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让我们再次聆听教育家叶圣陶的这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山东省沂源县实验中学张纪凤)

6.《一粒种子》的启示:童话中的教育哲思

他照常工作,该耕就耕,该锄就锄,该浇就浇——自然,种那粒种子的地方也一样,耕,锄,浇,样样都做到了。

——叶圣陶

(摘自《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叶圣陶先生是大教育家,也是大文学家。他对语文教育教学的论述,因为精辟而成为教师心中的经典。但我认为,其实在他的一些童话作品中,同样包含着深邃的教育哲理。像浅近有趣的《一粒种子》,可以说既体现了叶老教育思想的精髓,又是别出心裁的艺术化叙述。

一、儿童就是一颗特别的种子

儿童是种子,本身就有生命的存在和生长的可能。要相信每一个儿童的潜质,他们都可以获得发展,从而成为最好的自己。老师没有这种信仰,就可能失去教育中的儿童立场,一味地想去改变他们。如果这种改变没有按照自己的想象发生,就认为:“这是死的种子,又臭又难看,我要它干么!”即使一些有缺陷的孩子,他们成长的可能依然存在,只不过我们不能够急躁,且要从儿童的角度去看发展,而不是用自己的尺子做孩子进步的标杆。任何揠苗助长式的教育,只能是对孩子生命的摧残。

儿童是种子,适宜的培养方式才能够顺应生长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应该体现对生命的尊重,更应该体现对生命成长的顺应。没有这种尊重和顺应,我们的教育就不可能是生态的。要研究儿童成长需求,然后在适当的时机给予适宜的培养,“他照常工作,该耕就耕,该锄就锄,该浇就浇——自然,种那粒种子的地方也一样,耕,锄,浇,样样都做到了。”自然、简单、亲和,这是教育的本色,也是教育的真谛。

二、功利之土种不出儿童之花

儿童之花,不需要过度的“爱”。现在的孩子,大多不缺少爱,反而承载了太多的期望——希望孩子实现自己未竟的志愿,希望孩子改变家族的命运……这些良好的愿望之下,堆砌了对孩子过度的开发和过多的培养。为了让孩子成龙成凤,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我们让孩子入名校,进各种兴趣班。可是,我们有没有问问孩子是否有“兴趣”?有没有想一想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如果因为才艺而丢失了快乐的能力,因为高分而缺失了童年的趣味,这样的损失是终身难以弥补的。

儿童之花,需要适度的“散养”。看看国外的教育,我们真为中国孩子感到可怜。外国学生在童年要做的三十件事是什么?爬树、在烂泥里打滚、向着大山高声喊……而中国的孩子呢,要么是不停地补习,要么是玩电脑游戏。这样的“圈养”,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软弱,越来越失去生命的韧劲和活性。我们应该让孩子走向自然,受一点风雨的洗礼;让孩子走向社会,和不相识的人聊几句又有何妨?只有去感受大千世界跳动的脉搏,孩子才能够真正接纳厚实的“地气”。

三、教育者要有农夫的情怀

教育像农业,阳光雨露禾苗壮。教育不能够进行标准化生产,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绝不能用一张试卷,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有的老师曾经叹息:不看成绩,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其实这句话说明,这个老师还是太看重成绩了。我们要看重的,应该是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未来。如果我们只重视学生的智力培养,而其情商、意商、胆商都没有得到发展,就像庄稼即使结了穗,却因为缺钾而在风中倒伏,最后还是歉收一样,是完全得不偿失的。

教师像农夫,平和微笑守课堂。农夫懂得节气的更替对作物的影响,懂得何时播种最有利,如何施肥最有效。他还要看土壤,知道什么样的田地适合种什么庄稼。总之,他懂得利用环境的因素去促进植物生长。最重要的是,农夫懂得等待。他知道庄稼的生长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能人为缩短的,否则会影响粮食的品质。他平和的微笑,是课堂最需要的,也是学生最需要的。让我们像农夫一样,春天不做秋天的梦,让教育变得更朴实、更生态,让孩子这颗种子惬意地生长、自由地拔节、快乐地结果。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龚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