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自己
“课前3分钟”活动改版成“每日赠言”后,每天能分享到学生写在黑板上的一些有意思的话,这些话有些是学生自己的“凡人感悟”,有些是“名人名言”,有些是来自网络上的话语……这些话语一定打动过他们。每个学生对参与分享和讨论这些颇有思想的话语也很感兴趣。话语真正变成了一种力量,进入学生的生命里面,伴随其生命成长。比如八班班长曾分享的“不要指望赢”,就让很多同学心有戚戚焉,因为期中考试刚结束,许多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和名次不满意。
一天,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的“每日赠言”栏目里写下这样一段话:“人的眼睛由黑和白两部分构成,神为什么让人透过黑的东西才能看清外界呢?因为他想让人明白,透过黑暗,人才能看到光明。”
这段话充满辩证的哲理。学生引用顾城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进行分析,又联系生活,告诉大家处于人生低谷中时不要灰心失望,因为黎明总在黑暗之后。
一般情况下,我都要对学生所讲的内容进行评价和延伸分析,但那天看到学生们议论纷纷的样子,我想一定是触碰到他们心中比较柔软的地方了,不妨让他们多说一点,于是我借题发问:“人本身和自然界的许多现象都充满辩证,引人思考,比如,上帝为什么让人有两只耳朵而只给人一张嘴呢?”
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为了让人多听少说。”没想到此话一出,教室里突然安静了下来。
我接着问:“那上帝为何又让人生两只眼睛呢?”
众无言,静静思考。
一个学生在底下悄悄说:“对称,好看呗!一只眼睛多难看,独眼龙。”教室里一下子充满了笑声。
我补充道:“也许是为了让人用一只眼睛鉴察外界,一只眼睛审视内心吧,可人类误解了上帝的意图,只用两只眼睛看外界,而留不出一只眼睛看内心,所以我们很多人看不清自己,活在他人的世界里。”
众微笑,一些学生眼睛发亮,点头会意。
其实,我也暗自窃喜,人怎么知道上帝的美意呢?但教育者得站在高处,自己站在高处,才有可能把学生引向高处。
我继续延伸:“其实,人心是最难认识的,我们身上有两个智慧中心,一个是脑,一个是心,而心是最难认识的,不然人们为什么会说‘人心叵测’之类的话。我们对心的认识还依然停留在17、18世纪的水平,只认为心是个像水泵一样的玩意儿,负责向身体的各部分输送血液。问题是,有一些人,身体很好,收入很高,知识也很渊博,可为什么生活得不快乐,个别人甚至想自杀呢?科学家霍金说宇宙有12个维度,解剖生理学家说心脏有12个区间。那是不是说心灵的12个区间对应着宇宙的12个维度呢?三维四维空间我们可以认识,那么五维六维呢?我们在用两只眼睛认识无限的外宇宙的同时,关键是认识我们心灵的内宇宙。世界处在无限的运动和不断的变化之中,人生的最终目标要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宇宙中去寻找,人最终面对的是自己。希腊人在德尔菲神殿上刻的字就是‘认识你自己’。生命是一个奥秘。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说过:‘宇宙万物之中,没有比人的存在更值得令人惊讶的。’同样,世间一切都是围绕人展开的,认识宇宙万物,敬畏生命,认识你自己,才能最终达到对自己的认同和超越。”
教室里安静了一会儿,就在我要过渡到新课的时候,一个学生喊:“老师,后面还有一句话。”
学生们都回头看去,只见后面黑板上写着:“面具戴久了,就分不清自己和面具的区别。”
学生王琛站起来说:“老师,这句话是我从一本书上抄的,我觉得说得挺好的,想请您给大家讲一下。”
我趁机问学生:“你们都有面具吗?”
“有!”学生答。
“那你们的面具是什么?”许多学生只是面带微笑,却说不出什么。一个学生说是遮蔽真相的东西,另一位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比较难说。
我接着总结:“每个人都有面具,面具有自然面具、社会面具和精神面具。自然面具就是你的身体容貌,社会面具就是你的穿着打扮、身份地位,精神面具就是你的语言文字和为人处世的风格,这些都是你外在的面具。认识你自己不是认识你自己的各种外在面具,而是认识你自己内在最本真的东西,诸如自然需求、社会需求、精神需求,认识你与自然、社会、自我乃至上帝之间的关系以及生存的价值意义。”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一个比喻,说整个人类不过像这样一群人,坐在漆黑的山洞里,身上戴着多重镣铐,背对着洞口的火光,有人举着雕像从火光旁边走过,影子投射在对面的洞壁上,但洞里的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觉得在这个比喻里,‘镣铐’比喻尘世的功名利禄以及影响人自由的各种现实羁绊,‘背对着洞口的火光’是背向真理。人只看到‘雕像’的影子,而误把影子当成了真相。”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发达了,显贵了,有不少人把权力当成了自己,权力不过是个面具,是个招牌,是‘自我’的影子,一些人的影子比别人长了,他就以为自己比别人高了,其实,他误把影子当成了自己,而没有思考光源的位置。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就只会活在自己可怜的影子里。学校的考试名次也是一样。”
“西方人说:‘世界是我的影子。’人认识自己反过来也是认识世界,因为世界其实就是你自己,你眼中的世界其实就是你内心的世界。”
……
下课后,回顾课堂上的一切,我在教学日志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成绩只是学习的副产品。”
从“同性恋”到“爱情角”
一天下午,是高三文科班的辅导课,我准备讲讲上次作文的写作情况,虽然还没有批阅完,但我想趁学生记忆犹新,说说也许更好,顺便读一篇优秀习作。
这个班级是我刚刚接手的,我给学生布置的第一篇作文有两个题目,一是“学会感恩”,二是“尊重生命”,目的是进行生命教育。虽然是高三了,但我觉得不能因为高考就放弃生命教育,毕竟,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不能太功利。
可没想到的是,这篇文章引发的话题,让我不得不陷入更深的思考——语文教育如何进一步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内心成长?
当我读那篇优秀作文的时候,班上还有窃窃私语声,没过多久,文章的作者突然大吼起来:“都别说啦!”班上一下子出奇地安静了,我也吃了一惊,学生们安静地等待着下文,我不明就里,还说什么呢?他大概觉得自己的尊严和老师的尊严都受到了挑战吧!停了片刻,我继续阅读作文,后来才知道,他的作文在进入高中后第一次受到老师关注。在我读完后,班上一下子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紧接着,另一位同学又递上作文本,虽然他承认晚交了,但要求我一定要给大家读读。这可是头一次碰到的可喜情况,我答应照办。
第二篇文章比第一篇更有深度,让我没想到的是,两篇作文竟然指向同一个方向——同性恋。
读完后,我想请同学谈谈对这个话题的看法和对这两篇文章的感受,还没等同学发言,第一篇作文的作者着急地要约我出去。看他激动的样子,一定有什么不得不说的话。因为是辅导课,我就示意其他学生自己做作业,然后随他一起出了教室。
在楼道里刚一站定,他就迫不及待地低声告诉我:“杨老师,两年了,我总算遇到了知音,终于有人读懂我的文章了。”他低下了头,我看见他眼里溢满了泪水。他告诉我,从上高中到现在,几位老师都不能读懂他的文章,不能读懂他的内心。我猜想他是否为了有意夸赞我才这样说,而接下来他告诉我的话让我感到,其实我也未真正读懂他,因为灵魂是独行的,在这世间,心灵有交集已属难能可贵。
在他磨蹭断续的言说中,似乎隐藏着许多难言的苦衷。我终于明白,他为什么那么激动,原来,他就是同性恋者,但周围的人都不知道。
“同性恋”是指性取向和别人不同,在一个多元包容的世界中,这并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情,可在大概率价值观统治的中国,人们的思维往往比较趋同,同性恋被当成了一种疾病,同性恋者常常被称为“患者”,这本身就带有一种歧视。
在同他的谈话中,我了解到,他是由姥姥带大的。他父母早早离异,母亲将他放在姥姥家,谋自己的生活去了。因为和男孩子一起玩儿,老受欺负,姥姥便不让他和男孩子接触,后来他一直和女孩子在一起玩儿,进入青春期后,他感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了:对女孩子一点兴趣都没有。他说在初中和一个女孩子好过,但仅仅是一般同学之间的好,他只对帅哥有身体反应,对美女没有一点反应,他甚至说:“杨老师,你就是把一个裸女摆到我面前,我都不会有反应,但对漂亮男孩子会有。”让他痛苦的是何时才能找到自己的爱。他说他将来想考军校,那里男孩子多。
虽然我知道,青春期的“同性恋”不过是一种“成长的紊乱”,我也知道同性恋在西方的《圣经》和中国历史书上都有记载,《金赛性学报告》中说同性恋在人群中的分布可以达到3%,但当我的学生中真的出现这样一位很有才气的同性恋者时,我一时还是有点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我跟他谈了很多,谈到爱与生的痛苦,谈到活出自己,不要为别人而活,谈到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追问,但说到同性恋这个话题,我似乎没有更多的话语,一时不知道如何帮助他,安慰他。他告诉我,我说的他都懂,但他做不到,他是一个很自我的人。他又一次擦去了眼泪,哽咽着说:“我惹谁了?我没有妨害谁呀?为何外界要给我如此大的压力?”我理解他的压力和内心的孤独,但我又不能为他分担什么。我说:“灵魂是内守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每个人的痛苦可能都不一样,但都一样沉重和难以化解。生命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但谁都不会满足于无意义生存,我们须加一个意义给它,不然人会很迷茫,很无聊。寻求爱也是一个过程,相信每个生命都会被上帝眷顾,都会有他对应的另一半,因为上帝本身就是爱。”我把我的电话号码给了他,让他有什么难处和痛苦都可以找我倾诉,我也一定会为他保守秘密。我感谢孩子对我的信任,他的痛苦似乎成了我的痛苦,我愿意分担他的痛苦,但这毕竟只是我的愿望,伤在他心里,疼痛也在他心里,我能理解却无法分担,灵魂之间原来如此隔膜,教育原来如此无力。我想,只要他的倾诉能够减轻内心的紧张,我也就满足了。
我又想到,曾有一位女学生向我求助,说她家楼下的一位学姐遭遇同性恋。这位学姐有一个后妈,为了逃离后妈的控制,她就住校,和班上一女生同住一室,进而发生恋情,后来因为没有考上大学,家长在清理她的日记时,偶然发觉此事,很是惊讶。结果家长把她关在家里,不准她出门,甚至不让她跟我这位学生联系,因为她们关系不错,她想自杀。我这位学生向我求助,想解救她的学姐。
这两件事如此激烈地冲击着我的心灵,很多天让我总是牵挂,我想不出更好的办法,甚至给《中国教师报》写了一封长信。我在想同性恋和环境的关系,为何这两个同性恋孩子都出现在特殊家庭?是否有心理代偿的因素?那个女孩子是否有对母爱的呼唤?而这个男孩子是否有对父爱的追求?因为他俩从小缺少的分别是母爱和父爱。如何化解这些孩子内心的痛苦?家庭、学校、社会应该有怎样的认识?应该做怎样的工作?虽然“同性恋”在中学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却让我想到更深层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孩子的学习与成绩,只关注外在的成长,而轻视乃至忽视了对孩子内心的关注。孩子的成长其实是内心的成长,内心长不大,孩子其实没有真正长大,身体再高大,精神上依然是孩子,生命只能处于空心状态,这样的人用余世存先生的话说就是“类人孩”。我们的教育只让孩子追求成功和卓越,用分数来为孩子标定身份,却忽视了人是有多维精神空间的,每个人可能有很多独特的内心需求。虽然现在许多重点学校都有心理辅导老师,但几千个孩子才有一个心理辅导老师恐怕不够,况且不见得有心理问题的孩子都能相信和接受这个辅导老师,愿意向他敞开心扉。
记得学校操场西北角的一隅,似乎成了学校的心理倾诉角,或者叫“爱情角”也不为过,经常有孩子在那里留言,倾诉那些不能对任何人讲述的秘密,缓解心理压力;也经常有毕业班的孩子“人约放学后”,在此寻求爱情庇护,排解升学压力,寻找青春的另一个空间。
写在水泥墙上的粉笔字或喷彩字体过一段时间后会被校方用红漆或黑漆涂抹一遍,但很快又会有新的笔迹留在上边,有个别学生为防别人将自己的留言盖住,会写得很高或刻在树上。从学生的留言中,能够看到学生内心的秘密。那个地方恰好在我阳台之下,他们的涂鸦或留言字体大小不一,但却显得很清楚:
“老公,我是不会忘记你的!”(后面画了一个心形。)
“原来才知道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包括对你的爱。”
“宝贝,请你记着,无论什么时候,都有我陪在你身边。”
“喜欢你是我一世的悲哀!!!忘了他吧!!!”
“I love you more!”
“不是我的,我不会要!”
“时光总是与记忆背道而驰!”
“想了很久,才发现自己想多了,最终还是伤了自己。”
“流水落花春去也,花落人亡两不知——我爱你!”
“爱你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