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为幸福而教——教育长短论》的姊妹篇。《为幸福而教》是在大教育领域的游思,而这本集子则是本人对德育世界的探询。
既然是对德育世界的探询,为何又取名为“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主要理由有二。
第一,德育概念从来都不宜做狭隘的理解。德育是什么?从教育系统内部看,德育就是教学,德育就是制度、管理、师生关系、校园文化、学生社团活动……真正的德育从来都是通过全部教育活动去实现的。因此,德育之思就是教育之思。而从教育系统外部看,今天的德育已经不是简单的局限于教室里的道德教导,德育问题不仅是教育的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问题。如果学校德育不再直面自由、平等、正义、民主、法治等公民教育领域的问题,就很难以理服人。同时,如果德育不从教室走向校园、社区、国家、全球,面向实体及虚拟的世界,那么在狭小的德育温室里,我们根本无法培育真正强健的灵魂。如此,德育之思就是社会之思。大的教育学思考而非简单的德育论言说,是本书的追求之一。
第二,高品质教育的未来在于审美气质的确立。不独德育、教育,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目前都处在一个从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形态过渡的阶段。就像一个饿了很久的人吃相不免难看一样,目前中国的德育、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是“吃相难看”的。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校园里,许多反恶为善、以丑为美的现象大行其道。比如中国公民出国后在公共场所不排队、大声喧哗、随地吐痰等面目可憎的行为表现,让处在经济危机之中本来由衷期待中国游客的发达国家的民众一再瞠目结舌;又如为师者不能“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这样的最低标准居然要由劳教育部通过发布红头文件——《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的方式予以禁止;等等。而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格调低下既是德育的问题,也是美育的问题。就像我们应当告别“吃相难看”的发展阶段,逐步讲究餐桌文明一样,中国的德育、教育也应该从现在开始坚决告别势利、粗暴与粗鄙,走向良善、优雅与美好。笔者坚信:所有现阶段忽略的东西,在未来高品质的教育中必然成为教育的本然。比如艺术教育、体育、德育等等在应试教育阴影中被遮蔽的珍贵价值都将在未来的教育生活中重新焕发生机、大放异彩。因此,不独德育,而是全部教育的审美化,必当成为当代教育获得真正救赎的必然之路。
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厚爱,拙作《浪漫:自由与责任——檀传宝德育十讲》已于2012年问世,也得到了许多朋友的鼓励。然“十讲”只是十次讲座的录音整理,大量零散发表或未发表的关于德育和教育的思考仍旧只是静静躺在计算机的收藏夹里。这次能够结集出版,实在是出版社同仁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谨向所有为本书作出贡献的朋友(特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社长李永梅、编辑王悦,以及协助我整理文稿的北京大学博士生曾妮)表示诚挚的谢意。
檀传宝
2014年11月于京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