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无效教学一直是困扰我们的教育顽疾。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围绕有效教学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在总结经验和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本章在简要阐述有效教学的内涵和经验的基础上,着重从实践和理论两个角度对有效教学的问题进行反思。
第一节有效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有效本是教学的应有之义,真正的教学或者说能称得上教学的活动一定是有效的,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无效的教学(活动)不能称为教学,那么,为什么还要在教学之前加上“有效”二字呢?
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一是实践上确实出现了“异化”的教学,即“无效”的教学,并导致了“教学”内在标准的丧失以及人们对“教学”应有之义的遗忘,因而不得不用修饰语“有效”加以提醒、强化和突显,以期唤醒教学本义,使教学活动回归教学本义。二是“有效”二字(概念)有其特殊的内涵、指向和意义,它对“教学”主要不是起修饰作用,而是起定位、定性作用。按照经济学的解释,有效包含有效果、有效用和有效率三方面的内容和意义。有效教学是提倡效果、效用、效率三者并重的教学观,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是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就像长方体的长、宽、高三者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维度都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形象地说,有效教学是一种“多快好省”的教学。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一)有效果
“效果”是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1]“教学效果”是指由于教学出现的情况,教学活动左右下的成果,包括受教学的影响所能显示出来的一切成果。[2]对教学有效果的认识,涉及动机与结果以及教与学的关系问题。首先,教学效果强调的是教学产生的结果,与动机无关。这就是说,它不关心教师的教学动机、教学意图、教学设计,只关心教学产生的实际结果,尽管它们之间有各种关系。所以,教师再也不能说:“我的课上完了,教学任务完成了。”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以教案为本位,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按照教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培养”“引导”“发展”了学生,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学生是否真的改变、进步、提高了,则不受重视。这是典型的只讲计划、任务,不重效果、质量的行为。其次,教学效果的落脚点是学而不是教,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进一步说,获得进步和发展是对有效教学质的规定,进步和发展的程度是对有效教学量的把握,因此,教学有没有效果,并不是指教师教得好不好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尽管它们之间也有各种关系。所以,教师再也不能说:“我课教得很好,只是学生没有好好学习。”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教被认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学是被决定的,教得好必然学得好。这是典型的以教代学、以教定学的观念。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一文中所指出的:“衡量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看课上得如何漂亮,如何热闹,如何掌声雷动,而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有无增长,能力有无锻炼,求知的主动性如何,思想情操方面有无泛起涟漪,乃至掀起波澜,受到文本感情的感染。”[3]
(二)有效用
经济学把商品中能够满足人的主观愿望的东西叫作效用。有效果强调的是学到了东西(有结果),有效用强调的是学到的东西能够为学生所用(有益处)。也就是说,学而无用的东西,即便有效果,也无效用。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反复操练,获得高分,即使认知有提高、成绩有进步、教学有结果,也不能说是有效益。当然,如果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本身是无用的、没有活性的、没有意义和价值的,那么无论学生怎么学,也是没有效益的。从经济学角度讲,有效性指企业不仅要生产产品,而且产品要卖得出去,为人所用,前者是产量(效果),后者是效益。教学效益实际上是教学价值的体现,具体来说,教学效益指的是教学及其结果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如何。“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显然,教学效益强调的是教学及其结果的合目的性、合价值性。具体来说,它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社会效益
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努力造就合格和优秀的公民。
2.个人效益
为个人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引导个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促进个人智慧、品质、体格等方面的成长和发展。“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辱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
(三)有效率
“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4]“教学效率”指单位教学投入内所获得的教学产出。教学有效果、有效用是从教学产生了结果且这种结果符合预期来判定的,但两者都没有考虑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如果大的、多的教学投入只获得了小的、少的教学产出,那么这种教学算不上有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在保证有效果、有效用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有效率。教学有效率是指一定的教学投入产生了尽可能大或多的教学产出。根据这种定义,减少投入、增加产出就成为教学活动有效率所追求的目标。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的扉页上曾指出,写作该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找并找到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可以因此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5]。教学有效率也可理解为师生用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或教学所耗(时间、精力等)获得了尽可能多的教学产出或教学所得。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按照巴班斯基的说法,“最优的”这一术语是指“从一定标准来看是最好的”。这里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教学效果,即每个学生按照所提出的任务,于一定时期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可能达到的水平;二是时间消耗,即学生和教师应遵守学校卫生学和相应指示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所谓最优化的教学,就是在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方面保证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成效,而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学校卫生学所规定的标准。教学效果和时间消耗是衡量教学过程是否“最优”的标准,也是教学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
二、有效教学的要求与特点(经验)
教学要有效果,教师必须确立效果为重的意识和学生(学习)为本的意识,要重在看教学的实际效果及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看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完成与否(任务完成不等于目标实现);要重在看学生学了什么、会了什么,而不是看自己讲了什么、教了什么(讲得好不等于学得好)。在具体教学操作上,有两点至关重要:第一是教学目标要明确(准确),第二是教学内容要清晰(清楚)。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的:“教什么必须放到课堂教学的第一位来考虑。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宰,用怎样的方法教、师生之间的活动怎样组织和开展,均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6]
专家观点:“一堂课之后,教师不知道自己教了什么,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说这样的语文课会有成效,说这样的语文课会变成学生的营养,说这样的语文课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显然是自欺欺人。”(王荣生)
教学要有效用,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在情境中、在应用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本领。只有能够被应用的知识,才能显示其价值和力量。这方面有个典型案例:印度洋海啸发生的当天,一位10岁的英国小女孩和父母在泰国海滨浴场游泳,因提前发现海水中泡沫增多,凭着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她意识到马上要发生海啸,并迅速将海啸即将发生的前兆告诉周围的人们,使得该浴场无一人伤亡。学习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学而无用的知识使人迂腐,使人软弱;学而有用的知识使人聪慧,使人有力。心理学把不理解的知识称为“假知”,把不会应用的知识称为“惰性知识”。
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当堂达标,完成教学任务,努力做到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课外负担,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把校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提高教学效率的具体要求是:一要减少教学时间的浪费,把课堂教学时间用在指向教学目标的教与学活动上;二要精选教学内容和简化教学过程,使教与学的活动指向价值最大化的教学内容,提高时间的利用价值。
从教学改革层面讲,不少一线教师也总结了许多很好的经验。例如,江苏省苏州中学黄厚江老师提出课堂教学的六个“减法”:一是减去不必要的教学环节,二是减去不必要的拓展和链接,三是减去多余的手段和形式,四是减去赘余的教学内容,五是减去价值不大的知识呈现,六是减去不集中、不该有的目标。[7]湖南省永州市第九中学严丽荣老师提出教师应“学会洗课”:就像洗菜去除泥沙、淘米去除杂质一样,教师要减少课堂的“冗余”,还学生一个简约、朴实和高效的课堂。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390.
[2]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9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143.
[3]于漪.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9(6).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390.
[5]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
[6]于漪.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9(6).
[7]黄厚江.删减:让课堂由多到精,以少胜多[J].语文建设,2011(6).
第二节有效教学的实践反思
有效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内涵知识化和窄化、教学活动模式化和机械化的倾向,突出表现在:
一、效率至上(快与慢、效率与质量)
效率就是速度!课堂有效教学要求立竿见影,“即教即学即会”,“当堂达标”。现实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把教学时间“精细管理”到分分秒秒,无节制地增加单位时间的教学内容,挑战学生学习和接受能力的极限。正如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所观察到的:“在这些教师的教室里,那些慢慢思考问题的或用不明确的语言描述自己并进行思考的学生,就会被贴上‘理解缓慢’、‘发言不积极’的标签而被撇到一边,被教师以达不到所要求的‘明晰的’语言和表达力而‘善意’地撇到一边。”[1]这种快教学、快学习、快思维导致了所谓的“效率过剩”,它有两大害处。一是违背了儿童生命生长的内在规律和认知发展的固有规律。据说,大约20多年前,美国曾面向小学生征集最聪明的一句话。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放太多东西。”[2]二是导致了知识教学的“走过场”现象。表面上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速度快,效率高,实际上食而不化,学生只是被太多的知识填满、撑胀而已,而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消化,更没有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反而成为学生的精神负担和累赘。不仅如此,学生对这种学习会产生如倒胃口的反应,即回避、厌恶、排斥、拒绝,并因此导致“学习兴趣和热情淡化、消退了,学习思维固化、僵化了,学习灵性以及可持续学习力亦严重受挫,乃至丧失殆尽”。[3]我们看到,不少所谓的高效率的课堂“只是着眼于如何快速有效地让学生把握具体知识,于是学生们知道了知识,却不知晓知识间的意义和联系;掌握了解题方法,却不能理解背后的原因和思路;他们手里握住了大量的‘枝叶’,却放弃了最为重要的‘根茎’”。[4]
“教学是一门慢的艺术”,教学的很多效果(包括能力的提高)是要慢慢显示出来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说得好:“语文教学的特点是慢热、恒温,不适合爆炒、猛煎,就像广东人煲汤一样,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实际上,所有学科的学习都是如此。不少专家都强调,教育是农业,要做慢教育,最好的教育者都是缓慢而优雅的。韩国有本畅销书叫《好妈妈慢慢来》。好教师也要慢慢来,对待学生、对待生命、对待心灵,需要的是诚心、耐心、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