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份教师的工作,就有在教学之中成长的话题。
关注教师的成长,教师关注自身的成长,都是智慧的思维。
成长伴随着艰苦,也带来了乐趣。
没有工作中的艰苦甚至苦难,我们难以修炼身心,顽强奋进,表现出健康的成长力。
没有工作中的乐趣与幸福感,我们便缺少了长久悠远的时日中对工作的享受。
当教师的人如果能常常体验到“成长的乐趣”,那就会有年轻的心,会有童心,会有诗心,会有信心,会有热爱生活、热爱事业之心。
于是,就有了人生中最好的心情——快乐之心。
1.耐力是一种智慧
有一年,荆州市教育局用“名师一条街”的形式宣传当地名师,在一条长街的每根电线杆上悬挂一位名师的大幅照片,照片上还写有“个人格言”。
我的个人格言就是:耐力是一种智慧。
主持此项工作的领导希望我改为“耐力是一笔财富”,我没有同意。
我以为,很多事都可能是人生的财富。像这样关于“财富”的“格言”,对人们只是一种鼓励。
而“耐力是一种智慧”则不同,它能表现一个人在人生与事业之路上坚持跋涉的生存观。
居里夫人说:“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我是从“生存”的角度来深深体味“耐力”二字的。我的体会更加切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我曾经这样说过:“每一个人的道路上,命运都有可能安排你像挑夫一样挑着重担在无路可走的地方走一段路,你只能咬牙,艰难地跨出带着呻吟的步子,向前走。”
在无路可走的地方坚持着自己的开辟工作,在非常痛苦的披荆斩棘之中坚持着一步一步地前进并找寻到自己的一条道路,这就是生存的智慧,这就是事业的智慧。
没有坚持,就没有生活;没有坚持,就没有经历。
“坚持”二字,就像“时间”二字一样。我们说,如果没有时间,我们便什么也没有了;我们同样可以说,如果没有坚持,我们也什么都没有了。
我用我的耐力,塑造着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十几年的农村生活,二十几年的教研工作;荆州市初中语文五支教研队伍数百弟子的培养,连续16年的荆州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的召开;千余节课的听课记录,上百节课的教学演示;坚持数十年的资料性阅读,无法计算的资料目录索引的积累;几尺高的写作手稿,1000多篇长短论文的发表;《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的问世,《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的出版;成百张粘贴在书柜和墙壁上的“任务”纸条,四五双因冬天打字而破损的手套;十几部书稿的编纂,几十个专题讲座的准备;23年的荆州市中考语文命题,上百套各类语文试题的编拟;几乎没有休息过节假日,从来不请假的工作记录……这一切都显示了我生命之力的坚韧。
坚持着,坚持着,坚持着;学习,工作,创造,这就是“智慧”。
这种“智慧”,就是有着追求人生目标的持久性和忍耐性,让自己具备走向成功的不可或缺的意志与时间方面的充裕条件。“耐力”这种优秀品质,从人生的角度而言,应该是每个人都能够具备的。
即使是细节性的工作或者研究,也极其需要耐力。
细节化的研究,就是耗费时间的研究,就是耗费精力的研究。
每在细节的研讨上增加一笔,就等于成倍地增加时间的消耗。
坚持细节化的研究,要有极好的耐性。
当你面对书桌几个小时写不出一个字的时候,当你翻阅大量资料而精疲力竭的时候,你都得平静地坚持。
我不怕消耗,我能坚持,于是我能做出很多优化的细节化的内容。
如,可能没有人像我这样就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进行精细的研究,从2003年到2012年年底,10年之间,我写出了整整80篇心得体会,在山西的《语文教学通讯》上连载,每一篇短文的标题都是8个字:
理性思考,诗意策划;整体勾勒,匀称安排;开课揭题,直入情境;挈领而顿,百毛皆顺;淡化提问,活动依然;指导朗读,灵动多姿;习点精粹,氛围浓郁;寓读于说,生动热烈;创新活动,话语纷纭;设置话题,讨论交流;研读教材,启发创新;精巧命名,点示规律;自然迁移,润物无声;快捷切入,省力省时;语言学用,句段读写;捕捉要言,提取信息;含英咀华,课文集美;切分板块,理清思路;围绕线索,牵动品读;联读扩展,拓宽视野;穿插引进,巧用资源;情境生动,情趣盎然;整体反复,多角理解;把握文意,选点突破;读法示例,化解难点;训练检索,整合提炼;巧妙导入,自然得体;生动收束,余味犹存;……真可谓“十年磨一剑”。
像这样的艰苦探索早有先例,从1993年到1999年,前后7年的时间,我写的《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在《中学语文》杂志上连载,被人们誉为“全国中语界最早最系统的中学语文案例研究”。
人们常常问我:你怎么有那么多的事情做啊?
潜心研究与思考,事情就可以多得做不完。
将生命、时间化为工作中、研究中无数优美的细节,这就是我的付出。
2.趁着年轻多做事
“趁着年轻多做事。”
这是我给一位教师朋友赠言时写下的一句话。
我对他说:“年轻”这个概念是相对的。与我相比,你是年轻的;我与自己的70岁相比,我也是年轻的。我们都要趁着年轻多做事。
年轻是多么的美好,它意味着力量、阳光、健美,意味着风华正茂、朝气蓬勃、意气风发。
趁着年轻多做事,是智慧的想法,是聪明的行为,是珍惜自己生命的做法。
舍弃了青春年华中的奋斗,舍弃了青春年华中的自强,人生还有什么意思!
“趁着年轻多做事”的重要意义就是磨炼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
“趁着年轻多做事”这句话,“文眼”就在“多”字上。“多”在这儿的含义是:热爱,勤勉,执着,坚持,超量。
此中的“诀窍”有三:
1.趁着年轻多做事,要找准方向。一般来说,就是争取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一些,比如“做一个受学生欢迎与尊敬的好教师”,就是很好的目标。特殊地说,就是争取在学科领域内做得非常出色,比如“做一个课堂艺术研究的能手与专家”,就是极其明确的奋斗方向。
2.趁着年轻多做事,要抓住时间。年轻的时候抓住了时间就等于充分发挥了“精力”的价值。“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时光虽好,精力不济了。叶芝的《当你年老时》是一首爱情诗,但其中的诗句也能在“时间与精力”方面给我们以启迪:当你年老,两鬓斑斑,睡意沉沉,打盹在炉火旁。你取下这本书来,慢慢地诵读,梦忆着你昔日的神采……
3.趁着年轻多做事,要注重方法。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思想方法至关重要。比如说“扬长避短”就是一种思想方法,“突出重点”就是一种思想方法,“形成特色”就是一种思想方法,“人无我有”就是一种思想方法。有了正确的方法就有了正确的策略,就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多做,如何去做好。
当然,生活中也有种种原因而让人在正当年轻时无法多做事的,且年轻的生命是要渐渐走向衰老的,那就是另外一种说法了:趁着年轻多做事,在真正年轻的时候要努力地发展自己,在已经不很年轻的时候要保持非常年轻的心态。
应该说,几十年来,不管生活多么艰苦,不管工作多么繁忙,我始终都是在一种年轻的精神状态中生活;我走过的每一步,相对它后面将要出现的一步来讲,都是年轻的。因此,我常常沉浸在一种“趁着年轻多做事”的心海之中。
我的很多鼓励自己的话,如“每天做一点”“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直向前走”等,都与这种健康的心态有关。
于是我就紧赶慢赶,披星戴月,翻山越岭,栉风沐雨,一路走来。一直到现在,我还会说,60多岁了,多年轻的年龄啊。
每天都在读书、写作、思考、积累,乐此不疲。在《2009年,我写了多少篇文章》中,我这样写道:
2009年,我写了多少篇文章?
在繁忙的日子里,我是怎样在坚持写作?
在飞驰的时间里,我怎样将自己的思绪化为神采飞扬的文字?
在行走时,在火车上,在飞行中,我是怎样在集合着自己的只言片语?
在家里,在旅途中,在讲学之后的小憩中,我在怎样记录我所收获的点点滴滴?
如何在动中求静,如何在忙中偷闲,如何让思想的小雨不停息地浸润着我的创意?
它们是最简洁最诗意的诠释。
2009年,我写了大约130篇文章。
用大写来表示:约一百三十来篇。
不知道它们是否雄奇壮丽,不知道它们是否娓娓动听。
我只知道我的警言:随时将自己的思考所得变为文字。
于是它们就排列起来了。
像张晓风笔下的“行道树”,
像勃兰兑斯笔下的“生命”,
像艾青笔下的“礁石”,
像宗璞笔下的“紫藤萝瀑布”,
像居里夫人笔下的“我的信念”。
……
在《2011年余映潮论文、示范课、讲座目录》一文中,有以下记载:
我的2011年,非常辛苦。
这一年,共写作文章80余篇,公开发表各类文章50余篇。
推出20多个新课。
有论文、实录、访谈、评点等5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在山西《语文教学通讯》的(A)刊、(B)刊、(C)刊和(D)刊上都发表了文章。
编写著作两本将于2012年出版。
……
这些简略的内容,都带有象征的意味,表现着我的辛苦劳作。
如果此时有人让我对自己还说点什么,我会说:趁着年轻,多读读;趁着年轻,多写写。也许,我还可以坚持10年、15年、20年……
如果此时让我多说几句,我还会说:
趁着身体健康时多做事,趁着心情很好时多做事,趁着麻烦不多时多做事,趁着天气不冷时多做事,趁着天气不热时多做事,趁着闲暇的时候多做事,趁着父母健在时多做事,趁着孩子听话时多做事,趁着生活安定时多做事……
3.练好四项基本功
当教师的,必须要有技术。
每一位语文教师,为了学生的成长,在教学业务上都应练好四项基本功。
一、练好研读教材的基本功
教师必须有耐心训练自己研读教材的基本功,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是一辈子从事语文教学的基础。
研读教材一定要依靠自身的智慧与力量,要立足于自己的勤苦钻研。精读、深读、细读,领会、赏析、体味,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进行品评欣赏,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对每一篇课文,我们都要细细地咀嚼,都要深深地钻研,力求发现其深刻奇美之处,以求教学中的深入浅出、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有一定深度的赏析与品味,会使文章的文字学、语言学、美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精美的手法、丰美的意蕴都显现于自己的面前。这些“独特的发现”正是具备功力和思维灵活的表现。
教师读好了教材,读透了教材,读出了教材的味道,就给学生带来了教学的福音。
二、练好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手法的基本功
常常有人说,“教什么”远远比“怎样教”重要。这其实是一种偏执的说法。不研究“怎样教”,不是与时俱进的做法;语文教学,必须摒弃原始,崇尚现代。“教什么”与“怎样教”同等重要。
教学手法的研究,是提高教师“怎样教”教学水平的研究。教学手法,就是让课堂教学在某一细节、某一步骤方面能够具有文趣、具有情味、具有美感、具有诗意的教学技巧或方法。
“教学手法”四个字能衡量出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凡教学手法贫乏的教师,都无法艺术地、生动地、有效地驾驭课堂。可以说,没有或者少有教学手法的运用,就没有科学的艺术的课堂教学。
为了适应在课标背景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教师要着力研究一些常用的基本手法。如朗读手法、学法手法、讨论手法、赏析手法、讲析手法等。
运用这些教学手法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有利于、有益于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离开了这一点,就无所谓创新设计。运用这些手法的艺术性要求,就是要有诗意,要高雅、美好、益情益智。
在阅读教学设计的艺术中,“诗意手法”是前沿。要研究阅读教学设计的艺术,需要着力研究“诗意手法”。如诗意地勾勒教学思路,诗意地提炼教学内容,诗意地安排教学活动,诗意地进行对话交流,诗意地进行课堂讲析,等等。
如果有更多的学生在更多的细节里生活在富有诗意的学习活动中——求知,求智,求趣,求美——那该是多么的美好。
手法高妙的语文教师,教学氛围、教学效果一定高人一筹。
三、练好作文指导教学的基本功
一般而言,中学的作文教学面临着两个大的问题。一是教材上基本没有指导文字,二是教学手法单调。可以说,大面积上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没有像样的“指导”。我所说的“指导”,是写作技能与构思方法的指导。
作文教学,弱在教师这一边,弱在教师备课不精致、提炼不到位、指导不得力。所以说,语文教师应该也必须练好作文指导教学的基本功。
作文教学体系庞大,内容丰富,我们要从最基础的功夫练起。最基础最重要的基本功是:能够精选范文,提炼规律,指导到位。范文的重要作用在于显现形式、表现模式、突现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