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致语文教师
6005700000004

第4章 成长智慧(3)

4.连类式阅读。这是集“散”材料为“类”材料的阅读。这种读法可以开拓出教材的无限疆界,使教师成为知识花篮的编织者。

5.提要式阅读。它让我们学会集纳、提取课文的妙要,让我们学会精选,提高我们优化教材的能力。

6.赏析式阅读。即品读,鉴赏,美点寻踪,妙要列举。它让我们体味课文的深刻奇美之处,提高我们的文学欣赏能力。

7.发现式阅读。这种方法常常要求我们变角度思考语文现象,从而引出自己独到的发现。

8.资料式阅读。这种研究方法培养搜集、撷取、整理、归类、运用教学资料的能力,让我们有丰厚的积累。

研究体会——

钻研教材,求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挖掘以求深,辨误以求真,发散以求活,变角以求新,连类以求趣,探幽以求奇。如果没有教师的精读,则一定没有精彩的教读,没有生动的课堂交流。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讲,教师的“深化课文研读”是一种“铺展”的艺术,其高层次的境界是:读得细腻,读得深刻,读得奇美。

总的来讲,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教材阅读的方法,那就是“上下求索,左右勾联”。这八个字所表现的品得美、读得深、联得宽的境界,才是对教学、对教师最为有益的阅读境界。

做完一个类似这样的“专题研究”之后,如果从心理感受的角度来欣赏自己的“专题研究”成果,大致上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在拨开层层“迷雾”之后,自己的“面目”已经“焕然一新”了。

在有关语文教学的专题研究中,无数美好的小小项目正等待着我们……

8.不同深度的磨炼产生不同高度的水平

我曾经对我的一些教师朋友这样讲:

发展自己是我们每个人真正的大事。

给自己多储备一些知识,让自己多增长一些学问,逼自己多培养一些能力。

做一个治学勤苦的人,做一个思考深刻的人,做一个追求高度的人。

名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或自设的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我还对他们说:

一个希望非常成功的人,必须能忍受多方面的磨炼。

谁经过了如下八大技能的痛苦磨炼:教材研读、资料积累、教案设计、作文研究、论文写作、考试研究、案例分析、教学技能训练,谁就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

我自己所经受的痛苦的磨炼,就是多方面的、立体的。在我的自传体短文《一直向前走》中,我这样写道:

常年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析、思考与提炼让我发现了语文教学很多方面的规律,更让我发现了很多无人问津的空白,我的教研工作总有着新鲜而开阔的视野,我在宏观思考和微观操作中都获得了无尽的收获与乐趣。

为了读书,节假日我很少休息过。有人问我,你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我说:每天做一点吧,走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时候,要像运动员那样,挥一挥紧握的拳,鼓励自己。

在我的《〈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

与国内的大多数名师相比,我有着更为丰富深刻的教研生活。我不仅仅是受人之约到各地去讲课,那是近年来才有的事。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我要长期深入基层,要听大量的课,要送课下乡,要连续二十几年参加中考语文命题工作。我还要组织主题鲜明的语文教研活动,要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论文写作研究、中学生文学社团工作研究、试题研究等几个方面培养年轻的、优秀的语文教师,我必须在这所有的方面都做到“先行”。于是我受到的磨炼也就是多方面的,这些磨炼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我的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在我的书房里,贴有一层一层的纸条,上面有多年来密密麻麻的工作安排,它们构成了一面奇特的“墙”,无声地显现着我完成的无数任务,显现着我巨大的工作量。我在短文《书房中的小纸条》中进行了这样的抒情:

在家里,我常常对着墙上与柜上的这些纸片沉思、说话、驰骋想象。我在心中孕育着纸片上各个条目的鲜活生命,用心中的血液和体肤上的汗水勾勒它们的可爱形象,然后喜悦地放飞它们,目送着它们去语文的蓝天里遨游。

我希望我的弟子、我的朋友、我的同人的家里都有一些这样的纸片,不管这些纸片是贴在墙上,还是存于心中。

同样,我在短文《西边那间房》中叙述了我的“繁忙”的生活:

只要是在家里,绝大部分的时间我都会呆在我的书房里。工作的策划与安排、会议细节的思考、朗读录音、自己教学片断的欣赏、一个又一个思想火花的追记、一次又一次讲稿的写作、成千上万封邮件的发出、无数个习题的编写、多少次外出讲课的策划、无法统计字数的读书笔记、数不清的电脑文件的整理,各种各样演示文稿的制作,都在这里进行,都在这里沉淀,都在这里酿造成事业的美酒。

正是由于无数艰苦的磨炼,我在中考命题研究、教学艺术研究、论文写作研究、教学实践研究、教研活动研究等各个方面各有“专攻”,创造了我的工作业绩。

于是就有了这一篇短文的命题:不同深度的磨炼产生不同高度的水平。

9.角度:创造与创新的着眼点

创新能够显现特色。创新能够显现个人的教学教研特色。

做好自己的事业,应该而且必须脚踏实地、恰如其分地进行教学教研方面的创新。追求创新,主要在四个字上下功夫:角度,难度。

角度是观察事物的出发点,是处理事物的方式与方法,是创造与创新的着眼点。在教学创新中追求新颖实用的角度,是为了激发我们的智慧,让我们智慧地进行教研与教学。

做事也好,教学也好,“新”字主要体现在“角度”二字之上。因为“角度”好,“角度”与众不同,便有了个性,于是就叫作“创意”。

不管是教研工作,还是课堂教学;不管是研读教材,还是设计教案,我都非常注意获取“角度”。

“角度”的魅力,表现在巧妙、独特之上。“角度”是创新的生命线,没有“角度”,就是“平常”。“角度”的新奇表示着“难度”,显示着创新的高度,没有“难度”,也是“平常”。在一件与技术有关的事情上,你的难度超过了人家,你就技高一筹。

在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角度”这东西,不经过“山重水复”的跋涉,是看不到它的;不达到“千呼万唤”的地步,它是不出来的。为了它,必须付出时间,必须耗费心力。

“角度”的魅力,表现在巧妙、独特之上。寻求新的角度来进行创新,实在是非常困难。“终日而思”“冥思苦索”一般不会带来让人满意的结果。可能的好方法是进入对规律的认识,进入对事物现象的提炼。提炼之中的感受与发现可能就是真正好的角度。

比如,我曾经无数次倾听名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朗诵录音,从中提取朗读此诗的规律,然后形成“情在抑扬中”“情在起伏中”“情在疏密中”的朗读训练方案。这种训练方案的角度就是全新的,有创意的,非常生动的。

下面又是一例。

为了寻求《夸父逐日》阅读教学的优美角度,创造全新而务实的教学角度,我读了大约10万字的资料。

10万字的资料,听起来很吓人,其实也就是那么几十篇文章。关键是要耐心地读,耐心地感受、提炼。

我读的文章有:《神话研究综述》《原始神话:中国哲学的起源》《什么是中国远古神话》《对鲜于煌教授论“夸父追日”在酉阳的几点质疑》《从〈夸父逐日〉学想像》《夸父究竟是怎样死的》《夸父可能是我国第一个农业科学家》《对神话“夸父逐日”的不同理解》《浅谈夸父逐日的目的》《夸父是男性吗?——给“夸父逐日”说“道”》《夸父逐日新说》《夸父的“俄狄浦斯情结”》《〈说文解字〉中的“夸父”意象》……

我还查到了如下的文献目录:《夸父逐日神话的原始意蕴》《〈山海经·夸父逐日〉的本义》《揭开“夸父逐日”神话的神秘面纱》《道家寓言与“夸父逐日”神话》《夸父逐日的原始蕴涵及后世的演变》《“夸父逐日”的仪式结构及其文化内涵》《〈夸父逐日〉的文化意蕴新解》《〈山海经〉中的夸父形象研究》《神话“夸父追日”原型考》《夸父追日的深层叙事原型》《夸父原型新探——远古祈雨文化研究》《夸父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夸父逐日”并非神话——〈山海经〉新证》《造林之神——夸父》……

正是这样的付出时间与耗费心力,“角度”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夸父逐日》的全新教学创意才得以产生。即使就朗读训练的创意来讲,角度也是那样的美妙:

朗读训练之一:读出课文中的分号与句号

朗读训练之二:读出情节中的雄壮与悲壮

……

我在研究工作与教学实践中,崇尚“角度”二字。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是我进行创意的秘诀。角度的美妙,渗透在我的非常多的文章与课例之中。在对“角度”苦苦的不计时间成本的追寻之中,我渐渐变得聪明起来。我想:作为一项工作,它有一般技能和高层技能的区别。作为一个工作着的人,应该追求自己的高层次技能。角度加上难度,就是高层次的技能,就是创新。

10.以自信迎接挑战

“自信”这个词很有意思,它有三种词性,表示三种有细微差别的含义:动词,自己相信自己;形容词,对自己有信心;名词,对自己的信心。

不管怎么说,它都指的是自己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去做,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做,相信自己有方法去做,相信自己能够做好,这就是在生活、事业上的自信。

自信是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是一股鞭策自己的力量,是一种激发自己内驱力的精神状态,是一个人做事有实力、有能力、有方法的表现。

自信不是自我陶醉,不是自我吹嘘,不是自卖自夸、自我炫耀。自信需要的是行动上的勇敢与踏实,需要的是方法上的科学与艺术。

用自信迎接挑战,能够让一个人首先有了气势,有了能够做好、力争做好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就会有“脚踏实地”,就会有“想方设法”,就会有“万难不屈”。

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我常常用自信去迎接挑战。

能够表现我自信的“典型事例”,莫过于我50岁走上讲台学讲课。

50岁,俗称“年过半百”;50岁,在乡村中学,差不多已经是退休的年龄了;50岁的教师,已经是很老的教师了。而此时的我,则面对“教研员讲课”的挑战,充满自信地走上了讲台。我用文字将我的第一次讲课简略地记载了下来:

“教例品评”写到了1997年,我有了到一线、到教室里给学生们讲课的冲动:是啊,已经评点近100个教学案例了,天下的风光被我尽收眼底,那么多名师的教学艺术被我提炼出来,我为什么不能自己上台讲课?

1997年11月26日下午,在湖北省监利县周老镇直荀中学的操场上,我开始了我的第一次公开课。

天气很冷。上课之前,天公作美,霏霏细雨骤停,没有风也没有雨。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课的语文老师有200多人;大家从来没有听过教研员上课,大家都想听一听地区来的教研员怎样上课。

这里没有大的教室,学校方面非常为难。我说,就在学校操场里上课吧,一个篮球场就能解决问题。大家赶快行动,从教室里搬出桌椅,在学校湿漉漉的篮球场上摆开了阵势,黑板放在体育老师喊操用的土台上。

我带了两个课过来,一是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是文言课文《口技》。

这个镇是柳直荀烈士牺牲的地方。柳直荀烈士的墓,离学校大门只有200多米。墓前大碑刻有毛泽东手书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上课时,我将毛泽东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插入了《天上的街市》的教学。

在《天上的街市》的教学中插入《蝶恋花·答李淑一》,既起到了烘托作用,又起到了对比作用:诗是诗人的诗,词是领袖的词;二者都有想象,前者想象星空,后者想象月宫;前者表现出浅吟低唱的韵味,后者显现出豪放雄浑的风格;前者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后者抒发了对为理想而献身的先烈的怀念。它们融合在一起,让同学们在诗词的学习中体味了音乐美,品析了图画美,感受了情感美,同时也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特别是对幸福生活不是凭空而来的理解。在这特殊的环境中,这样的教学非常富有感染力。

那一天,我的感觉真好:我终于走上了讲台。

迄今为止,我已经在全国各地讲授几百节公开课了。

2009年11月18日,星期三,下午,广东省东莞市东华中学,我讲了我的第100个公开课——《陈太丘与友期》。

这100个课,是我从近51岁到近63岁之间进行的智慧的创造。它们基本上覆盖了各种文体,分布在从小学到高中的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之中。除了阅读课,还有作文课、单元小结课、中考复习指导课、读报课等不同的课型。

当我把这100个课的课题打印出来时,它们从先到后依次排列,像是逶迤的山路,像是壮美的飞瀑,又像是一路奔流的长河。

这100个课,是我在人生中最富有经验的年龄段,是在本职工作负担最为沉重的时候进行的充满激情的创造。这是一个曾经的中学语文教研员为勇敢地走上讲台而进行的坚持不懈充满力量的奋战。这种创造与奋战,在我退休以前,几乎全部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教学资料的整合,教学方案的设计,无一例外的公开教学,让我经受了极其痛苦的磨炼。

一位中学语文教研员,12年的时间,在全国各地成功地展示了自己的100个课,何其难也,但我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