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在我将近60岁的时候,研究语文教学风格的学者和教授根据教学成果产生的先后或者说教学影响产生的先后,将我划分到了所谓的“新生代”之中。因为“出道”太迟,他们淡化了我的年龄。于是又给了我非同一般的自信。
11.体验成长的乐趣
人生的乐趣有很多种,当教师的乐趣也有很多种,“成长”就是其中的一种。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5期上王富仁先生的论文《教师主体论》中,就谈到了这个问题:
教育的本质就在教师与学生的结合形式中,就在将教师与学生结合起来的精神纽带中。那么,是什么将孔子和苏格拉底与他们的学生结合在一起的呢?当孔子谈到自己的时候,反复强调的只有两点:其一是“为之不厌”,其二便是“诲人不倦”,并且说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感到很幸福,“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显而易见,孔子是一个在自己的社会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得到了更加迅速成长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在精神上更加充分地体验到人的成长乐趣的人。
说得多好啊!两次谈到孔子的“成长”,作者让我们知道了评价孔子的新角度——孔子是一个“充分地体验到人的成长乐趣的人”。
联想到我们自己,是否也体验到人的成长乐趣呢?
我们常常说的是学生成长的乐趣,在给学生拟定的作文题中,一定有一个是:成长的乐趣。但我们很少展开自己“成长的乐趣”的话题,极少写成长的乐趣的文章,好像成长的乐趣与教师、与我们这个职业没有多少关联。
其实“成长”不是孩子们的专利,“成长”不是有着严格年龄界限的概念。就专业能力的发展来讲,就思想品质的进步来讲,就个人修养的提升来讲,我们每个人应该说一直都在成长,从青年到步入中年、老年,我们都可以谦逊地说:我正在成长中!
成长的乐趣也能够长久地伴随着我们,让我们体验,让我们享受。
让《论语》所说的美德在自己身上闪光——安贫乐道,博古通今,舍己为人,循循善诱,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见贤思齐,文质彬彬:修身是一种乐趣。
为了自己教得好而学而不厌,为了学生学得好而诲人不倦,为了提高自己而发愤忘食,为了备教改辅而精益求精:执着是一种乐趣。
在事业的陶冶中,从稚嫩走向老练,从实习教师走向教学骨干,从初出茅庐到教艺精湛:成熟是一种乐趣。
我们把时间献给了工作,把青春献给了学生,把精力献给了学校,把智慧献给了事业,把自豪献给了自己:付出是一种乐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文会友,侃侃而谈,无所不至:交友是一种乐趣。
中考成绩特别好,语文组的科研成果在学校名列前茅,自己的论文发表在期刊上,压力很大仍然能够挺住:欣慰是一种乐趣。
一年四季都在辛劳之中,与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说再见,两鬓飞霜的时就能桃李满天下:回首是一种乐趣。
晨起是一种乐趣,晚归是一种乐趣;反思是一种乐趣,惊喜是一种乐趣;受到欢迎是一种乐趣,得到表彰是一种乐趣;接受问候是一种乐趣,悟到真谛是一种乐趣……
有这一份教师的工作,就有成长中的乐趣。
当教师的人如果能常常体验到成长的乐趣,那就会有年轻的心,会有童心,会有诗心,会有信心,会有热爱生活、热爱事业之心。
于是,就有了人生中最好的心情——快乐之心。
12.因为工作,所以幸福
一
有工作,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幸福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有工作,因为工作着。
有工作而且有幸福感的人,就会珍视、珍爱自己的工作,就会做好自己的工作。
二
我对本职工作的态度是:尽心尽力。
可以用瞻前顾后、苦心孤诣、全力以赴、始终如一这些词语来形容。
对工作的这种态度来源于我对工作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努力工作的重要动力之一。
三
对于工作,我力争做得更好。
我知道,很多时候自己是不可能做得最好的,但向“更好”努力一定没有错。
有一年,我支教到贵州去讲课。贵州的教研员同人后来这样评价我:
在一天的时间里,余老师亲自执教四节示范课,课后是一个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关于课堂教学艺术的学术报告。余映潮老师为了“给予”而“超越极限”,我们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
像这样努力做得更好的例子,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俯拾皆是。
四
对于工作,我力求造福于人。
我的工作内容之中,有一项就是坚持几十年培养青年语文教师,着力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小组等五支教研队伍的建设。工作之中,有对年轻教师的教学艺术指导和教学业务的全心辅导,有对青年教师读书与论文写作的严格要求;我从不保留地将自己的研究心得介绍给青年教师,我将非常多的年轻教师推向赛场,推向报纸杂志;我用自己的劳累,换来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的进步。
所以退休之时,我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卓有成效的中学语文教研工作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五
对于工作,我追求卓有创意。
如荆州市初中语文第二届说课交流会,我的创意是:针对北京《中学语文教学》上的栏目来说课;让选手的说课稿,同时也能被刊物的栏目采用。
我在文件中这样要求:
1.每位选手必须通读《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1~8期的两个重点栏目《课堂聚焦》和《备课平台》。
2.每位选手必须写两篇说课稿:一篇是《课堂聚焦》中的“精彩定格”即教学精彩片断,一篇是《备课平台》中的“创意无限”即某篇课文的教学创意。
果然,这次说课的稿件中有十几篇被《中学语文教学》选中刊发。杂志主编史有为老师说:针对一家刊物的栏目组织学术会议,全国只有余映潮一个人想到这样做。
是的,在开展富有创意的工作方面:精神与智慧缺一不可,耐心与细致缺一不可,精细构想与步步为营缺一不可,提升别人与发展自己缺一不可。
六
对于工作,我用自己的发展来保证质量。
发展自己,一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二要优化自己的工作精神。
在我主持的荆州市初中语文所有的教学研讨会上,我都必须进行与每次会议主题有关的长篇学术讲座。在这一点上,决不偷懒,决不懈怠,决不敷衍,决不指望他人的力量。我在荆州市所有的教学讲座积攒起来,形成了我的专著《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的雏形。
工作精神与工作水平就是这样在坚持中磨炼出来的。没有这样的工作精神,就没有这样的工作水平。
13.研究名师,发展自己
中学语文界的名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前沿”。研究名师的意义之一在于感受学术界的前沿,感受本学科教学理念、教学观点、教学研究、教学实验、教学艺术的前沿。
人们说,从师要“高”,名师就是“高师”。研究、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教学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摸着石头过河的路,少走很多羊肠小路,少走很多走进去又退回来的路。所以,就提高教师素质来说,名师研究确实是很有效益的研究。
我曾坚持数年,研究过中学语文界非常多的名师。在《“名师研究”法》这篇文章中,我这样写道:
很多年前,我不仅有研究胡明道老师的专题目录卡片,还有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的专题目录卡片,还有对张建华、章熊、黎见明、洪镇涛、徐振维、陈钟梁、蔡澄清、陆继椿、鲁宝元等名师的研究纪录。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一批名师,可以说是被我“尽收眼底”,即使是上海本地的老师也没有像我这样研究过他们。在我的读书卡片上至今还有他们的名字:沈蘅仲、何以聪、鲍志伸、周其敏、陈亚仁、戴德英、卢元、钱蓉芬、俞达珍、何念慈、潘鸿新、方仁工、吴侃、陆军、火观民、梁康华、金志浩、杨墨秋、邵愈强、朱乾坤、过传忠、冯志贤、董金明、居志良……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何等雄奇壮丽的队伍啊;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何等才华横溢的队伍啊!
“名师研究”不是“名师模仿”。那样做仅仅只能学到一点点“艺”。名师研究贵在长久,贵在深入,贵在品味,贵在提炼。
在研究中,如下角度与方法都是可行的:
观摩,观摩名师的现场教学或教学录像。
收集,收集某位或某些名师的各类作品,进行阅读与探究。
收藏,收藏名师特别经典的论述或案例,以作长时间的揣摩、感悟、品味。
评点,评点名师的教例。
摘抄,摘抄名师的名言、精彩的教学片段,缩写著名案例的主体内容。
跟踪,对某位名师进行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多角度地感受其教学思想与教学特色。
评说,对名师的教学模式、教学观点以及课例进行评论或批评。
提炼,提炼名师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以及他们的教学技艺之中的精华。
综述,从宏观的角度对名师的思想体系、教学体系、教学风格进行评介。
比较,或从纵向或从横向对名师群体进行比较研究。
……
如果你想学到真本领,想成为真名师,如果你立志超越名师,你就得在研究名师这条路上走一走。苦心孤诣,扎实深入,乐此不疲。
我研究名师的方法主要是:收集、综述、评点。
我研究名师的理念是:广泛研究,多方吸纳,整合提炼,发展自己。
我坚持得最好的地方是尽可能多地形成书面文字的研究心得,这样做不仅仅是从理性上提高自己,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提炼出一些“真东西”。
我超越名师的最出乎人们预料的突破口就是在论文和课例上:大量地撰写实用性的教学论文,用大量的课例支撑我的教学设计艺术的观点。
用“大量”来表现“力量”,这或许是奋斗之路上的一条警示语。
14.不离学术,不离实践
“不离学术,不离实践”,是我赠给一位教研员同仁的话。
普通教育的教学业务部门中,有一支人数众多的队伍,那就是由各个级别、各个学科的教学研究人员组成的“教研员”队伍。其工作的特点是一年四季事务繁忙。所以,很多的时候给人以劳累的感觉,很多的时候给人以时光飞逝而一事无成的感觉。因此,从事业有成的角度来看,“不离学术,不离实践”这八个字就显得非常重要。
不离学术:无论多忙,都要坚持本学科的理论学习与学术研究,以提高自己的水平,指导自己的工作,优化自己的工作。
不离实践:无论多累,都要在本学科学术理论的指导下组织好教学研究活动,组织好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活动,坚持要求自己读读课文,进进课堂,写写文章,作作讲座。
将“不离学术,不离实践”这八个字与教研员工作的基本要求联系起来,那就是:发展自我,带动大家。
在这个方面我坚持得比较好。
我自豪的是,在学术上我是和当地青年语文教师一起成长的。我更加自豪的是,很少有人像我这样很努力地用非常特别的艺术手法培养青年教师。我将教研工作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上。将培养、提高年轻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艺术作为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批批地培养着青年教师,20余年坚持不懈。
我的队伍组织得比较好。青年语文教师能在专门的学术活动中得到提升。每年的四月初都召开荆州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那是青年语文教师的盛大“节日”。
我追求较高层次的教学指导。每次大型学术年会的总结性学术报告都很有分量。我的总结报告一般都是提前两三个月写好,它们主题鲜明,有着饱满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学术信息。
我亲自说课,亲自讲课,有时送课下乡,有时与年轻老师一起在学术研讨会上讲课,有时将我的课作为某校教研活动的一个部分,有时用我的课来启发参加高层赛事选手的思维,有时还邀请县区的教研员一起到学校讲课。
我的评课艺术也让弟子们得到学术享受。我对课堂教学艺术的钻研与实践,对教材的比较深入的理解,能够让我在评点别人课例的同时延伸出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设想,这是让弟子们感觉最有收获的地方。
我不辞辛劳地评改或者指导修改青年语文教师的教学论文和教案,然后将它们推向语文专业报刊。我这儿有不少的写作任务,我也会将这些任务分给一些青年教师,希望他们的成长路上多一道美好的风景。
所以我能够这样说:与很多有教学个性的名师相比,我所主持的教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群体进行的。名师表现的基本上是个人风采,而我却有一个教师的群体来表现教学教研的风采。
这样,在学术上,在实践上,我的工作就有了一点儿特色。而教研员工作最难做到的,就是形成特色。谁的教研工作形成了特色,谁就是创新了工作,谁就是真正的学科带头人。真正的学科带头人,他就应当做到“不离学术,不离实践”。
15.自己训练自己
自己训练自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
自己训练自己,是最有主动权的训练途径之一。
自己训练自己,是最能够确立目标并坚持进行的训练方式之一。
所谓自己训练自己,就是在工作中、教学中、科研中自己要求自己对某项技能进行反复的练习,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与研究水平,增加自己的教学与科研的实力。
自己训练自己,是长期可以进行的事情,是经常可以进行的事情,是每天都可以进行的事情。
自己训练自己,是可以在备课中、教学中、作业批改中、教研活动中……进行的事情。
自己训练自己,更是可以在业余时间里、在个人独处的环境中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