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来说,除了应懂得自尊、自信以外,还应该学会反思自己、调整自己,也就是说应具备有自省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家长在对待孩子时,除了需要适当的鼓励之外,还应该让孩子学会检讨、自省。孩子只有学会了调整与反省自己,才能更好地融入到外部的社会中,以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内省,认识自我的魔镜
内省智能,通俗地讲就是“认识自我”的能力,即一个人了解自我,善于对自我进行分析、省思的能力。苏格拉底曾说:“未经自省的生命不值得存在。”也就是说,但凡为人,都必须学会自我反省,只有懂得自我反省,才能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地取得进步。
自省是自我动机与行为的审视与反思,用以清理和克服自身缺陷,以达到心理上的健康完善。它是自我净化心灵的一种手段,情商高的人最善于通过自省来了解自我。自省是现实的,是积极有为的心理,是人格上的自我认知、调节和完善。自省同自满、自傲、自负相对立,也根本不同于自悔、自卑这种消极病态的心理。从心理上看,自省所寻求的是健康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个性。它要求消除自卑、自满、自私和自弃,消除愤怒等消极情绪,增强自尊、自信、自主和自强,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强者在自省中认识自我,在自省中超越自我。自省是促使强者塑造良好心理品质的内在动力。自我省察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严峻的。要做到真正认识自己,客观而中肯地评价自己,常常比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别人要困难的多。能够自省自察的人,是有大智大勇的人。在人生道路上,成功者无不经历过几番蜕变。蜕变的过程,也就是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觉醒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的成长就是不断地蜕变,不断地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对自己认识得越准确越深刻,人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当然,自我省察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缺点勇于正视,它还包括对自己的优点和潜能的重新发现。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长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省发挥自己的优点,通过不懈的努力去争取成功。
对成人而言,具备自我反省的能力,就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自尊、自律,有计划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进取,度过一次次难关,一步步走向成功。对于孩子来说,学会自我反省,更是关系到他们当前的良好发展和日后的成才。一个不懂得自我反省的孩子,永远不会懂得自己的过错与不足,这只能为他们的成长平添许多障碍与烦恼,反之,当孩子学会了内省,便能做到“扬长避短”,获得良好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成为一个自信、自立、自律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顺利地越过成长过程中的障碍,到底成功的彼岸。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未来,父母的希望。作为父母,我们总试图包容孩子的一切,善的、恶的、好的、坏的。但这样无原则的包容只会让孩子身陷爱的泥潭,唯有让孩子学会内省,孩子才能真正挣脱出来。
通过内省,孩子才能及时修正错误,不断地调整精神信息系统接受信号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以确保信息系统不出现紊乱。所以说,学会自我反省的孩子,就等于掌握了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长的秘方。
一个具备内省能力的孩子一定能够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他们总是寻找自己的不足,力求改进这些不足;他们总是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别人的建议中汲取营养,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他们不会害怕自我批判和自我否认,因为他们知道自我否认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自省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方法。心平气和地正视自己,客观地反省自己,既是一个人修身养德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又是增强人之生存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在自我否认的背后,他们实际上有着充分的自信,在不断的反省中获取前进的力量,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杂念,对事物有清晰、准确的判断,理性地认识自己,并提醒自己改正过失。只有全面地反省,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因此,每日反省自己是不可或缺的功课。通过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无情地自我解剖,严格地自我批评,及时地改正自己的过错,把过失和错误消灭于萌芽状态。
勇于面对自己,正视自己,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反省,反省不理智之思、不和谐之音、不练达之举、不完美之事,并且要及时进行,反复进行,才能够得到真切、深入而细致的收获:疏忽了、怠惰了,就有可能放过一些本该及时反省的事情,进而导致自己的一再犯错。所以,培养孩子反省的习惯非常重要!
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识
对于家长或者老师来说,教育的使命是教会孩子懂得人类的多样性、相似性和依存性,而认识他人必须首先认识自己;无论是在家庭、社会还是在学校进行的教育,都应首先让孩子学会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他人的反应;培养孩子情感同化的态度,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自我意识呢?所谓自我意识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起着调节作用,是行为的强烈动机,他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意义重大。自我意识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孩子怎样认识自己,怎样安排和处理自己同周围世界以及同别人的关系,怎样评价自己的能力,具有什么样的自我价值观,树立什么样的自我形象,直接地影响他们能否积极地适应社会、能否保持心理健康、能否在学习和生活中顺利前进和发展。
如何才能判断你的孩子是否具备了正确的自我意识呢?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小学一年级的小池田提起学校的事情就兴高采烈、得意洋洋,因为,他的成绩非常优秀,经常考100分,所以,老师很喜欢他,同学也很羡慕他。
有一天,妈妈在辅导他做功课的时候,小池开始煞有介事地介绍起自己同桌的情况:“妈妈,我的同桌好胖呀,他学习成绩非常不好,跑步也跑不快,是我们班里的差生呢!”
“那你呢?”妈妈微笑着反问。
“我?”孩子提高了声音:“这还用问嘛,我当然是班里的优等生了!老师经常夸我学习很认真呢!”说完,孩子表现出很自信的样子!
故事中的小池田已经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意识,而这种自我意识的来源恰恰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比如,小池田就是因为老师的夸奖而有这种充分的“优越感”的,在这个时候,这个时候,家长若能适当地有意加强这方面的调控引导,让孩子充分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对孩子的成长将十分有益。
因为,培养与利用孩子的自我意识,可以有效地促进其学习与心理健康水平。一个具有良好自我意识的孩子,会在各方面表现出优秀的才能,经常取得成功。反之,如果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出现了不良倾向,又没有及时调整,会使孩子的个性和行为发生偏异,以后矫正就困难了。所以家长应当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识。
要培养孩子正确的自我意识,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孩子的自我认识。
通常来讲,小学生要清楚准确地认识自我是比较困难的。尽管如此,也要逐渐引导孩子认识自己,因为童年时期的自我认识是成年后自我认识的雏形。家长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主要是要引导孩子解决两个矛盾:孩子自己心目中的“我”与实际的“我”的矛盾;自己心目中的“我”与他人心目中的“我”的矛盾。
引导孩子认识实际的“我”,可以通过一些比较,使孩子逐渐对自己有准确的认识。家长可以让孩子同过去的“我”比较,用笔记、摄影、录音记下孩子的成长过程,过一段时间拿出来让孩子看看、听听,让孩子由此知道“我”的进步、退步或停滞。让孩子与同龄的孩子比较,认识自己的发展状况和能力水平,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让孩子与成人和优秀人物比较,认识自己的差距,提高孩子努力和进取的意识。让孩子同进行活动前后的“我”比较,给孩子布置一些孩子做起来吃力,但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使孩子了解自己潜在的能力。
引导孩子认识他人心目中的“我”,主要靠家长及时把听到、看到的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和印象,以适当的方式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孩子一般不易了解到,家长要做有心人,当好孩子的“耳目”。
2.培养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
实验研究表明:我国儿童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年龄为3至4岁之间。4岁的孩子开始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能够根据一定的行为规则来评价自己。5、6岁的儿童绝大多数已经能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它对于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道德行为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家长应当为孩子创设自我评价的情境,促进孩子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最初是根据成人对他的评价而形成的。
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应当比孩子的实际情况略高一点,使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能够用积极的、向上的要求来评价自己。另外,家长要努力安排一些孩子经过努力能够取得成功的活动。成功的次数越多,孩子对自己成功方面的评价越高;成功的范围越广,孩子对自己的全面评价也就越高。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自信、自我接受、勤奋、乐观的个性,使自我意识中积极的成分占主导地位,从而促使孩子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
3.教育孩子积极地接受与悦纳自我
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一个人先应该自我接纳才能被别人所接纳。只有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培养孩子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才能促进其发展自我和更新自我。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可以通过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在对待不足与缺陷时的事例,启发孩子思考如何对待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应该让孩子懂得:积极悦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或坏的,成功的或失败的,有价值的或无价值的,凡是自身现实的一切都应该积极地悦纳,并且平静而理智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和得失成败,做到乐观开朗,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4.创造条件、培养强烈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对自己积极、肯定又切合实际的自我评价与自我体验,它在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自信与自卑都存在着一种累加效应,愈自信的孩子,愈容易成功,愈成功就会愈自信。反之愈自卑的孩子则愈会导致更大的自卑。
(1)通过集体活动逐渐培养。任何人都有被激励的愿望,这愿望像一扇门,是从里面反锁的,钥匙在每个孩子的心中,而教育者只有采用一定的措施让孩子主动参与,才能使孩子打开心门,这些措施之一就是集体活动。利用周末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性的活动,这些活动可大可小,因地制宜,能做到“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那当然是对集体活动的最好奖赏。
(2)让孩子体验成功。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要创造一些可以达到成功的机会,使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这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方法逐步实施。所谓“低起点”就是根据孩子的相关准备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水平,把孩子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确定为起点,我认为实验小学的期中、期末考试出题的难易度把握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它使绝大多数学生在考完后都产生了一种积极的、成功的体验。“小步子”就是把事情要求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循序渐进的层次系列,把产生挫折事件的频率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使孩子层层有进步,处处有成功,不断提高自信心和学习的动机。
5.引导孩子有效地控制自我
自我控制是人主动定向地改变自我的心理品质、特征和行为的心理过程。有效地控制自我是健全自我意识、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因此,应该从小就要发展孩子的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能力,使他们尽早实现自我教育的功能。培养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应该做到两点:
(1)帮助孩子合理地定位理想自我。理想自我是个人将来要实现的目标,在确立其内容时,要立足现实,从孩子自身实际出发,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将目标定得唾手可得,而应该是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实现的适宜的目标。
(2)培养孩子健全的意志品质。意志健全的人,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顽强性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水平。而对自我的有效监督和控制,离不开意志的力量。只有意志健全的孩子才能真正做到自我的有效控制,从而最终实现理想的自我。因此自我意识的完善应该从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做起,这更多地是采用鼓励的办法,以增强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提高自控能力。
6.教孩子定位自己的优缺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光知道自己的优点,不知道自己的不足,只会让孩子变得狂妄;而只知道自己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只会导致孩子自卑、怯懦,缺乏自我。因此,教孩子定位自己的优缺点非常重要。因为,孩子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才能有“自知之明”,才能做到扬长避短,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总之,自我意识在每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能让孩子终身受益。
纠正孩子自我为中心的毛病
能培养出一个充满自信、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尊重自我的孩子是每一位家长的共同心愿,因为,一个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自信的孩子才能创造出精彩的人生。但孩子如果过于自我,难免就会落入以“自我为中心”的陷阱里,变得任性、刁蛮、狂傲无羁,甚至是冷酷无情,这就背离了家长的原意,变得令人担忧了!
事实上,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并不等于说就是要纵容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自我为中心”是孩子对自己过于重视的表现,他们自以为自己是“主导者”“控制者”,谁都必须听自己的,如果有谁不顺从自己的意愿,就觉得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犯,变得郁郁寡欢。为了保住“中心”这一位置,许多孩子不惜用哭闹、纠缠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不但影响到孩子与人的正常交往,还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其今后的发展是不利的!作为家长,既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识,也要防止孩子变得过于自我,凡事以“自己为中心”!因此要把握好教育的“度”。
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家长需要学习并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在正确认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做以下努力:
1.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要改变孩子的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家长应该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应坚决拒绝,以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家长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使孩子懂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需要分担共享,并使其懂得应该经常关心他人,而不能放任孩子自我中心的心理。同时应帮助孩子建立群体思想,这样可以使孩子自我中心的行为逐渐减少。
2.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观察孩子时,不能只看自己的孩子是否精神饱满、是否能融入社会,一定要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较来观察。如有可能,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性的活动,如捐款、帮助邻居倒垃圾等,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
3.千万不要以孩子为“中心”
家里人不要整天围绕着孩子转,万事不能以孩子为中心,当孩子习惯了以“我”为中心的性格,那么他是不知道如何去关心别人的。
4.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
有时候,孩子无理取闹仅仅是想要父母多陪陪他,如果是这种情况,父母可以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给孩子足够的爱、关注。当然,在关注孩子的同时,家长还应该让孩子认识到,父母因为爱他,所以关注他,但他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其他人的需求也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当孩子逐渐形成这一意识以后,他们“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就能慢慢得以克服。
5.制定规矩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家长可以制定一些规矩,并耐心、详细地向孩子讲解这些规矩,让孩子在遵守这些规矩的过程中明白,他是家庭与社会的一员,遵守一定的规矩是必须的。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不管孩子如何哭闹,一旦规矩设立,家长就一定要坚持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明白无论如何,他必须遵守这些规矩。如果家长轻易地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将规矩抛到一边,那么,这些规矩就会形同虚设,同时家长的威信也会在宝宝的眼里大打折扣。
6.教孩子运用“角色互换”,弱化“自我中心”心理。
“角色互换”就是转换与他人的位置,实际体会别人的需求、感受与悲欢苦愁。如孩子做了对不住别人的事,家长应要求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如果另一方是自己会是什么感受,这样就会使孩子为自己的行为不安、羞愧。“角色互换”能很好地起到弱化“自我中心”的作用,帮助孩子从自己角度出发转为能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让孩子知道,当他为别人着想的时候,你会很感到很欣慰,并表扬他,告诉他:“你学会关心别人了,我感到很高兴。”有时,还可适当的奖励,久而久之,孩子的行为就会得到巩固和发扬。
7.叫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如附近的露营、广播体操、放露天电影等集体活动都应该叫孩子参加,以增长孩子的社会知识。当然,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会感到不如意,作为家长,不要想着孩子事事都不吃亏,其实让孩子经受些挫折会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生活中的挫折会让孩子更加成熟与坚强,没有经过挫折的孩子永远长不大。孩子与人交往有问题,在与人交往中受了委屈倒未必是坏事,那种担心孩子与人交往存在问题就孩子与人交往的作法只能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对于孩子来说,多参加社会活动,开阔眼界,以意义重大。
8.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意见
教育孩子虚心学习伙伴的长处,尊重别人的意见,珍惜与小伙伴之问的友谊,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可以制止他的某些“自我中心”的行为。家长应帮助孩子从狭隘的圈子中跳出来,引导孩子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以求理解他人,并教给孩子尊重、关心、帮助他人。
9.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人际关系
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家长不要掺和进去,即使小朋友之间发生问题也要叫他们自己去解决。让孩子学会理性地处理和伙伴之问的矛盾——哭是不能解决伙伴之间的问题的,只有充分对话才能成为朋友;在与小朋友交往的社会生活中,孩子会逐步认识到凡事都不是自己所想像的那样,而是与自己对立存在的。在对立存在的认识过程中,孩子才能逐渐改变“自我为中心”的毛病。
教孩子学会自省
内省智能是分辨自己内心世界的智慧。内省智慧强的人,能够清楚地把握自己的情绪、动机、脾性,能恰当地认识自己的特点、长处和短处,并能据此做出适当的行为。有此强项的人,会有比较强的自律、自控能力,并且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无论对于孩子当前的发展和日后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内省智能在孩童时期往往被忽视,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小,不懂什么,培养内省智能是长大些以后的事,这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失误。有研究表明,孩子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建构其最初的内省智能了,这是在与父母及其他人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小孩子的自我意识很薄弱,他们的自我认识主要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可见,良好的人际环境是培养内省智能的第一要素。为此,我们提供以下建议:
1.家长应给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
要想给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创设条件,促使孩子独立、自主。例如:给他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做主;给他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他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利用;给他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他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他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把握;给他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应对;给他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他一个任务,让他自己去发挥。
2.家长应学会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在受到尊重时会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形成积极的心态,这能促进孩子的自我认识,有利于萌发自尊与自强。为此,大人要正确看待孩子才能由衷地尊重孩子。而要做到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而不支配孩子
家长要认识到孩子是有价值的人,他们天真率直,敢于幻想,乐于探索,值得家长学习和尊重;不要把孩子看作是无知无识的人或是自己的私有。
(2)接纳而不拒绝孩子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学会蹲下身来,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承认、认可、接受孩子的各种尝试和创造,使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以提高孩子对自己尊重的程度,而不应用成人的观点去看待孩子、对待孩子,拒绝孩子的合理需求。比如,家里栽了几盆花,孩子想给花浇水,父母可满足孩子的这一心愿,并加以趣味化的指导:“一天要给花浇两次水:早上浇浇水,小花高兴了;晚上浇浇水,小花睡觉了。”以强化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主动性。
(3)维护而不挫伤孩子
家长要时时处处维护孩子的自尊,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而不要在亲朋好友或孩子的同伴面前大揭孩子的短处,张扬孩子的弱点和过失,以免挫伤孩子做人的尊严,形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
此外,家长还应从细节处尊重孩子,如和孩子说话时要看着孩子的眼睛;要倾听孩子说话,不要随意打断或制止孩子说话;不随意代替孩子回答问题;批评孩子时,要允许孩子申辩,不说损伤自尊心的话;要重视和爱护孩子的作品;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对孩子许下的诺言要认真对待;必要时,也应该真诚地对孩子说“谢谢”、“对不起”,给孩子以平等、被尊重的感觉。
3.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要教会孩子反省,就得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如果一个人能坦然的接受批评,这对于他的成长将是有很大好处的。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那些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大多会对批评持“避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的态度。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学会接受批评,这不仅能够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而且可以帮助孩子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
4.不直接对孩子的错误横加指责
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不要一味给予斥责,这样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对家长产生抵触情绪,使孩子内在智力的发展受到限制。这时,家长可采用冷静的态度,从侧面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明辨自己的过失。
5.让孩子自己承担犯错的后果
孩子做错了事,许多家长常常替孩子去承担犯错的后果,使孩子觉得做错了也没关系,丧失责任心,不利于培养其自我反省的能力,使他以后容易再犯类似的错误。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承担犯错的后果,让孩子明白:一旦犯错,将会造成不良甚至严重的后果。
6.重视负面道德情感的良好效应
给孩子灌输正直、善良、勇敢等正面道德情感,可塑造其美好的心灵,而让孩子体验羞愧、内疚等负面道德情感也会使其受益匪浅,而且羞愧、内疚等负面道德情感与正面情感相比,更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促使他不断自我反省,区分好坏、是非、对错和美丑,改正错误。
因此,当孩子犯错时,应让他懂得羞愧和内疚。如孩子做错事,家长可直接平静指出错误所在,促使孩子自我反省,激发起他的羞愧感和内疚感,以后不再犯此类错误。
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孩子自我反省的能力时,家长应避免犯以下的错误——
第一,惊慌失措,唠唠叨叨
当孩子做错事之后,大部分的父母通常都会借着吃惊、慌乱或是终日唠唠叨叨的方式来责备他们。一般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常以反抗、顶嘴甚至更强烈的态度去面对,丝毫不会有改错的诚意。
第二,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允许孩子做解释,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事情的真相,而且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如果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孩子只会觉得你武断,没有根据,从而不服从管教。
第三,总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
生活中,很多家长常犯这样的毛病,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如“你看你的某某哥哥现在过得多好,你就不能像他一样吗?”为此,孩子为了表现自己的不满,可以会顶嘴“那你去生他好了,生我干什么呢?”这样的情况不但家长下不了台,还让孩子的自尊长期属于被损伤的状态中!这对孩子自省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利的。
鼓励孩子挖掘自己的潜能
每一个孩子都与生俱来拥有一个神秘的宝藏,那就是他们的天赋才能,即“潜能”。如果这个宝藏从未被开采,一直处于休眠状态,那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
心理学家认为,激发潜能的黄金时间就是孩童时代,在孩子6岁以前,如果他(她)的潜能被发现并得到培养,那么,他(她)的未来就更容易突破平庸,也能产生更多的自我满足感,增强对自我的肯定与认知。
能否充分激发孩子的潜能,对孩子的一生起到关键的影响的是家长。那么,家长应如何去帮助孩子挖掘其潜在的能力呢?
首先,家长应具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找出孩子的潜能
只有独具慧眼的人才能发现那些具有“千里马”潜能的人。作为家长,要善于从小事中看到孩子的优点,用细微的眼光发现孩子的天赋,并且加以培养和引导,使其成为有用之材。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做到——
1.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喜好憎恶,发现其最感兴趣,最愿意参与,最积极从事的事情,并进行必要的诱导与测试。
2.了解孩子的性格倾向,喜好及优势所在之后,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同时,在生活中为他多多创造练习的机会。
3.家长要鼓励孩子去发挥自己的潜力,当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为了不扼杀他的才华,家长也应该给他肯定的赞美,鼓励的掌声。一句话,孩子的优势得不到发挥,是父母的失误;不能发现孩子的优势,则是失败的父母。
其次,家长要多竖大拇指,通过赞美激发孩子的潜能
赏识可以导致成功,抱怨只会导致失败。明智的父母,在孩子完成一件事情后,不论结果如何,都会说上一句:“孩子,你真行!”然后再善意地指出孩子的不足。指导帮助孩子去进一步完善自己。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做到——
1.多对孩子用大拇指,少用食指,及时地为孩子鼓劲叫好。
2.教孩子为自己竖起大拇指,想要挖掘孩子的天赋与潜能,除了家长要坚定不移地相信孩子,更要让孩子相信自己、认识自己、肯定自己。让孩子带着自信踏上征程,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
3.让大家一起竖起大拇指。父母应尽可能的为孩子创设群体赏识的氛围。虽然创设群体赏识情景不太容易,但父母可以发动全家人甚至亲戚朋友一起来努力,让孩子在群体赏识的氛围中找到自信,从而更加努力的发展自己的潜能。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凡事要讲求一个“度”,家长也不能为了赞美而赞美,盲目乱竖大拇指。父母赏识孩子要有节制,要有原则,要有具体目标,要事实求是,不能过分夸大。否则孩子可能会形成一种“赏识依赖症”,最后演变成一种“精神鸦片”,而现实世界是不可能永远提供给孩子这种精神鸦片的。
再次,家长可以通过适度的批评,激出孩子的潜能
聪明的家长,总是懂得“包装”批评,在批评的外边穿上一件表扬的外衣,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反思自己的不足,然后尽力去改正。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不断进步,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家长要掌握好方法:
1.轻言细语往往比声色俱厉更有效。声音的分贝高不代表话语的力度深,严厉斥责未见得比温柔说教更有效。哪一种方法更容易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而不断进步,发展潜能,就是好方法。
2.运用幽默的力量,让孩子在笑声中认识自己的错误,在宽阔的空间中明白改正错误的必要性。这也能让孩子鼓起改过自新的勇气,因为他知道,家长会给他机会的。
3.沉默教育亦是金。批评孩子,家长不要一味地逞“口舌之能”,适当的时候,不妨采用“沉默”的方法。家长只有把“说”和“沉默”完美地结合起来,对孩子的成长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第四,培养孩子的竞合精神,发挥孩子的潜能
有远见的父母,会及早的引导孩子学会竞争,勇于竞争,善于竞争,正确竞争。用竞争激发孩子的潜能。
1.为孩子找一个合适的竞争对手,让孩子在与“对手”赛跑的过程中,逐渐地提高自己,迸发出更多的潜能。
2.要承认人的多样性,不对孩子进行笼统的整体排序,不能只看孩子成绩是第几名,还应看到他的长处。
3.要客观的评价孩子,不要不顾孩子的实力,盲目鼓动孩子与同伴攀比。
此外,家长还要帮助孩子克服嫉妒心理,教育孩子竞争并不排斥适度谦让和相互合作。
第五,家长还应该帮孩子建立合乎孩子能力的目标,这同样能激发孩子的潜能
父母的责任在于怀一颗期待的心,帮助孩子建立自己每一阶段的适合自己的目标。父母期望过高,目标定的太高,超过了孩子能达到的限度,就容易使孩子产生失败感,丧失信心,也不能把目标定的太低,孩子完成得轻而易举,就会变得轻率和骄傲。
第六,让孩子迎接困难,激发自身潜能
对困难的成功跨越,都是对自己的一次肯定,都会增加一份自信。因此,家长应多鼓励孩子学习勇敢行事,不断战胜,如洗衣服、倒垃圾、下棋、打球等。当孩子战胜了困难,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时,自信心就会提高,就更坚信自己具有有某种潜能,这能激发孩子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当然,家长孩子应该格外留意孩子的第一次尝试,因为,这将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良好起步。
总之,帮助孩子激发潜能的重大责任主要落在家长身上。作为家长,我们要发现孩子潜藏在身体里的伟大潜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加以辅导,让孩子尽快踏上属于自己的那辆快车,自信地奔向成功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