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能走多远,在人生的阶梯上能爬多高,在人生的战场上能够取得多大成就,除了其他因素外,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他的自尊、自信。自尊、自信是情商能力的基石,是情绪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别让“自卑”成为孩子成功的阻力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渐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的感受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轻度的自卑能让一个人看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加奋发图强;但如果过于自卑,就有可能影响到学习和工作,阻碍其获得成功。
一般来说,自卑感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素质评价过低;心理承受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疑忌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孩子的自卑心理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1.没有形成成熟的自我概念
学龄前儿童不知道什么是自卑,因为还没有产生自我意识,不知道评价自我。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形成,然而自我意识的成熟有一个过程,不成熟的表现就是过高或过低地要求自我。过高地要求自己,但在现实中又达不到要求的标准,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自卑的人之所以瞧不起自己,是主观评价标准太高的缘故。
2.生活中的挫折
自卑感强的人往往是有过某一特别的经历,有过心理创伤。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会经历各种挫折,如遭受打击、学习、工作屡遭失败等。挫折会使学生有各种反应,有的学生从挫折中经受锻炼,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的学生则会变得消沉、冷漠;有的学生对微小的挫折也难以忍受,这就很容易产生自卑。需要指出的是,现代社会充满了竞争,造成自卑的因素越来越多,学生必将面对的考试、面试、比赛都是一个个自信与自卑较量的场合。
3.对自己智力估计过低
有些同学因自己学习、能力没有什么出色之处,因而过低地估计自己的智能水平,甚至认为自己一无事处。在交往中过于拘谨,放不开手脚,总担心自己成为他人的笑料。
4.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引起消极的自我暗示
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有些人因个子矮小、过胖、五官不正、身份体有残疾、缺陷等原因,怀疑或担心自己被他人耻笑而引起的自卑,表现为离群索居、不敢主动交往或不肯接受他人的友谊。
5.对自身心理的不当评价带来的消极自我暗示
自卑者大多数对自己的性格、气质等心理特点有一些了解。但对自身存在的不足往往过分夸大,表现出对这些弱点无能为力。
总之,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一个性格过于自卑的孩子总喜欢拿自己的弱点和别人的强处比,觉得自己事事不如别人,在人前自惭形秽,从而丧失自信,悲观失望,甚至沉沦。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这么一些性格自卑的孩子,叶婷婷就是其中一个——
叶婷婷对自己的长相很不满意。因为,她长得又黑又瘦,还长着两颗大虎牙,为此,班上的同学经常笑话她,叫她:“大龅牙”。
为了隐藏自己的不足,叶婷婷在人前总是一副刻板、拘谨、不苟言笑的模样,即便其他同学围在一起讲笑话,她也总是一个人默默无语地躲在角落里看自己的书。
有一次,县里举行“作文竞赛”,叶婷婷因为文笔出众被老师推选上去了,可是,叶婷婷却说什么也不去。老师动员婷婷的妈妈做思想工作。然而婷婷却告诉妈妈:“我怕比赛没有得到名字,同学们笑话我!”为此,妈妈颇伤脑筋。
叶婷婷的这种表现,就属于因生理上的不足而自卑,从而导致其消极地逃避竞争的一个范例。这种自卑心理和逃避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轻则,它让孩子失去这么一次成功的机会;重则,它能埋没孩子一生的才能,导致其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更有甚者,还会给心灵留下阴影。这样的孩子是不可能获得幸福,更不可能赢得成功的。
与叶婷婷不同的是,王芊芊是因为成长受挫而导致自卑的——
王芊芊是一名高一年的学生,初中时行为习惯极差,升高中时,原学校拒绝吸收她读高中。之后,她只能到另一所差一点的学校读高中。
上高中以后,王芊芊整天有愁容无笑脸,思想负担很重。原来,王芊芊认为自己成绩差,“名声”又不好,因此,她担心在班上受孤立,担心将来别人都考上大学而自己考不上,被淘汰的就是她。为此,她抬不起头,挺不起腰,上课听讲不专心,发言不积极,整天沉默寡言,跟同学相处也很被动。甚至想辍学,干脆放弃高中阶段的学习。为此,她多次跟爸爸妈妈提出“不读了,读书没有意思。”“做人有什么意义呢?”
芊芊的爸爸妈妈也不知道为什么芊芊变得如此悲观。
实际上,王芊芊是一个因为缺乏自信而变得悲观、失望的孩子。因为缺乏自信、过于自卑,她不敢面对新的事物,不敢主动与人交往,心情苦闷不堪。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王芊芊如何能做到心无旁骛地学习呢?当然,王芊芊的这种自卑尚处于初级阶段,只要正确引导,孩子就能慢慢地走出自卑的陷阱。反之,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卑的危害性,任其发展下去,就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发展,甚至抱憾终生。
因此,家长应关注自己的孩子是否正陷入自卑的陷阱里,一旦发现,须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与今后的发展。一般来说,缺乏自信,自卑的孩子会出现以下征兆:
做事没主见,不敢自己实践。自卑的孩子总是喜欢说“我不懂”、“我不会”、“我不行”,面对选择的时候更是不知如何是好了。
胆怯怕羞。儿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是过度胆怯、怕羞,如不愿抛头露面、不敢接触生人,则可能内心深处隐藏强烈的自卑情结,因为自卑、害羞、胆怯,这些孩子对交朋友缺乏兴趣,经常独来独往。
猜疑心重。自卑的孩子对家长、教师、小伙伴对自己的评论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小朋友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有时甚至无中生有地怀疑别人讨厌自己,且表现出愤愤不平。
羡慕他人。自卑的孩子总羡慕别人拥有的好东西,即使自己同样也拥有这些东西,他们也觉得自己的不如别人。
缺乏勇气与斗志。自卑的孩子回避竞赛、竞争,不敢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他们总在别人面前感到自己很无能,觉得自己比不上他人。因此,他们会可以回避竞赛、竞争,更不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以免他们自身所认为的短处被别人发现,而要被家长批评。
表述困难。据统计,8成以上自卑儿童的语言表达较差。或表现为口吃,或表述不连贯,或表达时缺乏情感,或词汇贫乏等等。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强烈的自卑感阻碍了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系统的正常工作之故。
承受能力差。自卑儿童大多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承受挫折、疾病等消极因素带来的压力,即使遇到小小失败或小小疾病,便“痛不欲生”、有的甚至对诸如搬迁、父母患病等意外都感到难以适从。
有自虐倾向。占相当比例的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为自暴自弃。更有甚者,还可能表现出自虐行为,如故意在大街上乱窜、深夜独自外出、生病拒绝求医服药等,似乎刻意让自己处在险境或困境之中。
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一定要正确对待和解决孩子的自卑心理,千万别让“自卑”成为孩子成功的阻力,一旦发现孩子有以上种种的自卑表现,就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走出自卑的泥淖,变得自信、达观起来。
自尊心的培养从尊重开始
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成年人之间的交往常常强调彼此的尊重,以尊重对方为交往的前提,当缺乏尊重时,也就没有了交往。但成人与孩子之间,却很难有这种双向的“尊重”。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很多家长受“尊长”观念的影响,以为只有孩子有尊重大人的必要,而大人没有尊重孩子的义务所在。这就造成了“尊重”之上下失衡、长幼失调。
事实上,家长的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而自尊、被人尊重,是产生自信心的第一心理动力。孩子的自信首先来自自尊,一个没有自尊的孩子是不可能有自信的。一个孩子要想成为一个杰出的人,他就必须先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尊重自己、认为自己值得他人爱和喜欢,这样,他的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自我价值,有了自我价值,孩子的生命之火就被点燃了,而他的精神生命也因此向外扩张。可以说,自我价值是孩子热爱生活,并为之奋斗的理由,是孩子获得成功的前提。而自我价值的核心就是自尊。
自尊心的下面有两条深层的根:羞耻心和上进心。
羞耻心,使人在做了坏事时产生羞耻感而痛苦因而远离这些坏事。要知道是羞耻心促使我们大小便要避开其他人而到厕所里进行。人如果没有羞耻心,那么他就会按动物的生存方式来行为而不会按人的方式来行为。对于一个没有羞耻心的人来说,他的行为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根本就无关紧要。这样对他的行为就失去了社会制约,那么动物的本性使他怎么舒服怎么方便就怎么干。
上进心,使人不甘心在人群中居于落后的地位而奋起努力。人作为一种社会生物,他最重要的心理需求,就是获得他的同类的认同和羡慕,因而在他的同类中找到优越感。当一个人有了上进心,他就会去追求社会的承认和人的羡慕的眼神。这样他就会研究人类社会的法则,并自觉按社会法则所设定正面方向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与此同时,他必须努力去获得别人也想要的东西,比如地位、权力、金钱、学问、美感以及健康等。因为只有得到了别人也想要却没有得到的东西,那别人才羡慕他。
可以说,自尊是孩子成长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向上的基石,也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家长,如果真的爱孩子,就应该从维护、培养孩子的自尊意识开始。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如何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孩子健康、适度自尊意识呢?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培养孩子的自尊意识,家长应该做到:
1.尊重和信任孩子
尊重孩子,使他切实地体会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信任孩子,调动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并给予积极关注和表扬、切忌包办代替,更不可打击、讽刺。这样既培养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品质,又培养了自信心。
田田的父母知道优秀的孩子首先必须具有自尊心,但自尊的形成由最初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决定。因此,田田虽然小时候十分顽皮、淘气,他的父母也从来不用恶劣的语言去批评孩子,只是引导孩子应该如何去做。
家里有什么事情,父母也都会与田田商量,征求他的意见。虽然因为孩子小,看事情不全面,多数情况下父母还是按照自己的决定做事,但在做之前,会给孩子讲明没有按照他的意见去做的原因。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使田田很高兴,他的自尊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父母都爱孩子,但不一定都会教育孩子。很多父母因为孩子的贪玩、好动、淘气而去大声斥责孩子,严厉批评孩子,甚至粗暴地打孩子,时间一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自信更无从谈起。因此,父母不要说有辱孩子自尊、人格的话,要学会与孩子平等交流,征求孩子的意见,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2.给孩子平等的发言权:
(1)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观点,不管这个想法和观点在你看来多么的可笑和不现实,都一定要很耐心和很认真听完,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2)不要随意指责和草率的对孩子的观点给以否认和评论
(3)要对孩子的想法和观点做一个积极反应,让孩子充分的表达完自己的想法,做出积极的姿态:“你这个想法不错,要是再加一点或改变一点就更完善。”家长积极反应可以让孩子心情愉快,充满成就感。
3.尊重孩子的隐私
家长们不要总希望控制孩子们的一举一动,要真正了解孩子,必须首先给孩子们尊重,孩子们应该有自己的秘密。很多家长抱着传统的观念,把自己摆在权威的角色。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很多不良的后果。
所以,家长进入孩子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孩子的决定应该先和他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这种尊重应从给孩子换尿片时就开始: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告诉他要换尿片了,请他忍耐一下。家长不尊重孩子,将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因为不被尊重的人也不会知道尊重别人。
4.信任孩子,不要武断地否定他,嘲笑他
例如:当孩子对父母畅谈理想未来时,家长不要因为觉得孩子“异想天开”就武断地打断孩子的话,嘲笑他的幼稚无知。这对孩子的自尊是一种很大的伤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认真地倾听孩子的“理想”,必要的时候,家长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供孩子参考,鼓励孩子为理想而奋斗。
5.要“平视”孩子,不要“俯视”孩子: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说不出”,就以为孩子也“听不懂”,因此常常采取“俯视”的姿态和孩子讲话。而恰当的说话方式应该是一种“平视”的姿态——从孩子可以理解成人的话语意图开始,就把孩子当成和自己一样有语言理解能力的人和他们交谈;当孩子处于旁听者的角色时,也要像尊重和自己有同等认知能力的成人那样,顾及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平视的视角和语言更有利于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品格。只有平视才能比较清晰而准确地洞察孩子的语言发展、语言风格、个性气质,而在平视的基础上的恰当评价则对孩子的心智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6.放下家长的架子,接受孩子的批评
要建立一个民主型家庭,不能因孩子小就忽视她的家庭地位,与孩子有关的事要与她商量,使她感到自己是家里的小主人。每天尽量抽出一点时间跟她聊聊在学校里发生的事,这样不仅加深了同孩子的感情,而且还可以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不足。另外,孩子犯错误时要允许她申辩。张妈妈这人脾气不太好,多数时间又是一个人带孩子,所以碰到女儿做的什么事跟自己的要求不一样就喜欢发火,有一次女儿哭着说:“我没法活了,哪有你这样当妈的,我做错事你就不能好好地跟我说吗?”张妈妈听后震动很大,当时眼泪就流出来了。说心里话,张妈妈以前很少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承受能力,但从那以后就很注意批评方式,做错事也不再一味地打骂孩子了。
6.唤醒孩子的权利意识
家长的责任是唤醒孩子们的权利意识,而不是将它扼杀在萌芽的状态。一个明确自己的权利的孩子才会懂得捍卫自己的权益。
7.在他人面前维护孩子的尊严
有一对夫妇以及7岁的女儿外出到朋友家吃晚餐时,孩子不小心打翻了水杯。当他们责备女儿时,主人也故意弄翻自己的杯子。并且解释说:“瞧,我还这么不小心呢,40多岁还会弄翻东西,哎,真的还需要学习学习。”孩子原本很担心,听了主人的话就开心地笑了,而孩子的双亲似乎也明白了主人的意思,不再生气。他们平心静气地帮女儿擦拭,教女儿要小心,怎么做才能做到不打翻东西。
显然,主人的幽默化解既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又让孩子接受了经验教训。让孩子的父母知道宽容和理解对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也促使他们意识到,在今后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在人前维护孩子的尊严。
可以说,家长是孩子良好自尊心的重要培育者。家长的接纳、尊重、关怀、无条件的爱,以及真诚地赞美与肯定,对孩子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对孩子来说,只有得到了尊重,才能学会自尊与尊重他人,并且将之实践到自己的生活中,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高情商者。
帮孩子树立自信
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能走多远,在人生的阶梯上能爬多高,在人生的战场上能够取得多大成就,除了其他因素外,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他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情商能力的基石,是情绪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自信的孩子,在面对别人的恶意攻击时能沉稳以对,并拥有良好的抗挫及抗压能力,在人际关系上也会得心应手。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不能指望他能够做出实质性的成就。自信心也是打开一个人生命潜能大门的钥匙。没有自信心,就无法开发人的潜能,因而也不能使人成长为人才。
日本一个教育专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们将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班级的学生,当作学习优秀班级的学生来对待;而将一个优秀班级学生的,当作问题班级来教。
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原来成绩距离相差很远的两班学生,在试验结束后的总结测验中平均成绩相差无几。
原因就是差班的学生受到不明真相的老师对他们所持信心的鼓励(老师以为他所教的是一个优秀班),学习积极性大增;而原来的优秀班学生受到老师对他们怀疑态度的影响,自信心被挫伤,致使转变学习态度,影响了学习成绩。
自信对孩子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一个自信的孩子,在被失败或者挫折击倒以后,依然能够高举自信之剑,继续为成功打拼。在自信的驱使下,这些孩子敢于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励自己不断努力,从而获得最终的成功。
如果你的孩子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处世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接受挑战;如果你的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会在任何事面前表现出柔弱、害羞、恐惧的心理,不敢面对新的事物,不敢主动与人交往,从而失去了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而且,长期缺乏自信会让孩子产生“无能”的感觉,产生自卑等不良心理,甚至可能自暴自弃、破罐破摔,那将是很可怕的。
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是每一位家长的责任。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家长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努力:
1.家长应把赞扬和鼓励作为教育孩子的主导方法
在儿童时代,孩子是通过自己身边的人特别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因此,每个家长应注意,你的孩子是否自信,与你对他的评价有直接关系。
几乎每个家长都有这样的观念,教育孩子,就是不断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对孩子的不正确行为提出批评。以为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变好。事实上,这种做法是极端错误的。人是不会因为批评而变好。家长平时对孩子只有批评,没有表扬,就会在孩子心目中不知不觉塑造起不佳的自我形象。所以,建议家长们,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自信,不妨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写下孩子值得欣赏的优点。比如,“很有爱心,对小动物很好;”“很有礼貌,会主动和朋友打招呼”等这些人格特质。如果要称赞孩子的学习表现,“学习很认真、负责”“会自我督促念书”等就是很好的理由。多鼓励和肯定孩子,让他对自己有着合适的自信,会让他的情商能力大幅度提高。
2.帮助孩子体昧成功
对孩子的要求如果太高,孩子就很难实现目标,就很难建立起信心。如果父母针对孩子的实际水平适当地降低标准,孩子就很容易取得成功。成功对于孩子来说,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就会从不难获得的成功体验中获得充分的自信,就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3.适当夸大孩子的进步
孩子即使没有进步,家长也应该寻找机会进行鼓励。如果孩子确实有了进步,家长就应该及时夸奖他们“进步挺大”。这样一般都可以调动孩子心中的积极因素,促使孩子期望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孩子就有日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
4.帮助信心不足的孩子树立自信心
俗话说“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家长提前让孩子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等到与同伴一起学习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到“这很好学”,在别的孩子面前就会扬眉吐气,孩子可能比别的孩子还学得快,自然就会信心百倍了。
5.避免拿别人孩子跟自己孩子比较
很多家长,为教育孩子,总是拿班上学习好的同学来和自己孩子比较,或拿自己单位同志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试图让自己孩子能够学习别人孩子的优点或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有害的。
首先,家长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进行比较,会让孩子产生“我”不如他人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孩子看不起自己,感到泄气。
其次,家长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进行比较,还会让孩子产生嫉妒的情绪,当一个人把精力用在嫉妒别人时,他就没有足够的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再次,家长的比较即使激发起孩子向别的孩子学习的欲望,可是,盲目地学习别的孩子,会使你的孩子失掉自己的特点与个性,成为别的孩子的复制品。这样的孩子永远都难以赶上或超过别的孩子,从而产生劣等感,最终丧失自信心。
每个家长应该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独特长处和与众不同的个性,每个孩子只有从他自己实际的基础上发展,才能成才。家长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孩子找出他的长处,发展他的个性。
6.正确对待孩子的失败与挫折
当孩子考试失败或遇到其他挫折,他们需要的绝对不是家长劈头盖脸一顿训斥,或者阴阳怪气的嘲讽。他们也不需要家长无原则的安慰与同情。他们最需要的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的理解、支持与鼓励。
很多家长,在遇到孩子考试失败时,会因为“孩子给自己丢面子”而生气。在这种情绪的作用下,家长往往会失去理智地做出一些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行为,这对正承受失败打击的孩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家长一定要正确、理智地对待孩子的失败与挫折,具体做法是:
(1)冷静地对待孩子的挫折与失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心,找出孩子失败的原因。
(2)理解孩子的心情与苦恼,让孩子知道,失败与挫折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内容,是一个人成功之前必不可少的过程,并且作为父母,不会因为此事就减少对孩子的爱。
(3)鼓励孩子继续努力。父母必须首先对孩子有信心,孩子才能对自己产生信心。当父母满怀信心和热情地鼓励孩子时,会极大激发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恢复孩子的自信心。
除了上面讲的这些方面,家长还要注意掌握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技巧。具体来说,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1.告诉孩子:“你能行”
许多家长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事先假定孩子什么也不会做,什么也做不好,所以事事都会阻止他们自己做,都要替他们做好。殊不知,这么做的结果是使孩子慢慢地对自己失去信心,失去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锻炼的自觉性。这样,大人们也忘记了只有通过各种锻炼和磨炼才能使孩子成为一个有用之人的道理。所以,要尽量避免这样一种先人为主的错误,用激励的办法去促使孩子主动做事情,而不是以年龄为由去阻止孩子做某件事情。
“你能做好”,这是家长大脑中首先要设定的一个前提。应该相信,孩子和大人一样也能把事情做好,孩子随时随地都应该学习生活的本领。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不能因为失败而影响孩子自身的价值,关键之处在于孩子是否敢于尝试,敢于面对失败,同时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会受到影响。所以应该鼓励孩子主动做事情,既不能打击孩子,也不要过分表扬,因为过分的表扬容易使孩子产生骄傲的情绪。总之,适当地对孩子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孩子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增强自尊和成就感,从而不断增强他的自信心。
3.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的力量和信心。因此,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会扬长避短,增强信心。
如果家长能把握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点燃他的自尊心,打消他的自卑感,并以此激发孩子鼓足勇气,树立信心,就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教孩子学会自我激励
美国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一个不懂得自我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得到他人或者自己的激励之后,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经常受到他人的鼓励,且善于自我激励的话,就可以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能,把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现实。反之,一个人如果得不到鼓励,更不懂得自我激励的话,即使各方面条件比别人优越,但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注定将来不会有大的作为。
自我激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自我激励能提升孩子的自我形象,同时,这些好形象、好表现,又会成为他自我激励的理由。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后,就能从根本上推动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因此,家长应从小让孩子学会自我喝彩、自我鼓励,这是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我,发挥自我潜能的关键,更是孩子征服困难的巨大动力。可以说,懂得自我激励的孩子,必将获得辉煌的人生。当然,教会孩子自我激励是一个长期、细致的过程,需要家长坚持不懈的努力。
那么,家长应如何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呢?以下是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激励自己行动的几个简单办法:
1.改变表扬用语的代词
戒掉孩子依赖外部赏识的一个最方便的方法是在你对孩子的表扬中改变代词:只要把“我”改成“你”,把“我”(父母)对你(孩子)的表扬改造成你(孩子)对孩子自己的表扬。这种简单的变化去除了赞许声中的强调色彩,而是更多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如:“你今天这么用功,我真为你感到骄傲。”改为:“你今天这么用功,你一定为自己感到骄傲。”
2.鼓励孩子自己表扬自己
我们可以从早到晚告诉孩子我们是多么为他们骄傲,但孩子们迟早总要依靠自己内心的动力前进。有些孩子完全依赖成年人的赞许,连怎样认可自己都不知道了。帮助他们的一个简单办法是指出他们做得正确的事,然后提醒他们从内心承认自己。
比如,你的孩子在做了一件错事后主动承认错误,这时,你可以告诉他:“你这样做需要非常大的勇气,你应该对自己说:‘我做了一件正确的事,一件了不起的事’。”
你可以教孩子玩一个自己跟自己谈心的游戏:让孩子自己给自己起一个名字,一个爱称,并且在心里这么称呼自己。这可以是一个显赫的头衔,比如“××总统”,也可以是一个甜甜的昵称。
告诉孩子,当他们感觉疲倦、烦躁、懒惰的时候,就自己对自己说话:“来吧,小机灵鬼,只剩最后一道题了,我们一起把它做完吧,我知道你一定行!”
告诉孩子,当他们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不管最后的结果怎样,他们都应该在心里赞赏自己:“哦,小凡,我知道你已经做了你应该做的,而且做得不错。我知道你下次会做得更好。
3..帮助孩子制定激励目标
要让孩子明白如果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一句空泛的“我要成功”是毫无意义的。比如,孩子英语发音有问题,就可让他为自己设置一个目标——把每个音标都读准。孩子能自觉地为读准每个音标而努力,那么他就迈出了自我激励的第一步。不过,制定这个目标,要注意目标的可执行性。如果给孩子制定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目标不但会成为“空想”,还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如,让这次考试不及格的孩子,下次考试考100分,显而易见,这个目标脱离了孩子的实际,即使他再努力也不一定能马上达到目标,久而久之,他就可能自暴自弃。所以,在制定目标时,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不可过大过高,最好先制定那些容易达到的目标,然后再逐渐增加目标的难度。
4.强化孩子的自我激励
把孩子对自我的肯定稳定下来,并且加以强化。这非常重要,孩子们可以从中领会到:自己的努力和良好的行为是一种很好的奖赏。
有多种办法可以达到这个效果,这里只简单提出几个:
(1)记一本成功日记
给孩子一本日记簿,让孩子至少每周一次花几分钟时间写出(或画出)自己获得的成功。告诉孩子,成功的定义是:自己对自己作出的任何改进,以及为这种改进付出的努力。
(2)让孩子给自己写信
鼓励孩子在自己行为良好或尽了自己努力追求成功的时候,写一封信给自己。在写信的时候,他可以随意使用一个他喜欢的身份,比如自己的父母,比如班主任和校长,也可以是某个电影中的英雄。在信里,他应该描述自己认为好的行为,并且对此提出赞赏和鼓励。
(3)让孩子自己给自己设计一份奖品
在家里准备一些类似彩色纸、画笔、颜料、碎布等物品,告诉孩子,他只要做了一件令自己骄傲的事,并且对父母描述自己所做的事,就可以自己为自己设计制作一份奖品:图画、贺卡等。
5.让孩子对目标产生紧迫感
光有目标没有努力,目标只能成为“空头支票”。自我激励是让孩子确定目标后,产生向目标靠近的动力。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很差,可能刚刚确定目标的时候斗志昂扬,没过三分钟,热情就不在了。家长在教孩子自我激励时,一定要让他有紧迫感。不妨建议孩子每天大声朗读自己的目标计划,在朗读的过程中,无形加强了他对目标的认知。光有认知还是不行,还有让他知道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有多少付出才会有多少回报。如,孩子想组装一个模型,你需要告诉他,成型之前的模型是什么样子的,经过什么样的努力,才能达到现在的样子。最后,还要对孩子的目标给予适时的时间限制。如果没有时间限制,孩子会觉得这个目标太过遥远,从而自我放松。因此,孩子的每一个目标都要规定一个固定的时间,并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之前达到目标。有了时间约束,孩子的行动才会有紧迫感。
6.让孩子经常告诉自己“我能行!”
如,魏书生20多年来在全国各地上了很多大型公开课,在课前为了让自己和上课的学生放松,他总是领着学生大声说,我能行,我一定能行!结果每堂课学生都精神饱满,课堂效果也非常好。所以平时教师要随时暗示学生,我能行,我有能力完成这件事。要让学生随时学会自我激励,让学生把即将去实践的事情化成一种成功的动力,不断进步。
7.让孩子每天为自己设计一幅美好的蓝图
孩子为自己每天设计一幅美好的蓝图,是一种有效的、积极的心理暗示。这种设计最好具体一些,比如当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或者每天早上睡醒后,让孩子自觉地躺在床上,放松自己,然后想象一下自己今天、明天以及以后的目标和成功之后的美好前景,最后用积极的心理暗不对自己进行鼓励。这样的心理暗示是发白潜意识的,是真实的,也是最有效的。
一个人是否能给自己喝彩,会不会自我激励,影响着他未来的发展高度和空间。给自己喝彩的人,即便天赋平平,也能够在挫折面前不低头,遇到困难把它踩在脚下当台阶,这样的人注定会走向成功。不会给自己喝彩的人,因认识不到自己的能力,看不清自己的优势,不会自我激励,行为上也会表现出懦弱的特点,这样的人没有困难时不前进,遇到挫折时容易逃避,缺乏自信,将来可能会一事无成。
总之,外界的鼓励再强大,也需要内心的自我激励,如此,才能产生真正的力量。所以,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再多,孩子自己没有在内心形成一种强大的激励机制,也终是无济于事。
因此,让孩子从小学会自我激励,就是为孩子打了一针预防针——预防他在未来的路上碰到困难时,没有勇气面对。这针预防针可以让他增强对困难的抵抗力,越早注入效果越好。有了这一预防针,等于给孩子提供充沛的原动力,使他可以冲破重重障碍,成为一个自尊、自信、自强的人生斗士。
自信不等于自负
能培养出一个充满自信的孩子是每一位家长的共同心愿,因为,拥有自信的孩子才能创造出精彩的人生。但孩子如果自信得过了头,变得自负、狂傲无羁,这就背离了家长的原意,变得令人担忧了!
自负是一种过于自信、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不切实际自大的心态。孩子自以为了不起的自负心理,是自我认知缺陷的一种表现。处处瞧不起别人、对大人也常常傲慢无礼,是一种缺乏自知之明的心理缺陷。
孩子自负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有的孩子因自负而不能和同伴友好地相处,常常有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之感;有的孩子对大人傲慢无礼,不尊敬长辈,瞧不起成年人在某些知识方面的缺陷;也有的孩子因自负而不爱与人说话,不爱回答别人的提问,甚至变得爱挖苦人、讽刺人……自负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普遍存在的不健康心理,许多有专长成或智力超群的孩子都易染上这种心理疾病。
此外,自负的孩子往往比较容易产生自满心,丧失进取心,增长虚荣心;自负的孩子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与打击。以下是一则高考状元因为自负、承受不了挫折而自杀的故事——
“输不起的‘状元’某某跳楼自杀了”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大学校园。人们不禁为之惊呆了,尤其是熟悉他的同学、老师以及老乡,更为他的轻率而备感痛心。谁能想到四年前他曾经无限风光呢?跳楼自杀的男同学四年前是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这所虽是重点却鲜有省状元的大学的。
进校后,学校领导、老师对他倍加重视,仅他个人的宣传就搞了半学期,他成了全校的热点人物,简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老师的宠爱、同学的羡慕以及一人的吹捧,让他有了飘飘然的感觉。他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从此,他变得极其高傲。
他经常因为觉得老师讲得不好而不去上课,也从不参加集体活动,而是时常沉浸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的世界里混沌度日。老师为他的滑坡而担忧,经常劝导他要戒骄戒躁,可是他总是把老师的话当作耳边风,他认为自己这么聪明,所有考试都是小菜一碟,就这样,虽然他从未在期末考试中挂“红灯”,但却成绩平平。
转眼到了大四,保研名单上自然没有他。于是他终于不甘示弱起来,向全班同学宣称他要考上全国最著名大学的计算机硕士研究生。
从此,他也起早贪黑地学习了。无奈由于之前专业功底不扎实,他学习起来总是力不从心。3月份公布成绩时他的专业课成绩均没有上线,这对于骄傲惯了的他而言无疑是当头一棒。拿到成绩单时他呆呆地伫立了良久,整个人如霜打的茄子一般。
第二天早上,人们在14层高的办公楼前发现了他的尸体,他的口袋里装着一份浸透了鲜血的成绩通知单和一封遗书。他说:“因为我知道自己再也骄傲不起来了,所以我选择了死亡。对我而言,没有了骄傲就如同剥夺了我的生命。”
自负,正是“自负”这可怕的心理杀死了这位“状元”。自负让这位“状元”沉浸于自我陶醉中,一旦所幻之梦变得支离破碎,他那自负的心理便难以负荷,以至于精神崩溃。
自负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是一个人心理不成熟造成的。因为自我感觉过于优越,便难免“势在必得”以为没有自己办不到的事情。这种人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往往没有办法原谅自己,做出让父母、社会痛心的事情。
那么,造成孩子“盲目自大”“自负”却又容易“悲观、失望”的原因是什么呢?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孩子产生以上症状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过分娇宠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自负心理产生的第一根源。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自我评价首先取决于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看法。父母过度的宠爱、夸赞,会使他们觉得自己“相当了不起”。
■生活过于顺利
人的认识来源于经验,生活中遭受过许多挫折和打击的人,很少有自负的心理,而生活中的一帆风顺,则很容易养成自负的性格。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他们在学校表现又比较突出,老师的宠爱、同学的羡慕也会让他们养成“自负”的个性。
■片面的自我认识
自负的孩子总喜欢缩小自己的短处,夸大自己的长处。当然,他们也同样缺乏自知之明,总把自己的长处看得十分突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自然产生自负心理。当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时,往往会产生自负的个性。这种人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认为自己了不起,成功时完全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失败时则完全归咎于客观条件的不合作。他们总过分的自恋和自我中心,把自己的举手投足都看得与众不同。
■情感上的原因
一些孩子的自尊心特别强,为了保护自尊心,在交往挫折面前,常常会产生两种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护心理。一种是自卑心理,通过自我隔绝,避免自尊心的进一步受损;另一种就是自负心理,通过自我放大,获得自卑不足的补偿。例如,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很好的学生,深怕被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看不起,装清高,在表面上摆出看不起这些同学的样子。这种自负心理是自尊心过分敏感的表现。
自负导致孩子夸大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他们听不进别人的善意批评,总是处于盲目的优越感之中。因此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严重的还会影响心理健康。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及时予以纠正,让他们正确认识问题。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纠正孩子自负的心理——
1.逐渐改变对孩子的评价方式,对孩子的评价应客观实际。
孩子总是有不足的地方,家长不要因为溺爱孩子就不切实际地吹捧孩子,尤其不要在客人面前没完没了地表扬孩子。
孩子产生骄傲往往源于自己的某方面特长和优势,父母应该先分析这种骄傲的基础:是学习成绩比较好、有某方面的艺术潜质,还是有运动天赋什么的。然后应让孩子认识到,他身上的这种优势只不过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放在一个更大范围就会失去这种优势;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积极进取,而不是骄傲懈怠;并且优势往往是和不足并存的,同时应该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父母要教育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确实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但是不要忘记这里也包含着家长的培养、老师的教诲和同学的帮助。
另外,不正确的比较往往也容易滋长骄傲情绪。在班集体中,若以己之长与别人之短相比较,这样比较的结果,自然容易沾沾自喜,自以为什么地方都比别人强,因而看不起别人。父母应该开阔孩子的胸怀,引导他们走出自我的狭小圈子。带他们到更广阔的地方走走,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了解更多的历史名人的成就和才能,以丰富的知识充实头脑,使之变骄傲为动力。
2.让孩子养成独立生活的好习惯,给孩子创造一些遭遇挫折的机会
经历适当的挫折可使孩子心理机制健全,不至于过分自负,经受不住任何打击。要教育孩子生活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生活中要遭受许许多多的挫折、失败和打击,要正确对待。
3.让孩子多一些接触社会的机会
当他们看到外面纷繁复杂的世界,接触到比自己更优秀、更具专长的人,认识到“强中还有强中手”,就不会为自己的一点点小成绩而自负了。因此,家长要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而不要“坐并观天”,“夜郎自大”。
4.不要过多赞美孩子
卡尔·威特在生下来时是一个智障儿,但他的父亲老威特运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小威特8岁时,就已经掌握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六种语言,同时,小威特还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小威特在9岁时就考上哥廷根大学。当他未满14岁时,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时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对于这样一位才华出众的天才,父亲老威特非常注意培养孩子谦虚的习惯,他禁止任何人表扬他的儿子,生怕孩子滋长骄傲自满情绪,从而毁了他的一生。
有一次,有个地方的督学官到哥廷根的亲戚家串门。他在来哥廷根之前,就已经从报上和人们的传说中知道了小威特的事。就想具体了解一下小威特。于是,他托人邀请了威特父子。
老威特接受了邀请,带着孩子一起去了,按照惯例,老威特提出条件,即不管孩子考得怎样,绝不要表扬孩子。
那个督学官听说孩子比较擅长数学,就准备考考数学。考着考着,督学地叫了起来:“唉呀!真是超过了我的学者!”
老威特连忙泼冷水:“哪里,哪里,由于这半年儿子在学校里听数学课,所以还记得。”督学官还不死心,又对我儿子说:“你再考虑这道题,这道题欧拉先生考虑了三天才好不容易做出来。如果你能做出来,那就更了不起了。”
说完,那位督学就拉着老威特的手退到房间的里面,对老威特说:“你儿子再聪明,那道题也很难做出来,我是为让你儿子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的难题才出的。”
可是,督学官的话音刚落,就听小威特喊道:“做出来了。”事实上,孩子真的做出了那道题。这让那位督学佩服不已。但他记住了老威特的话,不再表扬孩子。
正因为老威特了解孩子的心理,知道太优秀的孩子往往经不起表扬,表扬过多往往会导致孩子自负的产生、变得自满不思进去。因此,他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避免表扬孩子。给了孩子更大的求知空间。
5.适当的批评能帮助孩子克服自负的心理
正确面对批评和建议是终身的学问。自负往往也和不能很好处理别人的批评和建议有关。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表扬要适当,对孩子的批评也要恰如其分,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掩耳盗铃、视而不见,而要客观地指出孩子的不足。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
小松已经小学五年级了,是个爱学习的男孩,由于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因此非常自负。
在家里,小松已经认为自己是个大人了,对于父母说的话越来越不放在心上。在学校里,小松也非常清高,不太愿意与成绩不好的同学一起玩,觉得跟他们在一起没什么意思。对于任课老师,小松也不太尊敬,他认为老师的水平不过如此,自己自学都能够学到很多知识。惟一令小松比较敬重的是他的班主任陈老师。陈老师是一位快退休的语文老师,他对小松非常好,经常给小松介绍一些学习方法,讲一些名人的故事。
有一次,小松在一篇交给陈老师的周记中表现出自己看不起同学的思想,他还提到了一次与数学老师发生的争执,原因是数学老师批评小松做作业不够仔细。
陈老师后来在小松的本子上是这样写的:
“有人批评你,并不是他看不起你,而是他希望你进步。因为,他不批评你,你不会怨恨他,他批评你,你则会怨恨他,而他却选择了批评你,原因就是他希望你进步。陈老师也是这么希望的。”
小松看了这段话后深受触动,后来,他果然慢慢改正了自负的毛病。
批评往往直指一个人的缺点,如果一个人能够接受批评,他就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对于孩子来说,他在评论自己时常会出现偏差,原因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若能经常听取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就能帮助孩子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