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虽然给了孩子生命,养育了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是家长的附属品。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尊严,他们的人格尊严受国际、国家和地方各种法律法规的保护。而这些都不是家长所能主宰的。这样的道理,相信很多家长都深有体会。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总是不顾孩子的感受,强迫他们去做不喜欢的事情,这是十分不明智的做法。相反,家长非但不能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还应该尊重孩子,在尊重的基础上理性地爱孩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每一个家长都期盼孩子成功、成材,而愿望实现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把孩子解放开来,让孩子自由自主地生活、学习,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许多家长以为,只要是爱孩子的,对孩子采取什么样的教育都可以。而实际上,爱的前提是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甚至会伤害孩子。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只有尊重生命,才能理解生命的巨大潜能和复杂的差异性,也才会有科学的教育。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过: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学会尊重他人。在家里,家长要从小就把孩子当成独立的社会人来养育。这样培育出的孩子,走上社会就能够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并具有“后生可畏”的劲头。
甘丽姬3岁半时,妈妈想让她学钢琴,并花几千元买了一架电子琴。但女儿只在兴趣班上了一节课便说:“妈妈,我不想学电子琴了。”妈妈当时虽然很气愤,但还是耐心地问她想学什么,女儿说想学画画。于是,妈妈让甘丽姬开始学画画。
读6年级时,甘丽姬迷上了电脑游戏,妈妈感到很苦恼。有一次,妈妈检查书包,发现女儿在作业本上写小说,已有一万多字了。“土地上不种庄稼,就会长杂草。”于是,妈妈告诉女儿:电脑不仅可以玩游戏,还可以写小说,不懂的还可以上网查资料,妈妈相信你能写出优美的作品来。没想到,就因为这句话,女儿坚持写作了好多年。
中考前,甘丽姬想参加“动漫秀”。妈妈刚开始没答应,担心影响学习。但甘丽姬告诉妈妈:“您不让我参加,我没办法静下心学习。”于是,妈妈答应了。结果,其后的会考,甘丽姬考了全年级第一名。而中考时,她更以全区第9名的成绩,考入省级示范高中。
教育是以育人为目标的。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这些现代教育理念应该是教育工作者牢牢奉行的。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心灵、情感和人格尊严。
按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规定,儿童是指18周岁以下的任何人。我们说要尊重儿童的权利,是因为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是一个权利的主体。他们不是家长的附属物,他们的人格、尊严受到国际、国家和地方各种法律法规的保护。不是因为孩子长大了,有能力了才需要给孩子以尊重。儿童的隐私权、行使民主生活的权利等等,都属于应受到保护的儿童的权利范围。儿童的权利范围是很广泛的,其中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是儿童的基本权利。
在现实生活中,时常发生儿童的权利受到侵犯的事件。也许有的家长会认为,给孩子那么多的权利,孩子还怎么管呢?不是无法无天了吗?其实,这些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个懂得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比一个不懂得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更容易教育,因为这说明孩子们在成长。而且,儿童的权利是在教育儿童怎样更好地做人,而不是教育孩子逃避家长的帮助和指教。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一朵等待绽放的花,每一朵花儿的开放都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精心的呵护。不时看到有些孩子因为打架、赌博、迷恋网吧而逐渐走向犯罪道路的报道,在痛心于那些提前凋零、萎谢的花朵之余,反思我们的教育过程,是否与那种传统的、专制的、不民主的教育有关呢?
很多时候,家长的所作所为,名义上是为了孩子着想,实则却是为自己着想——
重视孩子学习、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往往是重视自己的虚荣;
重视孩子成长、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圆的梦想,往往是重视自己的愿望;
重视孩子将来、认为“我是在为你好”的时候,往往是重视自己的判断;
重视孩子是不是“听话”、是不是“守规矩”,往往是重视自己的权威。
……
鲁迅曾说过:“中国的孩子,从小不把他当人,长大了也做不了人。”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而是需要尊重的独立的个体,这一点是很多家长无法想象和接受的。家长看到的经常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在人前的表现,想到的是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体是否健康,但他们没有看到的或者说是忽略了的,是孩子这个人本身。再小的孩子,也是一个人,这个人长大了要走自己的路,从小把他当人看,给他必要的尊重和选择的余地,那么,成年之后,他才会有自信和独立的精神。
当然,尊重孩子的自由需求并不等于放任孩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自由与规范相结合的教育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给孩子自由时一定要有相应的规则约束。比如,在家里,要让孩子知道各种用品、玩具都有固定的位置,使用后应物归原处;每日饮食起居也要有一定的规律,按时就寝,按时起床。
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原则,而爱而不娇,严而有格,宽松而不放任,自由而不放纵,则是家教的成功之道。
不要做越位的家长
现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家里被家长悉心照料、呵护着。家长往往以为,爱孩子就是一切为孩子着想,爱孩子就是为孩子设计好前面要走的道路。然而,家长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做法,是典型的越位行为,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其不利。
小鑫今年13岁,刚上初一。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妈妈就把关注的目光倾注到儿子身上,全身心地培养孩子,希望他学习成绩优秀,将来拥有好的前程。一直到升入中学之前,这位母亲都坚持每天给孩子布置作业,检查预习,制定复习计划……从未间断过。在小学期间,孩子的学习成绩虽不是特别优异,但还是令母亲满意的。
升入中学之后,母亲想逐步放开手脚,让孩子“慢慢适应中学生活,养成良好习惯”。可是,这位母亲发现:在没有家长监督的情况下,孩子根本就无法进入学习状态。新课不知预习,旧课不知复习,作业不主动完成,就连坚持记载了六年之久的“错题本”也不见踪影了。一句话,孩子的学习显得十分被动,跟不上正常学习的节奏,成绩一落千丈。这位母亲十分痛苦:已经是中学生了,为什么还不懂事?为什么还不知道独立学习?这样的孩子,让人操心到什么时候啊!
“学习全凭自用心。”牛不吃水强按头,那是很愚蠢的做法。透过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个家庭里,母亲老是越位,把本该孩子做的事情,全部包揽了,孩子只是一台机械的、被动学习的机器。由于母亲的“越位”,孩子自动“脱位”,找不到学习的激情和乐趣了,尽管他的学习成绩还能令母亲感到满意,但是,那是有外部作用力的结果。一旦外部作用力取消,孩子就会孤立无援,无所适从了。透过案例,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孩子身上的惰性比较强,自制力、主动性和毅力都比较差。试想,在温室里精心培育的花朵,怎么能适应多变的自然气候呢?在母亲翅膀下长大的孩子,又怎能突然适应没有保护的生活呢?
家长替孩子做得越多,孩子就越笨拙、懒惰;家长越是娇惯,孩子就越发无能、越发被动。学习是需要孩子自觉参与的创造性活动,没有孩子的主动参与,别人再怎么着急,都只能是干瞪眼。期待孩子的觉醒、期待孩子的变化才是我们所希望的。
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担心孩子吃亏受苦,凡事总替孩子包办代替。除此之外,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越位现象还表现为: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片面关注孩子的分数而忽视孩子的兴趣、特长。
莹儿是北京市某重点中学高二女生,她性格开朗活泼,在生活中爱跳爱闹,是个典型的“假小子”。她除了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外,其他方面都表现出色:她的钢琴弹得很好,已经达到6级水平;她的芭蕾舞也跳得很好;她的画画得好,她画的卡通动物形象惟妙惟肖;她的歌也唱得很好,可以跟某些歌星媲美。但是,多才多艺的她却在全市会考公布成绩之后自杀了。这让所有认识她的人都十分震惊,这怎么可能呢?后来,大家在整理她的笔记本时,发现了其中的“端倪”:原来,她的家长对女儿要求很高,她也一直在按家长的完美标准来要求自己,很在意自己的短处,而她的短处就是众人瞩目的考试。莹儿会考有两门功课不及格,这样的成绩有可能导致她留级,她觉得太丢人,无法面对对自己怀有殷切期望的家长。于是,她选择了结束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的举动。
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片面地关注孩子的分数而忽视孩子的兴趣就是“赢得过去,忽视未来”,这种做法是很危险的,是完全违背教育的目的和做家长的责任的。家长期望孩子早日成才,期望孩子出类拔萃,这种心情本是可以理解的,但千万不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怀着不切合实际的过高期望而走向极端。家长总是以成人的心态和眼光看待孩子的内心世界和能力,对孩子的能力发展、情绪状态,心智方面等作出过高的评价,提出过高的要求,不切实际地急于求成。家长的这种心态和做法促使孩子脆弱的心理进入了一种怕失败的高压状态,导致他们精神上、心理上陡增紧张和焦虑情绪。
要知道,家长可以替孩子设计一时之路,但家长无法替孩子设计一生,孩子的路,需要孩子自己选择,孩子的未来,需要孩子自己把握。关心孩子,请把握好爱的尺度,不要越位。尊重孩子,请给孩子成长的空间,让孩子在自然的阳光下快乐长大。一个只知道学习的“高分孩子”的一生会快乐吗?绝对不会!所以,家长不要把注意力老是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否则,只能累坏家长,累坏孩子。
家长对孩子的爱,要爱得深沉、爱得科学、爱得艺术。作为合格的家长,应给予孩子的最美好的东西——教会他们生存、生活以及创造的能力,而不是越位,不是包办代替。
凡事与孩子商量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对孩子要少下命令,命令只有在其他方式不适用或失败时才用。要像一个善良的立法者一样,不会因为去压迫人而高兴,而因为用不着压迫而高兴。
商量的魅力在于,使自己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两代人的沟通,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而实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方法就是学会商量。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商量非常重要。商量能够让人感觉到受尊重。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受尊重的需要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无法获得满足,人就会产生沮丧、失落等负面情绪。
孩子也是如此,他们也有受尊重的需要。如果家长喜欢与孩子商量,孩子就会非常乐意与家长交流,反之,孩子则会产生逆反心理,封闭自我。
有一个叫龙跃军和一个叫李海潮的男生,他们的家长失业了,两个家庭都陷入了困境。面对同样的境况,两个孩子的表现却截然不同。
李海潮依旧没有改变穿耐克、乔丹等名牌服装,跟着时尚走的习惯,最近又迷上了上网,并且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更别说按时上课了。“海儿是全家的希望,只要他读书好,将来有出息就行,没想到他连课都不上。”李海潮的父亲感到非常失望,“但我们还是觉得孩子应该拥有这个时代给予他们的快乐,再苦再累也不能让孩子觉得委屈,不能让他来承受家长因工作失败而带来的酸楚。所以,我们从不在孩子面前倾诉失业后的失落,更不会抱怨挣钱太辛苦和受到太多的委屈,照常满足他的吃穿要求和他想要的零花钱,没想到这孩子把我们对他的期望抛到了九霄云外。”
而龙跃军却和李海潮大不相同,虽然有时上学也迟到,可是学习成绩却在不断进步。
原来,龙跃军的家长下岗后又重新创业,白天黑夜顾不了家,但思前想后,龙跃军的家长还是将实情告诉了孩子,与孩子商量应该怎么办。“有句话不是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吗?我们生活困难,孩子是家庭成员,有义务作贡献,帮助家庭早日脱离困境。”
龙跃军的父亲是一个性情爽朗的人,提起儿子就乐呵呵的:“与孩子商量后,孩子也很乐意,主动提出照顾好奶奶和搞好自己的学习。我们有时回家累了,他还会为我们捶捶背,按摩按摩。这孩子一岁多就会为我们添饭、拿拖鞋,我们就没有不放心过,不仅表扬鼓励他,而且教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遇到什么困难也会与他商量,请他帮助想办法。我们常对孩子说的就是‘我们都是家庭中的一员,要相亲相爱,尽职尽责’,儿子做到了,他关心每个家人,把奶奶也照顾得挺好,这可解决了我们家的大问题了。而且听说他现在学习也没耽误,真是让我们高兴,也太难为孩子了。”
“孩子,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咱们商量一下看怎么解决好。”作为家长,在尊重孩子这方面,你是否做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