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嘘,别侵犯孩子的领地
6035900000003

第3章 爱孩子从解放孩子开始(2)

一个家庭,除了家长,还有孩子。可是,家长往往把孩子排斥在外,尤其是决定一些重要的事情时。他们总是认为孩子太小,什么也不懂。没错,生活中纯粹的大人之间的事可以暂时不让孩子知道,可是还有很多事是完全应该让孩子也参与讨论的,尤其是大人做出关于孩子的某项决定时。不要以为孩子是你的,你就可以随便对他做出决定。他年龄虽小,总归是一个人,他有权知道关于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只要是家庭的成员,都有权参与家庭事件的讨论与决定。它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哪怕是婴幼儿,你们讨论某件事的时候,也可以让他待在一边,就算是个形式也非常重要。对于已经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孩子,就更不可忽视他在家中的地位了。

有一位母亲在日记中这样记述自己的教子心得:

我从儿子的成长中体会到:商量,能使家庭关系变得和谐;商量,能使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从而使孩子懂得尊重别人,并学会用商量的办法去对待家长和他人。

从儿子幼儿时期直到高中时代,我一直用“商量”的办法同他相处。“商量”使亲子间增进了感情,避免了冲突和对抗;“商量”使儿子学会了从别人的角度来观察事情,思考问题,学会了民主和平等、尊重和友谊。

尊重孩子的家长,也会受到孩子的尊重。时常被家长请去商量某件事情的孩子,到了他要做一项决定的时候,也会主动地去跟家长商量,而不是一意孤行。家长要时刻记得,孩子也是家庭重要的一分子,许多事情,要和孩子商量着办。学会与孩子商量,是两代人沟通的好方法。人和人之间,如果互相不沟通、不交流,是无法相互了解的。

当然了,商量,不是简单的迁就,而是家长与孩子对话、沟通、相互了解,形成双方可接受的意见或办法;商量,不是家长发号施令,而是真正地把孩子当作一个人,更当作一个孩子来对待。商量,使每个问题的解决都打上“民主”的印记。

维护孩子的自尊

家长是孩子良好自尊心的重要培育者。家长的接纳、尊重、关怀、无条件的爱,以及真诚地赞美与肯定,对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而自尊、被人尊重,是产生自信心的第一心理动力。孩子的自信首先来自自尊,一个没有自尊的孩子是不可能有自信的。一个孩子要想成为一个杰出的人,他就必须首先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尊重自己、认为自己值得他人爱和喜欢,这样,他的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自我价值,有了自我价值,孩子的生命之火就被点燃了,而他的精神生命也因此向外扩张。可以说,自我价值是孩子热爱生活,并为之奋斗的理由,是孩子获得成功的前提。而自我价值的核心就是自尊。

然而,如果家长不注意教育方式,经常使孩子出丑,将会使孩子变得不以为耻、习以为常,无形中对不好的行为起了加深作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常挖苦讽刺孩子。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脱离实际,非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排在班上前几名。上小学,对“双百”最满意,98分、99分就得挨批;上中学,要平均90分以上,不到90分的科目,视为学习不好。如果孩子成绩处在中等或中等偏下状态,一些家长的话就更难听了:“你不要强,没出息”,“我看你是榆木脑袋,开不了窍了”,“你太笨了,这点功课都学不好,还指望你干什么”,“老师教你的知识,你全就饭吃了”,“就你这德性,长大等着喝西北风吧”,“钱是白花了,好吃的白给你吃了,废物点心”……这样的讽刺挖苦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什么?是使孩子拥有奋起的勇气,还是难言的疼痛?是增强孩子做人的自信,还是使孩子感到越来越失望?留待此类家长亲自去好好反省吧。

——家长滥施惩罚。有的家长不只口头上对孩子进行精神虐待,还滥用惩罚。调查发现,从城市到农村,有8%~12%的家长对孩子常常采取体罚的方法。挨打的孩子,往往起初感到害怕,打过几次之后就被打“皮”了,更难教育。触及皮肉的结果,可能造成灵魂麻木,或者造成怨恨反抗心理,孩子的人格就会扭曲。更有甚者,一气之下,把孩子打成重伤,甚至命丧黄泉,造成终生悔恨。

——与其他孩子比较。家长总喜欢“比较”,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比身高、体重、皮肤,比先掉牙、先说话;孩子大点时,比的项目又更多了。但是家长很少教导孩子“自己和自己比”、“看看自己进步的地方在哪里”,也没有教导孩子如何“向内看”,看到自己的力量。其实,跟别人比是很辛苦的,人与人总是不一样的,总是有差异的,怎么比得完呢?可是,如果孩子相信自己是特别的,他是会创造出自己所独有的价值的。

家长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尊心下面的两条深层的根“羞耻心”与“上进心”的真正含义,才能在生活中避免给孩子的自尊带来伤害。

羞耻心,使人在做了坏事时产生羞耻感而痛苦因而远离这些坏事。要知道是羞耻心促使我们大小便要避开其他人而到厕所里进行。人如果没有羞耻心,那么他就会按动物的生存方式来行为而不会按人的方式来行为。对于一个没有羞耻心的人来说,他的行为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根本就无关紧要。这样对他的行为就失去了社会制约,那么动物的本性使他怎么舒服怎么方便就怎么干。

上进心,使人不甘心在人群中居于落后的地位而奋起努力。人作为一种社会生物,他最重要的心理需求,就是获得他的同类的认同和羡慕,因而在他的同类中找到优越感。当一个人有了上进心,他就会去追求社会的承认和人的羡慕的眼神。这样他就会研究人类社会的法则,并自觉按社会法则所设定正面方向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与此同时,他必须努力去获得别人也想要的东西,比如地位、权力、金钱、学问、美感以及健康等。因为只有得到了别人也想要却没有得到的东西,别人才羡慕他。

与此同时,维护孩子的自尊,要从细微处下功夫,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更要细心呵护,因为孩子的心灵是非常脆弱而敏锐的,若把他看成不懂事的孩子任意去批评、指责,刺伤他的自尊心,那孩子就容易产生自卑、退缩、紧张甚至憎恨、敌对情绪。孩子越小,心灵越不设防,越容易受伤害。我们就更需要给予小心呵护。例如:家长要多关心孩子内心的冷暖,多给他一些微笑和关怀的眼神,多给他一些理解和支持,多给他留面子,不要当着别人的面训斥、指责孩子。

让孩子失去自尊很容易,但重建自尊却是一个缓慢而困难的过程。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孩子的自尊,万万不可伤害。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对孩子训话意味着你要求他绝对服从,让他像你一样思考问题。和孩子朋友式地交谈,意味着大家一起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重新衡量自己的观点,搞清楚究竟谁的更符合实际。”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管教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可以让孩子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可孩子偏偏就是屡教不改,是孩子太顽固了还是家长自身的教育方式出问题了?

冠英13岁了,喜欢穿磨得破破烂烂的牛仔裤和花花绿绿的T恤。冠英的妈妈却总也想不明白,好好的衣服,新的衣服不穿,却要穿成这样。

这天,妈妈又看见女儿在屋外用砂轮打磨新牛仔裤的裤脚。

妈妈生气地对女儿说:“我小时候哪有这么好的衣服穿,有一件新衣服就爱惜得不得了,没想到你现在却这么不知珍惜……真是个让人心烦的孩子!”

妈妈的话女儿好像充耳不闻,继续低头打磨她的新牛仔裤。

妈妈终于被气极了,她忍不住问冠英:“你为什么要把新牛仔裤弄成这个鬼样子?”

没想到,女儿竟然理直气壮地说:“现在就流行穿旧的牛仔裤,新的穿着不时尚。”妈妈听到这番话百思不得其解。

妈妈最终没能说服女儿。每天早上,看着女儿的一身打扮:上身穿着爸爸的旧T恤,上面染着不知是什么颜色的花纹。而那条牛仔裤更是惨不忍睹,膝盖上是两个大洞,裤脚经过她的加工,多了一圈毛边。

妈妈看不惯女儿的打扮,却也管不了,对此束手无策。

故事中的妈妈居高临下,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无数事实也表明,家长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关心孩子,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只有家长转变姿态,像对待朋友那样去关爱子女,才有可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

知心姐姐卢勤说过:“蹲下身,和孩子平视,你会发现另一个世界。”我们知道,只有两头高度差不多,水才有可能在中间的管道里来回流动,如果一头高,一头低,水就只能往一个方向流了。孩子与家长的交流也是相同的道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家长与孩子才有可能平等地交流。

如果要让孩子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需要家长与孩子在心灵上的平等交流,家长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考虑孩子的感受,就需要我们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如果家长们蹲下来,蹲到和孩子一般高时再开口说话,孩子从和他平等的视线交流中看到家长眼中透露出来的爱意、真诚和平等,就会认真地听家长说话。而不会由于不平等而让他在与家长说话时心不在焉。一位从美国费城考察回来的专家,曾经这样深有感触地说过:“美国的家长不像中国的家长偏向吼骂的教育方式,他们责备孩子时,一定会蹲下来,让自己的眼睛和孩子的眼睛处在同一高度上,然后握住孩子的手,轻声地和孩子说话。他们认为,在蹲下与孩子目光平行的时候,无形中,孩子便会乖乖听话了。”

蹲下来,不只是指在生理的高度上尽量地和孩子保持相同的高度,而更重要的是指在心理上的高度要平等,是以平等的态度和眼光,用认真而亲切的态度,把孩子看成一个需要尊重的独立的人。因为只有在心理上家长不再居高临下,与孩子完全处于平等时,孩子才会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你。这就是孩子为什么喜欢把心里话对自己的朋友说,却不愿与家长说的原因。

一个小男孩不愿进火车站候车厅,惹他妈妈生气了,妈妈很严厉地训斥他,他在一旁低头不语。妈妈看孩子这样更加来气了,很大声地对孩子说:“你抬起头来,听我说话!”孩子还是不理。

没多一会儿,孩子的爸爸过来了。看到这样的情景,爸爸蹲在孩子面前,看着他的眼睛,低声地孩子说:“爸爸一直知道你是个聪明、懂事的好孩子,你告诉爸爸你想回老家和正正哥哥玩不?”“想!”小男孩很高兴地回答。“回老家和哥哥玩,我们就要坐火车回去,那你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小孩想了一会,说:“我们现在要去坐火车了。”“我们坐火车要先进站,要等火车开过来,那我们现在先去候车厅等,好吗?”小孩很愉快地接受了,和爸爸妈妈手牵手进火车站了。

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二人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收到了不同的效果。父亲采取蹲下来的姿态,和孩子是平等的,孩子觉得父亲是理解他的,自然就收起了自己的敌对情绪,认真思考爸爸所说的话;而母亲则采取居高临下的训斥方法,孩子看到母亲气势汹汹的样子,会感到压抑和恐惧,有话也不敢说出来了。

所以,家长与孩子说话时不妨蹲下身子,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以一种孩子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平等地交流、沟通,这样,不仅可以使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孩子,而且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给孩子表达的机会

在有些家长眼里,孩子终究是孩子,是永远也长不大的“小不点”,孩子没有发言权,只有听话的份儿。显然,家长的这种意识是错误的,孩子尽管还小,但毕竟是独立的个体了,有着自己的想法与行为方式,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卡住孩子的喉咙,消失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声音,还有亲密的亲子关系。

彭月容为女儿玲玲制定了一套学习时间安排制度,女儿也同意了按规定玩游戏、做作业的做法,到时间就休息、学习。

为此,彭月容终于松了口气。突然有一天,彭月容出差提前回到家,发现玲玲又在房间里聚精会神地玩玩具,而且没有完成功课。

“玲玲!”彭月容大喊一声,死死地盯住女儿。

女儿急忙把玩具藏了起来,试图做出一个笑脸,然后故作镇静地说:“我做了一个小时的功课,刚刚才坐下来休息一会儿。”

“玲玲,你真让我伤心,你怎么会这样对待妈妈,你懂不懂这样做会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你不必解释了,听我的。”看见女儿似乎要申辩,彭月容急急忙忙地止住了她,“我不想听你的任何解释,你让我失望极了,你知不知道我这样做全是为了你?”

“那你不要管我好了。”玲玲顶了一句。

“什么?”妈妈的眼睛瞪了起来,声音骤然升高。

此时,玲玲的眼睛里开始出现恐怖的神情,她在寻找退路。“不管你!这是我的责任,我当然要管。你回房间去想一想,还有……”她忽然想起玲玲这个周末要同几个好朋友到同学家过夜,“还有这个周末不能去琳琳家过夜了。”

“为什么?”玲玲大叫,愤怒和绝望像洪水一样扭曲了她的五官。“我要去,我就要去,你是一个坏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