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嘘,别侵犯孩子的领地
6035900000004

第4章 爱孩子从解放孩子开始(3)

看着女儿那种狂怒的表情,彭月容也有些不安了。她知道女儿是多么盼望着这个机会能与小伙伴一起过夜,但她的愤怒和自尊都阻止她收回这道“命令”。

“是你自己取消了这次机会的。”

“为什么?这与玩有什么关系呢?我就要去,看你怎么样!”女儿暴跳如雷,她此时困兽似的表情和姿态是彭月容最不愿意看到的。

“你马上停止,不然我要发火了!”

“你已经发火了,我就这样,怎么样?”

啪啪,彭月容狠狠地在女儿背后拍了两下。

“哇!”女儿哭着冲进自己房中,“哐啷”一声将门关上。

随着这两下,彭月容的气泄了,却感到十分内疚,有一种被击败的感觉。

一直在旁注视的保姆说:“这几天玲玲没有贪玩,今天的确是先做了一些作业,才央求我让她玩一会儿的,我觉得她是很看重你的规定的,你应该给她表达的权利才是。”

现实生活中,像彭月容这样的母亲并不少见,这实在是很不明智的做法。真正理解孩子的家长,总是在孩子开口发言时,能将他当成一个大人看待,认真地聆听他全部的讲话。假若孩子的观点对了,那就表扬他,假若孩子的话错了,那就和颜悦色地为他分析错了的原因。

这是一位小学一年级老师在某次全市教研会上的发言:

在上课过程中,我经常发现孩子喜欢小声的在下面讲话,插嘴的现象也比较的严重。当老师提出一个较感兴趣的话题后,孩子们不再等得到老师的允许,已经开始交头接耳七嘴八舌地说起来,像炸开了锅的豆子噼噼啪啪地说个不停。他们不管重复不重复别人的答案,更不顾老师要求举手说话的规则。

“安静!安静!举手说!”我的要求被孩子们的声音给淹没了,谁也没有理会。“噪音,这是噪音!”以为这样的提醒会管用,可是孩子们说得更高兴了。“表扬丽丽,表扬果果。”可是没有料到,只有几个孩子看着老师,更多的孩子并没有停止说话的意思。“等会儿不讲话的孩子可以做游戏!”部分孩子的声音小了,但还有几个说得眉飞色舞的孩子很忘我地在讨论。“批评民民,批评慧慧!”我很严厉地指着站起来讲话的“大嗓门”的民民和慧慧。可是,效果依然不佳。

后来,我静下心来想,其实,只要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的心理,我们会发现,孩子有表达的欲望,七嘴八舌说话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处理孩子七嘴八舌问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老师们的观念出了问题,方法欠妥当。在活动中每一个孩子都有表达、参与、交流的需要,他们需要释放自己的感悟、发现、想象、思考等等。因此,遇到这样七嘴八舌的情况,老师只需要给予全体孩子几分钟自由表达、交流讨论的时间,每一个孩子表达的需要都会得到满足,而我们的老师这时候只需要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就可以了。

是呀,爱孩子就应解放孩子、尊重孩子,而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便是家长尊重孩子的一种方法。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发言权效应。任何一个人,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如果他所在的组织给予他发言的机会,他自己便会产生被重视、被关注的心理,继而,他将会表现得更加出色。

善于倾听孩子心声

古时有一个国王,想考考他的大臣,就让人打造了三个一模一样的小金人,让大臣分辨哪个最有价值。最后,一位老臣用一根稻草试出了三个小金人的价值,他把稻草依次插入三个小金人的耳朵,第一个小金人稻草从另一边耳朵里出来,第二个小金人稻草从嘴里出来,只有第三个小金人,稻草放进耳朵后,什么响动也没有,于是老臣认定第三个小金人最有价值。

同样的三个小金人却存在着不同的价值,第三个小金人之所以被认为最有价值,是因为其善于倾听。其实,人也同样,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会道的人。善于倾听,消化在心,这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应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可是,在现如今的一些家庭中,有些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倾听对孩子的重要性。

孩子一旦有问题,家长总爱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评判孩子所做的一切,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轻则呵斥重则打骂。孩子因失去说话的权利或者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家长的重视,只好将委屈和不满埋藏在心里,长此以往,做家长的就很难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无所适从。另外,孩子的说话权得不到家长的尊重,家长不让孩子把话说完,一方面不利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与家长产生对抗情绪,以致双方相互不信任,产生沟通困难的问题,甚至还会造成孩子的不良心理。

外国有句谚语:“用十秒钟的时间讲,用十分钟的时间听。”善于倾听,是说话成功的一个要诀。据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些学者的研究,成年人在一天当中,有7%的时间用于交流思想,而在这7%的时间里,有30%用于讲,高达45%的时间用于听。这说明,倾听在人们的交往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同样,对于家长而言,宁可做一个能说会道的家长,不如做一个会倾听孩子心声的家长。

事实上,倾听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它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尤其是家长倾听孩子说话,更要注意掌握好听的方法:

第一,向孩子显示你正在听他讲话。孩子向家长诉说时,家长的关注表示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和表示家长愿意分享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当孩子开口向家长讲话时,家长应停下正在做的事情,转向孩子,与孩子保持目光接触,并仔细地听孩子说话。同时还要通过点头或不时地“嗯……是的……”等来显示家长在注意听他说话。当然,家长在听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要对孩子进行无端的批评和责骂。因为受委屈的人,很少去反省自己有什么过错,而被感动的人则更容易自省,并且因为感动增加内心的勇气和自信,同时他的自制力也会增强。

第二,告诉孩子你所听到的以及你的想法。孩子说话时,无论你有多忙,一定要眼睛看着孩子,不要随意插嘴,尽量表现出你听得很有兴趣。让孩子发表他们的观点,完整地听他的讲话,如果你在某一重要原则上表示不同意他的看法,应告诉他你不赞同他的什么观点,并说出理由。在提出反对意见时不要过于武断,不应否定一切。即使孩子是在信口胡说,也要控制你的情绪,不要妄下定论,直到完全理解清楚。

第三,让孩子投入谈话之中。交谈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同时,最好是在一种让孩子与大人一样有同等机会参与的轻松气氛中进行。谈话应自由自在,任意发挥。不要有什么仪式安排或预期达到什么结果,尝试着与孩子随意交流观点和看法。

第四,接受孩子的所有感受。孩子向家长诉说时,家长应安静、专心地倾听,但不给予评判。家长不必接受孩子的所有行为表现,而只是接受他的感受。例如,孩子告诉家长他对小伙伴有多生气,这时家长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可以安慰一下孩子,但家长要教育孩子不可通过嘲弄或打人来表达他的生气。

第五,别打断孩子的话。我们时常能看见孩子刚刚要说话,妈妈就在一旁打断孩子,自己说自己的。比如,孩子刚说一句“妈妈,在学校里,我和小朋友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真有意思。”妈妈马上打断孩子说:“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了?妈妈也喜欢玩……”妈妈的打断有可能让孩子忘记自己刚才想说什么了。

第六,在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要让孩子难堪。一些家长因为没有注意自己的听话习惯,难免让孩子尴尬、难堪。

有一次,月月从外面跑进来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刚才去了文具店,看到一种神奇的组装机器人。”

月月的妈妈马上认为孩子想要买那个机器人,赶紧打断孩子说:“妈妈没有钱,你该知道吧。”结果,孩子不高兴了,他撅起嘴巴气愤地说:“我又没有说我想买,你每次都没听完别人说什么就发表意见,我讨厌你!”

顿时,月月的妈妈也愣住了!

其实,即便孩子想买,家长也应该等孩子把话说完了,再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用自己的理由说服孩子,而不是武断地掐断孩子的幻想,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男孩佳佳刚上一年级,课余时间特别喜欢打乒乓球,而对踢足球不感兴趣,但他却有个足球迷的父亲。

父亲看到佳佳经常去练习打乒乓球,就教训他:“小球没有出息,去练大球!”

佳佳不愿意踢足球,父亲就强迫儿子和他一起去足球场练球,弄得佳佳总是不开心。

“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家长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做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做选择。于是,孩子只能按照家长的决定去做。那么,这些决定越正确,其窒息感就可能越强烈。一方面,孩子获得的资源越来越多,能力也越来越强,但另一方面,他的生命激情却会越来越低。他们感受到这一点,于是想对家长说“不”,但他们又一直被教育听话,所以连“不”也不能说了,只好用被动的方式去叛逆。

这是因为,孩子有了自主意识,就不再愿意什么事情都听家长的,有了自己做决定的需求。如果孩子的这种需求长期不被满足,自主意识就会被抑制,自信心会受打击,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很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而这一点可能会深植于他的内心。长大以后,孩子可能会缺乏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缺乏责任感,凡事依赖,缺乏主见。到那时家长再想训练他让他自己做主就很难了。

在一次家长会上,有位母亲即兴发言,谈了自己与女儿之间的误会以及自己的深刻体会:

女儿上二年级了,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听我的话。有一段时间,我总是为她穿什么衣服,看什么书,学什么特长而与她发生不快,这让我感到伤心,也很迷惘。我认为好的、美的东西,她有时会认为是坏的、丑的;我要她这样做,她偏要那样做……为此,我也苦恼过、失望过、反思过。后来我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的,悟出了一点儿道理来,原来是孩子让我长进了。

我开始愿意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是活生生的人,她不是我的附属物,她遇事有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意见是她逐渐成长的表现和标志,应该给以尊重、理解和鼓励。例如,孩子主张要穿什么样的衣服,这说明她已有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情趣,只要不是太出格,就让她去穿,我不宜用自己的标尺来控制和干涉。

不可否认,如果孩子做什么事、做出什么决定,家长只是无情地一概否定的话,必定会招来孩子的强烈反感。其实,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总会有自己的想法,并想将之付诸行动,即使他们的行为是笨拙的、错误的,但对孩子来说,那也是个全新的体验,家长所应该做的就是引导他们了解问题的所有答案,然后做出选择,以及承担选择之后的结果。

2009年,已辞去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的李开复博士创立了旨在培育创新人才和新一代高科技企业的创业平台——创新工场。创业之初,李开复奔赴全国各地,四处招贤纳才。最后,在三四十名得到面试通知的大学生中,一些人的求职理由让李开复感到非常惊讶。“我家长觉得我跟着李开复干就对了!”、“我家长觉得我应该去家跨国公司工作。”、“我家长希望我待在上海。”“来应聘到底是你的决定还是你家长的决定?”听完这些大学生的回答,李开复感觉很无奈,便跟他们说:“我来发一封E-mail跟你的家长沟通一下吧。”“对不起,我的家长不会用E-mail。”不会用E-mail的家长,居然告诉孩子应该去哪一个互联网公司工作,这不是很可笑的事吗?

在第二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李开复跟大家分享了他最近的一些经历,并郑重地告诉在座的家长,在严管和压力下长大的孩子,虽然听话,但最后可能会失去管理自己的能力,甚至没法独立。李开复建议,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要多信任、多放权,少严管、少施压。在当今时代,家长可能不懂下一代,不清楚孩子自己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此外,如果家长帮孩子做了太多的决定,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心理:反正有家长帮我作决定,这不是我的责任。当他有一天面对独立,他的路反而会走得非常艰难。

“我常常在大学演讲时听到学生举手问,你总告诉我们要追随我心,可我不知道我心是什么。你总告诉我们要学自己有兴趣的东西,但是我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李开复认为,过于严格的管教,已经使得一些从小生长在被动环境里的孩子,被培养成机器,他们听不到自己的声音,找不到自己的兴趣,不知道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李开复也承认,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犯错,都会有管得太多的时候,但关键是要让孩子知道,最终的决定权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一个经常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的孩子,他的生命力是汪洋恣肆的,尽管因为年轻,他会遇到一些挫折,但那些挫折最终和成就一起,让他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最重要的是,这就是我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