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做人智慧叫低调
6036000000006

第6章 既然都看重面子,那就给人面子吧(1)

你要面子,别人也要面子。要怎样才能你有面子、我也有面子?

有句老话这样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这句老话说明了“我敬你”与“你敬我”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要获得尊重,首先要懂得尊重别人。

让别人有了面子,别人自然也会投桃报李,让你也有面子。反之,大家为了面子争得个斗鸡眼似的,结局自然是满地鸡毛、一片狼藉。

死要面子活受罪

托人办事找面子,受人之托靠面子,吃喝穿戴讲面子,风花雪月看面子,左右逢源有面子,前呼后拥显面子,欲盖弥彰假面子,不好意思爱面子……

面子贴在我们脸上,像一层纸,薄薄的,但我们始终难以捅破它。常言道:“死要面子活受罪”,太爱面子的人,不断给自己脸上增加面具,以至于常常为面子所累、所害。

三国时期,曹操实际上拥有皇帝之权,一切朝政大事皆由他掌管。献帝只是后宫的男主人,有时甚至连后宫也管不了。一切生杀大权都在曹操手上,只不过曹操还缺一件黄袍子罢了。这时孙权来信怂恿曹操称帝。曹操不上当,袁术却傻乎乎地在公元197年称帝。结果,引来各路诸侯争相讨伐,不到三年就死于亡命途中。袁术真应了曹操的话“慕虚名而处实祸”!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身皮”,要面子是人之常情。但是,千万不能把“要面子”与“死要面子”混为一谈。真理迈过去一步就是谬论,从“要面子”迈过去一步,变成了“死要面子”。而“死要面子”,其结果往往是“活受罪”。

留心观察我们的周围,就会发现,有很多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个朋友来借钱,自己没有财力,为了不让朋友瞧不起,从邻居那里借来钱给了那位朋友。这个人觉得拒绝别人的要求,就是无能的表现,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宁可让自己受罪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让人觉得很了不起,虚荣心也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又如,一个刚刚发财的个体户,首先考虑的不是扩大再生产而是购买一辆奔驰或宝马之类的好车,威风八面,不然总担心谈判时别人瞧不起;还比如,我们在宴请宾客的饭桌上,为了显示对客人的尊重,不断地点菜,丰盛之至,总觉得剩下的越多就越有面子,吃的一干二净就是没有面子,以至铺张浪费。

要面子是攀比心理的伴生物,总是怀着一种不比别人差或超过别人的心理,来显示自己的价值。其实,这种不务实际的心理焦虑,等于为自己设置障碍。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以己之短,追慕他人所长,常常力所不及。如果能够摒弃这种以虚假的幻象来掩盖自己的攀比心理,就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长处,感觉到别人也有不如自己的地方,不再为自己不如别人而苦恼。只有具备这种心态,才能自得其乐,摆脱心理焦虑的苦恼。

巧嘴赞美给人面子

张三李四都是山里的猎人,有一天他们各自打到两只兔子回家。

张三的妻子看见只有两只兔子,冷漠地说:“你一天只打到两只小野兔吗?真没用!”张三听了有点郁闷,心里埋怨起来,你以为很容易打到吗?第二天他故意空手而回,让妻子知道打猎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李四的妻子看到猎人带着两只兔子回来,欢天喜地地说:“你一天就打了两只野兔吗?真了不起!”李四听了满心喜悦,心想两只算什么。第二天他拧了四只野兔回来。

詹姆士说:“人性中最为根深蒂固的本性就是渴望赞赏。”犹太人也说:“成功的赞美,可以给人带来无尽的快乐,可以让别人受到鼓舞,不但这样,赞美者也能从中获得快乐和幸福。赞美,就好比春天般的温暖,让两个从未见过面的陌生人的心彼此吸引,彼此靠近。赞美,就好像林中的汩汩甘泉,可以让友谊之树长青,让友谊之花灿烂茂盛。”

有的人吝惜赞美,很难赏赐别人一句赞美的话,他们不懂得,多正面引导,多表扬鼓励,是思想教育工作的一条规律。予人以真诚的赞美,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期望与信任,并有助于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好办法。

人人皆有可赞美之处,只不过长处和优点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有隐有显罢了。只要你细心,就随时能发现别人身上可赞美的“闪光点”。即使缺点较多或长期处于消极状态的人,只要稍有改正缺点、要求上进的可喜苗头,就应及时给予肯定、赞扬。

赞美之于人心,如阳光之于万物。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需要赞美,人人喜欢赞美。这绝不是虚荣心的表现,而是渴求上进,寻求理解、支持与鼓励的表现。

被誉为“成人教育之父”的卡耐基讲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有一天,我在纽约的一个邮局里排队等候发一封挂号信,柜台后面的办事员显然对工作感到不耐烦,因为他日复一日重复着机械的工作。

我便对自己说,我要让那位办事员喜欢我,而要讨他喜欢,我显然必须说一些关于他的好话。称赞眼前的这位职员似乎并不让我感到困难,我马上找到了称赞的话题。

在他称我的信的重量时,我真诚地对他说:“我真希望能有你这样的好头发。”

他抬起头,吃惊的但马上脸上溢出微笑:“哦,他早已不像以前那么好了!”他谦虚地回答。我告诉他,虽然它可能已没有原来的好,但仍然非常漂亮,他十分高兴,和我谈了一会儿,最后说,“许多人都说我的头发好看。”

我敢保证,他中午吃饭的时候,一定满面春风,晚上回家的时候,一定会将此事告诉他妻子,他会照着镜子对自己说:“这头发多好看!”

有一次,我在演讲的时候提起这事,有人问我:“你想从那人身上得到什么?”

我想从那人身上得到什么?

假使我们真是这么自私,这么功利,从来都是吝啬于给别人带去一点快乐,一旦没有从他人身上得到一点好处,就不再对他人表示一点赞赏或表达一点真诚的感谢。如此我们的灵魂比野生的酸苹果大不了多少,我们的心灵会何等的贫乏!

爱听赞美,出于人的自尊需要,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他人那里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其内心深处都有被重视、被肯定、被尊敬的渴望。当这种渴望实现时,人的许多潜能和真善美的情感便会被奇迹般地激发出来。

一句鼓励的话语,一阵赞赏的掌声,都会使一颗疲惫的、困顿的心灵感受到一缕阳光般的温暖。经常听到真诚的赞美,明白自身的价值获得了社会的肯定,有助于增强自尊心、自信心。

当然了,在尚未发现对方引以为豪的事物之前,赞美要特别小心。如果碰到一位正为太肥而烦恼的人,你却说:“你真有福气,身体胖胖的。”对方十有八九不高兴。

最后,我们还应知道,赞美别人要注意一条原则:不要以别人的人品或性格为对象,而应是赞美他过去的成就、行为、服饰或装饰品等。如果你把他过去引以为豪的事加以赞美,这顶高帽他就更容易接受了。

扯下自己的面子给人

西汉时,有个叫胡常的老儒生和儒生翟方进一起研究经书。胡常先做了官,但名誉不如翟方进好,在心里总是嫉妒翟方进的才能,和别人议论时,总是不说翟方进的好话。翟方进听说了这事,就想出了一个应付的办法。

胡常时常召集门生,讲解经书。一到这个时候,翟方进就派自己的门生到他那里去请教疑难问题,并一心一意、认认真真地做笔记。一来二去,时间长了,胡常明白了,这是翟方进在有意地推崇自己,给自己面子。想到这里,胡常心中十分不安。后来,在官僚中间,他再也不去贬低而是赞扬翟方进了。

如果说翟方进以尊敬对手的方法,转化了一个敌人,那么王阳明则凭给面子保护了自身。明朝正德年间,朱宸濠起兵反抗朝廷。王阳明率兵征讨,一举擒获朱宸濠,建了大功。当时受到正德皇帝宠信的江彬十分嫉妒王阳明的功绩,以为他夺走了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于是,散布流言说:“最初王阳明和朱宸濠是同党。后来听说朝廷派兵征讨,才抓住朱宸濠以自我解脱。”想嫁祸并抓住王阳明,作为自己的功劳。

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和张永商议道:“如果把擒拿朱宸濠的功劳让出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假如坚持下去,不做妥协,那江彬等人就要狗急跳墙,做出伤天害理的勾当。”为此,他将朱宸濠交给张永,使之重新报告皇帝:朱宸濠捉住了,是总督军们的功劳。这样,江彬等人便没有话说了。

王阳明称病休养到净慈寺。有了面子的张永回到朝廷,大力称颂王阳明的忠诚和让功避祸的高尚事迹。皇帝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免除了对王阳明处罚。王阳明扯下自己的面子给别人,避免了飞来的横祸。

在给人面子时,紧紧抓住这两点,找到别人最在乎的东西并以适当的途径和方式提供给别人,往往会使别人感到一种超乎寻常的满足,别人对你提供的东西满意,你也就能从中获得极大的好处,达到自己的原来目的。

莫揭露别人的短处

在我国,有所谓“逆鳞”之说。传说,在龙的喉部以下,大约直径一尺的部位上长有“逆鳞”。这是龙身上最痛的地方,如果有谁不小心触摸到这一部位,必定会被激怒的龙所杀!

事实上,无论多么高尚伟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鳞”存在,这就是每个人的缺点和自卑感。一旦这个痛处被击中,都不是令人愉快的事,必定会得到他们的反击。所以,有一句俗语说:打人莫打脸,揭人莫揭短。

有位文化界人士,每年都会受邀参加某单位的杂志评鉴工作,这工作虽然报酬不多,但却是一项荣誉,很多人想参加却找不到门路,也有人只参加一二次,就再也没有机会。问他为何年年有此“殊荣”,他在退休后才终于公开秘诀。

他说,他的专业眼光并不是关键,他的职位也不是重点,他之所以能年年被邀请,是因为他很会给“面子”。他说,他在公开的评审会议上一定把握一个原则:多称赞、鼓励而少批评,但会议结束之后,他会找来杂志的编辑人员,私底下告诉他们编辑上的缺点。因此虽然杂志有先后名次,但每个人都保住了面子。而也就因为他顾虑到了别人的面子,因此承办该项业务的人员和各杂志的编辑人员,大家都很尊敬他、喜欢他,当然也就每年找他当评审了。

在中国人的社会,“面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为了“面子”,小则翻脸,大则会闹出人命。如果你是个只顾自己面子,却不顾别人面子的人,那么你必定是个不受欢迎的人,有一天你也必定会为此付出代价。

当我们与人相处时,即使知道对方的这些短处,也应当尊重他们,不能有意或无意中伤害他们。不张扬或挖苦他人的短处,不仅体现了你的品质和修养,还会使这些人对你敬重有加,从而更愿意向你倾吐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和困惑。

当然了,人际交往中要注意莫揭人短,夫妻间也要注意这一点。

有一天,小王求小李帮他去做妻子的思想工作,以化“干戈”为“玉帛”。小王细问何故,小李不无内疚地说,他的妻子每每争吵都讥笑他长得驼背,说自己当初瞎了眼,嫁了他这个“驼背老鼠”。他一忍再忍,这次实在忍不下去了,便攻击妻子生有雀斑的脸是芝麻饼。这一下闹得天翻地覆,妻子哭着回娘家月余未归,声称非离婚不可。

俗话说:“舌头和牙齿在一起,难免不磕磕碰碰的。”夫妻间为一些生活琐事发生争吵并不奇怪,可争吵时相互揭短不但使对方难堪,而且会使争吵“升级”,进而造成感情淡化,甚至发生婚姻危机。

不揭人短,给人以面子,一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二是为了在以后的生活中别人给你面子,这样就会让许多难处的关系变为容易,让许多难办的事情变得顺利,一举而多得,何乐而不为?

“理直”何必“气壮”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人们看自己的过错,往往不如看别人那样苛刻。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可能是我们对自己犯错误的来龙去脉了解得很清楚,因此对于自己的过错也就比较容易原谅;而对于别人的过错,因为很难了解事情的方方面面,所以比较难找到原谅的理由。

大多数人在评判自己和他人时不自觉地用了两套标准。例如:如果我们发现了旁人说谎,我们的谴责会是何等严酷,可是哪一个人能说他自己从没说过一次谎?也许还不止一百次呢!

或许是生活中有太多需要忍耐的不如意:被老板骂了,被妻子怨了,被儿子气了……这些都似乎需要无条件忍耐。有的人忍一忍,气就消了;有的人忍耐久了,心中的不平之气就如堤内的水位一样节节攀升。对于后者来说,一旦逮得一个合理的渲泄口子,心中的怒气极易如洪水决堤般汹涌而出,还美其名曰:“理直气壮”。

做人要学会给他人留下台阶,这也是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每个人的智慧、经验、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相同,因此在与人相处时,相互间的冲突和争斗难免——不管是利益上的争斗还是非利益上的争斗。

大部分人一陷身于争斗的漩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一方面为了面子,一方面为了利益,因此一旦自己得了“理”便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竖白旗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吹着胜利的号角,但这也是下次争斗的前奏,因为这对“战败”的一方而言也是一种面子和利益之争,他当然要伺机“讨要”回来。

有一位哲人说过这么一句引人深思的话:“航行中有一条公认的规则,操纵灵敏的船应该给不太灵敏的船让道。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与碰撞也应遵循这一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