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与忍耐,是一对孪生兄弟。因为忍耐本身就是一种谦让与低调。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学会“忍”、能够“忍”。忍,显示的是一种胸怀,是内心宽广、无所私欲的表现。同时,忍显示的是一种信心,是强者相信自己的表现。英雄等待出头之日,而要忍,别人打你耳光需要忍,甚至连夫妻生活也需要忍。忍中具有道德、智能,忍中具有真善美。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有多大的事情是你所不能忍受的呢?生活中的矛盾,太多的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忍一忍就过去了。人要像根弹簧一样,能屈能伸。否则,一味地硬挺,你自己累,身边的人也累。
莫惹仇恨袋
你不妨回想一下,过去了的多少的口角、争斗与矛盾是可以避免的呢?与陌生人的不小心的碰撞,妻子(丈夫)一句不经意的责怪……进而引起纷争,并将战火升级。诸如此类的生活琐事,不胜枚举。其实这些小事,只要稍稍忍耐一下,便会烟消云散,天地清明。
古人说得好:“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得忍且忍,得戒且戒;小忍不戒,小事成大。一切诸烦恼,皆从不忍生。”而在生活中,忍是医治磨难的良方。因为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太多,一不小心就会招惹是非。遇事糊涂一点,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忍一时既是脱离被动的局面的对策,同时也是一种意志、毅力的磨炼。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海格力斯的大力士。一天,海格力斯在山路上发现脚边有个袋子似的东西很碍脚,海格力斯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被踩破,反而膨胀了起来,加倍地扩大着。海格力斯恼羞成怒,操起一条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东西竟然长大到把路给堵死了。正在这时,山中走出一位圣人,对海格力斯说:“朋友,快别动它,忘了它,离开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当初,你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敌对到底。”
其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步入海格力斯式的陷阱。遇到矛盾时,不少人不愿意吃亏,步步紧逼,据理力争,死要面子,认为忍让就是没有面子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的升级,不断的激化。其实忍让并不是不要尊严,而是成熟、冷静、理智,心胸豁达的表现,一时退让可以换来别人的感激和尊重,避免矛盾的加深,岂不更好。社会就像一张网,错综复杂,我们难免与别人有误会或摩擦,要学会尊重你不喜欢的人,在宽容去漠视仇恨袋,那样才会多一些和谐。
我国古代先贤历来推崇处世要“忍让”。孔子说:“百行之本,忍之为上。”荀子说:“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苏东坡也说过:“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以兵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到了元代,吴亮和许名奎分别以“忍”为主题,写作了《忍经》和《劝忍百箴》,以规劝世人提高“忍”的能力。那种遇事少谋,猝然而行,稍有不顺,就乖扈动怒的人,难免会祸患自身。孔子曾告诫子路曰:“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让为上。”唐朝著名的诗僧寒山曾问好友拾得:“今有人侮我、笑我、藐视我、毁我伤我、嫌恶恨我、诡谲欺我,则奈何?”拾得回答说:“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不要理他。且过几年,你再看他。”
因此,低头忍耐也是一种等待,为图大业等待时机成熟,忍之有道。这种忍,不是性格软弱,忍气吞声、含泪度日之举,而是的一种高明的谋略,是为人处世的上上之策。
成大事者皆能忍
谁不想功成名就,谁不想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可是这世界上能干事的人不少,成大业的却不多,究其原因,方方面面,主客观因素都有。比如要有良好的社会背景,有千载难逢的机遇,也要有智商、有文化、有修养等等。其中,“忍”也是成就大业的必备心理素质。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在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中,无时无刻不得益于他的忍耐精神。竹下登在谈到他的经验时说,“忍耐和沉默”是他在协助老师佐滕荣作首相时所学到的政治风度。
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也就是说想成大业、干大事,就得忍住那些小欲望,或一时一事的干扰。说白了,就是“放长线钓大鱼”。纵观历史,凡成就大事者莫不负重前行,忍字当头。今人要想做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必须学会忍耐。要忍得住一时的寂寞,耐得住一时之不公。具备了极大的忍耐力,方能战胜自我,勇往直前,达到成功的彼岸。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年轻时“从人寄食”,也就是说他没有固定的工作与收入,以致于吃饭都只能到人家家里去混饭吃、蹭饭吃;所以“人多厌之者”,即当地的人都很讨厌他。想想也是,韩信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大男人,整天挎把剑,啥也干不了,到处混饭吃,难免会招来轻蔑与侮辱。
在韩信经常去混饭人家中,最常去的是南昌亭长家(亭长的职位介于当今的乡长与村长之间)。韩信因为经常去南昌亭长家里混饭吃,亭长的老婆心里开始不乐意了。然而要怎么样才能将韩信这个无业游民拒之门外呢?女人自然有女人的办法,这个亭长老婆半夜爬起来做饭,天亮之前全家人就把饭一扫而光。韩信早上起床,空着肚子来亭长家吃饭,一看饭已经吃完了,当然明白了人家的意思。韩信一赌气,就和南昌亭长绝交了。
在当地,大家就都瞧不起韩信。有一天,淮阴市面上一个地痞看韩信不顺眼,就挑衅韩信:韩信你过来,你这个家伙,个子是长得蛮高的,平时还带把剑走来走去的,我看啊,你是个胆小鬼!地痞这么一说,呼啦啦就围上来一大群人看热闹。地痞一见人气正足,就想趁这个机会出出风头,于是进一步挑衅:韩信你不是有剑吗?你不是不怕死吗?你要不怕死,你就拿你的剑来刺我啊!你敢给我一剑吗?不敢吧?那你就从我两腿之间爬过去。
这一下子将韩信逼入了一个面临两难选择的境地:杀OR爬?无论哪一个选择,韩信都会很受伤。韩信是怎么选择的呢?司马迁用三个字来描写:“孰视之”,也就是盯着对方看。看了一阵子,韩信把头一低,就从这个地痞的胯下爬过去了。惹得围观的众人哄堂大笑。
正是这个人皆可辱的韩信,后来帮助刘邦成就了一番伟业,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相信司马迁在写到韩信遭受胯下之辱时,一定是思绪难平。因为司马迁也同样受过“胯下之辱”,而且,他受到的侮辱比韩信的还要沉重。他遭到宫刑——这更是一个男人难以承受的奇耻大辱,但司马迁还是忍下来了。他坚强地活着,因为他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
韩信能忍,作为韩信的老大,刘邦也同样能忍。苏轼在《留侯论》中云:“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让我们来看汉高祖刘邦是如何“忍”的。
公元前203年,韩信降服了齐国,拥兵数十万,而此时刘邦正被项羽军紧紧围困在荥阳。这时早已重兵在手的韩信派使前来,要求汉王刘邦封他为“假王”,以镇抚齐国。刘邦大怒说:“我在这儿被围困,日夜盼着你来帮助我,你却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立他为王,安抚善待他,让他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汉王刘邦醒悟,又故意装糊涂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该做个真王,何必做个假王呢?”于是就派遣张良前去宣布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项羽军。刘邦忍住怒气,立韩信为齐王,征调韩信的部队,很快就扭转了汉军的不利地位,同时也安抚住了拥兵数十万的韩信。假如他不忍,把韩信大骂一通,不封韩信为齐王,这样不但可能失掉韩信,而且可能给自己带来祸殃。
在一个强手如林的世界里,忍是一种韧性的战斗,是一种糊涂的做人策略,是战胜人生危难和险恶的有力武器。凡能忍者,必定志向远大。凡志向远大者,必定能够识大体、顾大局。而忍就是识大体、顾大局的表现。综观历史,能成非常之事的人都懂得忍的意义。因此,清人金兰生在《格言联璧·存养》中说:“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忤,斯能为人不能为之事攻。”
当心被人故意激怒
愤怒是一种激烈情绪的表现。狡猾的人会利用操纵别人的情绪,适时激怒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人的血压升高,智商一定下降。
在法庭辩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高明的律师故意去激怒对方,以便于打乱对方的思路,让对方说出一些对己不利的话。现在从政的詹姆斯曾经是律师,他做律师时有一件法宝:激怒对方。他在法庭上如果碰上言简意核的对方证人,或碰上思路严谨的辩护人,就马上设法激怒人家。一但使对方上当,很容易说出一些本来不应该说的话,露出破绽。总之,对方一发脾气,阵脚便乱了。詹姆斯在回忆他的律师生涯时,骄傲地笑道:“我最喜欢看到他们大发脾气。他们一发脾气,就松了劲,乱了阵脚,使自己陷入绝境。”
在生活与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被别人故意激怒的情况。小江有一次跟随厂长与外伤谈判,因为厂长的一个疏忽而没有取得预期的谈判效果。回来后,厂长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小江和同去的其他人员,也一直为谈判失败的原因保密。但架不住同事小张屡次当着大家的面一个劲地嘲笑小江“无能”。小江忍无可忍,终于将谈判失败的原因一一细数,表明是因为厂长的疏忽而非自己“无能”。虽然没有当着厂长说这一番话,但可想而知,这话很快就传到了厂长的耳朵里了。结果,原本很有可能升为科长的小江,在竞争中败给了小张。是小张在故意耍阴谋吗?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怀疑。我们假设小江当时糊涂一点,装做没有听见小张的挑衅,或者再糊涂一点,干脆就默认是自己的“无能”,结果又会如何呢?可惜,往事不容假设,教训来得有点血淋。
忍字头上一把刀,遇事不忍祸必招;如能忍住心中气,过后方知忍字高。我们不妨来看看明代作家冯梦龙在《智囊》中记录的一则佚事——
长州大户尤翁,他开了三个典当铺。年底某一天,忽听门外一片喧闹声,出门一看,是位邻居。站柜台的伙计上前对尤翁说:“他将衣服压了钱,今天空手来取,我不给他他就破口大骂,有这样不讲理的吗?”邻居仍气势汹汹,破口大骂。尤翁像没有听见咒骂一样,和气地对邻居说:“这点小事,值得这样吗?”说完命店员找出典物,共有衣物蚊帐四五件。尤翁指着棉袄说:“这件衣服御寒不能少。”又指着棉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东西现在不急用,可以留在这儿。”邻居拿到两件衣服,无话可说,立刻离去。我们知道,生意人是在商言商,一般是不会讲什么情面的,像尤翁这样的商人,为什么就那么糊涂了呢?尤翁告诉伙计说:“凡极度无理挑衅的人,一定有所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忍耐,那么很容易惹上大的灾祸。”果然,当天夜里,邻居竟死在别人家里。他的亲属同那家人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原来邻居负债多,已经服下毒药,知道尤家富贵,想敲笔钱给家人日后用,结果没有找到一个由头,就火速赶到另外一家,和对方大吵后死在那里。
尤翁当然不是诸葛亮,事先也不会清楚明晰地料到后果。但他善于忍让、敢装糊涂的性格,会帮他过滤掉不少灾难。在生活中,我们也难免会碰到一些蛮不讲理的人,甚至是心存恶意的人,有时还会无缘无故地遭到这种人的欺侮和辱骂。每当遇到这样的事,常让人觉得忍无可忍。可是,你想过有时别人正是想利用你的“忍无可忍”吗?你不忍说不定正中别人下怀,中了别人的圈套。
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气
人生难免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许多人遇到不如意的事常常会生气:生怨气、生闷气、生闲气、生怒气。殊不知,生气,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伤害感情,弄僵关系,使本来不如意的事更加不如意,犹如雪上加霜。更严重的是,生气极有害于身心健康,简直是自己“摧残”自己。
德国学者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古希腊学者伊索说:“人需要平和,不要过度地生气,因为从愤怒中常会产生出对于易怒的人的重大灾祸来。”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愤怒使别人遭殃,但受害最大的却是自己。”清末文人阎景铭先生写过一首《不气歌》,颇为幽默风趣: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气中他计,气出病来无人替。
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气之为害太可惧,诚恐因气将命废。
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