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大脑,除了具有思考的功能之外,还具有特殊的记忆功能。记忆是人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和语言的再认和再现。要想开发和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家长就必须要全面了解、掌握有关大脑和记忆的相关知识。
长期以来,“大脑”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而“记忆”又是如此抽象、不可捉摸。可也正如此,家长更需要对大脑和记忆有正确的认知,这样,才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效改善孩子的记忆力。
记忆力影响孩子一生
没有哪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较强的记忆力,因为记忆力对孩子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生活中常听家长们说起,某某孩子记忆力如何如何的好,某某孩子却前看后忘、急坏了人。可以说,怎样挖掘孩子的记忆潜能,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其记忆力,值得当前家长给予足够的重视。
前苏联的一家杂志说:“如果我们能迫使我们的大脑达到其一半的工作能力,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将一本苏联大百科全书背得滚瓜烂熟,还能够学完数十所大学的课程。”事实上,一个人的记忆潜力是非常大的。据美国科学家研究,如果一个人始终好学不倦,他的大脑所能储存的各种知识,将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量的50倍。而美国国会的藏书有一千多万册。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的大脑能够装下多少知识呀!这是一组已被验证过的科学数据: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大的电脑记忆体容量是10亿比特,即10后面加12个零。然而,相比之下,人脑的记忆体容量更是不可思议——数位10后面加上8432个零,这简直是天文数字。
其实,人脑就像是一个图书馆,一个人学习的、记忆的东西都会保存在这个图书馆内。当他需要用的时候,就可以用。但是,如果图书馆的书库中根本就没有存进过这本书,又怎么可能借给你呢?可见,记忆就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一个人只有先去记,才可能在脑海中再现。
世界记忆力冠军佐治是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创造者,他的记忆力非常强。1989年,他在打破吉尼斯纪录后这样说道:“我记了30副牌共1560张。那些牌在证人面前洗了2个小时。我用20小时看了那些牌并记住次序。我可以记错8张,但我只记错了2张。我用了两个小时43分钟讲了1560张牌的点数。于是,我创造了吉尼斯纪录。”
佐治的这种超强记忆力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有一次,佐治去听一堂课时,发现自己老是记不住。于是,他就去图书馆找来一些可以帮助记忆力的书来看,从中总结出了记忆规律,再通过训练,他才有了这么好的记忆力。
有关事例表明,一个人记忆力好坏程度如何,往往与其从小受到的记忆力训练有着莫大的关联。古希腊的西摩尼德斯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记忆法是雄辩家素养的本质部分。”奇克罗也著文记载过当时的法律家和雄辩家们都得到了记忆法的帮助,并在《雄辩家论》中叙述了他本人是如何应用记忆法的。由此可见,不断的运用和挖掘你的大脑,掌握记忆方法,你将获得无穷的记忆宝藏。同样,面对很多“记忆力差”的孩子,家长如果通过科学的训练,他们完全可以达到一目十行、倒背如流的境界。
艾思奇(1910年-1966年)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生活中,他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人,他读书的时候,总是全身心沉浸在书籍当中,甚至完全不知道周围发生了什么事。
艾思奇在《读书生活》杂志社工作时,负担非常重。家里人怕他累坏了身体,就借来一架留声机放在他的办公桌上,希望他能听听美妙的音乐,以松弛一下绷得太紧的神经。但是,艾思奇读书的时候根本就听不到音乐声,不管音乐声有多大。
正是因为艾思奇能够在嘈杂的环境中完全沉浸于读书当中,因此,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只要他想读书,他都能够静下心来读,而且能够记住书中的内容。
艾思奇这种在嘈杂环境中静心读书和记忆的能力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得益于他从小就注意训练自己抛开周围的事情,认真读书。
还在昆明市一中上学时,艾思奇就常常故意到乱哄哄的街市边或操场上去读书。一次次下来,他居然能够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后来,艾思奇到日本求学。在课余时间,其他同学都喜欢聊天、唱歌、跳舞,只有艾思奇一个人坐在墙角,埋头看书。同学们认为艾思奇在这种吵闹的环境中是看不进书的,有个同学还特意抢过艾思奇看的书,问道:“刚才你看的是第几页,什么内容?”没想到,艾思奇居然能够对答如流。同学们个个佩服得五体投地。
艾思奇在学习的时候不但能够做到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而且非常注重效率,经常使用多重目的读书法。
在日本留学的时候,艾思奇主修的就是哲学专业。但是,刚到日本的艾思奇当时还需要学习日文。于是,他买了一本日文版的《反杜林论》,这样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艾思奇不仅学到了哲学的知识,日文的水平也有所提高。后来,为了学习德文,艾思奇又买了一本德文版的《反杜林论》,结果他将《反杜林论》的内容熟记于心,德文的水平也提高了不少。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记忆力是天生的。事实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每个孩子都是妈妈生的,但是,没有一个孩子在生下来的时候就认识自己的妈妈,孩子之所以能够认识妈妈,是因为妈妈经常和他在一起。因此,孩子记忆力的好坏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和记忆的条件、记忆的方法有关。许多家长还以为孩子记忆力不佳是资质比较愚钝。其实不然,大多数孩子记忆力差,只是没有掌握记忆的规律,缺乏正确的记忆方法。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小学生记忆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说在决定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在早期童年时代进入到意识中的语言的鲜明度和情感色彩程度。孩子接受这些印象的同时也就锻炼了记忆力。”可见,只要家长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孩子是能够提高记忆力的。
了解记忆的前世今生
“记忆”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对“记忆”这个问题的关注、考察、探讨和描述,从远古时代的人们那里就开始了。
古希腊人认为有一位记忆女神——摩涅莫绪涅,而且认为摩涅莫绪涅记忆女神是九位科学和艺术缪斯的母亲。记忆女神对人们有什么贡献呢?希腊大戏剧家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公元前456)通过他剧中的主人公普罗米修斯作了这样的描述:“请听,我为凡人做了些什么?我为他们发明了数字,教会他们把字母连缀成词,给了他们记忆——凡此种种,都是众缪斯的母亲所兴起。”
这当然只是古希腊的神话,而不是事实。当人们对记忆这个事物还不能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认识时,就难免给它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但是,从神秘的希腊神话中可以看出,那时候的人们就已经很注意记忆这种现象及其重要作用了。
实际上,记忆的起源与发展这样的: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帕蒙尼德认为,人的记忆是由明暗(或冷热)两种物质构成的混合体,只要混合体没有受到干扰,记忆就是完整的,一旦混合体发生变化就会出现遗忘现象。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人迪奥泽尼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记忆是由使体内空气保持均匀分布的东西所组成的,与帕蒙尼德一样,他也认为一旦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出现遗忘现象。
在记忆问题上提出重要概念的第一人是公元前4世纪的思想家柏拉图。他的理论被称为“蜡板假说”。他认为,人对事物获得印象,就像有棱角的硬物放在蜡版上所留下的印记一样。
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末,提出了一个较为科学的概念。今天我们所认为的一些的大脑的功能,在他那时主要被当作了心脏的功能。他认识到了心脏的部分功能与血液有关,而记忆则是以血液流动为基础的。遗忘的发生主要是血液流动减缓所致。
古罗马人在记忆理论上的研究很少,不过他们使用的“罗马家居法”和“直接联想法”一直传到了今天。这几种方法很实用,现在许多书上讲的快速记忆方法都有这两种方法的影子,有的只是变通了叫法或则略加了改进,但实质内容是一样的。
17世纪中叶,英国出现了以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联想主义”心理学派。霍布斯对记忆现象做了唯物主义的分析;洛克则在欧洲心理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重要的记忆现象——“联想”一词,此后,“联想”便成了专门的术语。第一个在心理学史上对记忆进行系统实验的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对记忆研究的主要贡献一是对记忆进行严格数量化的测定,二是对记忆的保持规律作了重要研究并绘制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记忆研究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美、英、日、苏等国家或设立记忆法专科学校,或开办函授教学,开始对人们进行增进记忆的普及教育。
让我们回到现实里来,通过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遇到的记忆的实例,来考察和认识记忆的科学含义。
比如,孩子和一位老同学好久未见忽然相遇,立刻就能认出他,并能叫出他的姓名,尽管孩子好像早已把他忘得无影无踪了。又比如,孩子过去学过的成语典故、外语单词,看过的电影镜头,听过的歌剧唱段等等,一旦需用,就会很快在脑海中重现出来……这样的事例,可以信手拈来,举出很多很多。这些都是记忆的具体表现。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感知着各种事物,产生各种思想和感情,进行各种活动,都可以作为经验经过识记,在头脑中保持下来,并在以后的一定条件下得到恢复重现。这就是记忆。
记忆的类型有两种,即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前者也称为工作记忆,这很像对待采购单,一旦采购完就忘记了。这种记忆能记6-7种信息成分,信息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从需要装箱的衣物到某位熟人电话号码的单个数字。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种情况,某人把他的电话号码33905529给了我们,我们只能够在短时间内“记住”它。但是如果将这个号码分组,使之变成更少一点的组成,如33-90-55-29或339-055-29,那么我们的记忆能力就会改善。超过8个成分,多数人的短期记忆就减退了,除非多次重复告知这个电话号码。重复之后,电话号码就过渡到长期记忆库中去了。我们生活中所经历的某一事件的情节,见到的某位名人的样子和学习到的一些概念都是交由长期记忆库去保存。
可以说,记忆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它是人的生理、心理活动的一种本质特性。人生是充满活力、创造力的,而一切活力与创造力都离不开记忆这个源泉。失去了记忆,人的行为就必然会失去活力和创造力,甚至会失去许多属于“本能”的本领,人就很难生活下去。即使勉强存活下去,实际上也就不成其为人生了。生活中常有因意外事故(如工伤、车祸等)或疾病(如脑炎、精神病等)而丧失了记忆的人,谁都知道,那是多么不幸的事情。
人类之所以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成为“万物之灵”,关键就在于人类具有卓越的记忆能力。正是依靠记忆能力,人类才得以学习、积累和应用各种知识、经验,才能不断地推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总之,记忆对人类的生存、进化和社会前进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认为,记忆是人类生存进化之本。
遗忘曲线给人的启示
在学习的过程中,最令孩子深感头痛的是,知识总是记不牢,明明昨天记住的东西,今天考试时又忘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不能不提及记忆的“敌人”——遗忘了。
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例如英文的学习中单词、短语和句子,甚至文章的内容都是通过记忆完成的。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有很多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孰不知,要想做好学习的记忆工作,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单纯的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这就牵涉到心理学中常说的关于记忆遗忘的规律。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正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