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这样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6037700000003

第3章 探索大脑奥秘,揭开记忆之谜(2)

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那么,对于我们来讲,怎样才叫做遗忘呢?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这些都是遗忘。艾宾浩斯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是拿自己作为测试对象的,他得出了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单词来的众多字母的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他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

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那么,遗忘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消退说。强调生理过程对记忆痕迹的影响,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

第二,干扰说。强调新旧材料之间互相干扰,遗忘是由于记忆材料互相抑制,使所需要材料不能提取出来。提到干扰说,必要涉及两个概念——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称前摄抑制。在无意义材料的记忆中受前摄抑制的影响极大,是造成大量遗忘的重要原因(有意义材料受其影响要小些)。举例来说,作了大量物理习题后记忆英语单词的人,要比没有做物理习题只记忆英语单词的人,在24小时之后前者较后者所记住的英语单词肯定要少。后学习材料对记忆先学习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称后摄抑制。曾有科学家观察被试学生在识记一些无意义音节之后,经过6分钟休息,可以回忆起一半的音节;加在间隔时间内做了其他事情,再进行回忆只能记起l/4的音节。所以学习不作其他活动,不易遗忘,而睡眠也只有很少的遗忘,假如后学材料是前学材料的重复,即是复习,不产生后摄抑制。阅读一篇长文章,总是首尾印象深刻,中间部分不易记住,这是因为开始部分只受后摄抑制的影响,末尾部分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而中间部分则同时受到两种抑制的影响。

第三,压抑说。认为由于某种动机所引起的遗忘,是人们压抑痛苦的或不愉快的事,以免引起焦虑的后果。

第四,同化说。这是奥苏伯尔提出的较为独特的见解。认为遗忘是学习到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以后,高级的可以代替低级的,使低级的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的量,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相反,原有知识不巩固,新旧知识辨析不清,或者旧观念代替貌似相同实质不同的新观念,或者对新知识作曲解,从而导致记忆错误,这是一种消极的遗忘。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应用同化一词,用来解释认知发展。皮亚杰与奥苏伯尔的意思都想说,学习者头脑里储存了某种知识结构,它可以吸收新的信息,而新信息的吸取,会使原有结构发生某种变化。

大脑蕴藏无穷记忆力

常听不少孩子抱怨:“我的记性真差。”“我对数字真是无可奈何,这些数学题目老记不住。”“仅有一面之缘的长辈的名字和相貌,我老是记不住。”……可是,我们要说,对于数字的记忆力不好,并不就表示记忆力真的不好;无法记住长辈的名字,也未见得是记忆力低弱的象征。人一生下来,对于数字、文章、名字等需要直接去记忆的东西,在能力上就有着不同的差异。对于其中的一项特别强,并不就表示所有的项目都很强。相反地,对于其中的一项特别弱,也并不表示所有的项目都很弱。

这是因为,大脑是个“超级内存”。重量不到1.5千克的人脑是已知宇宙中最复杂的物体,它比任何一种人间已经有的机器都要复杂得多,它是我们之所以成为人、成为万物之灵的关键所在。大脑皮层是人类智力活动的物质载体,它的厚度约为2毫米,面积约为1.5平方米。传统的神经解剖学认为人脑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但新的研究表明,大脑约有10000亿个神经细胞,其中至少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参与智力活动,互相间有连接关系。不论是140亿、1000亿还是10000亿,都表明脑子的潜在记忆能力是很大很大的。就以140亿个计算吧,假定每一个细胞都具有0和1两种记忆状态的话,那么整个人脑的记忆容量将是2的140亿次幂。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如果以每一秒钟写一位数字计算,写完这个数需要90年。可见人脑的记忆容量是相当大的,何况人脑这些细胞之间还建立了很复杂的相互联系,有的学者认为每一个脑细胞中都存储有全部信息。

总之,大脑具有惊人的记忆力。记忆的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即“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识”。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加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这里加工、编码相当于识记,储存相当于保持,提取相当于回忆和再认。衡量一个人记忆力的高低,通常是从记得快慢、正确与否、储存时间长短以及能否顺利提取等四个方面来考察的。

可以说,人的大脑就像一座望不到边的金矿,可以供你无限开采。然而,至今为止这座金矿被我们开采得太少了。世界著名的控制论专家诺伯特·维纳说:“每一个人,即便是做出了辉煌创造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利用他自己大脑的潜能还不到百亿分之一。”

人的脑子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后天的刺激(学习)可以改变脑子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使某一部分脑细胞得到充分的发展。正因为这样,不少科学家认为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是迄今为止宇宙中已知物体中最复杂的,它本身就好像是一个小宇宙,可以不断地开发,永无止境。

记忆力可以创造奇迹

在古代那些未开化的部落里,酋长和祈祷师能够在部落遇到各种灾难时,告诉人们进行抵御的有效方法,使整个部族团结一致,共赴灾难,靠的就是他们出色的记忆力,详尽地记住了祖先一代代传授下来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像神灵一样帮助部族战胜了灾难。因而酋长和祈祷师们被族人认为是最有智慧的人,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古今中外,很多人因为高超的记忆力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他们中有的凭借自己丰富的记忆资料,获得了杰出的创造力;有的凭借过目成诵的能力,获得了众人的爱戴;有的则凭借多闻强记的渊博,成为了名人巨匠。

——拿破仑对于当时法国海岸所设置大炮的种类与位置,都能正确记忆,并且能轻而易举地指出部下报告中的错误;他甚至对各邮政驿站的距离也清楚记得,比当时法国的邮政大臣还厉害;拿破仑还可以记住见过的每一个士兵的名字和面容。他说:“没有记忆力的脑袋,等于没有警卫的要塞。”

——日本飞鸟时代,制定了“十七条宪法”,确立天皇权力政治制度的圣德太子,他能同时倾听并记住10个人的汇报,并能分别给予恰当的判断和处理。

——发掘世界著名的特洛伊遗迹的学者修里曼,幼年时就能背诵古希腊诗人霍梅罗斯的长诗,成年以后,几个月内便能学会一门外语。

——英国哲学家米尔在不到10岁的时候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几门外语。

这里还有一则关于林肯超强记忆力的故事:

有一次,林肯得悉自己亡友的儿子小阿姆斯特朗被控谋财害命,并已被初步判定有罪,于是林肯以被告的辩护律师的资格,向法院查阅了全部案案卷。阅后他要求法庭复审。

这个案子的关键在于:原告方面的一位证人福尔逊发誓提出证据说,那一天晚上11点钟,在月亮下清楚地目击小阿姆斯特朗用枪击毙了死者。按照法庭的惯例,作为被告辩护律师的林肯与原告的证人福尔逊进行了一场辩论:

林:你发誓说认清了小阿姆斯特朗?

福:是的。

林:你在草堆后,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树下,两处相距二三十米,能认清吗?

福:看得很清楚,因为月光很亮。

林:你肯定不是从衣着方面认清的吗?

福:不是的,我肯定认清了他的脸蛋,因为月光正照在他的脸上。

林:你能肯定时间在十一点吗?

福:充分肯定。因为我回屋看了时钟,那时是11点一刻。

林肯问到这里,转过身发表辩护词说:“我不能不告诉大家,这个证人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接着,他申诉了自己的理由。原来,林肯抓住了对方一个破绽。对方说:“我肯定认清了他(指被告)的脸蛋……”而林肯指出,“那天是上弦月,到晚上11点钟,月亮早下山了。既然没有月光照射,怎么可能看清被告的脸呢?”

林肯在这里运用了无可辩驳的逻辑推理来攻破对方的诬告,这种推理的思维活动正是建立在对知识记忆的基础之上。

在生活中,记忆力的重要性随时随处都可见到,即使是玩游戏,也体现出记忆力的奥妙。如有些高明的棋手,能下闭目棋,而且一个人同时与七八个人对弈。要把那么多的棋盘记住,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要靠出众的记忆力。

人人都渴望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才能,成为栋梁之材。要成为人材,就要有一定水平的智力。而记忆力作为一切思维的基础,加强记忆力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了。

可是,有人不懂得这一个道理,甚至轻视记忆力。乔治·杜阿梅尔对这种观点作过尖锐的批评:“在我出生的那个时代里,记忆丝毫没有被视为一种不幸的美德……后来,我看到教育界出现了对记忆的严重歧视,并越来越歧视它。人们故意可恶地把记忆这种美德同智慧对立起来,这是愚蠢至极的行为。记忆不但无碍于智慧,反而给人增添智慧,并给智慧提供营养和材料。一个聪明人,如果记忆力差,又不好好训练,那他仍是一个废物,一个可怜的人,因为他失去了应用他的聪明的最好机会。人们不要歧视记忆,而要驾驭它,使它俯首贴耳。”伏尔泰也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就无法发明创造和联想。”也许你已经考虑到,我不是不想记忆,而是天生记性差。说这话似乎显得无可奈何,但请你不必丧气。要知道,记忆力固然与天生的素质有一定的联系,但它确实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很大提高的。

只要想记就能记得住

在知识剧增的今天,我们对自身的发展似乎越来越迷茫。不是吗?无数的孩子面对书本和试卷不知所措,数不清的公司员工面对复杂的工作事务昏头转向,大部分经理人面对难以计数的客户一筹莫展。一切都太多了,要读的书,要做的事,要见的人,多得让大脑几乎要爆炸。据统计,最近十几年科学技术的发明,超过了过去2000多年的总和,一个人必须掌握的资讯几乎是20世纪60年代的30倍。随着信息量的增大,人们发明了电子计算机,可是,无论什么机器,也代替不了我们的大脑记忆。

那么,我们该从哪里寻找突破口呢?

最好的办法是,改进我们的学习模式、记忆模式。正如有关专家指出的,“只要善于使用科学的方法,我们才能与时代同步。”是的,掌握科学的学习、工作方法,科学的记忆方法最关键。只有用科学的记忆方法,才能使我们从沉重的困境中走出来。

事实也表明,只要正确地用脑,要记大量东西是完全可能的。人的记忆是人脑这一特殊物质本身所具有的,是一种天赋的功能。然而记忆能力的强弱绝不是天赋的,是在后天发展中形成的。

世界名人与普通人的大脑结构、重量并无什么区别。1955年爱因斯坦逝世后,美国曾组织了一些外科专家检验小组分析他的大脑,结果并未发现其大脑表面皮层的容积结构和化学成分有特异之处。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大脑重2012克,比常人的1400克重得多,但法国作家安东尼·法朗士的大脑只重1017克,同样很有成就。因此,不能以人的脑袋大小来论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