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和孩子在游戏中一起背字典应增加些乐趣,不要只抱着字典背,不然,孩子很快就会没有了兴趣。可以把偏旁部首用小卡片画出来,写出一个字根,家长和孩子轮流给字根加偏旁,并尝试说出加了字根的新字的字义,然后和字典里正确的字对照,最后以写出正确字的多少判定输赢……通过这样的游戏,一定能够大大增加背字典的乐趣,使背字典这个听起来很大的工程不再枯燥。
通过竞争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比赛,增强孩子的记忆力。众多的事例表明,通过竞争的方式相比其他任何方式更容易让孩子记住要记的东西。
“成语接龙”是一个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智力比赛,相信很多人在家中都玩过。第一个人起了头以后,后面参与的人都会竖起耳朵听前面的人说出来的成语。当要轮到自己的时候,全身都会紧张起来,脑海里迅速地搜索着自己要说的成语。说对了,赶快就把“接力棒”交给下一个;说错了,周围的人马上就会提醒。几个回合下来,大家记住的成语数量都会有所增多。比赛中有竞争有互动,大家一起开动脑筋,能够记住很多成语。这种活泼的比赛方式是提高孩子记忆力的好方法。孩子在比赛时当然希望自己能够赢,利用孩子的这种好胜心理,家长和他们比拼记忆力,可以使他们记得快、记得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在家里和孩子比赛记忆古诗:大人背一句,孩子背一句,大人能行,孩子也一定能行。孩子的短时记忆力比大人们强很多,这样几个回合下来,玩玩闹闹中,孩子就把诗词记住了。家长还可以找来一些写作时有可能用到的字词、句子、范文,和孩子一起背诵,看谁背得快记得牢,对胜利的一方要实行奖励。孩子在得到胜利和喜悦的同时,又增加了自信心。
和家长一起玩背扑克的比赛也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之一。这种小小的扑克牌,能够有效训练孩子的记忆力。家长和孩子把扑克牌各分几组,每人随机抽出一张,看谁出的牌大,谁的牌大两张牌就归谁,以谁的牌多决胜负。在玩的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孩子记住刚刚出过的牌的花色和数字,并记住整理后的顺序,几个回合下来,当孩子能够记住自己手里牌的顺序、花色和数字的时候,再逐渐增加扑克的张数以增加记忆的容量。
看过足球比赛的观众很容易被赛场上的气氛所感染。那些在看台上摇旗呐喊的人,比赛场上奔跑着的人还要兴奋。在家庭里玩比赛,就要制造出既紧张又兴奋的气氛,让孩子在整个比赛的过程中,全身的细胞都处于亢奋状态,把全身的能量都调用上,所有的智慧都开发出来。
在英国,有一款传统记忆力家庭比赛。它的玩法是:一家人围坐在一个圆桌边,其中一人作裁判,不参加本轮比赛。由裁判起头随便说出一个名词,其他的参与者按顺时针方向轮流,先说出自己之前的参与者说出的名词,然后自己再说出一个新名词后,流转到下一位。如果有人背错或者报出不是名词的词,则算输掉本轮比赛。这一轮比赛即告结束。
在这个比赛里,裁判要记住所有新报出的名词,并评判每位参与者说出的名词正确与否。这裁判也不是很好当的,每一轮输掉的人,就是下一轮比赛的裁判。
这个好玩又刺激的比赛不断被流传着,并添加了其他一些条件或规则,变得更为刺激有趣。要在这样的比赛中获胜,是有困难的。每位参与者都想刁难下一位,“斑马”、“水桶”、“士兵”、“雨鞋”、“圣诞树”、“香蕉”等这些毫不相干的词语要被依次复述出来,对人的记忆力的确是很好的训练。
是的,家长在家里和孩子们一起玩这种好玩又刺激的比赛,在竞争中让孩子学会记忆的技巧,这对孩子的记忆力会有很大提高。
事实表明,孩子通常会对感兴趣的事物主动记忆。这样,在和孩子比赛的时候,家长不要忘记增加趣味性,不要搞成学校里“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家庭版。在比赛中,大人和孩子是平等的竞赛伙伴,大人不能再以高高在上的家长自居,要给孩子平等的空间,让孩子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参与其中。
专制不利于孩子记忆力发挥
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是现代文明家庭的标志。然而,当下的很多孩子在描述自己的家庭时,都流露出厌恶之情,“家,那简直就是一座牢狱,我甚至不想在那里多呆上一会儿。”孩子在如此压抑的家庭环境里成长,对学习怎么会提得起兴趣呢?
诚然,在很多家庭里,孩子的事都是家长说了算,孩子的意见不被家长尊重,从小就失去了自主权,这使得他们每每回到家时,都不得不绑紧神经,大脑受到严重的压迫,继而影响记忆力的正常发挥。
在一些孩子的眼中,家长很霸道,看看他们是怎么刻画家长的:经常怒发冲冠,听不进孩子的意见,不理解孩子的喜好,老是说人家的孩子好、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不尊重孩子的选择……
还有孩子这样形容家长:家长就像一个怎么也甩不掉的拐棍,家长像警察,而且是刑警队的——专在你做了“坏”事后出现,家长是法官,孩子总成了被告……
在一次家长会上,一个上初中的男孩说,“家长除了关爱我以外,是世界上最不把我看成独立存在个体的人,家长永远只凭自己的直觉和自己的需要对我的行为做出判断,因为他们永远只是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他们拥有的一部分。”是呀,被占有式的爱包围着,孩子永远找不到自我,在家庭中也永远找不到公平和民主。这个男孩子说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孩子需要被尊重,需要民主的家庭氛围,需要自己独立的空间。没有谁想一站在家长面前就成了接受审判的对象,孩子们渴望获得在家庭中的发言权,渴望和家长平等对话。
刘莎莎从会说话的那天起,就喜欢问“为什么”,刘莎莎不停地问,爸爸妈妈不停地答,不停地学习,与刘莎莎一起探究世间的奥妙。这种民主的家庭气氛,给刘莎莎一片思索的天地。刘莎莎上学后,也喜欢问老师问题。总之,无论在哪里,她都愿意表露其“真我”的一面。
一次,刘莎莎从学校回来,进门就对正在看报纸的爸爸滔滔不断地讲起自己的成绩。原来她在中考前的模拟考试中发挥得很好,数学单科还取得了全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爸爸拍了拍刘莎莎的肩膀说:“好样的,不愧为你老爸的女儿。”
刘莎莎非常激动,接着又说了班里的情况,还说了其他同学的成绩。看着女儿兴奋的样子,爸爸实在不愿意打断她的话匣子,心想让她高兴也好,毕竟入学以来她第一次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于是配合女儿激动的讲述,分享女儿快乐的心情。第二天,爸爸才提醒女儿不要太得意,因为马上就要中考了。
刘莎莎的爸爸不愧是个开明的家长,他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总是“放开手”,从而创建了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刘莎莎的健康成长真是大有益处。
我们在追求社会民主的同时,不能忽视家庭民主的重要性,更不能忽视家庭民主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一个家庭的民主气氛表现在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尊重孩子的发言权、参与权,不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而是把孩子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来尊重。对孩子要事事用商量的口气,并且给他们自己做主的权利,家长的任务只是给予指导,而不是替孩子作决定。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家长和孩子之间才能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要知道,千百万个民主家庭才能汇聚成一个民主平等的社会。
家长要创建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不要滥施家长权威
家长不要老是禁止孩子做这做那,不能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重要的是鼓励孩子去做有益的活动。
·家长要信任自己的孩子
家长不要胡乱猜测,武断地下结论。如果孩子的同伴告诉你,你的孩子打了人,或是拿了别人的东西,你不要随意抄孩子的口袋,而要耐心听孩子讲出事情的前因后果。否则,孩子会因为受委屈,慢慢地和家长疏远,变得不信任别人,不愿说真话。如果孩子真的做了错事,那就不要放过第一次,要好好进行教育。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家长切莫粗暴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有时孩子在同伴面前说说大话,不要一概斥为撒谎,不诚实。由于孩子年龄小,容易把幻想当现实,家长要帮助孩子分清是非。有时孩子想要修理坏了的玩具,结果没成功,家长不能采用讥笑的态度:“你不是有本事吗?……瞧你有多笨!”更不能在生人面前让孩子下不了台。伤害孩子自尊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成一个不求上进、自暴自弃的人。
·明确告诉孩子拥有的权利和义务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家庭一员,应该拥有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因此,家长就应明确地告诉他,他拥有哪些权利和必须承担的义务。
·家长要多和孩子接触
家长尽管很忙,但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坐在一起或晚饭后散步,或在柔和动听的音乐声中,相互交流一天的见闻。也可和孩子一起画画、讲故事、做游戏等。这样家庭气氛会顿时愉快起来。
·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攻击
当然,并不完全禁止家长在孩子面前吵架,有时候家长的争吵也会让孩子体会到感情的复杂性,学习面对家长真实的情感,有利于孩子情感的细腻、全面发展。但坚决反对家长争吵中的相互攻击,这些充满攻击性的言辞不但无益于夫妻间矛盾的解决,还会给孩子带来恐惧、不安、怀疑。
当家庭洋溢着民主气氛的时候,家,自然就成为孩子快乐的天地。孩子在与家长轻松、愉悦的交流和沟通中,不经意间就把许多必要的知识轻松地刻进了大脑这个“硬盘”里。
重视孩子记忆训练的犹太民族
世界上犹太人的数量大约有一千六百万人。如果以世界人口五十亿来计算的话,他们只不过占0.3%而已。然而,犹太人当中却产生了很多天才,像爱因斯坦、弗罗伊德、伯格森、卡夫卡、海涅、肖邦、门德尔松、梅纽因、夏卡尔、卓别麟……总之,不胜枚举。在1892年设立诺贝尔奖以来,这个奖几乎可以说是由犹太人所独占,因为有32﹪的得奖人就是犹太人,其比例是其他民族的100倍。
犹太民族为什么如此优秀呢?因为犹太人的幼儿教育进行得非常好。
与其他民族的教育主张不同,很多国家的教育只是着眼于眼前。我们中国的教育就是为了应付眼前的考试;而犹太人的教育则是着眼于未来。可以说,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为现在所用,而犹太人教育的目的是为未来所用,因此两种教育对儿童的期望不同。犹太教育要培养的是能够创造犹太人的未来、实现犹太人梦想的下一代。
为了在孩子身上种下好种子,犹太人从孩子一岁半开始,就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记忆训练了。
当犹太人的孩子到了3岁时,他们就会被带到类似私塾的地方,教导他们希伯来语。等到他们会读之后,就开始拿着有希伯来文的书本来教育他们如何写字。
接下来他们会让孩子背诵像般若心经通用祈祷文,他们不要求孩子去了解文章的意思,只是教孩子去读书,而且以背诵为目标。
犹太人认为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创建起记忆力的基础的话,那么往后就没有办法学到其他的知识。
到了5岁,孩子就开始背诵圣经、摩西律法。
在7岁前,孩子必须背诵摩西五书当中的《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他们配合着旋律,反复地朗诵几百遍。
孩子7岁时,则学习旧约圣经剩下的部分,以及犹太教法典。犹太人在满13岁接受成人典礼之前,就已经全部会背诵最基本的学问了。
犹太教徒早上的礼拜祈祷书大约有150页,每天早上都必须要朗读,在这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每一个人都达到了背诵如流的程度。
不可思议的是,一旦脑部这种大容量的记忆系统完成之后,接下来就很容易吸收各式各样的知识,以致完成了高机能的计算机式头脑。
如上述,犹太人就是这样背下所有重要的知识的。这里有一则关于犹太人的故事正可以印证这一切:
有一次,海歇尔拉比向弟子借了一本非常珍贵的书,三天后,他就很有礼貌地把书还给了弟子。他的弟子非常意外地问海歇尔拉比:“您这么短的时间就读完了?”
海歇尔拉比说:“非常感谢你,我已经全部背完了。”
原来,海歇尔拉比已经在短短的三天内,熟读了整本书的内容,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概括,把整本书的内容都背诵下来了。
这么优秀、这么独创性的思考是从那里生成的呢?信息的来源越是丰富,就越能生成优秀的发明及独创性的思考。优秀的发明或发现只能从贮藏在头脑当中的优秀知识来创造。记忆的容量越大,越容易生成新的发明以及发现。犹太人之所以有很多天才,就是因为犹太人是记忆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