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试想,如果你对孩子的教育同样如此公平、公正,同样能给孩子树立起一个很好的榜样,那么,我们的孩子又怎么不可能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呢?
孩子的心灵是张白纸,要靠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涂上颜色。家长作为他们人生中第一个老师,其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深远。家长想使孩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自己就得先成为那样的人,至少,应当向那个目标努力!
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应达到10点要求:
(1)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
(2)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
(3)父母之间互相谦让,相互谅解;
(4)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对孩子撒谎;
(5)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父母要表示欢迎;
(7)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予以答复;
(8)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
(9)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以上10条要求,既有孩子对父母以身作则起榜样作用方面的要求,也有孩子对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上的要求。家长只有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给孩子做好表率,孩子才能跟在家长后面学习他们的优点,从而变得优秀起来!
请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
有这么一对年轻夫妇,总是埋怨孩子笨,并怀疑孩子心理不正常。为此,他们带着孩子去请教一位专家。谁知这位专家和孩子交谈后,给其家长开了这样一个家教偏方:“一张笑脸,两句鼓励,三分野餐,须在草地、河边、阳光照耀下全家一起食用。‘药’不分剂数,周六、周日常用。”
原来,这位专家和那个小男孩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发现孩子头脑清晰,反应灵敏,用词准确,压根儿看不出有什么不正常。孩子向专家吐露:“我每天的生活很枯燥、乏味,早上吃完饭就上学,放学回家吃完饭写作业,然后睡觉。星期六还得去补习学校上课,有空还要练吹小号。好不容易爸妈说带我出去玩一天,爸爸又说有事。我现在就想玩。”他还悄悄告诉专家:“你别跟爸妈说,我特想看动画片,爸妈一回家就打开电视看股市行情,不让我看。”根据孩子的诉说,专家得出结论:孩子一切都很正常,不正常的反倒是孩子的家长。于是为他的家长开出了上述家教偏方。
现在的孩子背负着太多的重担,他们的日常生活被大人安排得满满当当,早晨天还不太亮就背起沉重的书包上学,很晚了才疲惫不堪地回到家,而孩子的周末时间更是被各种学习班所填满……孩子的反抗招来的只会是家长的不满和训斥。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孩子都不能嬉戏、不能游玩、不能看电视、不能上网……父母坦承,无法忍受孩子“虚度光阴”的做法。孩子的时间是真的在白白浪费掉吗?其实不然。英国心理专家指出,对孩子来说,“虚度光阴”也是一种休息和能量储备,反而是大人对孩子的过多安排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专家呼吁,应允许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虚度光阴”。
教育专家陶行知指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开放的、积极的环境,需要在父母的热切期望和等待中来引导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发展,要遵循天性,不能任意抹杀孩子的创造欲望和玩乐心态,要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要让孩子自由地发展。
给孩子自由空间,可以让孩子早早学会自立;给孩子自由空间,孩子就会明白自己应该怎样生活,应该如何为人处世,有了问题该怎样寻求解决;给孩子自由空间,实际上是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现在的孩子“被动”的东西太多,甚至在忙碌中已丧失了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给孩子自由空间,就是交给孩子培养想象力激发创造力的时间,现在孩子的时间被大量的课业所占据,根本没有空间选择他自己想关注的事物,不能充分地解放自己,这就影响了学生的想象力;给孩子自由空间,可以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孩子都忙于学习,没有时间质疑,从而造成了孩子可贵的批判意识的缺失。
有位老师在日记里写了这样的一件事情:
在故事《三只蝴蝶》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故事表演这一环节,发现我们中班幼儿对扮演角色非常感兴趣,特别是爱表演的峻峻小朋友显得特别兴奋,活动结束了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于是我在区域活动的表演区提供了一些道具和头饰,峻峻小朋友首当其冲,把最喜欢的红蝴蝶头饰带在头上,可能其他的小朋友对这个故事表演没有当初感兴趣,也有可能其他区域新投放的材料更吸引他们,总之,到故事表演区的只有峻峻小朋友和另外一名幼儿,而且那位小朋友只呆了一会儿也走了,看得出峻峻小朋友非常失望,自言自语地说:“你们不演,我一个人演”,于是她一会儿演红蝴蝶、黄蝴蝶、白蝴蝶,一会儿演红花、黄花、白花,一会儿戴这头饰,一会儿戴那头饰,有时头饰还缠在发夹上,取也取不下来,弄得手忙脚乱,小脸涨得通红,而且嘴里的故事老是被打断,看样子,她的兴致渐渐低沉下去,最后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去。
第二天,我就在表演区准备了许多画有红蝴蝶、黄蝴蝶、白蝴蝶以及红花、黄花、白花的硬纸板、竹片、回形针、两面胶、浆糊等,活动开始了,峻峻小朋友第一个走过去,接着,也有几个幼儿围了过去,拿起桌上的东西议论起来:“这是什么?没有带子,不是头饰呀”,“这竹片要它干什么?”峻峻小朋友歪着头想了想说:“我们可以把硬纸板粘在竹片上,可以拿在手里玩呀”,其他小朋友也纷纷赞成,于是他们动手操作起来,有的用浆湖粘,有的用两面胶,有的用回形针,最后他们发现用回形针最方便,最牢固。一会儿红蝴蝶、黄蝴蝶、白蝴蝶,红花、黄花、白花一下子“飞”到了竹片上,小朋友把它举在手里蹦来蹦去,这时峻峻小朋友又发现了桌子上的大脸盆,端详了一会儿就兴奋地叫起来:“对了,我们可以把三朵花种在里面,把三只蝴蝶拿在手里,这样我可以一个人来表演了”,她马上把红花、黄花、白花插在了沙子里,一边有声有色地讲起了故事,蝴蝶在她的手里翩翩起舞,一会儿飞到这里,一会儿飞到那里,从她充满笑脸的脸上,可以看出她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由此我体会到儿童的发展是孩子在适宜的环境中,以主动、积极、内涵丰富的活动为基础的,教师一定要了解孩子内在发展的需要,及时创设适宜的环境条件,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为孩子展现自我提供宽松自由的空间,给予孩子自我发展的机会。
是的,正如这位老师所说的,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和爱,孩子就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当然,父母在给予孩子自由的时候,应意识到自由是在一定界限范围内的自由,而不是无法无天、胡作非为的自由,是尊重与爱的自由,是出于对孩子的深入理解所给予的自由,也只有这种自由,才能滋养孩子的身体和心灵。
让民主气氛在家庭里荡漾
可以认为,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是现代文明家庭的标志。然而,当下的很多孩子在描述自己的家庭时,都流露出了厌恶,“家,那简直就是一座牢狱,我甚至不想在那里多呆上一会儿。”
上海、天津等6市在对106所中小学校11098名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创造能力强的孩子大多出自气氛民主自由的家庭。调查通过对子女拆闹钟的反应来分析家长的教育类型。“很生气,训斥我一顿”和“警告我以后别再做这样的事”属“强制型”教育方式;“无所谓,反正都已经拆了”属“溺爱型”教育方式;而“赞许,并加以鼓励”和“陪我一同做,并给我讲解相关知识”属“民主型”教育方式。结果发现,“民主型”占54.4%,“强制型”占33.5%,“溺爱型”占12.1%。
诚然,在很多家庭里,孩子的事都是父母说了算,孩子的意见不被父母尊重,从小就失去了自主权,很多孩子有被父母压制的感觉,这使得孩子稍大以后,就开始对父母的管制进行反抗,向父母索要尊重、索要民主。
在一些孩子的眼中,父母很霸道,看看他们是怎么刻画父母的:经常怒发冲冠,听不进孩子的意见,不理解孩子的喜好,老是说人家的孩子好、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不尊重孩子的选择……
还有孩子这样形容父母:父母就像一个怎么也甩不掉的拐棍,父母像警察,而且是刑警队的——专在你做了“坏”事后出现,父母是法官,孩子总成了被告……
在一次家长会上,一个上初中的男孩说,“家长除了关爱我以外,是世界上最不把我看成独立存在个体的人,家长永远只凭自己的直觉和自己的需要对我的行为做出判断,因为他们永远只是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他们拥有的一部分。”
是呀,被占有式的爱包围着,孩子永远找不到自我,在家庭中也永远找不到公平和民主。这个男孩子说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孩子需要被尊重,需要民主的家庭氛围,需要自己独立的空间。没有谁想一站在家长面前就成了接受审判的对象,孩子们渴望获得在家庭中的发言权,渴望和家长平等对话。
赵莹莹从会说话的那天起,就喜欢问“为什么”,赵莹莹不停地问,爸爸妈妈不停地答,不停地学习,与赵莹莹一起探究世间的奥妙。这种民主的家庭气氛,给赵莹莹一片思索的天地。赵莹莹上学后,也喜欢问老师问题。总之,无论在哪里,她都愿意表露其“真我”的一面。
一次,赵莹莹从学校回来,进门就对正在看报纸的爸爸滔滔不断地讲起自己的成绩。原来她在中考前的模拟考试中发挥得很好,数学单科还取得了全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爸爸拍了拍赵莹莹的肩膀说:“好样的,不愧为你老爸的女儿。”
赵莹莹非常激动,接着又说了班里的情况,还说了其他同学的成绩。看着女儿兴奋的样子,爸爸实在不愿意打断她的话匣子,心想让她高兴也好,毕竟入学以来她第一次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于是配合女儿激动的讲述,分享女儿快乐的心情。第二天,爸爸才提醒女儿不要太得意,因为马上就要中考了。
赵莹莹的爸爸不愧是个开明的家长,他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总是“放开手”,从而创建了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对赵莹莹的健康成长真是大有益处。
我们在追求社会民主的同时,不能忽视家庭民主的重要性,更不能忽视家庭民主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一个家庭的民主气氛表现在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尊重孩子的发言权、参与权,不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而是把孩子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来尊重。对孩子要事事用商量的口气,并且给他们自己做主的权利,父母的任务只是给予指导,而不是替孩子作决定。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中,父母和孩子之间才能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要知道,千百万个民主家庭才能汇聚成一个民主平等的社会。
父母要创建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不要滥施家长权威。父母不要老是禁止孩子做这做那,不能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重要的是鼓励孩子去做有益的活动。
第二,父母要信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要胡乱猜测,武断地下结论。如果孩子的同伴告诉你,你的孩子打了人,或是拿了别人的东西,你不要随意抄孩子的口袋,而要耐心听孩子讲出事情的前因后果。否则,孩子会因为受委屈,慢慢地和父母疏远,变得不信任别人,不愿说真话。如果孩子真的做了错事,那就不要放过第一次,要好好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