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父母切莫粗暴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有时孩子在同伴面前说说大话,不要一概斥为撒谎、不诚实。由于孩子年龄小,容易把幻想当现实,父母要帮助孩子分清是非。有时孩子想要修理坏了的玩具,结果没成功,父母不能采用讥笑的态度:“你不是有本事吗?……瞧你有多笨!”更不能在生人面前让孩子下不了台。伤害孩子自尊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成一个不求上进、自暴自弃的人。
第四,明确告诉孩子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家庭一员,应该拥有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因此,父母就应明确地告诉他,他拥有哪些权利和必须承担的义务。
第五,父母要多和孩子接触。父母尽管很忙,但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坐在一起或晚饭后散步,或在柔和动听的音乐声中,相互交流一天的见闻。也可和孩子一起画画、讲故事、做游戏等。这样家庭气氛会顿时愉快起来。
第六,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攻击。当然,并不完全禁止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有时候父母的争吵也会让孩子体会到感情的复杂性,学习面对父母真实的情感,有利于孩子情感的细腻、全面发展。但坚决反对父母争吵中的相互攻击,这些充满攻击性的言辞不但无益于夫妻间矛盾的解决,还会给孩子带来恐惧、不安、怀疑。
孩子喜欢勇于认错的家长
世界上最难说出口的话,不是“我爱你”,而是“对不起”,尤其是当父母在孩子面前说错了话或做错了事的时候,是否有勇气向孩子认错,便成了考验家长是否实诚的一道难题。
因里希·魏兰德出生在德国古城福希海姆一个世代都做银匠的家庭中,他家的首饰以精巧考究而闻名全国,历代帝王和皇亲国戚每逢庆典,都指定要他家制作首饰、器皿和勋章。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母亲希望儿子魏兰德成为饱学之士,就带年幼的魏兰德到外祖父家住。魏兰德在外祖父的培育下,在数学、物理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几年后,已经懂事的魏兰德被父亲领回了家,魏兰德请求父亲让他读书,而墨守成规、谨记祖先遗训的父亲却生气地说:“读书有什么用?我们这样人家的孩子学点手艺才是正经的!”
不久,父亲为结算不清一个月首饰买卖的账目而气得暴怒不已,魏兰德却只花了一个小时,就把杂乱无章的账目结算得一清二楚。当魏兰德把结算好的账本捧到父亲面前时,父亲感动得眼眶里噙满泪水。经过整整一个晚上的思考,父亲深感自己不让孩子读书是错了,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毅然敲开了儿子的房门,郑重地向魏兰德道歉,并搂着他激动地说:“你是对的,我支持你的请求,你好好读书吧!”
魏兰德在父亲的鼎力支持下,刻苦读书,22岁就取得了慕尼黑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因杰出贡献获得诺贝尔奖。
每个家长都会教育孩子,做错事后一定要改正并道歉。但当自己做错了事时,却很少或从不道歉,尤其是不愿向孩子道歉……殊不知,父母学会向孩子道歉,正是家庭教育中的明智之举。当孩子“闯祸”后,一些父母由于一时感情冲动,往往会对孩子进行不恰当的批评或惩罚。事后,父母又往往会后悔。这时,倘若父母能勇于真诚地向孩子道歉,用自己的行动补救自己的“过失”,则可以更好地和孩子沟通,并让孩子从中受益。
相反,如果父母不在乎孩子的感受,错怪了孩子仍理直气壮、死不道歉的话,伤害的将是孩子的心灵。
田大烈的妈妈发现钱包少了100元钱,就一口咬定是田大烈拿了。田大烈说没拿。妈妈不信,先是“启发”孩子:“需要钱时可以向我要,但不能自己拿!”后来就越说越生气,警告田大烈:“不经允许拿妈妈的钱,也算是偷!”田大烈不服气,母子俩就吵了起来。这时,田大烈的爸爸回来了,忙解释说:“钱是我拿的,还没来得及告诉你呢。”妈妈这才停止了对儿子的逼问,但又补上一句:“田大烈,你可要记住,花钱要管妈妈要,可不能偷偷地自己拿啊。妈妈的钱可是有数的!”田大烈觉得受了不能容忍的侮辱,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父母说错了话,办错了事,甚至冤枉了孩子,都是难免的,关键是发生问题后父母怎样处理。父母和孩子相处,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能摆家长架子。错怪了孩子,就主动道歉,而且态度诚恳,不敷衍,不拉客观。有些父母认为这样做会有失尊严,其实不然,孩子是明理的。父母向孩子认错,会给孩子树立有错必改的榜样,会使孩子由衷地敬佩父母的见识和修养,从而更加信任父母,使一家人和睦团结,为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这样,父母的威信不但不会降低,反而更高了。
同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果从不向孩子承认自己的缺点、过失,孩子就会产生“父母永远正确而实际上老是出错”的观念,久而久之,对父母正确的教诲,孩子也会置之脑后;而如果在对孩子做错事后,父母能郑重地向孩子认错、道歉,孩子就会懂得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就会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尝到原谅别人的甜味。
父母怎样才能做到向孩子认错呢?在向孩子认错时,父母又应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父母要改变观念,放下思想负担,正视自身的错误。“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权利”,同时,每个人还有改正错误的义务,不可能因为“为人父母”了就会不犯错误,也不可能因为孩子的爱戴而使错误消失。既然任何人犯错误都是难免的,那么犯了错误也就不必过分羞愧,而应将精力放在改正错误上,只要改了“就是好同志”嘛!因此,向孩子认错并不丢“面子”。
第二,父母道歉的态度很重要,不能太过于生硬、轻描淡写。否如果父母采取错误的态度,即使道歉了也不能挽回什么,只会加深误解,因为孩子是十分敏感的,很容易就能意识到父母是不是在敷衍。因此,父母应用真诚的态度来道歉,不要碍于面子或者身份而不愿意对自己的孩子道歉或者只是略微地说一下。
第三,要想让孩子从心理上接受父母犯错误的事实,必须与孩子多交流。通过交流,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是会犯错误的,但是,自己决不是故意要伤害孩子的感情,而看到孩子的感情受伤,自己实则也很内疚。孩子只要感受到父母的悔过之情,自然就会理智地对待犯错误的父母了。
总之,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自己也应该带头去做、认真做好。当父母违背了自己说过的事,要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做检讨,孩子才会感到父母的说教真实可信,不是居高临下的骗人把戏。这样,孩子就会自愿自觉地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并在犯错后勇于承认。父母勇于向孩子认错,这是一种无言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着深刻的影响。
把孩子的快乐幸福找回来
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曾说起过这样的一件事:
有一次,我参加儿子家长会,学校从另一个学校请来了一位研究学生心理的专家给家长上课。她说有个学生问她:老师,中国以前真的有过“文化大革命”?她说有啊。学生说:不可能吧,开玩笑吧,你们成人骗我们吧。她说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学生说:我妈妈讲那时候整整一个班不到假期全都放假了,整个学校也放假了,不上课,不写作业,坐着火车想去哪就去哪,还到农村去学农,到工厂去学工,一天啥也不想,不写作业,也不挨老师训。老师,世上哪有这样的好事?绝对不可能。心理老师告诉孩子:当年“文化大革命”就是这样的情况。学生说:老师,你们那一代人真是太幸运、太幸福了!你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光。老师,下一次“文化大革命”什么时候来呀?
这真是哭笑不得的一幕。父母们通常以为,现在的孩子就像在蜜罐里长大的一样,几乎要什么有什么,还能不快乐、不幸福吗?可是,实际的答案是,孩子们的感受恰恰相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感觉自己不快乐、不幸福。
这是一节名为“我的幸福”的主题课,是由一个刚刚参加完培训的老师上的。她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被家人当做宝贝,每个人周围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着我们;在物质上,我们要什么就有什么;星期天可以游泳,放假了还可以旅游……那么,在这样的生活状态里,我们一定感到很幸福了……”
话音未落,孩子们齐声回答:“老师——,我们不——幸——福!”
这个回答太让人意外了。那个老师非常尴尬,愣在那儿了。这也不能怪她,因为过于年轻,她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境地。
她以为孩子没听明白,还想继续引导。她说:“老师小时候就不如你们了,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连糖都吃不上。所以,老师那时候所向往的最最幸福的事儿就是能够拥有很多很多的糖,一房子糖,甚至一间用糖做成的房子,连书桌、椅子、床、枕头也是用糖做成的,这样,当我想吃糖的时候呢,伸出舌头随便在哪儿舔一下就可以了。”
孩子们一听,全都大笑起来,说老师你真傻,太傻了,你怎么会喜欢吃糖呢,糖是吃的东西里面最“洼”的,你怎么能喜欢这样的东西?还把拥有糖当做最幸福的事儿?
这一下,那个老师彻底懵了,她不明白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是这样。脸腾地红了,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放。好半天才反应过来,她就问:“那你们向往的幸福是什么呢?”
这一问全班一下子活了,全都举起手来,其中一个10岁的男孩,在文化课学习方面是年级第一,他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幸福是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可以躺在床上睡懒觉。”另一个女孩等不及了,抢着喊:“我的幸福是放长假,到沙滩上去玩。”这时,大家的讨论更热闹了,孩子们渴望的幸福五花八门:买一大堆零嘴坐在床上吃;爸爸妈妈不要老是叨叨;学校老师少留点家庭作业;他们家买的彩票得了大奖;他的床放在百货大楼里,一边是货架,一边是游泳池……孩子们太渴望幸福了,但是这样的幸福多少让那个老师感到吃惊。
有位教育专家戏称:“傻孩子”、“笨家长”、“苦老师”越来越多,似乎谁也不幸福。学习负担的加重让孩子过早失去了本应有的幸福时光,除了学习,孩子和父母的生活没有了别的主题。最终,父母培养出的孩子可能会成了物质上的富翁、精神上的贫民、幸福指数上的乞丐、价值观上的糊涂虫。
当今,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人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随财富的增加而增加,反而降低了许多。这一现象尤其在孩子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而抑郁症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低龄化,就正说明了这一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父母错误价值观的引导。传统文化中,把享受看的比较单一,认为有钱了,吃好、穿好、住好就是享受,尤其把这一观念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影响较大。
第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饭店、服装店、化妆品店生意火爆,相比之下,书店等地却显得冷冷清清,在学校很多孩子之间相互攀比,追求物质享受。过多的物质满足,使孩子沉溺其中,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父母逼迫孩子读书学习,不是为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只是功利性的为获得以后的物质回报。
第三、不良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形成的虚荣、攀比心理。一是一些家长不能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二是父母喜好虚荣,乐于攀比,对孩子产生较大不良影响。
第四、没有给孩子真正想要的。有的父母认为只要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其他就无所谓了,以致不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父母的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封杀了孩子的成长空间,剥夺了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权利。
第五、亲子之间沟通少或沟通方式不合适。在有的家庭,孩子对父母不信任,甚至有敌意,这就造成了孩子不能及时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反馈给父母,而父母则不能掌握孩子的真实感受。
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父母不应夺走孩子的幸福,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父母都应尊重孩子的生活,把幸福还给孩子。有父母感叹,如何才能给孩子幸福呢?其实,给孩子幸福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参照以上的条项,一点一点给予纠正就可以了。
幸福,不是你送孩子的芭比;幸福,不是你给孩子买的最新动画片;幸福,也不是你给孩子的一柜子衣服。幸福是一种满足,但真正的幸福有着深刻的内容,它能给予孩子精神与世界融合的感受,这将是孩子一生受用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