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一生
6038800000006

第6章 良好家庭环境源于良好亲子关系(1)

亲子关系乃一个人一生最早经验到的人际关系,是构建良好家庭环境的最重要一环。假如这层关系发展良好,它将成为孩子一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所以,为了家庭良好气氛的形成,为了孩子将来的发展,父母需认真对待孩子这个个体:读懂孩子的感受,努力填平与孩子间的代沟,建立亲子间的友谊……相反,若父母漠视与孩子的沟通,孩子就无法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快乐,这也势必造成父母与孩子的紧张状态,家庭氛围更不可能有“良好”可言。

努力填平代沟

代沟是指子女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背弃父母原有的观点,有了新的见解而造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代沟往往是因为年龄或时代的较大差异而造成的。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如果家长一味地蛮管,只会阻碍孩子的发展。要知道,年龄不同的人,生活圈子不同,接触的事物、人物各异,故此,思想方法和行为也有差别。如果这种差别不加以改善而让它扩大,两代人之间便会形成一堵无形的墙,误会便容易产生。

当前,一边是家长们长嘘,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不听话;一边是孩子们短叹,家长怎么不理解我们,他们不也是从我们这个年纪长大的吗?由此可见,亲子之间,代沟总是不可避免的。

本来,十几二十几岁的年龄差才会出现代沟现象,可现如今,代沟不仅存在于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而且在年龄相隔十年、八年的人们之间,甚至在大学的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都会有令人惊叹的明显差异,同时更有“三岁一代沟”的说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代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但也是困扰交流与沟通的难点,且容易增加形成偏见和歧视的可能性,代沟两侧的人轻则互不理解,重则抱有敌意,所以要通过种种途径,做各种努力来跨越代沟、填平代沟。代沟是一种心理存在,良好的沟通方式可以让代沟之间曾经断裂的心理联系接续起来,从而达到交流的顺畅和相处的和谐。

某媒体有一次对5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反映与父母有“代沟”的占90%,可见“代沟”在现代家庭中的比例之大。至于“代沟”在家庭中的表现,则主要集中在“穿衣打扮”、“父母唠叨”、“业余爱好”、“零用钱消费”、“课外读物”、“交友”、“隐私”等方面的分歧。

要解决好代沟的问题,首先要明白为什么会产生代沟。

有人认为代沟的责任在于父母:父母用他们过时的思想来引导孩子,会使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感到反感。父母以长者自居,认为不管怎样自己都是有道理的。因此,他们没能很好地与孩子沟通,与孩子之间产生了代沟。孩子都希望自己能有一对理解自己的父母,希望能向他们述说自己的烦恼。可每当这时,父母要么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受到了什么不良习气的影响,要么觉得这样的烦恼完全是不足为道的。一次又一次这样的回应自然会使孩子无法与父母沟通,加深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代沟。

有人认为代沟的责任在于孩子:如今的社会纷繁复杂,互联网、追星族、不良电影和小说不绝于耳,处于对孩子的保护,父母会用自己的想法来指引孩子成长。而孩子却对此嗤之以鼻,认为父母的观点很俗套,不适应现在的生活环境,孩子也就不愿意向父母敞开自己的心扉,不愿意跟他们交流,只希望父母能单方面理解自己,自己却从未想过去理解他们。当父母尽他们最大的努力来跟上孩子的思维时,孩子却选择离他们而去。

在互联网上,不同的网友对“代沟”有不同的理解:

代沟是当你在聊天室里和网友聊得正起劲时,父母过来,看看因过于兴奋而满脸通红的你,然后担忧地摇了摇头,嘀咕一句:“什么东西?!”

代沟是当你吵着要去看演唱会或是去参加见面会时,父母就是板着脸不答应。

代沟是当你对父母讲起你班中的异性好朋友时,他们一脸紧张,严肃地问你和他(她)是不是有了早恋的倾向。等你解释清楚以后,他们又会告诫一句:“有什么事不能瞒着大人哦。”

代沟是当你把抽屉上了锁后,父母有意无意地问你:“有什么秘密啊,还要锁抽屉?”

代沟是当你说要和同学一起出去玩时,父母一定要你把同学的名字报上,并要弄清他(她)的性别、学习情况、性格特点等等。

其实,我们不应把代沟的责任简单地归结于父母或孩子,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代沟往往是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而产生的。作为父母,作为孩子,到底应该如何去化解彼此之间的代沟,从而推倒这堵无形的墙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

在北京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案件,爸爸因为儿子不听话,不好好念书,就把儿子活活打死了。事情是这样的:爸爸询问儿子作业有没有写完,儿子没有说实话,爸爸就把儿子的裤子脱到大腿处,一把按倒在床上,手持空心铁管猛打屁股和大腿。一顿紧似一顿地打,一直打到次日凌晨,铁管都打弯了。凌晨两点多,家人发现孩子手脚冰凉,急忙将孩子送进医院,虽经医生奋力抢救,但还是没能挽回孩子的生命。当检察官侦讯这名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对于多年来持续殴打儿子的事情并不避讳。他说,无论怎样说教,儿子都听不进去,久而久之,只有采取暴力行为,只有打一顿,孩子才能听点话。在庭审现场,这位父亲哭得直不起腰,心中十分悔恨。我们相信这位父亲一定是非常爱儿子的,但是,他怎么会把自己的儿子活活给打死呢?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代沟冲突,令人惋惜地造成了这桩惨案的发生。

当亲子间产生代沟后,做父母的就该主动将它填平,否则必会影响双方感情。当家长的应该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相处。如果父母把自己置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孩子就会永远处于被管束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当家长的往往会不自觉地借着自己的权威,将自己的一套观念或要求,强加于子女身上。而孩子是敏感的,他们很容易会感到压力的存在,并产生抗拒心理,这只能使代沟越来越深。所以,不要让孩子觉得你高高在上,让孩子把你当成最关心他们的长辈、最亲密的朋友,这样,双方的代沟就会少一些甚至消失了。

做孩子的天使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有贵贱、高低等级之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以说,直到今天,中国旧社会森严的伦理等级观念多多少少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在家庭里,家长与孩子往往是不平等的,普遍形成了家长说、孩子听的惯例,父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孩子要逆来顺受,无条件地服从。这实在是一种误区,如果家长不用平等的眼光对待孩子,那么孩子永远不可能形成独立的人格。真正理想的父母,应该是以大朋友的平等身份来对待孩子,而不是以长辈的身份来压制和教训孩子。

一天,一个即将出生的孩子问上帝:“听说你明天就要把我送到人间了,我那么弱小而无助,在那里怎么生存呢?”上帝回答说:“在众多的天使中,我给你挑了一位,她会照顾你的。”

“在天堂里,我除了跳呀,笑呀,什么也不会做……”

“你的天使会陪着你跳、笑,你会感到你的天使对你的爱,你会幸福的。”

孩子接着说:“如果我不懂人类的语言,别人对我说话时,我怎么能明白呢?”上帝说:“你的天使会告诉你你从未听过的、最美好、最悦耳的词语,还会耐心地、仔细地教你说话。”

“听说人间有坏人,那谁来保护我呢?”“你的天使会保护你,即使那意味着她要冒生命危险。”

此刻天堂一片宁静,而人间的说话声已经可以听到。孩子匆匆地细声问道:“上帝,我马上就要离开了,请告诉我,我的天使的名字。”上帝答道:“你的天使的名字并不难记,你管你的天使叫妈妈。”

孩子是怀着无限的希望来到人间的,在睁眼的一瞬间,他就已坚信妈妈是自己的天使。既然是天使,就应该给予孩子爱、激励、保护……可惜的是,现实并不尽如上帝所愿。

许多父母认为自己给了孩子生命,孩子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们就总在无形中把自己至于孩子上帝的角色和位置上。这样的父母,遇到孩子胡闹或者成绩不够理想时,就会用强大的威力斥责孩子,并认为自己有权利对他们进行惩罚。有一个男孩因为考试成绩不好已经在学校遭到了一番责备,内心正受着自卑的折磨,非常难受,回到家后,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对他又是一场暴风雨,把孩子已有的伤口撕扯得更大,这时的孩子是多么的难受,心灵的创伤和扭曲是多么的严重。可是,很多父母在遇到类似这种情况时,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孩子的处境。

世界上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为什么许多孩子的心中却满目创痍?是的,家长总有一堆理由证明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只可惜,这样的爱是“上帝”之爱而非“天使”之爱。天使的爱是平等的、没有架子的。

“爱”是人类最熟悉的一个词,也是人类的生命之源。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爱孩子,就要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痛苦和欢乐;爱孩子,就要懂得欣赏孩子的优点,并随时发现孩子的各种能力和热情,为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鼓掌;爱孩子,就不要以指责和挑剔的态度对孩子,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强加于孩子。要知道,爱所表达的是体谅、信任和理解。

有一位小学老师在家长会上讲述了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

去年,我班有一个男生,刚开学时各方面表现都不太理想,当时他父母既着急、又失落,对他的表现很不满意。有一次在语言活动中全班只有他能将“小蝌蚪打妈妈”这个故事完整地复述出来,当时我很惊讶,平时别看他在班上不多言语,其实他暗暗认真、细心地记住老师所教的内容和知识,那天以后,我和他的父母进行了一次交谈,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每位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只是家长有没有注意、有没有发现而已。家长平时要以健康的心态与孩子交流,更应以朋友的角色支持他们,只要做到了这一切,孩子就一定会不断地带给大人惊喜。

父母是孩子的长辈,父母与孩子存在着监护与被监护的关系。从传统观念上看,父母是教育者,子女是受教育者,但这种关系不是绝对的,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当我们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人来看待时,就会发现父母和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谁是教育者,谁是受教育者,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尤其是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提倡父母向孩子学习,而不应该以当然教育者的姿态自居。

总之,父母应放下架子,以一颗平常的心,做孩子的天使,与孩子共同分享人生的乐趣——

首先,天使是美丽的,父母要做个美丽的使者。父母就像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对于父母而言,美丽就意味着一身简洁大方的衣着,一口谈吐文明的语言,一种得体优雅的举止。

其次,天使是快乐的,父母要做个快乐的使者。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一书中提到的理想的父母形象,第一个标准就是笑嘻嘻地和蔼可亲,说笑有礼。有一位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做一个快乐的人,遇到困难就愁云不展,碰到挫折就自怨自艾,稍遇不公就大发雷霆。老师再问,“你们的父母笑口常开吗?”答案全是否定的。老师后来总结说,“父母应做孩子乐观的榜样。”

最后,天使是纯真的,父母要做个充满童心的使者。在孩子的眼里,万物都是有灵性的,他们会向漂亮的花儿招手,会对着眨眼的星星讲故事,会跟着蝴蝶翩翩起舞,会为找不着妈妈的小鸭子流泪。每一颗童心都蕴藏着一个美丽的童话,只有童心未泯的父母才能进入这“童话的世界”。父母要做孩子的天使,就不能不保有一颗童心。

读懂自己的孩子

孩子哭闹不止,父母以为孩子是任性,不但不劝慰,反而一顿打骂……

孩子说长大了要开一间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店,却被父母斥责为异想天开……

孩子爱画画,却陷入程式化中,父母直摇头,“孩子怎么这么笨……”

类似这样的场景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父母总是抱怨孩子不懂事、调皮捣蛋、没天赋……但父母有没有想过,孩子真的是这样的吗?

有人把教育者比作园丁。在很大程度上说,父母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和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可做法却往往不同。

农民日思夜想的是庄稼需要什么,怎样满足庄稼的需要?父母为教育孩子彻夜难眠,有没有想到孩子心灵深处需求是什么?怎样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呢?

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有缺点时,许多父母却一味指责,很少想过自己的责任,很少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作为家长,你是否真正关注过孩子的内心世界?你是否真正与孩子一起成长?你是否真正读懂孩子的需求?

诚然,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这种爱不仅仅是给孩子丰富的物质生活,还要求父母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让孩子接受父母。而父母要想被孩子接受,就要选择合适的位置,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父母动不动就居高临下审视孩子一番、或是没头没脑训斥孩子一番,孩子就会在心里对父母产生反感,从而排斥父母。试想,当孩子对父母有了这样的心态,还怎么会听父母的话呢?